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兵口述抗战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兵口述抗战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兵口述抗战①》经典读后感10篇

  《老兵口述抗战①》是一本由李幺傻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一):那些活在历史上的老兵

  《老兵口述抗战》这个书名有三个关键词:老兵、口述、抗战。

  而一提到“抗战”,这些年来则呈现两种相反的态势:一种是抗日神剧,把抗日英雄吹得神乎其神,可以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而另一种则完全调过来,把侵华日军吹得神乎其神,遇到中国军队完全所向披靡,持这种论调的往往都比较“严肃”,板起面孔来装“历史”。其实,这两种态势虽然相反却不矛盾,它们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的似乎是这样的事实:中国军队遇上侵华日军会一败涂地,而抗战之所以坚持八年完全得益于那些能手撕鬼子的英雄。换句话说,中国人绝大部分是不行的,只有极少数人才是“行的”。而越是突出那些“行的”,就越是在对比大多数人的“不行”。而李幺傻却通过他采访的老兵告诉我们: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中国军队并不是不行,并不是某些“书籍”里宣传的那样一触即溃一打就败,而是有一定的战斗力,有些战场上还相当有战斗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并不总是失败,也有很多相当辉煌的胜利。中国军队里并没有手撕鬼子的超级英雄,一把大刀片三五个鬼子难近身的猛士倒是有的。抗日战争不是那些神枪手神箭手的舞台,抗战胜利完全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战士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浴血奋战打出来的!

  为了把这一点突出出来,李幺傻把他的三卷本的《老兵口述抗战》的第一部献给了胜利。如前如述,这一部主要讲述随枣会战、百团大战和上高会战三个篇章。本书的写法也比较独特。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是“老兵口述”,作口述的老兵当然都是参加了相关战役的将士。比如在第一章《“活关公”张自忠》里就有张自忠的警卫员曹廷明、跟随师长黄维刚夺回张自忠将军尸首的阮明刚、以及在台儿庄血战中参加过敢死队的仵德厚等等。在“老兵口述”之后,“主讲人”还是作家李幺傻,他给我们把会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着老兵们的经历和叙述,他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间仵德厚所在的部队打到了哪,而当时仵德厚以及他的战友们做了些什么。除了老兵们的叙述,李幺傻还做了大量的文案工作,他查了无数的资料,包括党史资料、地方志、档案、日本方面和国民党方面的资料等等,他的这些资料结合老兵们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翔实的历史细节。李幺傻也会用资料对比老兵们的叙述准确与否。而几乎每一次对比都让他钦佩老兵们的记忆力,他们也许在生活中已经丢三落四,但是对于七十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却都不会说错,从司令到班长都叫什么名字,到每一场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都对得上号。而李幺傻的对比本身也让我们信服作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就让我们更信服他写的东西。和抗日神剧不同,李幺傻的这本书里没有个人英雄,有的只是抱着集束手榴弹滚到敌人坦克底下引爆的战士,有的只是一把片刀砍了三个鬼子最后牺牲在鬼子刺刀下的勇士。正是因为有这些英勇的战士,我们才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军将日军某部打残了打废了打跑了的内容,而这些东西则是我们在以往的书籍里不大容易看到的。

  在第三章《上高会战》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细节:“邹继衍带着部队继续追击,看到路边全是日军的尸体,尸体的手臂被割掉了;追到了半夜时分,看到月光下的日军尸体又有了变化,手臂完全,而手指被割走。日军有战场上带走尸体的习惯,带不走就烧,来不及烧就带走一条手臂,而手臂都来不及砍就带走一要手指。从这一路上日军尸体的变化情况,能够看到逃跑的日军有多狼狈……有战士在路边找到了一口行军锅,锅里是大半锅米饭……日军连做好的米饭也来不及吃,就仓皇逃窜了。”“58师误打误撞,竟打进了34师团的野战医院。守卫这些伤兵的日军在58师的猛烈冲击下,抱头鼠窜,把这些哀叫不绝的推动了反抗能力的伤兵,丢给了中国军队。”之后,作者总结道:“以前看书,书上说日本人如何强硬,如何宁死不降,如何不抛弃不放弃,看来都不尽真实。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在落单的时候也会暴露出人性的弱点。至于说到日军的战略,就更是极差,从这次上高会战中就能够看出来。没来由地就突然攻打险地上高,没来由地33师团就突然撤离,没来由地三支部队各自为战谁也不管谁,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做法,恐怕只有日本军队才有,因为日本军人太相信自己的实力了。”如前所述,作者做了大量文案工作和走访,又进行了对比,所以他是在一个又一个非常具体的画面中得出的这个结论。这和只会看故纸堆里的伤亡人数来推论双方战斗力的所谓“历史学家”以及只会在电脑前编故事的编剧们完全不一样。李幺傻写出的是活的历史。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二):何以慰英魂 将之传后昆

  ◎ 木木勺

  2015年距离1945年抗战胜利正好是70个年头了。70年的时间似乎也不长,放到历史中或许更显短暂;70年的时间其实也不短,古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70年差不多已经等于一个人的一辈子了。

  70年后,战乱的幸存者们在岁月轮转里渐渐老去,慢慢湮没无闻。如今,经历过那些战争的人越来越少了。

  如今,电视机里一些关于抗战的故事似乎越来越奇幻了,不仅情节巧合又曲折,英雄勇猛无敌,并且敌人弱智愚蠢不堪一击,各种死法超乎想象。观众们一边吐槽“神剧”雷人,一边恶搞调侃自娱。

  流浪记者李幺傻的实际行动是15年的寻找,他根据抗战老兵口述和搜集资料整理完成纪实作品《老兵口述抗战》系列,要求“每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

  老兵们记忆里的战争是生动而有温度的。中国大多数士兵受教育水平很低,不知道电线为何物,见到电灯泡更是惊奇不已,讶异于这个灯特别亮灯头朝下还怎么也吹不灭,有的人还想用它点烟。俘获了敌军的汽车却没人会开,有的人出主意说,砸坏了车灯就等于弄瞎了这铁牛的眼睛它就不会跑了,不料敌人打过来还是给开走了。破坏铁轨尤其是一件有挑战的任务,砸不坏砍不动拆不开,这可怎么办……从这些今天难以想象的小细节里,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交战双方技术实力相差之悬殊。老兵们的回忆里,一个个著名的将领都有各自的秉性,或是三两句说一个外貌特征,或是一句口头语,或是一个绰号,格外生动鲜活。某种程度上,这比再大篇幅的记叙都更让人印象深刻。

  炮声、子弹的呼啸声和爆炸声里,冲锋号吹响了,接着响起震天的冲杀呐喊,无数士兵从连天的炮火硝烟里冲出来,像潮水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士兵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淌落在战场上,连土地都染红了。他们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可能都没来得及留下姓名……

  该如何告慰先烈们的英魂呢,就将这些真实的历史传给后人们吧。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三):老兵口述抗战

  老兵口述抗战系类丛书,是作者通过寻找采访抗战老兵,通过记录他们的故事,来展现许多战争细节,使那些书籍中出现的战役名称,更加立体化,更加异常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牢记祖辈在抗战中通过付出惨痛的代价而换来今日的辉煌,铭记历史,方能知晓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本书作者李幺傻,这个名称是天涯社区注册ID名,在天涯社区中,由于其的《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两个帖子,而和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孔二狗三位作家被评为“天涯四大金刚”。老兵口述抗战系类丛书第一册讲述的是随栆、百团、上高三大会战。本书分为三部分,“活关公”张自忠、百团大破袭、上高会战。

  张自忠将军,生卒: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喜峰口战役时,张自忠当时是29军38师的师长,当时的29军武器落后,但通过使用传统的大刀和血性战胜了日本的精良武器和武士道,而被载入史册。由于出于在双方尚未完全破裂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争取最大的利益,尽可能拖延时间的目的。被日本屯兵司令官香月淸司所利用,并设置圈套,让张自忠签了《香月细目》,主要内容就是:中国向日军道歉,中军后撤,撤出北京,惩罚罢免抗日人员,从而背上了汉奸这个误名。在临沂战役中,张自忠当时把它当成自己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抱着必死的决心,而取得临沂大捷,从而洗涮了自己身上的汉奸罪名。紧接着随栆会战是中国第5战区部队等在湖北省随县、枣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一场防御战役,也是中日两军在鄂北地区展开的第一次大交锋。而张自忠在随枣战役中牺牲了,张自忠将每次对日作战都当成最后一次,每次都抱以必死的信念,老百姓称之为“活关公”,说他像关公一样英勇无敌,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勇士。在百团大破袭中这一部分,记录了一些从老兵口中得知百团会战中稀奇的抗战故事,如“美国人跟着八路军学习游击战”、“三枪八路”、“一门山炮建奇功”等等。同样的方式讲述了上高会战这段历史。

  本书中每一部分,开始都记录了当时的老兵口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抗日战争,给予我们不一样的体验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四):感动万次不为过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一月的最后几天了,厚厚的一本书加上寒冷的天气会让心里觉得揪着。原来,我以为这是一本围绕老兵们的口述展开的历史的再现,但是在之后的阅读中,我发现错了,我被它深深吸引了,并且有身临其境的体会,最多的是感动和震撼,即使现在我还没读完第一章(“活关公”张自忠),我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战争的残酷,这些抗战老兵还有当年他们战友的忠义与英勇。

  我在拿到书之前就做好了会哭的准备,但是我却没有料到看了没几页就要拿起纸巾,在老兵的描述中,在作者对大量战争历史细节的呈现中,知道了大刀队的威名,使得“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这些英雄以格外高大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是真正的高富帅,形象高大,富有爱国仁义之心,杀敌帅气。《大刀进行曲》就无数次回想在脑海中,从前模糊的印象此时空前清晰。

  最后不得不说说"活关公”张自忠,即使他曾背负汉奸骂名,可看到他的所言所行后,你不会怀疑,这是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他对士兵的教导,即使是粗俗的语言,也透漏了他对普通民众的珍视,而他在背负汉奸骂名后回到部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带着你们要去奔赴死亡”,我再一次落泪。落泪,是因为无数的牺牲,是因为有了必死的觉悟,也是因为我是这些忠义之士的同胞的骄傲。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那感动,而这样的感动,万次也不为过。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五):向那些为国捐躯的老兵们致敬

  翻开李幺傻著的《老兵口述抗战》系列丛书,就如翻开那段已经封存很久的战争史,一幕幕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壮烈场面就再一次浮现在脑海,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那些英雄们的纪念,它也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荣与辱!

  李幺傻的《老兵口述抗战》系列丛书,我是拿到手上就不愿意放下的一套书。第一部《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是讲述正面抗击日寇的故事。每一个篇章都由那些参与过会战的老兵们亲身讲述开始,然后将那段艰苦的抗战真实还原,让你读后顿觉热血沸腾,所以我觉得这套书不仅真实,而且具有相当珍贵的历史价值。

  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是否真实从那些描述中就能感受得到,或许就是因为这本书是作者亲身采访,历时15年,采访了上百位抗战老兵,全景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才会让你对那些没有亲历的战争,有了直观的感受。仿佛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那些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就在眼前再次重现。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但是现实中呢?那些曾经参加过战争,现在还依然活着的老兵如今生活的怎么样呢?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否感受到了?我想他们应该是感受到了。但是说心里话,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因为作者在采访这些老兵的过程中,也为很多老兵拍了生活照,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就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他们就穿着我们认为很寒酸的衣服,我想他们的子女或许也如他们一样还是中国最贫困的那群人,可是这些老人就是那些当年拿命拼争的人,对于这些英雄,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非常感谢李幺傻,他没有忘记这些人,因为他的家人也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他肩负起了还原这段历史的责任,让后来人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烈士用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和幸福,我们如果不珍惜,那我们怎能对得起他们。

  其实读这本书时我脑海里总是浮现电视剧《生死线》中那些凄惨的战争场面,那些吃不饱,穿不暖,兵器不如人家的士兵们却舍生忘死保卫沽宁,浴血奋战7年的一群英雄形象。就如电视剧中所揭示的一样,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无论你的世界观如何,无论你与我之间是否有不共戴天的恩仇,在倭寇侵袭,要灭我家园的时候,只要你还是个中国人,只要你不想当亡国奴,那你一定会拿起武器,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还击。

  那些真实的数据,那些真实的回忆,那些真实的历史镜头,会让你们记住,幸福是谁带给我们的,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他们是拯救中国的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六):落后就要挨打

  在未谙世事之时脑海里就已有了一个与战争相关的画面: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用步话机喊出的“向我开炮”后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但令这个画面深深地刻画在脑海的并不是电影所表现出来那种对人物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渲染,而是一次父亲对于作文的辅导,父亲对战争画面的熟悉,在战场上战士的干脆利落的表现,对于父亲的种种描述,年少的我好奇地问他是否也打仗,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尽管他参加的不是电影中所描述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而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但这让我知道了父亲也是一位上过战场的战士。

  悲壮!

  这是《老兵口述抗战-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所带给我的感受,李幺傻的这套新作,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在此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周年之际,无疑就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份献礼,同时也是在历史之鼎上所撰写的一份铭文,以纪念那些在抗战之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抗日战士们。

  作者通过走访这些历史的见证人,借这些已至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之口,翻开中华民族历史中最为悲痛的一页,全书由这些老兵口述为始,结合档案资料,相互引鉴,以求实的态度,还原了一个立体的残酷的战争,让我们重新的回忆和了解了那场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

  全书三分部,分别是以张自忠为主线展开的随枣会战,以彭德怀和左权所主持的百团大战,和国、共参战的上高会战。

  如果说张自忠向我们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对于侵略者不肯低头的血性,那八路军百团大战的策略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中国人的朴实和智慧,上高会战所描述的就是军民万众一心共御外敌。

  “武器,在现代战争中,至为重要。”

  作者在书中如是说,虽然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的胜利而结束,但在抗日战争初期,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中国军队的战斗素养远远不及日军,装备也与日军相差甚远,抗日热情虽然高涨激昂,不管是国军正面犬牙交错的阵地争夺,还是共军以游击痛击敌人的战术,总是能看到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用大刀、白刃这样的冷兵器来换取战斗的胜利。

  在喜峰口战役,29军的大刀砍杀近千名日军,虽然重挫日军,当时中日两国的报刊都对此战役有评论,但从侧面来看这无疑又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的不争事实。

  落后就要挨打!斯大林说出了铁一样的事实!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七):壮哉!张自忠将军

  这本书我是两天读完的。一来是以前读过关山五十州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套三本,对于正面抗日战场有了一个大概的架构式的印象,在这种知识背景下读这本书,感觉非常熟悉,就好像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在相应的框架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来刚巧那两天外出办事,路上有时间,在路上把书给读完了。最后,书中的感情都是真情实感,非常感动人,所以特别有种阅读快感,简直就像吃好吃的面条一样。

  本书主要集中在抗战初期的一些战役,前半部分主要讲张自忠将军的事迹。而后半部分虽然是讲战役,但是有很大篇幅在讲敌后游击战。

  可能是跟个人的阅读经历有关,张自忠将军的事迹如果不了解前期将军被日本鬼子欺骗和耍弄的过程,可能很难理解后期将军为什么总把一个“死”字挂在嘴上。其实张自忠将军在被欺骗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起了作用,但是出事之后,大家都缩头不做声,让张自忠将军一个人承担责任。而张将军却是一个颇有古人忠信豪侠之风的人,他一个人承担下所有的指责,等待着用生命洗刷自己的机会。所以最终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机会以后,他没有埋怨任何人,而是身先士卒冲向最危险的战场,直至为国捐躯。全书最精彩最感动人的就是这一段,虽则看似记述凌乱,但是其实从多个角度活画了“活关公”张自忠将军的忠肝义胆。

  张将军死后,他手下的士兵怒气冲天,自发组织了敢死队,以死伤多人的代价抢回了张将军的尸身—虽然日本人很敬重张将军,特地厚葬了张将军,并立了墓碑。不知怎么我就想起上学时,几个同寝室的同学因为买东西跟小贩厮打起来,小贩们互相帮忙,群殴几个学生,而逃出来的同学回来报信儿。大家一听就炸窝了,手边有什么就抄什么,发一声喊都冲过去了。虽然在学校门口被辅导员给堵住了,没去成,但是同学义气却是不争的情谊。更何况张将军这样忠肝义胆,要是我在当场,也一定抄家伙就上了。

  张将军这样有古代豪侠之风的人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据说战国时的原轸(不是很肯定)有一次向国君谏言,国君不听,他按不住火气,骂了一句粗话。国君虽然后来没有追究,但是原轸却心里过意不去,在一次战斗中,故意单枪匹马冲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英勇战死以报国君。张自忠则更加了不起,为了国家民族先是忍辱负重,后是壮烈捐躯,乃至北京至今仍有“张自忠路”,岂不壮哉!

  后半段用了很大篇幅写游击战和国共合作抗日的战例,也很好。外敌当前本来就应该一致对外,兄弟相争,只能让小鬼子高兴。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八):大刀传奇 热血岁月

  这本书讲述了几场战役,更讲述了一群人的人生。林林总总的姓名只能是这世间漫长岁月里的惊鸿一瞥,就像作家止庵说的那样,有些名垂千古,有些遗臭万年,而更多的是路过又悄然离去,没有什么作品遗世,有的不过是自家亲人的一点记忆,这点记忆还随着时光而愈加单薄,最终会随着他们的逝去而彻底消亡。这部分人,我们称之为普通人,而这些记忆,确然是不可再生资源。

  书里的29军颇具传奇色彩,我读的时候多希望,就只是江湖武林的一个传奇啊。一个人,一把刀,手刃敌人七八。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像歌中唱得一样轻松而澎湃。然而历史当然并非如此,士兵的文化水平不同,军队的装备不同,战斗力自然就自然不同,毕竟意念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隔空打牛。奇袭和夜袭却足以满足我们的想象了,无数传奇由此而来,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园。他们中的少数人,幸存至今,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怀,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空空嗟叹,虚度了一生。

  很多时候也在思索,这一代人这样的一生,是不是日子过没有了自我,社会没有给他们选择怎样过活的权利。但乱世与否,本就非由人定,况且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世上,确然有一些人适合在乱世快意恩仇、建功立业,当然和平是共同的愿望,血腥也不见得有多艳丽。但是,我们是这世间的蜉蝣,罢了。当你处于你所处的环境,我们就会说这就是现实,存在即合理了。

  还有我现阶段还相信着的是求仁得仁,我愿意相信,当命运把你抛到一定境地时,是会给你选择的余地的。就想书中的张自忠将军,悲怆的一生,也算活出了自己满意的一生啊,毁誉留予后人评说。

  《老兵口述抗战①》读后感(九):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

  写抗战的书籍很多,但是能亲自去寻找抗战老兵数百人,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的人不多。作者通过寻找并采访参加过随枣、百团、上高战役的抗战老兵和幸存者,真实还原了三大战争的场景,首次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作品的第一章就写到了,我所敬爱的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 他虽出生于官宦之家,却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娇气,在军中吃苦耐劳,很快崭露头角。当他还在教导团时,就因刻苦学习、品学兼优被冯玉祥誉为“标准学员”,学习结束后就被提升为连长。张自忠以带兵严格著称,训练中特别强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炎炎盛夏,他亲率部队进行赤脚行军比赛,行军路上,他全然不顾路上的荆棘和滚烫的沙土,总是第一个到达终点。寒冬腊月,平地积雪很厚,张自忠就下令部队集合,官兵一律全副武装,将棉裤卷至膝盖上,不准戴手套,脱掉鞋袜,在雪地上行军和跑步。每次,张自忠都赤脚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跟在后面的士兵会发现,在张自忠走过的白雪上,总会留下殷红的血迹。因此,大家无不从内心里敬仰这位长官。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蒋介石收编,张自忠出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

  29军抵达喜峰口后,立即与敌展开激战。日军源源不断增兵,38师虽然顶住了敌人的攻势,却未能克复孟子岭高地。经过三天血战,几个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形成艰苦的拉锯战。由于受到敌炮火的猛烈射击,29军伤亡很大。张自忠感到这样与敌人硬拼消耗不是办法,于是决定组织大刀队对日军进行夜袭。在张自忠的动员下,一支敢死队成立了。趁着夜色,敢死队兵分两路,身背寒光闪闪的大刀,在当地樵民、猎手的带领下,踏着冰雪分头出发。午夜时分,正值鬼子们酣睡之际,勇士们悄悄摸进敌营。随着一声令下,顿时大刀挥舞,杀声震天,日军尚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人头落地、身首异处了。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当场被砍死数百人,防线被迫后撤30余里,中国军队乘机夺回了喜峰口。

  号称铁军的日本板垣师团在山东半岛南岸强行登陆,随后西进到高密、诸城、莒县一带,直接进逼鲁南军事要地临沂。该师团与津浦线上的矶谷师团遥相呼应,齐头并进,准备会师台儿庄,尔后攻占徐州。当时,驻守临沂的中国军队只有5个团,形势万分危急!

  此役59军以劣势装备挫败日本的铁军,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也使张自忠赢得了各方高度赞扬。因为此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板垣、矶谷师团会师台儿庄的企图,而且胜利揭开了中国军队台儿庄会战的序幕,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热情。不久,张自忠升任第27军团的军团长。南瓜店一战将军壮烈殉国。

  将军已逝,英魂长存。张将军将为世人所铭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