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是一本由[美] A.G.里德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一):有点儿小激动

  看到亚特兰蒂斯这个名字就有点儿小激动了,这个传说中位于大西洋底下被淹没的神秘陆地,第一次知道亚特兰蒂斯还是小时候的动画片《小飞龙》里面大西洋城,那个神秘的故乡所在。

  一直以来亚特兰蒂斯就是神秘大陆的代名词,多少游戏里面有提到过,多少动漫里有涉及,更别提科幻作品了。只要跟这片大陆沾边的题材作品都自带神秘色彩,对于我等从小看着《海底两万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亚特兰蒂斯这五个字就更是没有抵抗力的存在。

  所以开始读这本小说还是有点儿小激动的,人类起源三部曲第一本,从基因讲起。

  初看,前几章,有点儿散乱,因为本书开启的是多线程模式,好在情节推进的节奏紧凑,跟上了继续读下去,抓住人物线索,跟着男女主开始探险旅程。直奔南极洲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其实架构还是大boss追杀抢夺尖端技术的老套路,但融入了很多热门元素。例如开篇的自闭症研究所,还有里面自闭症患者的部分以及大洪水和西班牙流感等等。

  本书里面引入了“亚特兰蒂斯基因”的设想,除此之外,跟亚特兰蒂斯这五个字相关的部分并不多,这书名有点儿噱头的意味。只能等下一部看看对于那片神秘大陆的深入探险如何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科幻作品早就告别是天马星空只幻不科的时代了,作品里面加了人文关怀,还有医学、生物学知识更是俯拾即是。(当然科幻外衣的小言情不算在内)加入了科的元素,拓宽思考范围,对世界了解更多。

  恰好之前见过一些自闭症患儿的图画作品,也参加过一些相关活动。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近几年其发病率升到1/150。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很多,这种遗传属性强,与脑神经连接方式变化有关的疾病也越发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看过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定会感慨其线条运用的流畅,还有画面的纯净感。很怀疑这些看似有缺陷的孩子们是另一种天才的存在。

  评一部科幻作品不讲故事情节,却关注引子一样的花边资料,也算是一种被科普了。我之前说过“好的科幻是给人以希望的”,换一种角度看待生命,更理解与你不一样的同类,也是科幻作品的一种诉求吧。

  当然,作者在书后给出的真实VS虚构小彩蛋,很贴心,告诉你硬科幻里的真真假假,把真实和科幻揉在一起写的尝试这本算是成功的例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值得去想象,期待读下一部。

  喜欢我的朋友还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DJ有时”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二):人类的科幻

  故事情节紧凑,踏着主人公的脚步,随着他们的传奇似的经历,抽丝剥茧探寻着人类起源的秘密。书里采用的是剧本试的场景描写和变换,一个场景即是一个章节,刚开始看的时候会有点摸不着头脑,特别是第一部分,不过耐着性子看下来,特别是到第三部分的时候,会觉得很精彩。唯一的缺点是人物塑造单薄,人物好似都是一个个名字代号,没有感觉。男主好勇猛无敌,不过若不是这么勇猛,在这种身边都是敌人的环境中,大概会死好多次了。期待会拍着电影或者美剧,应该会很好看的。

  一个复杂的好故事,需要过去作为背景,需要未来做目标。故事的开篇是“时钟塔”的陷落,自闭症研究中的两个孩子被偷了,在枪战激战中,让人一边一头雾水,一边关又在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还又会发生什么。从陷落的雅加达到时间的帷幕,秘密一步步解开,上一代人对亚特兰蒂斯的追寻延续到了这一代。在故事结束的时候,”钟“引发的瘟疫蔓延全世界(不得不说这里让我想起了游戏《瘟疫公司》),作者又埋下了下一个故事。

  很多的科幻作品都是以天体物理学和宇宙作为背景,像这样以进化和基因做背景的科幻真的很少见,让我很惊喜。作者确实很有功底,作为一个学习进化生物学的人,基本上没有发现什么理论上的错误。因为我不是研究人类学的,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多巴大灾难会导致人口瓶颈。作者在最后写了真实VS虚构,点明哪些部分是科学,哪些部分是幻想,这一点让我肃然起敬。另外,这本书激起了我的兴趣,要知道,再有趣的研究做久了都会变得枯燥的。

  可不可能通过减少人口激发人类第二次大跃迁?不可能!进化论的精髓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是外界环境,适者生存才是根本。无论环境好不好,有优势的基因都会逐渐增加自己的频率。如果这个基因能够帮助群体在逆境中生存,那其他没有这个基因的个体就无法生存。所以不是人口减少就能够促进大跃进,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书里一直在强调表观遗传学,因为我们这个亚种在”大跃进“之后都带有亚特兰蒂斯基因,但是要更进一步变成更高级的人类(与亚特兰蒂斯人同化),就需要激活这个(些)基因。本书唯一的激活方法,是在亚特兰蒂斯城里的透明管子里待一段时间,而且这种激活是可以随血液传播的。没有在管子里待过的人,接受了凯特的血或者干细胞就能够通过”钟“。所以我觉得通过研究人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差异来试图制造亚特兰蒂斯基因表达的人类没有必要,倒不如让被他们挑选出来的人都在管子里躺一躺,反正直布罗陀的“钟“已经被挖走了,或者相互输血输干细胞。但是书的最后,邪恶的人们把”钟“造成的瘟疫传播开,这时候这种基因水平的研究就很有必要,是为了救命。(好像在玩《瘟疫公司》)

  “钟“是亚特兰蒂斯人的保护装置,目的是保护亚特兰蒂斯人的休眠舱,他们或许根本没有敌意,只是在防御而已。真正有敌意的是我们人类中的战争贩子,比如凯恩。爱好战争和种族清洗的心,比敌人(无论是野兽还是高级人类)更可怕。

  我很喜欢时间的帷幕,里面的火之洪流描述救世主给我们这个亚种的祖先一杯血,使我们完成”大跃进“,进化成现在的人类,当然也完成了对其他种族的清洗。一杯血是个宗教的比喻,象征着基因,带有遗传的特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亚特兰蒂斯基因向我们这个亚种的introgression(基因渐渗),就是整个基因转移到了人类祖先的基因组中,因此我们和亚特兰蒂斯人是有通婚和杂交的。至于血之洪流和光之洪流,我猜想作者会在下两本故事里写到。

  我很喜欢里面对宗教和科学的产生和分化的说法。上古的人类都有好奇心的,风雨雷电地震海啸都震慑着我们的祖先,特别是在遇到大灾难的时候,一部分人相信神灵保佑,因此产生宗教和信仰。也是由于宗教和信仰,人类开始集合起来,因为我们相信同一个(批)神灵。这人类早起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合作让我们分享食物分担危险。另一部分人怀疑心更强一些,他们发现神灵不是有求必应,开始寻找自然现象的证据,理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产生了科学。至于后来宗教对科学的封杀,不过是武力维护自己的权威罢了。然而世事无常啊,随着科学的证据越来越多,宗教已经没办法再暴力解决问题了,于是开始寻求合作。从不干涉科学研究,到现在有些教义甚至都在有意攀扯最新的研究结果,希望给自己套上个合理而科学的马甲。其实根本不需要这种马甲,宗教本来就是信仰,不需要太多实证,随意地攀扯反而会让人觉得虚伪。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三):适合打发时间

  这本书看起来有一种美国大片的既视感。

  一个个小场景串起来整本书,脑洞也比较大:主角所在的组织其实是一直对抗的邪恶组织的一个部门。

  场面比较宏达,从印度雅加达到南极洲,人物形象也比较鲜明,感觉很适合改变为电影,也确认改编为电影了。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2个场景:

  1.基冈,大卫视为时钟塔中最可值得信任的人向大卫坦白他是伊麻里的boss,要求大卫做出决策:加入伊麻里或者死亡。

  一个人可以说是倾其一生为之效忠的组织却是自己仇敌的情报组织?那么自己的战斗有何意义?最信任的人也是邪恶组织的头目?

  他还有谁值得信任?他还能信任谁?他能做什么,他能做到什么?

  2.凯特和多利隆见面时。

  凯特发现这个邪恶组织的头目就是当初抛弃自己的富商。

  自己就是日记主人的女儿。

  总而言之从,是本适合打发时间的好书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四):有对比才有优劣

  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不同的原因,在读西方的小说的时候总是觉得不顺,感觉有一些别扭。读国内和日本的小说就觉得很顺,很舒服。

  基于上述原因,我读的西方的小说并不多,主要是一些科幻魔幻方面的,比如《基地》、《海伯利安》、《冰与火之歌》等等,虽然有一些感觉,但是总觉得比不上评论中说的史诗级巨著。

  但是读完《亚特兰蒂斯》之后,这种想法有了一些改变。这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明显比不上前面几本书,在人物、情节、表达上面都有差距。通过读这本书,才感觉到之前读过的一些书的高明,产生了回头再去读的想法,第二次阅读应该能发现其中的美妙和伟大之处。

  所以说,有很多公认的好书读不懂,是因为时机还没达到。随着阅历、经验的增长,总会明白的。可以说,《亚特兰蒂斯》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契机,让我回头审视之前读过的好书。有对比才有优劣。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五):似曾相识的阅读感又回来了

  从小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小孩,连环画可以,但字一多就有阅读犯困症,即使是初中开始看武打小说也会如此。

  大学开始看小说,开始看的几部,就是科幻小说,《独立日》,还有迈克尔克莱顿的那几部。那时非常沉迷于这样的小说,仿佛给自己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书是那么奇妙的东西,可以让我随着小说展开自己的想象。是的,想象这的是件很美妙的事情,想象力,也是能上瘾的。然后迈克尔克莱顿国内出版的几本书基本都看过了,其外还看了《尼安德特人》。这些书对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还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

  然后这个阅读习惯延续了10多年,阅读范围也涉及了各种类型的小说,我只喜欢读小说,诗歌散文啥的几乎没有兴趣。慢慢的名著类、侦破的、文艺的、神秘类的、科幻的等等,几乎把几类的代表作或当年比较流行的书都看了一遍,然后这几年突然感觉像失去了兴趣似的,然后阅读量骤减。因为微博关注了刑立达,所以知道了这套书,等三本出齐之后,趁着最近实在无聊入了这三本。

  书的最大优势就是你可以顺着作者的文字来衍生你自己的想象力,这一块很少有电影可以做到,比如当年的《独立日》,《侏罗纪公园》,能达到这些片子高度的流行科幻片,这些年真的不算多。而如今每年那么多的科幻电影,真能让人记住或者感到震撼的反而在减少,钱花在星际旅行,宏大毁灭场景的打造上了,但故事本身呢?由于这些年大量阅读了好多科幻小说和谍战小说,这本书的战斗场面和过度桥段以及人物塑造,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但是作者脑洞最大的部分,还是让我有兴趣一口气把书读完。是有多久没有急着把一本书看完?而且是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当然了,这本书还是要归为流行小说范畴,看完一遍后,估计要等上一段日子才会再去翻看,也许也不会在于第一遍的新鲜感就没有了,不像某些文学小说可以一读再读每次都可以有不同感悟。但即使如此,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让自己的思维被打开,想象力再次被激发,这种感觉还是好过瘾的。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六):精彩

  本书以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为背景,并且里面也加入了很多的历史元素,比如:西班牙大流感、现代人的大越进等事件,由于在现代的医学与科学研究中,对于很多的历史事件我们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所以这些元素给了很多的创作者以想像的元素。而我一直都认为在这方面的创作美国的创作者真的做的是非常的好。

  本书分为上、中、下篇三部分,在我阅读第一篇的时候我就感觉写的非常的吸引人,情节也非常的紧张,并且环环相扣,但是奇怪的是在我阅读中篇的时候,让我感觉情节的节奏一下降下来了,甚至有一段让我感觉这部分写的没有什么用呢,但是我依然硬着头皮读完了,之后开始阅读下篇的内容,结果让我发现这中篇的内容写的非常的好,非但不是没有用,并且写的也非常的精彩。中篇的慢节奏我想是作者想让读者休息一下喘口气来迎接下一篇更加精彩与“烧脑”的情节。

  亚特兰蒂斯、人体的奥秘、时间旅行我想这三个元素都是让人非常好奇的,而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三个元素让这部故事更加的精彩。特别是人们对于自身的探索一直都在不断的研究当中,但是也是公认的对于我们自身的秘密我们发现的还是少之又少,书中对于亚特兰蒂斯的基因提及到很多次,也可以说这个基因是这本书的关键,在本部书的描述中只是写明了这个基因是为了打开亚特兰蒂斯之门的,但是我到是认为没有这么简单,这个基因一定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带着这个好奇带着一些疑问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阅读第二本了。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七):美剧般的小说

  最近一段时间追的美剧差强人意,将多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形式虽然丰富了内容,但总少些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反倒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些曾经美剧标志般层层递进的紧凑感。

  实际上整本书的风格就是影像化的,每个章节便是一个场景下的一组镜头,短小精悍,绝不拖泥带水。故事也在场景和人物不停的切换之间铺展开。雅加达、尼泊尔、直布罗陀到南极,自己也跟随着作者的镜头见证了主角们的一次次历险。这种画面感极强的体验如同观看一部情节紧张的影视作品,被情节所吸引,不由自主想要翻开下一页。同样的感觉也曾在看武侠小说时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转折连着转折,山穷水尽之后总能柳暗花明。虽然当年几乎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再看武侠,但还是会被同样的体验所吸引。

  有关小说的题材,由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传说延伸到人类演化、近代历史以及喜闻乐见的特工悬疑元素,在作者的调度下,紧张的剧情环环相扣但不杂乱。难得的是,对于小说中涉及到的诸多科学知识和史料,作者都在做到准确的同时又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当发挥。这不同于大开脑洞或者完全架空,而是熟稔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才能有的躲闪腾挪。只是到了最后部分,为了故事的完整度出现了一些涉及时间和空间的神展开,奈何命运、预言和史前文明都属于不必深究的范围吧 。

  如果要说美中不足的话,人物刻画还是显得单薄了些。男主大卫从始至终都是一位久经考验的特工形象,智勇双全又有男人的大条,但早年的经历也没有为他曾加更多的深度。倒是凯特,一系列的变故让她从最初的任人摆布到之后的坚强果断。当然还有反派,邪恶的爸爸和邪恶的孩子,遗传就是这么奇特。这样的问题似乎也是许多科幻作品被人们诟病最多的地方吧。但作为以创意为最主要核心的类型小说,某些方面的不足往往能够被情节所掩盖,并不会妨碍它的可读性。

  由此想到书名里的“基因战争”,一下子记起在《星云III-基因战争》里,有一篇同名中篇小说。其中的设定更为通俗流行,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类,围绕其中的阴谋,一样的精彩。可惜作者在开头以后再无下文,把书找出来以后发现是2006年出版,至今已经十年,成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坑。但是相比之下,能留下一个坑已经殊为不易。这一类通俗科幻小说似乎总处于不被科幻迷自身圈子认可,又难被圈外人所关注的状态。连带国外引进的小说,这样的问题也可能是中国科幻尴尬现状的一种体现吧。

  扯远了,总之这的确是一本适合闲散时间阅读的小说,而且万幸已经完结,可以期待续集。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八):成人动画片

  猎豹CEO傅盛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看书很慢。是每看一会书,都要合起书本思考一段时间。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会引发这种思考吗?基本不会。

  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爽书。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国内流行的网络文学,唐家三少,爱吃西红柿都是其中高手。

  看这类书最容易杀时间,看的过程中,由于代入感的存在,同样会引发愉悦,但看完后你会发现,一无所获。因为书中内容和现实世界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另一类书则可能引发思考。关于对人生的,对自我,对现实的反思。这类书一般和现实世界联系比较紧密,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甚至是哲学命题。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无疑属于前者。

  再打个比方,可以把这个问题看的更清晰些。动画片也分为两类。

  一类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猫与老鼠。内容就是追逐和打斗。

  另一类如宫崎峻的动画片,其中总有人文关怀,总有一些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当然,你也不能说是前者没有传递价值观。善良总是战胜邪恶,光明总是战胜黑暗。这不正是小朋友应该坚信的真理吗?

  基因战争的背后逻辑也是如此。就是成人化动画片。只不过情节更复杂些,出场人员丰富些。

  通过一个设定,人类起源于亚特兰蒂斯的干涉,而他们即将会醒来,奴隶全人类。来描述一个用烂的故事主线,孤胆英雄振救世界。而这个英雄身边经常有一个美女相伴。面对的黑势力要越强大越好,这次的黑势力是延续几千年的恐怖组织。主角所在的时钟塔特工组织,甚至都被这个黑势力的控制。

  你要知道,时钟塔的实力,是凌驾于所有国家特工组织之上的。

  你说虐不虐吗,虐不虐,一定是虐死了嘛。

  各种主线,各种故事交叉进行,没有一个思维导图,你甚至都弄不明白情节进展。

  毫无疑问,作者一定是好莱坞编剧出身。

  问题在于,这本书看完了我收获了什么?快感?愉悦?想像力?

  狗屎,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什么刘慈欣推荐,明明就是商业炒作。

  包括亚马逊的书评,再在回头看去,就是枪手写的。

  我现在关心的问题是,到底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选书。还有哪些信息是可以信任的。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九):一本特别讲道理的,不讲道理的书。

  这个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书,就是硬派科幻作品。

  这个世界上最不讲道理的书,就是角色名字很难记的作品。

  那么《亚特兰蒂斯 基因战争》,就是一本特别讲道理的,不讲道理的书。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就感受到了额巨大的压力,这人名也太特么难记了!蹦出来一群人在你眼前跳来跳去,你刚打算记住他,砰!一枪让人毙了。你花了半个小时终于记住了一个亚洲难民,一翻篇儿,大哥消失了,整本书再也看不见了。

  宝宝心里苦啊!!!!!!!!!!!

  这本书的叙事方法其实特别有意思,是多线发展分镜头叙事,看书跟看电影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本书讲的一个东西我个人非常感兴趣,即人类进化史断层。

  人类进化史断层几乎是个用不烂的梗,上道学术著作下到网络小说都在琢磨分析这件事,虽然没有个定论但足以见证人类自身发展的神奇与浪漫。从进化论到物种大爆炸,人类对百万年间物种的变迁有着执着的迷恋,而回到自身的谜团则是说不清道不明,《基因战争》这本书倒是挺不客气,直接把结论拽在读者脸上。

  看见标题叫基因战争了吗?对没错就是基因搞的鬼,这也太实诚了。通篇看下来很好莱坞的感觉:颇有理论基础的科幻猜想,残酷无情的大坏蛋,壮壮的荷尔蒙男主角,聪明能干但其实没了男主角就会挂的女主角,感觉这本书要是在八十年代被拍成电影,主演一定是施瓦星格。

  掰扯半天说点正经的, 其实这书节奏感非常不错,蒙太奇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场景与时空的变更交替中一步步接近故事线的中心。同时它的格局非常大,故事线基本绕着整个地球飞了一圈,足以显示作者的知识储备量。同时本书的伏笔埋的非常好,基本可以做到故事场景的无缝衔接,完全不会因为视角转变而有生硬的感觉。

  但本书也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人物设定的脸谱化。基因战争,本质上算是种族战争了,其中不免会把人类分为三六九等以阶级和种族为名进行死斗。在本作中你可以非常轻易的看到种族歧视的边边角角,比如亚洲人不是弱智,白痴,辣鸡,就是为了钱唯唯诺诺空有一点小智慧的走狗。比方说最终boss身边那个态度低下的中国科学家和把男主角当神看的东南亚渔夫。

  黑人伯伯总算熬出头了,被挤兑的工作交给我们亚洲仔咯(●'◡'●)。

  其实美国人这些年在文化作品中黑亚洲的情况时有发生,你看侏罗纪公园里边只会捣乱的弱智科学家一直是中国人,而这两年美国电影中的无良奸商大多选择印度人出演,比方说侏罗纪公园中的废渣阿三和超凡蜘蛛侠中的缺德阿三等等。白大人的精英优越感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了,反映到文学作品中也是难免的事,不过正是因为这个我反而更愿意看这本书了,因为它不仅在科幻角度质量上乘,还具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一本书了解一点白大人对我们小黄人的看法,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十):造物主和他野心勃勃的作品

  人类这种生物,既坚强又脆弱。人体是一套精巧的机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自我调节能力强大,然而这个星球上的一点变化就可以轻易杀死人类。人类向往太空,也着迷于深海,但其实连自己的起源都没搞清楚。人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呆了几十万年后,突然在五万年前突飞猛进,演化成了现代智人。人类的过去消散在这个星球上,就像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那个失落的城市,现在还是个不解之谜。

  从情节设置来看,这个故事的点子不算新鲜,我觉得可以归到“造物主神话”那一类去——现在的人类亚种得以进化生存,是由于更高一级智慧的帮助。亚特兰蒂斯人将突变的基因给了现代智人的祖先,于是我们获得了在多巴大灾难后生存下去的关键,这个桥段让我想起《普罗米修斯》中工程师喝下药水自我分解之后产生人类的情节(但我猜亚特兰蒂斯人不会像工程师们那么帅,可能会像《童年的终结》里的超主那样长得像撒旦)。

  但是这个故事有着近几年很火的一个元素——将想象与真实的历史糅合在一起:“钟”的作用与二战集中营的试验,伊麻里集团的行动与911等恐怖袭击,亚特兰蒂斯基因与进化史上的大跃进,等等。半真半假的描述读起来熟悉、容易产生代入感,不像架空历史那样有距离感。而且故事有一大半是发生在雅加达和尼泊尔,那里炎热潮湿,空气中似乎满是香料的味道,充满了异域风情,引人入胜。

  从写作手法来看,读这本书就像在看美剧,三条线并进——特工男主为保护岌岌可危的组织战斗、研究自闭症的女主要救两个被绑架的自闭症孩子、庞大危险的组织在做一项秘密的研究——从时下最热门的反恐开始讲起,逐渐将三个场景汇聚在一起,最后三方力量在南极洲亚特兰蒂斯人的城市聚头,故事到达了高潮。

  几位主角,不管是正反派,都有一段不愿诉说的过往,在揭开谜题的过程中一点点暴露,男主的勇敢、女主的坚韧、反派的偏执都事出有因,人物形象立体,其中女主的过去还是第二部的一个伏笔。只是故事后半段揭秘了几位反派的身份,我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觉得过了那么久还是这几个人在斗来斗去,没有其他人发现这个重大秘密吗?

  第一部的精彩追杀、刺激的探险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设定,而随着直布罗陀的核弹爆炸,人类的末日才刚刚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