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的读后感10篇

  《一个人面包生活》是一本由[美] 安娜·昆德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一):这或许就是我的人生说明

  著 安康小确幸

  开始阅读后,第三人称叙述并未吸引到我,甚至看了一篇后也看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一些失望情绪陡然上升。然而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则这样评价安娜•昆德拉:“读她的书时,我总是在想:噢,她道出了我的所思所想。”直到读完小说,我才深有体会,这确是一部温暖富有力量作品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二):【书评俱乐部幸福就是保持正念的当下

  这本书真是文如其名,如一堆琐碎零乱又松散的面包屑一样,但一点不影响它的口感和味美。《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拿到这本书的最初,我以为是一个人的孤单杂乱生活,然而读罢却知道,书名本身是一幅摄影作品,寓意是一个人通过这种面包屑的生活找寻到了真正的清简人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三):人生大起大落,没人能永远站在巅峰

  看似杂乱无章文字,跳脱的章节名称,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似乎无法知道这本书究竟要写什么。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看起来是讲述一个人生活的内容,但真正读起来才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的生活描述,而是一个曾经在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女艺术家在过气之后一个人的生活。整本书的文字叙述方式,像一部老的留声机,暗暗的,淡淡的,不紧不慢说话。声音把我们带回到乡下,生动而入微的文字,不温暖,也不冷酷,像一个耄耋老人追忆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那样的流淌在心中,她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每一天非常害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的单身的生活,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内心焦灼卑微才是最难熬的时光。很多人聚焦在女主在乡间的独身生活的描写了,但我却更关注她从炙手可热的明星光环退下后的心路历程。她像极了现在每一刻的我们。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年代,每个人都疯狂的想要成名,想赚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从那些标题党的文章中获取到迅速成名成家方法,好让自己一夜暴富,迅速成名。可是然后呢?才是我们开始害怕的生活。新互联网时代让很多人开始爆红,然后迅速赚到了很多钱。可有一天如果自己不红了呢?有一天自己江郎才尽了呢?有一天自己的一切都不再被众人喜欢了呢?

  昨天看到著名作家远近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不敢自诩为成功者,但在广告圈和作者圈内,大家对我也算略有耳闻,出过一些书,做出过一些成绩,所以,我就感觉自己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怕。就是越来越如履薄冰,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一个曾经小有成就的人,在踏入新的领域之后,都会战战兢兢,都要先承受许多的寂寞,通过努力坚持,也不一定能达成自己的期待呢?”

  我也像远近一样,很多时候在担忧。虽然自己有点小小的名气,但也依然担心如果有一天什么都写不出来了,或者文字不再被人喜欢了,该怎么办?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知道如果发生变化会如何面对呢?是不是当人突然开始不红的时候,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而之前自己内心根本想都不敢想?是生活无奈的安排,还是世态炎凉结果?在全书的最后,女主又开始成名,她周围的一切又重新环绕包围着她。我所佩服的并不是她的东山再起,而是能用平和心态对待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全书我最感同身受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次不断的跳脱,总觉得女主现在的生活和以前完全是两个世界。人有勇气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生活里,切断与之前的联系,是一种心理安慰,也是一种重新来过的决断。有时候自己去旅行,去听音乐会,当一个人沉浸在另一种环境的世界中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很多次我都恍惚的觉得,那个每天努力工作,跟各种客户天天沟通不停的自己,是真实存在过么?甚至于每个周末,都会觉得工作日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自己几乎是一个失忆的状态

  我曾经想过,一个人到一个全新的地方生活,是否能用一个新名字,塑造一个全新的,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换位人生的机会。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小孩跑来跑去,会有一种幻觉,这是否是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遇到老公,现在会如何?是否依然单身?是否依然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天天一个人上下班,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一个人抱着被子睡着?在天黑打雷的夜晚惊醒,战战兢兢很久难眠?

  女主从一个众星捧月位置,走到了一个乡间小木屋里,年久失修房屋,让她总会叫各种修理工来整理。这是她从未有过的生活,也让她的人生开始进入另一条真实生活的轨道里。那些周围的花草邻居成为了自己的新伙伴烦心经纪人与老公,渐渐消失在风里。我们总是下意识期盼不同的生活,全新的世界,但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会打鼓,如果是我自己,这样的新生活自己是否能承担的住?会不会在半夜里失声痛哭,会不会在没人的时候后悔自己现在决定

  读书最大意义就在于,看别人的故事,揣摩自己想要的人生。作者用一种轻柔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把各种细碎点滴捡起来串联在一起,描述了真实的生活的样子。她告诉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从成名到落魄再到成名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关金钱荣誉,也无关成功失败。我想,作者想要分享的是一种心境与心态。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高峰低谷,站得越高的时候,其实也是心里最脆弱不堪一击的时候。低下头看一看,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能站在自己人生的巅峰的时候,生活应该以怎样的模样继续下去?

  人生大起大落,没人能永远站在巅峰,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是自己将怎样面对未来的生活。是自暴自弃,还是平和的接受并让自己过上一种全新样子的生活?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四):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

  哦,孤独,孤独。如今它住在她身体里,简直成了一种病,就像她一直没放在心上的流感,突然发作就能让她病倒。她在想要是她从铁道栈桥上掉下去,要多久才会有人发现,有谁会在意,有谁会难过。她几乎可以想见《时代周刊》上会怎么写,旁边再配一幅她拍的照片,也可能会换成她的照片。“丽贝卡·温特,”画廊和餐馆里会有人说,“你没听说吗?我猜是意外。也可能......唉,难啊。”有时她感觉好像她正在消失,渐渐无形,只剩下这种可怕的感觉,就像一种突然出现无处不在疼痛,这种痛不是在身上,而是在灵魂里。

  ......

  一个人不快乐人们会想到上千种可能,而一个人若是满足,人们却只能想到区区几种原因

  第二天在电梯里,她见到了住在8C的女人。她穿一身黑色套装,肩膀处别着一枚大胸针,拎着和鞋子相配的大红色包包,对丽贝卡露齿一笑。丽贝卡也对她微笑。这些微笑都是为了伪装。独自在农舍的时候她不需要笑,也从来不笑。

  ......

  她不想卖掉自己的家。她把它看作和曾经的自己的最后一丝联系。

  ......

  ——节选自【美】安娜·昆德兰著《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

  在京城第一个雨雪交加的周日,听着佛家净心曲《传灯》捧读此书。浮想连篇,促使自己第一次在没有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就决定要在订阅号里推送与其有关的文章。只是因为我知道关注可普茶客的都是我的至家亲朋,那么,如果远方的朋友也能够读到此书该是我最大的心愿

  20世纪90年代初,女友一人进京当北漂。期间经历了行李火车站被抢,下班回出租房的路上,手包被抢......有一次,女友说:“像我这样子的必须把身份证时时带在身上,否则有一日出了车祸,想必都没人知道我是谁。”

  时隔二十多年后,又一名女友在与可普喝茶的时候,突然放下手中的茶杯,也说了大概相同话语

  我只当没有听见似的转移了话题

  只是,这种针刺般的痛却是难以忘怀的。

  孤独不可怕,怕的是心不知所向。

  遇见,一个的人清简生活,找寻小确幸里的人生觉醒。正如安娜·昆德兰所言,“在这个世界上, 你是唯一一个对你的生活享有监护权的人。”

  百万级畅销书《不曾走过,怎会懂得》升级版《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由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著,一本激励希拉里·克林顿、谢丽尔·桑德伯格等全世界千万女性勇往直前走向生命高潮的畅销书,值得摆在女性案头的人生醒悟书。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五):纽约,我已看透,但仍眷恋

  文/豆瓣ID:文艺青年(原创作品,转载请告知)

  当一本书要读到终点时,总有些恋恋不舍。就像人对青春怀念曾经拥有的好和坏诚然都是生命的印记,但我们仍如杜拉斯那般热爱着如今“衰老容颜”。因为读完了,才有权拥有“故事”。从青年到老年,各有其精彩,只是状态和属性不同,老年不是年龄的鸿沟,而更像是一种生命旅程的回归。而且,你必须回归。

  安娜·昆德兰的履历,和纽约这座城市一样耀眼,她的文体涉猎很广,在评论、纪实、虚构等方面都有建树。《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她的第7本小说。昆德兰浸淫纽约媒体圈多年,眼光独到老辣,是个浑身上下都流着专栏血液的人,所以这本小说读来也总透露着一股“专栏气” :字里行间,总让人忍不住要像古人批注古籍般,对其遣词造句细节处的小心思来个击节点赞。实在非常会写,而且每个场景都写得不一样,有机趣,笔触很有纽约的时尚感。

  我注意到一个时间数字:美版此书于2013年由兰登书屋出版,也就是说,昆德兰是在60甲子之岁时写成此书。有意思的是,书中的主人公摄影师丽贝卡也正好于60岁那年开始了一段奇异的冒险。这个暗示明显不过了,丽贝卡显然就是昆德兰的一部分化身,而且小说中很多意向都有作者现实经验索引:比如昆德兰养了很多只狗,还为一只13岁的狗写过讣告;其19岁时母亲乳房癌去世(这个意向时常出现在其私人写作中)等,都被巧妙融合入书中不同人物身上。

  在我眼中,这些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也就是说,昆德兰在花甲之年写下了一本祭奠青春、坦然接受和享受生命不同年龄阶段之作。评论圈之前都把这本书定位励志、疗伤之书,但如果分析细想下,这么一个有抱负有力量的女作家,绝不会自毁形象,写一部中国人所谓的小清新鸡汤之作。英文书名原叫Still Life with Bread Crumbs,译作《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为直译。但如果细究,会发现Still life解释平静安静的生活更好些,这个在小说中是有典故的。丽贝卡和彼得的失败婚姻(在书中是条很重要线索,也是一个女人成长成熟契机),归根结底就是两个人是不同的人:“丽贝卡不喜欢改变,而彼得就靠改变活着;彼得喜欢故事,爱读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开头,中间,结尾。戏剧性。丽贝卡不是个好故事。要不是厨房洗水台系列,她根本连个故事都算不上。最近几年她才开始认识到这不是她的错。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甚至在她自己这种被删减的婚姻里——多少也有九年——大部分都是四平八稳的故事中间部分。这是彼得不能忍受的部分。却恰恰是丽贝卡最喜欢的部分。是她仍然深深怀念却不自知的部分。”

  于是,我们需要重新再来梳理下全书的脉络——《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其实讲述了一种生命旅程回归的故事,昆德兰既是旁观者,也投身其中——她笔下的纽约(城市),正如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充满了繁华的“故事”,人们扮演着叫做青春的角色经历成长、职业、婚姻,在象征着力量和繁华的纽约大都市追逐金钱和名利,直至衰老、家庭变故,才发现早已熟悉的一切原来那么不真实,原来“故事性”是属于他人的,生活需要回归如面包屑般的日常性,而日常性的物理载体就是乡下,它的年龄阶段叫做老年。

  作者用了很多前后关联段落来描述自己有关年华逝去和生命无常观点,我们可以对照起来读一下。另外补充下,昆德兰是个语言的高手,文中每一页都有很精彩的比喻,而且她的比喻不落俗套,非常新颖妥帖,其中充满智慧

  “她看着城市浮光掠影般被抛在身后。有时候工作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吧,她想,用来忘记。”

  “然后她很吃惊地发现她对彼得和离婚的感觉也是如此,不痛苦,仅仅是有错位感。她的婚姻就像一条崭新的真丝裙,特别美特别摇曳生姿,不过很很快袖边就脏了,沾上酒渍,裙边也拖地了。如果她和彼得谈了半年的恋爱后便分开,那么这将成为一段特别美的回忆。但恋爱中很少有人能得体地自行抽身,爱情沉淀为一种奇怪又不舒服的友谊,或变质为彼此指责,悔不当初。这就如同裙子没了型,特别显旧。昨日种种被装进塑料袋里,塞进了衣柜深处。”

  下面这段更是点题之笔:“一种旅行时特有的感觉涌上心头,看似她很享受那种新鲜感,但其实最开心的时刻是打开旅行箱,穿着更舒服的衣服,待在家里回味旅行的时候。”

  除了旅程这个主线索,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很多辅线:比如关于十字架照片之谜,牵起吉姆和她妹妹莎莉的故事,作为文中的悬疑故事线,一直到书尾女孩香消陨落时才得以揭示,再比如关于乡村中最有生气的两个人——丁丁和莎拉的穿插牵引,作者给他们安排的结局,一个是本该属于纽约(正值青春),所以回到纽约都市;另一个与朴素的乡村人结合,回归享受带点英式理想主义的生活。

  此外,摄影和照片也是全书的第二寓意:有些人把照片当做与人生际遇贴近的方式;丽贝卡却用照片当做超脱的方式。她通过打印、装裱和凝固改变了自己的一部分存在的性质。别人,陌生人的书写、分析和追捧让它们进一步变性。有时候甚至连她自己都相信《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是关于“女人的工作”。

  城市是路途,乡村是归宿。

  城市是新鲜,乡村是常态。

  我们每个人都用特有的工作方式,来祭奠青春的逝去,明白生命不同阶段的意义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六):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如何生活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孤独。

  小说中的主人公丽贝卡曾经是摄影界的一枚璀璨的明珠,在她正红的时候,杂志社聘请她拍照片的时候,“艺术总监避而不谈他们为什么请她来拍照,也许只是为了能够有个标题:丽贝卡温特去了马戏团。”然而现在她已经过了气。日渐缩水的版税、稀少的邀约和邀请、聚会上她自我介绍时别人的反应,无一不在提醒她已经“成了昨日旧闻”,她的作品不再为人所津津乐道,卖不上价钱,经济情况已经捉襟见肘。于是她不得不把自己在繁华地区的公寓转租出去,到穷乡僻壤租一间连插座都没有的破房子,美其名曰为自己寻找灵感,实则是在逃避。最终她化解了心中的石子,开始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拥有了理解、宽容和爱心,拯救了自己。就像封底的那句话:从散发诱惑红酒芬芳的浮华世界到铁铺屋顶下的简约人生,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令她真正领悟。

  或多或少的,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寂寞、伤感这类感受在一般人的眼中总是被认为是消极的,但孤独同时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小说中的丽贝卡对这种感受给予肯定,还表现出对孤独的玩味享受。她给狗拍照,为人保媒,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一点点地自我肯定,自我保全。

  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致力于寻找缓解与释放孤独感的途径——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爱的追寻、对社会的关心、享受孤独感等方式来进行自我疗救。书中丽贝卡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现实中的都市人找到了排解自身孤独感等消极感受的途径,为他们提供了在自我经营的富有诗意的小天地中生活下去的现实而有效的生存智慧。

  作者安娜·昆德兰的写作手法也十分有亮点,看似简单松散的一章章文字和无比散乱的一条条线索,像一篇篇小散文似的组成了这部清新温暖的小说。没有惊天动地大起大落,没有催人泪下的悲伤情节,有的却是像面包屑一样,虽然渣渣粒粒,但味道可口,给人以维持体力的充足养分。“一天开始于一间茶室。一封封E-mail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她背上相机,跋涉于山野,寻找拍摄值得想值得品值得看的素材。这里有清新可爱的空气、草地花朵和湿润泥土的气息,有春日签名一般的芬芳,也有闻上去有些腐烂的森林味道。城市气喘吁吁的节奏让位给某种更缓更慢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让多少人看了都禁不住勾起类似的欲望,也想背起简单的行囊去远行。难怪毕淑敏会强烈推荐此书——“在安娜·昆德兰笔下,女性生活既有潇洒而优雅的部分,也有繁杂而琐碎的部分,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色彩斑斓的真实。我推荐这本书,希望所有的人能与幸福生活携手并行。”

  我们从不拒绝孤独,当孤独来临时,灵魂在渐渐的净化,思想在走向升华。在匆忙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作者安娜·昆德兰给陷入精神泥沼中的人们提供了某种人生态度,通过生活细节来确认生活本身,进行自我完善,让孤独和无奈在确认中得到抚慰和释放,在释放中得到安置。

  我想,这就是《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的成功之处。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七):自然而然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听这个书名,你有什么感受?

  我当时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个书名。

  我以为,生活不就是面包屑嘛,如此庸常平凡,看上去索然无味,日复一日。

  作者安娜·昆德拉预备怎么描述枯燥的面包屑生活呢?

  主人公丽贝卡·温特,年轻时,曾是名噪一时的著名摄影师。

  出身名门,母亲贝贝是钢琴艺术家,父亲奥斯卡继承了老丈人的事业,是商人。

  丽贝卡嫁给了一个优秀的学者彼得,住着可爱的大公寓,有一个漂亮的孩子叫本,人生完美。

  如此顺遂的人生,她觉得很累。

  文中这样说,“是那种有孩子有丈夫有房子有工作有生活的女人才会感到的累,累到就像是一种轻微的慢性病。”

  我想,大多数已婚女性都会感同身受。

  看上去拥有了一切,又好像什么都不属于自己,每天忙忙叨叨,也不知道留下了什么。

  丽贝卡如今60岁了,跟彼得离婚了。

  离婚的起因也简单,彼得有了别的情人,而且怀孕了,彼得需要跟情人马上结婚。

  文中说,“随着时间的过去,丽贝卡伤心地明白了这一点。跟许多婚姻一样,她的婚姻是建立在根本性的误解之上的。”

  “就她来说,她之所以误以为彼得很可靠,可能就是因为他总会细心地把香柏鞋楦放进鞋子里,因为他总是用同一种月桂油香味的古龙水,那个牌子只能在拱廊街一家店里买到。”

  “结果其实他并不可靠,只不过是在小的个人物品上过分讲究。他仍然在用剃须刷和折叠式剃刀。”

  恋爱里的我们,尤其女性,往往多男性和婚姻有着过多的幻想。沉浸在幻想里的感觉,是绝对美好的。

  这种幻想,也并不会轻易消散,会在婚姻里继续维持,直至破碎。

  “但丽贝卡很长一段时间喜欢嫁给他的感觉,或者至少是喜欢成双成对的感觉,能有人讲讲话,哪怕他似乎没在听;羽绒被里能有人暖暖床,尤其是寒夜里老暖气片光响不散热的时候。”

  “她喜欢读他的手稿,他对她的画没那么喜欢,但她不怎么介意。因为她自己也不太喜欢它们。”

  在一次欢送会上,丽贝卡撞破了彼得和情人的私会,一场“想被发现”的私会。

  俩人晚上到家后,丽贝卡要求彼得睡在沙发上,彼得说,“我就想睡在我那张特别舒服的床上。”

  听到这句话,大约是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渣男”动物又出现了,劈腿也如此理直气壮。

  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地方在于,它并不过分渲染情绪,或者放大事实。

  就是简单地把这些事实描述出来,不纠结于某个情节。

  丽贝卡甚至并不因此感到沮丧,也没有跟彼得大吵大闹,就好像这是一件本来就会发生的事,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谩骂的。

  丽贝卡的父亲和母亲,她的儿子本,书中也没有他们对丽贝卡的同情维护、对彼得辱骂的任何语言描述。

  好像大家天然有这样一种态度,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想想接下来该怎么走吧。

  我愿意把这理解成是一种对自我的自信,不依附任何人的自信。

  当然,这是我的解读,书中没有任何渲染或者刻意的主张。

  即便当初在婚姻里丽贝卡对丈夫有那么多依赖,面对丈夫的无赖时,她会毫不犹豫地离开,然后谋划接下来的生活。

  说完她的婚姻,我们再来聊聊她的事业。

  丽贝卡专业学习的是画画,后来无意中成为了摄影艺术家。

  在一次被临时安排的家庭聚会过后,“彼得直接上了床,跟以往一样深信在睡前白兰地和早饭之间这段女巫出没的时刻,厨房会像变魔术一样自己就干净了。”

  丽贝卡休息到凌晨,起床准备收拾。她拿起相机开始在厨房拍照,就是这种实实在在拍来的照片,“脏红酒杯、成摞的盘子、两根法棍面包撕下来的碎块和被煤气炉烤焦了一角的洗碗布”,为她带来了荣誉和金钱,“被艺术评论家和随笔作家形容为对女性生活和女性工作的擢升和控诉”。

  “聊艺术时艺术家个个听起来有的放矢自信满满,但她从来没这种感觉。这么多年来她编了很多理由,因为人们好像不喜欢真相太随意。”

  惊艳的作品不断被更惊艳的作品替代,丽贝卡很长时间没有好的作品问世,也许是因为她个人局限,也许是因为经纪人不够用心推广。

  60岁的丽贝卡,离婚后,搬出了之前可爱的大房子。她靠着摄影作品赚来的钱,为自己买了一个位于市区的公寓,同时还要承担母亲养老院的费用、父亲住所的租金以及养房养车的所有费用。

  生活从富裕陷入了穷困,“丽贝卡每天都要看一遍银行账户的余额。”

  为了节省开支,她将自己的公寓租出去,再另外租了一个在农村的便宜农舍来住。

  远离了精英阶层,她每天去村口的咖啡店收邮件处理工作和生活,听店主莎拉热情洋溢又毫无逻辑的唠叨着自己的和别人的八卦。

  乡村有更少量的人,更宽阔的景色,供她寻找灵感。想要孤独的时候,就往丛林深处走;想要热闹的时候,就去莎拉的店里坐坐。

  没有了暖烘烘的公寓楼,在村舍处处可及的寒冷里,大量的时间用来自我相处。

  婚姻,父母,儿子,前途,似乎一点点看透开来。

  ”最近几年她才开始认识到这不是她的错。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甚至在她自己这种被删减的婚姻里——多少也有九年——大部分都是四平八稳的故事中间部分。这是彼得不能忍受的部分。却是丽贝卡最喜欢的部分。是她仍然深深怀念却不自知的部分。“

  ”然后她吃惊地发现她对彼得和离婚的感觉也是如此,不痛苦,仅仅是有错位感。她的婚姻就像一条崭新的真丝裙,特别美特别摇曳生姿,不过很快袖边就脏了,沾上酒渍,裙边也拖地了。如果她和彼得谈了半年的恋爱后便分开,那么这将成为一段特别美的回忆。但恋爱中很少有人能得体地自行抽身,爱情沉淀为一种奇怪又不舒服的友谊,或变质为彼此互相指责,悔不当初。这就如同裙子没了型,特别显旧。昨日种种被装进塑料袋里,塞进了衣柜深处。“

  她慢慢结识了新的朋友,影响了一些人,还跟谈起了新的恋爱。

  事业上也慢慢有了新的起色,一切都又变得好起来。

  日子谈不上过得多富裕,却是令人愉快地多了。

  ”她开始感觉她原来的生活是一个雪花球,以往她迷恋它的光鲜外表,但现在已经不再喜欢。也许是过去的生活不再喜欢她。每个人都那么年轻。所有的裙子都那么短。所有的高跟鞋鞋跟都那么高。所有人的眼睛都那么饥渴,充满欲望。“

  也许就像书中那句话,”这样的事是自然而然的”。

  全书的节奏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没有感到特别紧张的情节,也没有特别强烈的价值观涌现。

  就像面包屑一样,看上去细碎无价值,却天天都在发生着。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八):一个人

  这段时间好象对"一个人"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前不久看了青山七惠的巜一个人的好天气》,今天读完昆德兰的《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每个单独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于是就有了很多版本的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共同的,应该就是一个人时的孤独吧,而这种孤独也是有差异的,青山七惠笔下一个人的孤独带着寂静和忧伤,昆德兰笔下一个人的孤独带着焦虑和绝望,作为女人,生活琐碎得如面包渣,渐走下坡路的事业、失败的婚姻、让人焦头烂额的账单,生活不是一件轻松事,可还得继续下去,谁知道前方会遇见什么呢。最后,被波莉和她的十字架故事弄得泪流满面!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九):我要身上长出锋利的倒刺

  丽贝卡60岁了,60岁才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老话讲,迟了总比没有的好。可毕竟太迟了。

  太迟了。

  纵然有值得骄傲的事业成就,可青春年华仍有大半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婚姻,老天爷这真是太讽刺了,书至此处可见即使是有才华的艺术家,精神境界与众不同的艺术家,还是会陷入到这种麻烦中。不,我说的太轻了,不是麻烦,是日复一日的消磨,是不被欣赏不被认同的痛苦。

  真的太迟了。

  丽贝卡离婚了,和父母一起吃饭,有人和他们打招呼,问她,你就是那个丽贝卡·温特?

  她妈妈则答非所问地说,她离婚了。

  原来全世界都还是这样啊?还是在把离婚当家丑啊?

  透过书里的描写。我只看到一个没有理解的原生家庭。就像丽贝卡的爸爸始终认为她搞摄影是二流艺术,不管她拿了多少奖。而她妈妈始终觉得她离婚是羞耻,总是说,我还是喜欢彼得。

  那这个家庭有爱吗,我不好说。至少在我眼里,一切没有以理解出发的爱都是对当事人没意义的。“你为了我好,批评我这个那个的,我只觉得你目光狭隘,并在持续几十年的时间里折磨我。”就如我心里咆哮着离开自己的家一样。你们不知道我喜欢的电影导演是谁,不知道我喜欢的演员是谁,不知道我在听谁的歌,不知道我喜欢独处,不知道我不喜欢那些狗屁应酬,不知道我不喜欢三鲜馅饺子,不知道我小学的时候想看哪个动画片,不知道我初三的时候很绝望,不知道我高中的时候最信任的人是心理医生,不知道我在大学忙什么。你们只会,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打发八九岁的我去小屋自己呆着。我初二的时候才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理由是你们有事要我离开屋子;强迫我参加各种饭局,还要我笑脸相迎;然后每年只做三鲜馅饺子,并认为我迟早有一天会改掉这个“毛病”。这些痛苦的记忆从来没有褪色。

  丽贝卡的前60年,由于她温柔又软弱,所以受了好些苦。我喜欢温柔软弱的女孩子,她们让我怜惜。但每当她们没有勇气反抗的时候,我又会感觉到强烈的愤怒。就像看这本书一样,看丽贝卡一次次委曲求全,我真的很生气很生气。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能醒悟,等她真正醒悟的时候她的人生已经过了大半了,她60岁了。

  她60岁了,才说出:“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

  太迟了。

  我自认是个还算有执行力的人。起码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重大抉择没有受到别人的操纵。高中是我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和专业都是我自己选的,电子产品是我自己选的,什么时候回家也是我自己定的。我不知道将来怎么样,但我会努力去坚持,去掌控自己。

  未来,过去,现在。

  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

  我要身上长出锋利的倒刺。因为我怕太迟。

  不要浪费时间和志趣不同的人解释太多,能说就说,不能说就各自滚吧。

  要好好努力读书工作,别让自己妈妈60岁了还要给自己送钱。(我真的要讽刺一下书里那个儿子)

  父母跟自己观念不同的话,尽孝就好了,别多说添堵了。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搞出《麦琪的礼物》那样的结局。

  如果真的不得不逃离原生家庭,就要勇敢的享受孤独。

  《一个人的面包屑生活》读后感(十):两处被打动的地方(不是书评)

  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小说,其中两个地方最打动我。

  第一处是,丽贝卡在暴风雪之夜被困在乡下的破屋子中,没有电,没有火,除了一条狗,身边再没有其他任何活物,孤独害怕包裹了她,绝望中,吉姆开着铲雪车来了,还有一瓶酒,在微醺中,他看见她眼底的微光,俯下身吻了她。第二天一早,吉姆临走时说:晚上带千层面来。

  就这句话,令人鼻酸,一股热气猛烈地冲到眼底。所谓爱情中的温暖踏实安全感,就是这样吧。她之前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可能见识过错的,才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经历过糟糕的,才能珍惜看似平常的温暖,大概,那些失败的人生经验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生活和自己,所以,这样的时刻到来时,才会特别的惊喜。

  她曾经是红极一时的摄影家,如今六十岁,历经浮世繁华,而现在过气面临财务崩溃,整天计算着每一笔开支。他四十四岁,屋顶维修工,离婚单身,用甜品店老板娘的话说,他是这个小乡镇最无所不知的人,如果有他不知道的,那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知道。

  她觉得荒唐,滑稽。但并没有阻挡他们感情的发展。于她而言,可能一直在期待千层面式的可以熨贴身心的爱情,她以往婚姻中的妥协退让,疲惫不堪,需要这样的包裹。但是他爱上她,我始终有点想不明白。在他面前,她从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女性特征,甚至是一种中性的状态,有自己的事业,虽然目前在低谷,而书中出现的其他女性,要么是肥胖而多舌,要么是浓妆艳抹搔首弄姿,要么是病态的,她以一种独立而谦虚,内敛而低调的姿态生活,女性的魅力不是通过修饰出来的外在表现,而是通过举手投足而不自知的由内散发,或许,这正是吸引他的地方。

  第二处是,吉姆对她拍摄出的照片愤怒批评的那一段。她在乡下到处寻找可拍摄的素材,发现了时不时出现又消失的十字架,于是拍成了白色十字架系列,并因此再次被人们关注,事业重回辉煌。

  而他因此对她发怒。因为,这些十字架是他患精神分裂症的妹妹的辞世宣言,那些十字架和旁边的和妈妈的合影、学生时代的获奖绶带、玩偶……都是妹妹在对这个世界说“再见”,而那些对这些照片品头论足的所谓艺术家,根本不知道这些对某个人的意义。他发怒,是因为自己的妹妹被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被消费,更有对自己的愤怒和愧疚,因为,正是他在她家留宿的那个暴风雪夜,妹妹躺在雪地里死去。

  两个地方,都是爱,一个男人的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男女之间的感情有非常到位的细节评述,尤其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特别令人叹服。

  不过,因为章节的凌乱琐碎,片段化的叙述,使这本小说读起来也并不是那么顺畅,属于慢热型,读到最后才会被打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