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吉诃德大神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吉诃德大神父》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吉诃德大神父》经典读后感10篇

  《吉诃德大神父》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3,页数:2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吉诃德大神父》读后感(一):信仰是一场荒唐又清醒的斡旋

  我记得在读法国作家迪迪尔的《单程票》时,就曾遇到过这样滑稽而有趣的一对搭档——阿孜和让·皮埃尔,一个谎话连篇,一个振振有词,一路上各怀鬼胎,却又欢声笑语不断。读格雷厄姆·格林的《吉诃德大神父》时,这种感觉更佳——妙语连珠,轻松旅途,可深可浅,一切随缘。

  作为一生获得过21次诺奖提名却终未获奖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力却和村上一样,曾席卷西方世界,是现象级的大师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严肃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讲故事的圣手。而这种将严肃文学的深度探究和通俗文学的幽默风趣完美组合,在《吉诃德大神父》中可谓是锋芒尽显。

  但在这场旅途中,他们谁也不曾说服谁,相反,还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质疑,并建立了不可思议的友谊。一切似乎荒唐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虔诚善良的神父对成人电影、妓院还有避孕套都一无所知,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却委屈地认为是自己丧失了人性,因此难以再为平民告解。前镇长狡猾多疑,因为意外落选而把周围的一切都看作假想敌,义愤填膺地认为政府在物色新的独裁者。但就如书中所言:“分享疑惑似乎比分享信仰更容易让人变得亲近。信仰者为了信仰上的一丁点差异打得不可开交,而怀疑者的敌人只有自己。”

  当自我变成了真正的敌人,对方也就变成了可靠的盟友。不断地从“盟友”处获得“真知”,世界的范围也就会变得宽广许多。那些下意识的“胡言乱语”,渐渐地,也就变成了一场有趣的“复调”,比如这段我个人很喜欢的对话。

  “给我在这个世界的希望,也许吧,但我所希望的远不止如此,这个希望并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还为了你,桑丘,和我们的世界。我知道,我是个迷茫的可怜神父,都不知道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读的书有些内容很荒谬,与我的祖先收藏的骑士小说没什么两样,但这不能说明骑士小说都是荒谬的。无论你觉得他们有多荒谬,我依然坚信……”

  “坚信什么……?”

  “那是最荒谬的地方。”

  “世界就是荒谬的,否则我们也不会待在一起了。”

  那段来自吉诃德神父漫长的独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是他的心声,也是人类存在的某种真理。对于这个庞大的世界而言,我们是如此渺小而迷茫,我们的内心是如此脆弱,想法是如此荒谬,可是世界依然在运转,我们依然在为了未来奔波劳碌,依然心存希望。

  如此,信仰神的人反而成了最严谨的科学信仰者,科学信仰者反而成了最肤浅的神学理解者。语言的艺术在其间不断翻盘,荒唐的谬论变为清醒的真理,不过是片刻一个思索的过程。

  莎士比亚曾说过:“世间本无善恶,全凭个人怎样想法而定。”《吉诃德神父》中荒唐与清醒的交织,矛盾的无解,世界的多元,也许就是戏仿的极致,斡旋的尽头。

  《吉诃德大神父》读后感(二):那日渐消亡的堂吉诃德精神

  就算没有读过塞万提斯的原著小说《堂吉诃德》,8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在小时候看过堂吉诃德的动画片,随着那振奋的一句“嗨,堂吉诃德”的歌声响起,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穿着看似奇怪骑士装束的“堂吉诃德”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和仆人桑丘四处猎奇探险,发生了各种各样令人捧腹故事,而《吉诃德大神父》这本书就是《堂吉诃德》的戏仿之作。

  《吉诃德大神父》的戏仿主要体现是在两个方面,在人物设置上,主人公吉诃德神父自诩为堂吉诃德的后代,而二号人物埃尔托沃索镇的前镇长名为桑加斯,与《堂吉诃德》中的桑丘同性,被神父戏称为桑丘,他们的交通工具由小说中的马变成了一辆叫“罗西纳特”的汽车。在故事内容上,两本小说都是讲述两个人结伴进行探险的经历,充满各种笑料故事,但最后却是伤感而又让人深思的结局。

  《吉诃德大神父》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他被誉为“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有宗教意识的作家”,是个会“讲故事的圣手”。格林善于在小说中运用讽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时而平实,时而荒诞,风格不一,在《吉诃德大神父》这部作品中也是如此,读到最后,使读者有一种笑中带泪之感。吉诃德神父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其探险伙伴桑丘却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旅途中,两个人分享各自的信仰观点,彼此影响、互相扶持,信仰不同却不妨碍两人建立深厚的友谊,一起与所谓社会的“正义”和“正确”做着斗争。

  如果说塞万提斯中的堂吉诃德体现了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那格林这部《吉诃德大神父》更是对那日渐消亡的堂吉诃德精神的怀念,是对《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致敬。吉诃德神父与他的祖先堂吉诃德一样,是个让人心碎的悲剧英雄,他单纯正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理想,不惧世人的眼光,是正常人眼里的“疯子”和“傻子”,而现实社会中不正缺少这种敢于讲真话、不畏强权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吗?

  《吉诃德大神父》中吉诃德神父与桑丘之间关于信仰、政治、两性、资本、历史等方面的讨论对话,同样值得回味。读者既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消遣捧腹的小段子集,也可以深入思考小说中蕴含的自我辩论,就像小说中各自持有不同信仰的人,本身没有对与错。

  《吉诃德大神父》读后感(四):《吉诃德大神父》:当堂·吉诃德有了个后人

  文/吴情

  谈到西班牙文学,似乎总无法避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塞万提斯及其代表作《堂·吉诃德》,走在西班牙任何一个角落,仿佛都能瞧见堂·吉诃德受封骑士、带“头盔”大战风车的场景,再怎么严肃古板的西班牙人,一谈起《堂·吉诃德》都口若悬河,眼中笑意怎么藏也藏不住。《堂吉诃德》中,一个是充满幻想、行侠仗义的“骑士”堂·吉诃德,一个是务实忠诚、牢骚满腹的“侍从”桑丘·潘沙,理想邂逅了现实,演绎出一幕又一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英国现代文学丛林中,同时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和非凡的艺术才力的作家,恐怕无人能出格林其右,他的代表作《权力与荣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恋情的终结》(End of the Affair),都是从宗教的视野下探索人性、政治和情感的杰作,《吉诃德大神父》无疑延续了这一特色。宗教(小说中主要是天主教)以“原罪说”要求信徒在尘世服从、行善、祛恶,最终得以升入天堂实现救赎,而共产主义旨在建立“人间的伊甸园”;前者具有幻想气质,后者则充满了现实精神,不禁让人想起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一个天主教大神父和一个共产主义者前任镇长——与《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对“搭档”间遥相呼应。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龃龉,真实与虚构之间也不缺乏隔膜,堂·吉诃德读骑士小说入迷发疯,作出种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举动。而戏仿之作《吉诃德大神父》,更是将这种真实和虚构的界限模糊。原本是虚构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竟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后人“吉诃德”,都住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为了自己的虔诚信仰,不顾世俗意见,勇往直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平庸的吉诃德神父,在与祖先堂·吉诃德的事迹的呼应中,逐渐走向了“疯癫”,同时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疯癫的举止中,他实现了向一个人间英雄的蜕变。尽管这英雄远非《伊利亚特》《奥德赛》中那般半人半神,法力强大,但他高大的身影,仍令我们敬仰。也许,每个人的灵魂中都住着一个堂·吉诃德,面对不公,面对失序,有着一腔呼吁改变的热血,以及愤怒的情绪。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吉诃德大神父》读后感(五):序言 by Henry Shukman

  「怀疑和信仰是同一片铰链的两半,彼此不可分割。」这句优雅的描述来自西班牙伟大的宗教人道主义者米盖尔·德·乌纳穆诺,并出现在《吉诃德大神父》的初稿中。乌纳穆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萨拉曼卡的学者与哲学家,可以说为这部小说提供了支点。格林在初稿中曾对他全文引用,之后又做了删减(不过部分语句仍得到了保留)。上面引用的句子足以表明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而格林从终稿中将其删除,则充分体现出他是怎样的一位作家。虽然小说涉及两个心怀信仰的人,一位神父和一个共产主义者,但它真正的主题却是怀疑。贯穿全书的是某种对怀疑的辩护。归根结底,只有怀疑才让我们成为人。

  正如奥登所言,如果伟大的诗歌意味着令人难忘的语言,那么伟大的小说则意味着令人难忘的角色与行动。格雷厄姆·格林就拥有这种永不磨灭的品质。他笔下的场景总是缩减至最基本的层面,恒久地印刻在人们的头脑中。其色彩可能稍嫌单调,但行动的核心都分毫不损。格林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首先都拥有类似的基本品质:勇气,怀疑,无言的绝望,炽烈的希冀。格林作品的第三个关键要素同样十分明晰:主题。作为作家的格林,其主题总体而言是直白而明确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是宗教。作为一位皈依的天主教徒,他对自己信仰的教义与理论体系,以及它们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式,都怀有强烈的兴趣。

  纵然享有盛名且广受欢迎,许多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但格林却未必是如今最易为人理解的作家。他出自一所英国文学学院,这与那些俄国文豪身处的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大相径庭。说他是一位精神性的作家并没有错——虽然「宗教性」可能更为准确——但他写作的立场却是深刻的人性压抑。格林的作品拥有一种抑郁的男子气概。正如他在《恋情的终结》中写到的,「幸福毁了我们:我们丢失了自己的身份。」当然,那个可怕的时代与当今已不可同日而语,或许当时的确有更多的理由怨天尤人(虽然萨默赛特·毛姆曾说过,每一代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是最生不逢时的一代)。即使是对于生活优渥、事业顺心的人,格林仍然坚持一个立场——人生是悲惨的。就这一点而言,这有可能是格林的宗教信仰对他写作事业的一大阻碍。举例来说,托尔斯泰的东正教信仰倾向于认为,造物是上帝神性的化身;至少在东正教看来,拥有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而天主教则拥有可能是所有宗教中最为严苛的肉体罪恶观,并坚信世界只是一条泪水汇聚而成的溪谷,用以检验我们是否有资格上天堂——永恒的报赏,一个我们一旦有能力就想要前往的地方(虽然抄近道会让我们失去资格)。在格林看来,救赎的确是可能的,但可能性并不大,也不会直接发生。只要你还活着,人类的境况就会困住你。唯一的希望是正确地活着,之后有可能的话再去寻求某种报赏。

  更重要的是,格林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位文风平实的作家。他的「技巧」——为人所知的是,他曾将其描述为用来掩盖缺陷的东西——似乎一直是在仿照惊险小说作家的风格,言简意赅,(有资料显示他为此煞费苦心)从源头扼杀任何长篇大论的冲动。但和惊险小说作家不同,格林处理的是宏大的主题:爱,教会,信仰,伦理,共产主义。(与之相对,你从来感觉不到托尔斯泰引入任何主题——可能除了晚期作品《复活》之外。)格林也极少甚至从不会迸发出大段的文字(这又与托尔斯泰或契诃夫不同,此二人经常驰骋于灵感的美妙湍流之上,似乎同时充盈着精神的丰沛与对世界的诗意回应——至少在感官细节的丰富程度上是诗意的。)

  格林是最不依赖视觉的小说家之一,但鉴于他曾成功地描绘过如此众多的异域环境,这一点令人惊讶。比如,在《吉诃德大神父》中,描写性的段落数量一只手就能数完。你能体会到作者对于长篇大论唯恐避之不及。格林曾说,作家永远不应该进行静态描写,而必须让描写动起来。(然而,屠格涅夫和契诃夫有时会写出大段相当静态的描写,不仅没有让节奏变缓,反而让我们沉醉其中。事实上在有些篇目中,静态描写提供了故事的关键——比如契诃夫的《学生》,以及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的一些篇章。)有时候,格林对华丽辞藻的畏惧似乎会牺牲过多的知觉信息。

  格林的文风虽然十分简洁,但也会显得稍稍有些过时。他的文字像萨默赛特·毛姆一样不假雕饰,甚至连措辞都很相像,在这里或那里添几个古雅的辞藻,仿佛爱德华时代的遗风犹存,如同晚餐第二天早上氤氲的烟火气。但毛姆的风格中任何陈旧的东西,在格林最杰出的小说中,都成功地被对于人性的温存与欣慰所压倒;这些小说的内在立场都是人性的脆弱,然而其风格虽然冷峭,但可能更容易过时。

  尽管如此,《吉诃德大神父》不仅是一本极为有趣的小说,还令人目眩地展现了西班牙炽热的中部平原的风貌与神气。虽然缺少描述性的文字,我们仍可以生动地感受到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所歌颂的风土——干燥、灰色的山丘,燠热的雾霾,怡人的树荫。小说本身就拥有那片土地质朴、冷硬的气质。这是一本惜字如金却又合情合理的书,排斥任何华而不实的修饰。但在另一层意义上,这也是一本异常丰富的书,丰富在对于吉诃德神父的描绘。他是如此令人动容地谦逊,又是如此令人信服地纯真,几乎与其更为知名的表兄,《权利与荣耀》的主人公莫兰神父一样动人。吉诃德的谦逊,以及他对于自身人性弱点的清醒(这反而成为了他意外被选为高级教士的原因),使得他与那位德高望重的墨西哥神父一样,拥有强大的感知力。

  《吉诃德大神父》表面上的简洁可能和格林拥有的其他特质一样平淡,但这本书却充溢着人性。小说的主体部分实际上是对话,是两位主角——吉诃德神父和共产主义者桑丘·潘沙之间一段旷日持久的对谈,借着酒精的刺激持续了一路,并不时地被激烈而生动的情景所打断。这是一场真正的行走中的研讨会,讨论的首要主题是怀疑。他们两人都是有信仰的人,虽然信仰不同,而怀疑就是他们的交点。

  塞万提斯的杰作中的两位主人公,所对应的分别是吉诃德神父和恩里克·赞卡斯,后者是他们家乡托沃索新近被罢免的镇长,信仰共产主义。吉诃德其实也算刚被从自己的职位上赶走,主教一时兴起擢升他为高级教士(monsignor),一个比主教低的职位。(镇长喜欢打趣,嘲笑教会及其职级和徽章,而吉诃德购买他现在有资格穿配的紫色袜子与圣带的事,在小说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笑料。)

  一位车子碰巧在托沃索抛锚的意大利主教,一时心血来潮给吉诃德升了职。趁着主教的梅赛德斯正在修理的当儿,吉诃德盛情招待了他,陪他度过了炎热的午后。心怀感激的主教之后很快就给了吉诃德这样一个惊喜。故事的情节主要是吉诃德和前镇长赞卡斯在西班牙中部旅行,吉诃德由于升职而逐渐崩溃。作为堂吉诃德的驴子罗西纳特的替代品的,是吉诃德自己的那辆破车。两个人,或者不如说三个人,一共出门旅行了两次,期间短暂地回了一次家——正如堂吉诃德在西班牙进行了两次历险(记录第二次历险的,是大量题为「第二部」的伪作,出现在第一部出版之后的数年当中。在完成第一部数年之后,塞万提斯曾称他本应该重新拿起笔,亲自来写第二部,而不是忍受着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假冒与污蔑之作)。

  他们二人在拉曼恰炽热的原野中步履蹒跚,在路边休息时,一边豪饮美酒,一边谈论着各自的信仰。一路上,他们无意中结成了,也可能是发现了,一种动人的友谊。的确,小说的中心主题或许正是友谊。某种程度上,怀疑和友谊本就难以分割,怀疑是人类神圣信仰或意识形态信仰的天然解药,友谊则是对人性至高无上的肯定。

  这也和本书最为动人的一点,以及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事物不谋而合:吉诃德神父的性格。和墨西哥「威士忌牧师」莫兰神父一样,吉诃德有着显著的缺点、恐惧和怀疑,而且深受自我怀疑的折磨,但却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接纳神的恩典,这令他本人也困惑不已。神的恩典并不需要完美的人才能接纳。纵然他有诸多缺陷,吉诃德的能力已经足以应付圣餐礼。吉诃德是一个至为谦卑、至为纯洁的人。他毫无野心,唯一的愿望就是待在家中度过余生,由老侍女特蕾莎(相当于杜尔西内娅)照顾,享用自己最爱的马排和雪利酒。

  如果说吉诃德有缺点,那就是过度的单纯。在他看来,如果他的信仰从未受到诱惑的考验,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终于这一次,各种事件不谋而合地强行将他从座椅上拉起来,投入到世界之中,在拉曼恰的乡村及其小镇子中四处游荡,身旁是更为世俗的前任镇长,他天生的单纯反复受到了各种困境的挑战(一个贼,一所妓院,一部色情电影,等等)。和莫兰神父、托尔斯泰笔下的谢尔盖神父及所有宗教英雄一样,吉诃德看到的只是他距离人类应当努力达到的圣徒地位尚有多大差距。这是他作为小说人物大受欢迎的一个方面:谦逊。另一个则是他不加戒备的仁慈。即使连盗贼他也不忍责备,因为让盗贼走投无路的无疑是客观环境。但对他宽厚品性的最大考验,则是来自于他的旅伴。

  桑丘(前任镇长赞卡斯)是一位致力于革命(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的无神论者,他不仅是吉诃德意识形态上的对头,在性情上也格格不入。桑丘世俗,喜欢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谴责和鞭挞,一开始他和吉诃德的共同点,似乎只有对红酒和奶酪的喜爱。但在他们许多次漫长的交谈中,以及卷入的各种事端和最终面临的险境中,一种与他们各自信仰无关的纽带开始建立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怀疑:意识形态主义者与神职人员人性的那一面——他们各自的信仰都无法达到的层面。他们的友谊正是萌发于这人性的层面上。可以肯定,这透露了有关格林本人的一些东西,因为他将此作为最重要的主题加以推崇。

  格林的确拥有一位西班牙神父挚友,两人曾多次在西班牙中部的公路上旅行。杜兰神父本人也记录了他们的旅途见闻,《吉诃德大神父》可能就是为了致敬这段友谊而作。这对于格林也是一次喘息之机,或者至少是一次放松,之前的1979年是格林人生中颇为艰难的一年,他的朋友称之为格林一生的分水岭。(《吉诃德大神父》创作于1980年到1981年。)

  格林当时住在法国南部,部分是因为一位密友的缘故,他卷入了一场与当地黑手党的争斗。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我控诉》的小册子,在其中控诉尼斯市长(和其他人)包庇当地黑手党。格林随即因诽谤遭到起诉,他输掉了官司,并被勒令偿付每本卖出的小册子的标价。整件事让格林元气大伤,疲惫不堪。他甚至找不到一家美国出版商出版这本小册子。有些评论家认为此事颇为讽刺,二十世纪道德生活的伟大记录者,竟然会因为里维埃拉一些不成气候的小混混犯的事大动肝火。而格林的支持者则声称,当邪恶找上门来的时候,指望这样一个拥有强烈道德感的人无动于衷,这同样十分荒谬。无论格林本人和吉诃德有没有相似之处,他内心深处肯定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和信仰宗教的人,而这两者并不总是能相安无事。或许《吉诃德大神父》透露了格林可能经历过的内心斗争,并为他提供了一次将其外化的机会。

  有趣的是,这部小说很难归类。它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堂吉诃德》,沿用了部分情节,提供了风车、划船囚犯等元素的对应物。它还受到16和17世纪西班牙浪荡汉小说的很大影响,这些小说往往讲述一位picaro——恶棍,盗贼,或亡命之徒——在西班牙经历一系列冒险的事迹。(可以肯定的是,吉诃德教士无意中成为了教会和当局通缉的目标。)它也是《憨第德》般单纯的喜剧,充满滑稽的对话和对塞万提斯原作场景令人愉悦的改写。除此之外,它还是一部道德作品,一本关于思想的书,一部受其宗教主题驱动的小说。(读者可能偶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误闯进了神学院的课堂。)它还是一出小型悲剧,一曲献给纯真的挽歌。但归根结底,它远不止这些。

  艺术的最高目标或许是颂扬(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多数俄罗斯读者和部分外国学者看来,《战争与和平》是比《安娜·卡列尼娜》更伟大的作品)。人生是应当加以颂扬,并忠实反映的。最坏的情况是,映照人生的镜子被染黑或者扭曲。到最后,两位主人公不再对各自的信仰加以苛求,而是握紧了对方伸出的友谊之手。如同所有伟大的小说一样,这本书最终成为了一次颂扬——关于人何以为人,也关于友谊的力量是如何揭示这一点的。

  亨利·舒克曼,2006年

  (本文译自Vintage Classics2006年版Monsignor Quixote序言部分,译者Leeeemur,仅供交流请勿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