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债务和魔鬼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1 21: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精选10篇

  《债务魔鬼》是一本由阿代尔·特纳勋爵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一):本书精华部分选录

  第一章

  1. 金融业占gdp比重,在全世界都是不断上升的,目前美国是8%左右。

  金融业密集度的增长主要 来自于:

  (1)向实体经济借贷(2)资产管理业务。第一点导致私人部门债务率的不断上升,同时也导致了第二点的扩张。

  2.金融交易越来越复杂表现为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有资产,以及资产证券化和影子银行体系。导致了以下一个国家信贷风险敞口,被分销给其他全球投资者。“原本投资于低风险且可以随时赎回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能能够间接为30念住房抵押贷款提供融资”。金融危机之前的影子银行体系太过于复杂。

  3. 金融危机之前金融理论家和监管者对于金融创新普遍存在好感

  (1)流动有利于市场效率增加,定价更合理

  (2)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能够为私人部门带来更多贷款和融资,帮助他们

  (3)近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忽视了微观层面金融创新和密集度上升的影响,仅仅关注温和的通胀率和稳定的经济发展,Great Moderation

  4.金融危机展示了的知识缺陷:未能意识到金融创新、货币创造、影子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角色作用

  第二章

  高频交易并未带来任何社会福利和金融效率的提升,因为其提供的流动性已经大大超出了最佳流动性的范围

  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均无效。

  第三章

  债务合约虽然中世纪不被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看好(佃农租了地,歉收也要支付地租,显得地主极为不道德),但是其相比股权融资拥有许多优点,比如风险可控。但是也有许多缺点

  (1)债务合约由于其固定收益的特定,容易让人忽视其风险;

  (2)由于经济体对于债务合约以及存量债务再融资和展期的依赖性,如果债务合约中断,讲发生影响经济体的重大危机

  (3)会形成信贷收缩--债务积压--企业破产--通缩的连锁反应

  第四章

  多数信贷并未支持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现存的房地产。英国,为房地产意外的项目的银行贷款比例不超过14%。

  几方面的信贷都存在潜在风险:

  (1)消费信贷:人们可能举债消费,使得终生可支配收入减少,因此消费信贷是导致后危机时期债务积压的重要原因

  (2)投资信贷:可能造成过度投资,哈耶克和明斯克的研究认为信贷创造可能导致周期性过度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爱尔兰和英国的地产投资热浪。

  (3)为现存房地产融资的信贷:2007年之后,大部分国家的银行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房地产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家庭财富的最重要部分(部分由于通讯互联网技术所导致,还有地产融资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很可控),而且这一趋势是无法避免的。

  第五章

  (1)金融危机之后,多数人将焦点关注在拯救银行体系,保持银行流动性和清算能力,修复金融体系。然而更大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债务积压。面对债务积压,所有的政策工具貌似都失灵了。

  (2)日本的例子:50-80年代,由信贷驱动的房地产热潮兴起,最终破裂于90年代,导致大量举债参与房地产的公司债务膨胀,削减投资,利率下降到0都无法使得他们重新投资,日本进入20年的持续通缩。所以我党最近限制房地产价格暴涨,是有道理的啊,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3)美国的例子:08年之前,家庭使用10倍杠杆购买房产。当价格下降,降低债务水平成为高杠杆家庭的当务之急,消费支出的所见抑制了经济需求,同时家庭部门需求的减少,并不会得到其他经济部门支出的增加来进行对冲,因此经济陷入衰退。这是家庭部门债务积压导致经济难以复苏的链条。

  (4)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央行向银行和金融体系注资,以避免信贷供给受限,推动信贷供给平稳恢复,然并卵,日本的经历告诉我们,恢复信贷供给能力也没用,因为日本银行当时并未收到严重损害,愿意以0利率提供贷款,但是企业债务缠身,偏偏不用贷款啊。

  (5)危机后,欧洲,英国,美国都出现廉价信贷纷纷供应,但是在债务积压的影响下,信贷需求严重不足情况

  (6)危机后,债务发生了转移。从个人部门转移向公共部门,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所以危机后,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增加。

  (7)以量化宽松代表的危机后财政政策的坏处在于:贫富差距扩大,以及重新走上了刺激私人部门信贷扩张的老路,为下一次债务积压埋下伏笔

  第六章

  (1)最近三四十年是金融超越实体经济的黄金时期,金融创新发展非常快。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杠杆加的非常快。70-90年代,开始了金融自由浪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A. 取消信贷的数量限制,信贷数量的市场自由选择,导致大部分流向了房地产领域

  . 淡化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C. 央行开始重视短期的利率调控,认为稳定的通胀率是最关键的货币政策指标,因此对于人们在自由市场中的选择导致的私人部门杠杆率飙升熟视无睹。(目前央行货币政策,难道应该开始关注房地产么?房地产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

  最终金融自由化,都在发达国家带来了一些金融危机,但是大家普遍归因于自由化不彻底或者执行层面出了错。

  (2)70年代之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资本不能跨境自由流动,不然会影响固定汇率制,限制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大大限制了信贷的扩张速度。后来体系倒塌之后,信贷增速开始上升。

  (3)衍生品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进一步放大了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而且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出现,因此向家庭部门放贷的活动,可以脱离银行进行,变为:资金认购货币市场基金-->ABS或MBS-->抵押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家庭。CDS的出现,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ABS和MBS,可以在不卖掉标的贷款或者债券的情况下,对冲利率风险。

  (4)美国发明了CDS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衍生品和影子银行,但是欧洲也深深参与其中,包括交易衍生品,以及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或者购买美国发行的ABS优先级份额等。而且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对手方也变成了金融机构为主。

  (5)在金融衍生品发展情况下,银行的司库职能,逐渐衍生出交易员职能。通过一些对冲和套利交易,产生赚钱机会

  (6)资产证券化的确有很多好处,能否分散风险到最合适的风险承担者手中,同时可以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因为融资链条比较长。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

  A. 很多证券化的资产都在金融机构表内和经纪商体系内循环,并未分散到真正的机构风险投资者那边

  . 期限风险未真正对冲掉,货币市场基金的购买者往往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投向可能是SPV

  C. 衍生品不仅对冲了风险,还创造了新的赌博风险。

  (7)金融创新的确加大了信贷供给,提供了流动性。但是造成了很多问题,信贷的数量和配置如此重要,交给市场自由化来解决带来很多问题。

  第七章

  (1)代表发展的GDP与信贷扩张之间的关系

  (2)央行准备金体系,一是为了防止银行倒闭,二是限制私人信贷的无限扩张。

  (3)政府的法定货币创造,私人信贷导致的货币创造,是两种能够永续性创造名义需求的信贷扩张方式。第二种现在监管较松,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作者倾向于第一种。政府创造信贷,既能维持购买力,创造名义需求,也能控制通胀率。

  (4)房地产信贷,对于个人来说增进了福利,但是总体来看却导致了信贷和资产价格的周期,导致危机及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衰退。

  (5) 全球失衡的现象,导致很多资本流入了储蓄率较低的国家,但是并未为消费和投资扩大提供融资,而是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中国和德国的高储蓄率和经常账户顺差,助长了美国、西班牙、爱尔兰的房地产建设热潮。这就是“穷人以信贷融资的扩张,对应富人的高储蓄率增长。”

  第八章

  (1)亚洲日本,韩国,台湾是政府运用信贷指导政策最为成功的三个地区,通过政府对于银行部门的指导,以及限制零售金融业的发展和限制存款人参外国投资,都进一步的强化了信贷指导和补贴政策。

  (2)东亚的信贷指导政策,到了某个临界点,会造成投资浪费,因此需要转型。华盛顿共识,强调利用金融自由化来替代政府干预的信贷措施,导致了东亚的房地产繁荣和短期资本流入,导致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且造成了很严重的房地产信贷泡沫,伴随着去杠杆。通货紧缩。

  (3)无论是政府指导还是自由市场支配,都不能保证实现最有效果

  (4)中国经济目前的脆弱性表现在2方面:

  A. 重工业部门,由于产业指导,出现了严重过剩

  . 银行信贷自由化(房地产过度投资)

  第九章

  欧元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跨国资本流动的用途有问题:支持了希腊的公共财政赤字,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房地产消费和私人消费,

  (2)货币联盟存在缺陷:各成员国无法通过发行法定货币,来将债务货币化。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二):债务是魔鬼

  本书的书名为《债务与魔鬼》,其中的“魔鬼”指的是政府开启直升机撒钱模式,而法定货币创造一直以来被视为禁忌。而通读全书后,我觉得把书名改为“债务是魔鬼”更为贴切

  本书集中探讨了次贷危机发生及后危机时代复苏乏力的原因,指出了私人信贷过度创造及债务积压是核心原因。作者在理论体系上与欧文·费雪及海曼·明斯基一脉相承,私人信贷过度创造导致过度负债,进而引发“债务-通缩”恶性循环,同时作者认为私人信贷创造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私人信贷创造的无限扩张能力与资产的有限供给能力这一核心矛盾在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政策建议上,作者主张对私人信贷创造进行遏制,主要从抑制房地产资产价格过快增长、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及缓解全球失衡三个层面入手。上述三种现象在危机发生前的美国表现的最为明显。美国的房价在危机前持续多年快速上涨,同时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大量穷人为购买房产进行过度负债,同时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大量囤积外汇储备,为美国提供源源不断的融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持续强化了过度负债-资产价格上升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经济增长需要杠杆的适度撬动,但同时必须避免出现私人信贷过度创造的局面,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涉及到经济政策,更涉及到社会公共政策及国际金融体制改革

  同时作者大胆地呼吁以法定货币创造的手段来弥补私人信贷创造的“市场失灵”缺陷。法定货币创造历来被中央银行家及经济学家视为政策禁忌,因为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因政府过度印钞而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但作者认为,只要制定好约束规则,同时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进行适度的法定货币创造未尝不可,或许这会是解决当前全球债务积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的灵丹妙药。从理论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办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再想把魔鬼请回盒子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啦!

  最后需要提请中国政府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正在逐步陷入“债务-通缩”循环,企业部门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模式,当前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很好地抓住经济下行的症结所在。如果不能对症下药的话,无疑经济会陷入长期衰退。

  中国政府目前在政策空间上还留有很大余地,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并不高,同时货币政策也存在进一步降息降准的空间,但是一定要注意到房地产资产泡沫、日益加剧的社会贫富差距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效,这些问题的解决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勇气,远远不是简单地通过经济刺激手段就能奏效的,在政策的制定与组合上一定要立足长远,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筹。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三):书摘

  1.在现代经济中,许多资本流动并不能发挥经济学理论所称道的积极作用,即在全球范围内将资本配置给最高效的用途。相反,资本流动增加了不可持续的债务创造规模,加剧了后危机时期的债务积压。

  2.单有更好的风险管理系统并不能使整个金融体系更加稳定。

  3.缺乏流动性和不完全市场可能是有益的;盯住通胀是不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也非常重要;许多信贷增长不但多余,而且有潜在的危害,我们需要政策工具来限制信贷的过快扩张,同样需要关注房地产融资、贫富差距的扩大、全球失衡等根本性因素,这些因素将推动信贷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导致杠杆不断上升。

  4.在发达经济体中,金融不稳定的核心在于银行无限的潜在信贷供给与房地产及特定区域内缺乏弹性的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完全消除金融不稳定的这一根源,因为现代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房地产密集的趋势,并且密集程度可能会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合意房地产的需求是高收入弹性的,同时,房地产和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已经成为财富/收入比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四):债务与魔鬼——特纳的魔鬼债务污染治理方案

  特纳将金融体系过量的债务创造引起的负外部性看作是一种经济污染,即“债务污染”。他尝试为债务污染开出良方:提出防止未来过度债务产生和治理过去债务积压的政策,并试图从观念上理解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对债务污染视而不见。

BETWEEN DEBT AND THE DE

  Money, Credit, and Fixing Global Finance

  调查理想的职业方向是什么?金融和码农一定排在清单前列。金融能够拥有此般地位因为行业收入高,但收入高背后的原因在于金融增长远远快于实体经济增长的事实,并且人们相信野蛮生长的金融市场能够更有效率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改善资源配置,维护经济稳定并刺激经济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认知被打破了,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同样是过犹不及的。

  特纳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和复苏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债务,并将金融体系过量的债务创造引起的负面影响看作是一种经济污染,即“债务污染”。他尝试为债务污染开出良方:提出防止未来过度债务产生和治理过去债务积压的政策,并试图从观念上理解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对债务污染视而不见。

  造成债务污染的原因有三个方面:房地产市场、贫富差距和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特纳首先明确了完善银行管理并将希望寄托在德才兼备的银行家身上是无用的,建立一个非信贷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但政策清单只剩如”魔鬼“般的直升机撒钱模式货币融资。

  债务和魔鬼对应于从金融市场上信贷融资和政府计划印钞两种措施,而最优的政策是在金融市场的不完美和货币融资的危险性两者中间做出权衡。特纳建议在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选择后者。

  虽然直升机撒钱是我们本能上就拒绝的观点,但正如钱颖一在《“比较译丛”序》中所书:

就像技术创新可以放宽资源约束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五):一点总结

  第一章

  07-08年危机40年前,金融业增长显著快于实体经济。

  造成金融扩张影响最大的业务——贷款和资产管理。

  本书中心论点:07-08年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危机前的私人债务过度积累。

  07-08年前,对金融增长持正面看法是主流观点。

  理由有四:1.金融增长有助于完善市场,提高效率,改善资本配置。

  2.影子银行和银行体系,能提供更多贷款,可推动经济增长,使更多人拥有房子。

  3.宏观层面,金融无足轻重

  4.经验证据,经济史表明金融在经济发展早期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作者认为以上理论存在两个缺陷:1.金融市场不同于其他实体经济市场,支持市场自由化说服力弱

  2.金融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

  一定限度内金融增长有利,超过限度则有害。

  第二章

  危机前的正统观点的核心是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预期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如果证劵市场中的证劵价格充分且理性的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并且价格变化反映了新的可得信息,该市场可以界定为有效金融市场。基于分析过去股票市场得到的信息预测未来价格变化是浪费时间。

  有效市场假说适用于金融市场的理由有三:1.人是理性的

  2.部分人不理性购买,也会有部分人不理性出售,他们的行为可被忽略

  3.即使不理性人足够多,理性套利者也会发现这种不理性,从而使价格回归正常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市场里的人根据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理性评估采取行动,宏观经济不稳定仅可能来源于外部冲击如新资源新技术(影响不大),或有害政策。如果政府采取适当政策,过去的问题不会重现。

  现实与以上理论是矛盾的。市场始终存在无效率和非理性的影响。

  1.人类决策并非完全理性

  2.非理性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3.单只股票出现价格偏离时,理性套利者能使价格回归正常水平的理论也许成立,但是市场价格出现偏差时,该理论不成立,因为不可能以无风险的方式对冲整个市场。

  4.由于前三个因素的影响,有时进一步推动股价偏离对理性套利者来说是完全理性的。

  5.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预期假说均存在未考虑到未来风险具有不可消除的不确定性和数学上不可建模的缺陷。

  增加市场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有益,但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没有科学方法可以估计流动性最优程度,但是随着高频交易的出现,我们已经大大超过最优流动性水平。

  第三章

  人们可以和银行签订债务合约,不管成功与否,回报率已经固定。

  股权合约中则取决于投资是否成功。存在一定风险。

  银行存在短视行为,低估了债务合约的风险和债务合约终止的危害,导致信贷投放过度。

  第四章

  银行不仅将贷款发放给新的资本投资(教科书),也发放给购买现存资产和扩大消费。

  其中房贷的比重逐年上升。

  而部分房产价格大起大落,因此造成了金融不稳定。

  第五章

  从日本90年代房产泡沫说起,谈及各国银行在危机发生后推行的政策。大多采用宽松的融资政策。但由于债务积压,信贷需求仍然较低。

  政府债务扩张是公司去杠杆的必然结果。

  杠杆不会消失,只是从私人部门转向公共部门。

  一旦债务过度,所有的政策都不能有效根治,约束的财政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变缓,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刺激国内消费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将会加剧贫富不均。

  然而,仅仅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根治问题,只能起到缓解作用。

  只要存在高杠杆,所有的政策工具似乎都不理想。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不依赖于过度信贷创造的增长模式。

  第六章

  资产证劵化在分配风险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风险。

  第七章

  名义经济增长方法:增加金属货币,发行法定货币,私人信贷创造。

  金属货币: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单纯依赖金属货币,因为一定程度上和金属总量挂钩。

  1870-1880年间,黄金总量有限,造成通缩;随后20年间,黄金产量增加,又造成显著通胀。

  法定货币创造:历史上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日本1931年-1936年经济衰退、南北战争中北部联邦,都成功刺激需求增长;但南北战争中南部联邦和1920年的津巴布韦又都因为这种方法造成了恶性通胀。

  私人信贷创造:1921-1929年美国银行体系扩大信贷投放,使存量货币增加40%;而在随后的1929-1933年,所有货币增量又抵消了。基于此,银行和监督机构长期致力于减少银行不稳定性。认为只要维持低而稳定的通胀率,私人信贷创造就是合理的。最终导致了过度杠杆、金融危机和债务积压。

  1980年以来,美国收入最低的20%群体实际工资没有增长,收入最高的1%提高了2倍。

  债务加大了贫富差距 数据p105

  发达经济体的信贷急剧扩张而GDP没有显著增长(如果有央行会出台相应对策)的原因:1.信贷用于购买现存房地产 2.用于消费融资

  美英西班牙爱尔兰的房地产泡沫和消费繁荣对用中国德国日本的高储蓄率。

  如有必要,政府可通过法定货币创造来刺激名义需求,虽然风险大,但是过度信贷创造同样存在风险。

  第八章

  关键问题不是如何创造出购买力,而是如何妥善运用。韩日通过妥善运用信贷资源实现了经济赶超。1960-1980韩国总体朴正熙将韩国中央银行收归国有,随时向商业银行提供无上限的资金支持,鼓励银行以实际负利率向出口企业投放信贷。

  但是,这些国家最终都面临(信贷密集和投资导向)转型问题,转型是困难的。

  08年中国信贷扩张与名义GDP增长基本同步,类似20世纪50年代韩国和80年代日本的情形。适度扩大国内消费并减少投资,对防止浪费加剧、产能过剩和财政困难极为重要。

  然而其后五年间,中国投资率由08年的42%上升到12年的49%。由于发达经济体萎缩,中国产品出口需求断崖式下跌,就业率下降。中国政府担心潜在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寻求立竿见影的刺激政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举促进投资。

  数据P125

  杠杆飙升,导致中国经济脆弱性加剧。

  中国经济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重工业部门:国有企业产能过剩 2.房地产和基础建设:二三线城市城市化进程,以借贷资金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期待经济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从而增加卖地收入偿还贷款。

  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转变信贷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原先的债务存量如何解决?

  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保证工资水平增长快于名义GDP;还应减少家庭部门储蓄,但这需要改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以减少预防性储蓄需求;采取强效政策工具限制房地产信贷。

  解决存量债务问题,三个有风险的抉择。

  1.一切交给市场,让公司和地方政府在能力范围内去杠杆,但可能出现经济下行,可能出现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严重后果。

  2.让信贷继续激增,可能为以后埋下更大隐患。

  3.公开对部分债务进行社会化,核销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对举债过度的银行、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进行救助。

  作者认为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有可能转型成功,因为中国经济仍有较大空间维持快速增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