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排队啦,排队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排队啦,排队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3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排队啦,排队啦经典读后感10篇

  《排队啦,排队啦》是一本由[日]竹下文子 文 / 铃木守 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排队啦,排队啦》读后感(一):孩子们,排好队,慢慢来,会比争抢更快哦。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除了本国内的一些资讯外,还可以看到很多别国的信息。其中也包括别的国家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经验

  曾经,我在朋友圈中就看到过一篇文章主题是:当你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时,德国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干什么?文中说,德国的幼儿园会带着孩子去参观消防队、会进到农场接触动物家禽、会跟着交警叔叔学习交通指挥。等等。当中国的孩子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学习1、2、3、4、5的时候,别国的孩子大多数的学习都来源社会实践。还有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日本的幼儿教育。他们学习排着队自己盛饭自己洗碗,学习自己穿衣等等生活能力

  这些场景都与中国的幼儿园不同。中国更加重视知识教育,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会读唐诗、算数字骄傲。而忽略了很多社会性的一些习惯养成和规则教养。先撇开网络上那些别国孩子的教育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吹嘘的现象不说。单从儿童绘本上来看,我就看到了日本的很多低幼教育的优点

  比如,日本的天野庆和滨野祐佳创作的《不要,不要,妈妈不要》是通过亲子角色互转从而达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的主题。

  比如,日本的林木林和西村敏雄创作的《章鱼小丸子双胞胎》是通过简单餐桌产生的一系列丰富联想,可供亲子共读。培养孩子的探索以及冒险精神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色彩形状等的辨识度和各种象声词的运用。技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锻炼孩子。

  比如,今天,我们要重点讲的这一本由日本的竹下文子和铃木守共同创作的《排队啦,排队啦》。由动物引申到人类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一起来共同遵守这样的“排队”守则。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孩子们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当我拿到《排队啦,排队啦》这本绘本的时候。特别感动。因为它来得及时。在中国,也许是社会带给人们压力过大,所以,每个人都显得特别急躁。仿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能够按照秩序排队来进行是一种奢侈。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啊。当成年人世界缺乏秩序的时候,你还期待你的孩子什么?所以,这样一本绘本是肩负着社会责任而来的。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样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

  翻开这本书的内页。我充分感受到了日本人做事严谨细致。他们的用心程度达到了无论是绘本封皮内侧的图案还是空中无意飞过的鸟群,都用了排队的形式表达

  你看下图:主图是在排队种花的孩子。细节是种好的花朵规矩矩地排成一列。

  孩子们在排队种花

  《排队啦,排队啦》读后感(二):小习惯,大受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坐公车的时候,不排队、一个劲地挤啊挤,更谈不上礼让精神;有的人在银行存取款时,也没有排在一米线外的习惯;……长大以后的这些劣习反映了一个人行为道德,但也透露出其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0~6岁是儿童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顾名思义,"秩序"是指物品放在适当地方井然有序,对于人的行为来说,就是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物体进行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合理处理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依赖于秩序,良好的秩序感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说得通俗些,就是什么东西放在哪、什么事情先做、某项行为一步步如何进行,是有规律的,一旦破坏了儿童心目中的秩序,孩子会感到焦虑严重的话会哭闹不止,而大人往往很难理解孩子的这种秩序感,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安全感无法稳定地建立,无形中就影响了孩子稳定情绪品性的形成。

  说到了这些,不妨来对照一下我们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些类似这样那样的“无理取闹”:他的小玩具本来是放在这里的,可是你没经过他的同意移动位置,他很生气,他又把它拿回来放在这里;晚上睡觉前,他已习惯了每晚听完你讲睡前故事,然后安心入睡,可是有一天,你说你心情不好,没有给他讲,他是不是辗转难眠,迟迟无法入睡;……这些正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秩序感,就如同一种仪式

  人类有秩序感,世间的其他生物也是有秩序感的。花儿什么季节开放昆虫什么时候产卵、老马为什么识途、大雁为什么南飞,……这些都是秩序感的表现

  回到我们手上这本看似稚嫩图画书——《排队啦,排队啦》,或许你会说这样的故事太幼稚,那是因为你不懂孩子,或是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样子

  小的时候,我们蹲下来看蚂蚁的行进,一只跟着一只,排排队;鸭妈妈带着小鸭去游泳,小鸭跟着鸭妈妈后头也是一只接着一只,排排队;小朋友玩滑滑梯、出门去游玩,也都是一个跟着一个,排排队。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从小生物到大生命,只要大家都有排排队的意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文明情景,不会有脸红,不会有争吵;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也规矩排队行进,不容易发生危险、交通事故。图画里呈现是简洁明了的场景,没有过多的语言出现频繁一句话就是“排队啦,排队啦”,对于年幼的孩子的来说,反反复复出现的一句话,爸爸妈妈反反复复给他讲读的一句话,会在他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告诉孩子一种正确的行为习惯,也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排队的意识。

  这看似是一个小习惯,但是它会让我们一生受益。只要人人都有了这样一个小习惯,社会才会更文明更祥和

  一本可爱的图画书,它不是在给孩子讲大道理,大道理,孩子听不懂,也很难听得进去。而简简单单的要求,加以符合孩子品味有趣画面,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了进来,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向美、向善。

  《排队啦,排队啦》读后感(三):别人都在插队,我们为什么还要排队?

  网上看过两篇很火的帖子,都是关于孩子的。

  1.别再叫你的孩子排队了,除非你能保证大家都遵守秩序!

  大概内容是:很多家长都会告诉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候车要排队,玩滑梯也要排队,可是孩子却很委屈,因为自己在按规矩排队,却总能遇到插队的人,大人和孩子都有。于是有人呼吁:别再教你的孩子排队了,除非你能保证大家都遵守秩序!

  这里有一个问题:别人都在插队,我们还需要排队吗?别人都在学坏,我们还需要学好吗?

  2.孩子,别人打你,你要打回去!

  这篇文章我读的时候非常触动,也差一点就认可了。作者观点是:如果孩子挨打了,要鼓励勇敢地打回去,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养成懦弱性格,免得总是挨欺负。我的女儿是很内向女孩子,也比较娇气,跟小朋友一起玩,稍有不顺心就会哭,如果我在场,她变回跑回来让我抱抱,委屈地趴在我的肩膀哭上一阵儿。我也曾经很想告诉她:别人欺负你,你要还手!可是每次我都忍住了,总是感觉那里不对劲儿

  今天读到一本绘本,是后浪出版的《排队啦,排队啦》,乍一看挺普通地一本书,光靠想也能知道大概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教育孩子排队排队。名字不起眼的它却在我拿到手里看第一眼得时候就爱上了,原因是我看到了五个小孩子笑脸,这笑,很温暖很开心。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管是大眼睛还是小眼睛,我都觉得他们得笑容漂亮

  这么漂亮的笑脸来自于日本画家铃木守的笔下,他和妻子竹下文子共同创作了这本绘本,原来文字作者和插画师是夫妻,有这么一对有爱的“父母”,这个故事注定了是温暖的!

  《排队啦,排队啦》读后感(四):教会第一排的小观众们“坐下”——评《排队啦,排队啦》

  东北某大城市的多数公交线路是没有排队传统的。人们胡乱站在共用的候车亭等待,远远望见一个好似的影子接近,便迫不及待地跃出亭子、凭经验判断出一个停车位,算是赌上了自己的片刻安逸。眼见优势已被占据,后知后觉者并不甘心,多迈一步,向路中更近,挡在那人身前,好像这样就更占得了先机。再后来者依样画葫芦……而最先那人不甘于后来者居上,又更上前了,如此这般。便见,车还在远处徘徊,站牌处一团乌合之众已站近马路中央……

  公交司机并不为人民服务,人民站哪里他偏不理睬。嘴里叨咕猛按喇叭,用车头驱散那不情愿躲开的一团,停在靠边的一个位子

  眼见牌局重洗,人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比拼。不待车子停稳,一哄拥在前门。开门的瞬间,一同发力,顿时让本可以流动人群成为停滞。于是两臂齐用,抵开左右,边喊“表挤了”边更用力的挤进去。终于,踏上门阶,顿时如鲤鱼跃过龙门般的心生豪迈心思应该还有几个座位可以坐,径直去往一个,却见一只肥手和一个粉红提包占据着位置,手的主人眼神飘忽着望向别处。待一人好容易上来,主人拿掉提包让其坐下,身上千斤重压瞬间瓦解。二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

  有些时候是不得不排队的,比如去火车站买票。当然排队也有搞法:本来个个紧跟,趋势不错,却总有一对熟人要横将起来聊天。后来者无意追根溯源,根据队伍的延长线确定自己的位置,只是二人随便选个,贴上。于是队伍便不再笔直。又待片刻,新来人眼见乌泱泱的一个大厅,正在绝望突然眼前一亮,见一长队斜次愣支出一个“胳膊”,心知肚明为何,默不作声地接上,同时也说服自己是排了队的。就这么,胳膊开始长成一条尾巴,“1”字型的队便成了“人”字。

  另一种人却是高明、高效的多:他们直奔排头,或在装作看公交站牌、或是跃跃欲试,一副准备向售票窗口咨询姿态,为自己在队伍前列游荡找到一个合法性。待车进站,便若无其事地随着人流上车;或者徘徊着就插进买票队伍的前排。既然要得便利,他人的非议和怒目而视当然是早就视而不见的……

  这些,只是笔者生活周遭的几个缩影。笔者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不喜欢这样的人,甚至痛恨遵规礼让却不能受益的自己。投机取巧得利,遵守规则吃亏,这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模样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没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后辈成为这样的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听媒体人梁宏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看台上第一排的观众站起来观看,之后的每一排都不得不起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排的观众,如果我们自己管住双腿“坐下”,大家都会因此而受益。

  这本不厚的书,用漂亮、细心的图画教孩子学会排队,能够“坐下”。守规矩、尊重公共秩序,这事儿说起来可大可小,意义究竟几何?不想无限拔高,只是觉得,一个有公德意识的人,在我眼中,周身散发的是美丽耀眼光芒,我心向往之

  借题发挥,共勉。

  《排队啦,排队啦》读后感(五):想要引导孩子遵守秩序,最需要的不是下命令,而是这一点

  1

  周末去游乐场,遇到一群玩闹的孩子。荡秋千,滑滑梯,玩跷跷板,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总是会有点小小的插曲

  “排队好好等着,人家还没玩完呢!跟你说了要排队,怎么不听呢!”

  “又过去争抢,说你多少遍了,要一个一个来!”

  “争就争吧,争不过人家就知道教训了!”

  ……

  很多父母一遍一遍苦口婆心地提醒着孩子要排队,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对这些命令毫不在乎,或者即使听从了父母的命令,但却满脸的沮丧和委屈。

  究竟该怎样引导孩子遵守秩序?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呢?

  曾经有一位知名校长,在给全校师生开会时,讲到秩序和规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我们走进一间干净整洁的教室,会不由自主地去维护保持这份清洁;而如果这间教室本来就脏乱,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把废纸垃圾丢进去。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是指如果一间房子里破了一扇窗户,如果没有人去修补,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被随意打破。如果一个地方有很多垃圾,一直没有人去打扫,那么人们会把更多垃圾丢在这里。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想要人们保持一个地方整洁,首先要让这个地方有个整洁的样子。拿到孩子的秩序上来说,我们引导孩子遵守秩序的前提,就是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环境。

  2

  这让我想到了日本作家竹下文子创作的绘本《排队啦,排队啦》。这册小小的绘本,用简单的画面、生动的内容,创造了一个非常有秩序、非常有生活气息的真实环境,以这样的环境来引导孩子理解社会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有秩序的环境,在《排队啦,排队啦》这册绘本中,从封面开始——

  封面上,是排着队的五个小朋友;

  封面的边框,是一排整齐的小树叶;

  翻开环衬,是一排排的小花、燕子、大树、小鱼、小草;

  翻到扉页,有一排整齐放置的杯子;

  第一页的大跨页上,一群小蚂蚁,排得整整齐齐,他们搬着好吃的东西,继续排着队走;

  小鸭子跟着鸭妈妈,走路上游进河里,整整齐齐;

  一群小朋友们出发出玩耍了,他们玩滑梯,种花,排得整整齐齐,小花也在排队呢!

  在整个游玩过程中,我们发现路上的汽车,路边的小猫,天上的小鸟……全都是排着队整整齐齐。

  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她写道:儿童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说明儿童已有了内在的秩序,这个内在秩序反过来检测环境、修正环境,要求环境符合他的内在秩序。

  《排队啦,排队啦》这册绘本,就是通过外在的有序,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秩序感。有了内在的秩序感,孩子的就会主动地、自发地去维护秩序。

  3

  除了设计了诸多有秩序的画面,这册绘本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就是在这有秩序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各有特点。

  比如排队的小朋友,每个人的动作、表情都是不一样的;

  排队的小朋友,每一次排队的顺序也是不一样的;

  排队的小动物们,动作也是不那么一致的……

  这当然是符合真实生活的情况。但是,作者设计这些不同的时候,仅仅是为了表现真实吗?

  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孩子的秩序感在发展初期是非常执拗且较真的,那时候可以称为“执拗敏感期”。

  每一样东西必须位置固定,不准修改;我的东西,你绝对不能碰;做事情的顺序不准打乱……否则,撒泼打滚嚎啕大哭要你好看!

  这时我们要先尊重他对环境秩序的严格要求。再慢慢引导他灵活运用规则,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可以修改一点点小细节。当然这些小改变,是尊重孩子需求,又不影响秩序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宝宝特别喜欢把地上掉落的小树枝捡起来,一个都不落。出去玩的时候,经过一片树林,正好是秋季,树下的小枝条,零零散散排满了一地。儿子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捡了一个又一个。

  再捡下去估计到天黑都捡不完了!于是我和他商量,我们捡一个树空的距离,就是从一棵树捡到另一棵树。捡完之后我们的任务就完成啦!

  儿子一听完成任务,立刻高兴起来。欢欢喜喜地捡完一个树空跟着我回家了。

  回到这册绘本中,作者的理念也是如此。他用细小的变化,在给孩子遵守秩序的引导时,也给了孩子灵活变通的可能。这些充满趣味的贴心的设计,不但满含着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更是对孩子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

  他仿佛用无限包容地微笑,对孩子说:要遵守秩序哦!不过,也不要太死板啦!

  4

  《排队啦,排队啦》这册绘本,文字很少,画面也不多,比较适合0-4岁的孩子读。尽管如此简单,但画面上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还是感动了我。

  当孩子不了解秩序时,我们可以先通过有序的环境,让孩子内化成有序的内心,增进孩子的理解。

  当孩子懂得了遵守秩序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秩序不是死板的,是灵活的。

  良好的秩序尊重每个人,既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有序,又可以让我们享受到乐趣。

  而这些,无法通过讲道理传递给孩子,只有在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感受、体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