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内心的冲突》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内心的冲突》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们内心冲突》是一本由卡伦·霍妮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冲突与否需要参照物

  最近挺喜欢看自己学方面的书,陆陆续续的入了不少,这几天也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在书里有一些内容感觉有些熟悉,就在网上搜了搜作者卡伦·霍妮,才知道我以前看过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也是他写的,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在的,内心很讨厌这个作者,并不是这本书写的不好,而是从头看到尾,都觉得书中的一些症状能在我身上找到,感觉自己就像神经病一样,等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后者是前者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在哲学方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高度。 作为卡伦·霍妮的第一本重要的心理学专著,《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是他心理学理论的初步提出,书中系统讲述了卡伦·霍妮对文化神经症理论的基本主张,强调了神经症患者在面对冲突时的反应,以及为了化解冲突,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巨大代价。 《我们内心的冲突》则是卡伦·霍妮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书中讨论了人内心主要的冲突类型及其各种表现形式,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困扰的人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建议和设想。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读者看了之后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个冲突,这本书是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可以让我们有更直观的方法去知道自己及身边的人是否有这种症状,并且可以有简单的措施避免这种症状造成的后果,对于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的人,可以宽恕这些被病症所折磨的人。 其实我感觉,有些时候,在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如何确定一个人正常或者不正常,需要一个参照物,需要一个标准,而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的方面,比如人类思想的改变,社会环境的改变,小的方面,比如身处环境的不同,性别的不同,都会导致大众认知的改变和不同。有些人现在看着不正常,等过个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谁又能保证这始终是不正常呢?现在的不正常不代表以后的不正常,现在的正常也不代表以后的正常。有些人的不正常并不是真的不正常,而是他有异于常人,所以才显得不正常。一切的根源乃是自我个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待这一根本矛盾的方式与态度,也就决定了我们是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读书也是患者们逃避病症痛苦的一种方法,读书并不能解决这些病症,但是读书可以让人们的内心更强大,一颗强大的内心,是对抗这种病症折磨的坚实后盾,可以让病症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把影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健康将会伴随我们左右。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愿你敞开心扉,在阳光下欢笑

  愿你敞开心扉,在阳光下欢笑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 [美]卡伦.霍妮 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我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想要究其根,寻找解决的办法。 我的身边,有一个女孩。她今年十五岁,读初三。天生内向,文静。之所以说天生,一方面因为孩子的爸爸就很内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从她出生起就特别认生,除了最亲近的家人,她几乎不让其他人抱。那么小一点,居然就有这么敏感!再大一点,即使是她的小姨外婆,也要相处好久才熟一点。她很有眼光,每次去逛超市,她看中的东西必定是精品;她也很执着,一旦看中了某样东西,就念念不忘。上小学了,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但还是很害羞。二年级时,她父母离异了,她跟了妈妈。她爸爸本来就是个宅男,节假日总是在玩游戏,每次妈妈提议带孩子出去玩,他总是不去。正因为这样,女孩对爸爸的缺席没有在意。妈妈工作忙,她便经常在小姨家住。这段时间,她慢慢开朗了些,跟表兄弟们耍在一起,也有了要好的朋友。家庭的变化似乎没有给她造成影响。女孩的妈妈也很放心把孩子交给小姨,自己依然忙碌着,出差,户外,旅游…… 六年级到初三这四年,女孩跟妈妈一起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慢地,她不再和小姨、兄弟们来往,不愿意出门,总是宅在家里。升初中后,因为怕她课业负担重,大家也不愿勉强她出来玩了。日子就这么过着。 初二的暑假,妈妈突然发现银行卡上少了两千多块钱。后经过查证,原来是女孩淘宝购物陆续花的,购买的除了小女生的衣物、文具、化妆品之外,还有几台二手手机。钱是陆续花出去的,妈妈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每次女孩都及时删掉了银行发到妈妈手机上的短信。 尽管妈妈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女孩却绝不承认,跟妈妈在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甚至扬言要去死。妈妈又着急,又害怕。因为她发现女孩很迷日本的动漫、小说,为了了解女儿,妈妈也看了一些,发现这些书籍里都有一种颓丧的气息,很多主人公死于自杀。就在这个暑假,女孩有天回来,手腕上居然纹了一个字!(后来去医院花了好多功夫洗掉了。)又联想起某次从孩子手机上看到的日记(表达了想死的想法),真是胆战心惊,到底没跟孩子深究。 可自此,母女俩势同水火。女孩成绩直线下降,对学习提不起劲。除了上学,成天宅在家,玩手机,作业拖拉,说谎。要看面临中考,妈妈真是急出了病,时常胸口痛。女孩却表现得很漠然。她的心,在我看来,犹如一潭死水,完全没有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应有的朝气和活力。说起来真是心痛! 霍妮在书中说: “一个孩子,如果处于一种令他感到不安全,缺乏自信,缺乏自由的环境中,他的精神内核就会受到威胁,在孤立无助,紧张恐惧中,他与别人的互动方式就会发生改变,他会根据自身最迫切的需求和利害关系对外界做出反应,而不是单纯依据自己真实感受。他无法再靠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相信或不相信去表明自己的意愿,或反驳别人的意见,他需要时时刻刻对别人保持警惕,在应对别人时,哪种方式对自己的伤害最小,他就会使用哪种。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概括为:被焦虑和恐惧笼罩,以紧张带有敌意的眼睛打量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最初是警惕,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深入骨髓的憎恨,最后疏远他人,疏远自我。 “只要这些因素没有改变,患者的冲突倾向就不可能凭空消失。相应的,他内心真实的需求会随着神经症的加重而萎缩,整个人也逐渐失去活力。如果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会让患者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这样一来,想要彻底解决冲突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去找回真自我,去发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树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并带着真实的情感和信念与他人相处。这样做非常困难,却可以奇迹般地消除内心的冲突,及时救治患者。” 我不禁思考,女孩可能本来就缺乏安全感,是不是在只有妈妈和自己的家里更加缺乏安全感了?她到底被什么样的焦虑和恐惧笼罩呢?她已经疏远身边所有人的,进一步就是疏远自己了吗?到底怎样做,才能帮到她? “以自以为是的方式来爱孩子,实际上是在对孩子的施加情感暴力。然而,暴力常常以爱的形式伪装,大多数父母都很难察觉。 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或控制对象,孩子才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才不会从精神上被禁锢。 有人说:我们要在心中铭记,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不管多小的善意,被要求付出的时候,对方都是正在使用情感威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平等对待,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早上读到这段文字,我若有所思。是不是爸爸妈妈给她的爱并不是她想要的爱,而她又无法对爸爸妈妈说出口,于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去对抗? 我知道,妈妈和她吵架时,也会说:“我现在的辛苦、努力不都是为了你呀!”其实,这何尝就是为了孩子呢?说到底,那是为了她自己啊!因为要离婚觉得对孩子亏欠,所以要求孩子跟自己,表面上为了孩子不缺少母爱,实际上不是求得自己良心的安稳吗?自己无法安定下来,一直没有再婚,说是为了孩子,可实际上不是因为自己思想的不稳定吗? 爸爸呢?很快重组了家庭,找的还是女孩学校的老师。以前从不陪自己和妈妈出去,现在却每个周末几乎都和新的家人去自驾游。爷爷奶奶对妈妈诸多挑剔,对新儿媳却言听计从。就在前不久,那个家里,又新添了一个女孩,自己已经彻彻底底成了外人…… 她该怎么办呢?在小学,她还有好朋友,老师对她诸多关照。进了初中呢?格格不入。更可恨的是,爸爸的狐臭还遗传了下来,同学们对她指指点点。她怎么受得了?这时,她多需要爱啊!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老师鼓励的爱,同学温暖的爱!可是她感受不到!她只有钻进自己的房间,慢慢把一切隔离开来。 武志红老师在导读中说:一个人只要有了被人拒绝或轻视的感觉,无论表面上多么状态如常,但其内心,或者说是真自我,必然是充满愤怒、攻击性和破坏欲的,我将这叫做“黑色生命力”。黑色生命力不能被灭掉,其实也灭不掉,它应该被我们看见、理解和接纳。 女孩心中,一定有着这种“黑色生命力”吧?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它、理解它,并接纳它!霍妮说,关于心理治疗最全面的定义是:争取人格的完整。即,没有虚假,感情真诚,敞开自己的心去拥抱一段感情、一份工作、一种信念。也就是要活出真正的自我,成为你自己! 亲爱的孩子,作为爱你的家人,他们怎么才能重新打开你的心门呢?不管有多难,我相信,他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愿你能敞开心扉,走到阳光中来,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似乎看到了阳光下,你灿烂的笑脸……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一本值得读很多遍的心理学书籍,读完这本书,你会重新认识自己

  他是一个政府职员,有着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妻子贤惠孩子懂事,家庭圆满,有多少人羡慕他所拥有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很顺遂很称心了,有一天,他拿了些食物来到路边,引来流浪狗给其喂食,就在小狗低头吃食的瞬间,他从外套内拿出一把菜刀,毫不留情的朝狗的身上猛砍,路边监控拍下了这惊悚的一幕,这是带着多少恨意才能砍得这么决绝,流浪狗死了,事情却在人们的不解和惊恐中持续发酵,也许你认为我在讲故事,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些都是真事,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有些人看着很正常却忽然暴走了。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往往悬于一念间,当他载着妻子走上不归路时,当他怀揣着菜刀喂食流浪狗时,他们内心必然也是发生着波涛汹涌的冲突,《我们内心的冲突》,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会想到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情,也会想到自己内心存在过的种种矛盾。

  选择看这本书,最初是因为武志红,尽管这本书真正的作者是卡伦·霍妮,是武志红进行的翻译,但因为武志红的名字出现在这本书上,对我便产生了莫大的吸引,还记得当初看武志红的《巨婴国》,也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书中讲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巨婴,在我们还是婴幼儿时期如果发生了某些事情,对内心造成不好的影响,那么当我们长大后,这些影响会根植于内心深处并对我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作用,那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至今依然感触颇深,所以由武志红导读并翻译的《我们内心的冲突》,我想一定也是一本深刻的好书,果然,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学习的书,并且我深信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就像武志红说的“每次读这本书,都是一次心理突围”。

  本书的作者卡伦·霍妮是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有《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本书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了解了作者想必你也和我一样,相信读这本书是对心理学的一次深刻学习和有趣探索。

  这本书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内心冲突的基本类型以及如何去疏导解决存在心理冲突病症的个体。在读这一部分时,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开始发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并试图理解为何我会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书中展现出各类不同心理的人群,有的人不断的在讨好他人,在讨好中寻求价值感,有的人不断的在对抗他人,在对抗中寻求存在感,有的人不断的在疏远他人,在孤独中守护安全感,当然,人性是复杂的,更多的人是这三种类型不同程度的糅合,而在第二部分,讲述了内心冲突不能解决的后果,恐惧、人格的萎缩、绝望、虐待倾向,读到这里,你便可以理解文章一开始发生的两件事,看似突然爆发的疯狂行为,其实质是内心冲突的决堤,而这个冲突的过成,可能是两年十年甚至是从婴幼儿时期便开始延续。

  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内心冲突,小到去饭店选择吃哪道菜,大到生命的抉择,很多冲突是正常存在的,而当冲突变得不可调和并产生严重的困扰和焦虑时,便成为神经症冲突,这个时候我们便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而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们内心成长和疏导的良师益友。一本好的心理学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读完这本书,像是进行了一次内心的洗涤,很多琐碎的烦恼像是窗户上的泥点被擦拭干净,内心变得明亮而舒畅,就像武志红说的那样,研读这本书,能触碰到内心冲突者们最深的痛苦与黑暗,触碰了自己的痛苦,我们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触碰了自己的黑暗,我们才能接纳别人的黑暗,愿每一次阅读,都能成为我们的一次心理突围,祝我们逐渐达成最真实的自己。 武志红说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张图片,一位健硕的裸男,手里拿着一盏灯在前行,可一个天使用双手蒙上了他的眼睛。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真理之灯”在手,自信满满的前行时,很可能,我们的眼睛是瞎的,你走的路,也是错的。(图片和图解摘自书中)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一本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书!

  一直以来心理学有一种神秘,让人想要去了解。因为有一段时间把心理学等同的看做读心术。大概因为电视剧或者相关电影的误导吧。也许心理学发挥到极致可以那么神奇。但是真实的更接地气的心理学。自己弗洛伊德,荣格开始确实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我接触到的心理学不多,读过梦的解析,乌合之众基本经典心理学。也许我能读懂每个字,每个句子,要想真正的了解心理学还是很难的。心理学对我依然很遥远。似懂非懂,充满神秘。读完这本书和意料中的一样,并不能一下打通我对心理学的认知。不过读这本书开始,确实对心理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也许当时读心理学的年纪比较小如今有了一些经历和感悟的原因吧。因为心理学家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调查,接触心理病人,去研究和记录关于心理的知识,所以他们的理解和对人心理的认知更深刻。而普通的读者想要通过一本书去深入了解,想来远远不够的。但是给了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自己和生活的切入点!

  这本书很经典内容本身很有看头,比较热门的心理学家武志红写了,导读并翻译。我记得谁说过,一本专业书就应该让本专业的人翻译。这样才不会有很多误译。所以这个版本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还是一个比较难得的版本。我读的一个感受就是这样的书,不能只读一遍。我多读几遍才更能消耗书的内容。

  这本书读完,对心理学多了一重了解。希望通过自身经历和阅读获取更多有关心理的知识,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帮助身边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用好奇心探索自己,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这本心理学著作畅销了很多年,成书于1945年,经久不衰。这是一本将人的内心世界描写得入木三分的精神分析著作,读的过程中,您可能会有脊背发凉、醍醐灌顶的感觉。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那些内心不为人所知的世界,用表面的强大掩饰内心的脆弱,用幻想的理想化形象取代真实的自己……而这一切的背后,也许是恐惧、不安、失望、讨厌自己等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阅读,我们会以旁观者的姿态更清晰地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去改变自己。

  新版这本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翻译的。对于武志红的书读过一些,很接地气,通俗易懂。拿到这本书后,特意与之前的李娟译本对照了一下,大体没有特别的不一样,我们如何处置内心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重建人生自信的心理学,活出完整、成熟、内在安宁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大众都读的懂的心理学书。心理学家也证实,人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疗愈,很多人是可以带着一些心理问题依然正常地生活的。

  卡伦·霍妮,传奇的美国德裔女心理学家,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由于她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因此又被看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书名里的“冲突”,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是指我们的内在、我们内心中的种种矛盾,“内心冲突”就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方向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动机、目标、欲望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个体的意识中。霍妮认为,这种冲突会引起人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并且是造成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主要根源。

  霍妮将内心的冲突追本溯源到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孩子应对冲突的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这三种策略分别对应屈从型人格、攻击性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1. 屈从型人格:对安全感有贪得无厌的渴求,十分在意外界的看法,而往往无视、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心底的欲望,他们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对安全感的需求,其它欲望退居其后。

  2. 攻击性人格:怀有攻击性人格的人是外露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要做的就是高效,得到能力范围内的一切资源。恐惧和软弱都是被他们深深鄙视的。

  3. 孤立型人格:他们既不反抗,也不屈从,而是选择了逃离、背对这个麻烦不断的世界。他们冷眼旁观一切,决定“不以任何方式与其他人发生关联。

  而如果对冲突应对不善,则可能产生畏惧、人格衰竭、绝望,以及施虐倾向等不良后果。同时,霍妮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几种方法。

  1. 创建一个理想化形象,他喜欢什么,他所创造的形象就能够提供什么,并无限放大。它会让患者丧失真实的自我,遗忘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好、厌恶和信念。

  2. 外化行为意味着患者彻底抛弃了自我,他不仅把过失当作是别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别人的,把自己的快乐、苦恼、成就等全部归结为外部因素造成的。

  3. 患者采取一些其他策略来进行防御,例如主观制造盲区、将冲突区隔化、将冲突合理化、超限自控、绝对正确、左右摇摆、玩世不恭等。

  患者采取的这些策略以组合的方式构成了应对冲突的防御系统。众所周知,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各种各样的伤害,也许伤口深浅不一,也许有的伤一生都会对自己有所影响,也许事过境迁很多事随风已逝,但偶尔还是有莫名的伤痛袭来,心理学就是帮助我们调适自己,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选择放下,重新上路。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也是读者的一场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

  人生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每个人都心有阳光,远离阴霾!

  (备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