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大林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斯大林传》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大林传》的读后感10篇

  《斯大林传》是一本由[俄]斯维亚托斯拉夫·雷巴斯、叶卡捷琳娜·雷巴斯 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1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大林传》读后感(一):斯大林的帝国梦

  文/严杰夫

  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最早对于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评价,无非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那段话:“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而对斯大林早期革命事迹的了解,大抵则来自茅盾的那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因为这篇小文章,大多数中国人才知道,斯大林原来是格鲁吉亚人,而不是俄罗斯人。不过,随着汉娜•阿伦特的《论极权主义起源》、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红轮》等作品被人们所熟识,曾经那个革命领袖俨然早已蜕变成一副暴君的姿态,被排置在希特勒等极权狂人的队列中。

  不过,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汉娜•阿伦特,亦或是索尔仁尼琴,他们对于斯大林的认识和评价,都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这种立场的差异造就了斯大林在当下拥有着伟人和魔鬼两种反差巨大的形象。这样的“斯大林”不过是不同人群观念的拼凑,自然无法反应出客观真实的历史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斯大林知道的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于是,重新梳理斯大林的一生,及其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也就变得极为重要。幸运的是,随着冷战结束以来,前苏联档案的不断解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前苏联及其领导人的历史。作为苏联时期最重要的领袖,斯大林研究自然也就成为重中之重。雷巴斯父女联手写就的两卷本《斯大林传》就是其中的代表。

  与此前大部分与斯大林有关的著述不同,雷巴斯的《斯大林传》将视角立足于整个俄罗斯历史。作者认为,斯大林及苏联的出现,是由俄罗斯的传统决定的,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里,斯大林不再是一个红色革命的符号,也不是乌托邦革命发展到极端而生出的妖孽。在雷巴斯眼里,斯大林就是千年俄罗斯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坐标。

  理解俄罗斯的传统,首先必须看到俄罗斯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一个农作物生长周期每年只有五个月的大国来说,想要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就决定了俄罗斯始终都是一个军事结构,且其体制是动员式的。这种长期贫瘠的资源环境,再加上来自西方和南方的威胁,俄罗斯被迫选择了独裁的政治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大林的残暴和多疑的性格,实际上是继承了伊凡雷帝、彼得大帝的“基因”。

  因此,在《斯大林传》中,雷巴斯给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俄罗斯帝国的传统是如何流淌到这个出生于格鲁吉亚鞋匠家的男孩身上的:在学生时代,斯大林并没有一开始就投身于革命道路,而是听从母亲的安排计划将来能成为一个神甫,因此他从小受的是神学院教育。然而,神学院的学习让斯大林接触到了帝俄政治家沃洛斯基的集权观念。在投身于工人运动之后,青年斯大林又在受到马克思主义感染的同时,继承了尼古拉二世和谢尔盖•维特对实现俄国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成为社会主义党员后,斯大林则无意识地和帝俄晚期的改革家斯托雷平有了某种思想上的共通之处,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制度的变革实现俄国的现代化。甚至在1914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斯大林仍然在被伟大的俄罗斯传统感染着。雷巴斯借莫洛托夫的话写道,西伯利亚是给斯大林留下了些什么的,而这种“什么”不只是打猎的习惯,还有更深层的东西,首先是对辽阔的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感情。

  因此,在雷巴斯看来,理解斯大林的一生,必须从他对俄罗斯传统的感情来着手,正是这样一种感情决定了斯大林在走上政治舞台的前台后,才会选择以一种强压的政策来对待国内统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感情,支撑着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带领全苏联人民争取到了战争的胜利。

  当然,在谈到斯大林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在他统治时期内持续不断的清党运动,毕竟正是一波又一波的残酷运动,造成了20世纪20-40年代内,苏联和东欧国家数千万人丧失了自由和生命。在《斯大林传》中,雷巴斯未回避斯大林对反对派的镇压,事实上,在写到斯大林掌权以后,主人公对身边不同集团和派别的镇压,已经成为了作者笔下的主要内容。然而,在讨论这种派系斗争时,雷巴斯毅然将斯大林的这种独裁与曾经俄罗斯帝国的帝王们联系到了一起,他认为“从圣者弗拉基米尔大公到彼得大帝,他们在生活中都远非天使,也曾让鲜血流淌成河”,因此无论是清洗列宁格勒集团,还是暗杀托洛斯基,斯大林都是为了捍卫俄罗斯(当时的苏联)的国家利益。他无休无止地镇压党内的不同意见和派别斗争,就是为了粉碎宗派主义和分裂主义的意图。斯大林采取的这种极端措施,最后遭致了他的接班人、曾经作为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的极大反感,成为赫鲁晓夫在上台以后大力批判斯大林的重要伏笔。

  而俄罗斯传统对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的影响,就更加容易理解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斯大林的外交战略,可以被看作是彼得大帝或叶卡捷琳娜女皇时代帝俄对外政策的翻版。譬如,在二战前夕,斯大林与法西斯阵营的意大利签订协定,是为了“让罗马承认黑海只能由苏联一家来控制”,而在这段时期苏联实施的一系列扩张,包括“在占领比萨拉比亚后,保证了南翼的安全,并沿着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河口修筑了一条防线”,依然是为了抵抗来自南方和西方的威胁,以保障苏联的国家安全。而战后,斯大林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却计划在莫斯科举行已中断了几个世纪的东正教普世会议的纪念活动,尽管最后会议未能召开,但斯大林试图复兴“第三罗马”的努力,恰是极好地证实了他内心对于俄罗斯帝国传统的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雷巴斯将斯大林塑造成为一个极为独特的共产党领袖形象。尽管斯大林的一生也不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然而与列宁或托洛斯基相比,斯大林就显得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因此,在接替列宁成为苏联统治者不久,斯大林就取消了延续自十月革命后的新经济政策,而改为实施更符合国家利益的“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这样的政策尽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却的确帮助苏联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雷巴斯在《斯大林传》中,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精英的自由主义立场,也抛弃了社会主义的阶级立场,而是另辟蹊径自俄罗斯的历史和现实去试图解释和理解斯大林及其代表的苏联历史。雷巴斯给予斯大林的评价极高,他认为,斯大林是一个与彼得大帝比肩的强国的创建者,“圣彼得堡的伟大帝国在1916-1917年间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却因一个鞋匠的儿子而得以复兴”。对于雷巴斯的这种观念,我们应该理解为当下俄罗斯在世界格局中陷入颓势的自然反应。沙俄帝国早已远去,而红色的苏联也已触摸不及,在这样的落寞中,大部分俄罗斯人即使不再怀念红色的苏联时代,恐怕也没有办法忘掉帝俄曾拥有过的黄金岁月。在历史上习惯了强势的俄罗斯人,当然无法适应今天的日渐式微。因此,雷巴斯才会说,“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现象,它在千年之中经历了数次大的劫难,但还是能够站立起来。俄罗斯若是否定斯大林和他的残酷的合理性,就是不愿意了解他之所以会出现的环境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可以说,雷巴斯的这种观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想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俄罗斯人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才选择了普京作为“帝国”新的继承人,因为他让俄罗斯重现出了帝国曾经的身影。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最近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问题上做出那一系列动作的原因。这样来看,这本《斯大林传》在让我们重新认识斯大林这位 “熟悉的陌生人”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理解了俄罗斯人对于帝国的向往。因此,《斯大林传》就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还是一部俄罗斯的断代史,正如斯大林自己所说的那样,“斯大林不是我个人,斯大林就是苏联”。

  当然,我们最后还是要说一下,理解雷巴斯对斯大林的态度,并不等于认同他对斯大林的评价。毕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政治清洗带来的持续屠杀是不容置疑的史实。对于这种野蛮的行径,任何堂皇的理由都无法洗清其中深负的罪孽。不过,历史或许已对斯大林的这种残暴给予了回应。以赛亚•伯林在1952年——斯大林时代的尾声来到苏联,他观察到,斯大林对国内社会操控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博爱和平等”的幻象中,忍受无情和压抑的体制,但伯林同时也指出,在这样的体制下,统治者要记住绝不要让人民整体痛苦到彻底的绝望,感到生不如死,无论自杀或者被杀都比活着好。伯林的这种观察尽管无法被直接用来回应或反驳雷巴斯的“现实主义历史观”,但我们却知道斯大林时代有太多的俄罗斯人感到了那种绝望,斯大林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正是其中的一位,所以最后她选择了自杀。

  《斯大林传》读后感(二):斯大林的一生

  这种评价和普京的说法不谋而合。普京在公开的电视直播交流节目中这样评价斯大林:“显而易见,从1924年至1953年,这个国家,这个当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要从历史中洗去教训。我们应当记住:是谁建立了俄罗斯,是谁捍卫了俄罗斯的尊严,并使俄罗斯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大的国家。我们应当保持这些记忆和保持时代的连续性,并把我们历史中最好、最优秀的传统移交给我们的后辈。”

  所谓“我们历史中最好、最优秀的传统”,和俄罗斯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居民生活远逊于西方国家的贫穷处境紧密相连。这片广阔的土地,一年中的大部分月份都处在严寒之中,与欧洲其他国家阳光充沛的土地相比,简直是拿冰冷的地下室与温暖的朝南阳台相比。国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特点,是决定这个国家千年历程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千年传统,以雷巴斯的观点来说,是自伊万雷帝、彼得大帝伊始的国家管理方式的延续,那就是以军事化的方式管理人民,以超出其他国家的勤劳、坚韧、勇毅去征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以超出极限的努力去挖掘这篇土地的能量。这是俄罗斯人唯一可取的自救之道。

  于是我们看到书中对斯大林式管理方式的描述:懒惰的人将受到严惩,对迟到的人扣除百分之二十的工资上缴国库。对欺骗和隐瞒处以极刑,哪怕是曾经获得英雄奖章的国宝级专家,一旦被发现与厂商勾结私下修改武器制作的细节、导致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也毫不留情地枪毙。在雷巴斯看来,斯大林的残酷、多疑和其他阴森的性格都是无关紧要的,他只不过重复了在他之前伊万三世、伊万雷帝、彼得大帝做过的事情,而这些帝王的铁腕都曾令老百姓处境艰难。斯大林从历史的深处伸出了他的铁腕,他要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要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此他毫不吝啬使出镇压、清洗、甚至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的手段。即使战争的铁骑即将踏上苏联土地,他仍坚决反对托洛斯基等人要将苏联诸侯割据、分而治之、以保平安的论调,他坚持苏联是强大的、完整的,任何想要削弱苏联的力量,“哪怕是梦想”从这个国家切下即使是一小块领土并且“把这一小块送给某个保护国”的人,将被“满门抄斩”。

  对他本人也不例外。一旦他犯下重错、使国家利益遭到重创,惩罚就将降临到他头上。当1939年6月22日德国闪电袭击苏联、导致苏联国内一片混乱的时候,斯大林看到手下的军事将领们走进自己的房间,他双腿发软,语调微弱,以为这些人是来逮捕自己的。在他的原则中,没有正确预计敌人来犯的时间,就是犯下重错。然而他的确为与德国作战做好了准备,并准确预言了敌军的进攻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斯大林的国际声誉,这是一场重新瓜分欧洲版图的战争,英美苏确立了新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足足占据了第二卷近七成的篇幅。如果说对国内事务的处理会为斯大林减分的话,那么在国际事务中的争斗则为斯大林大大加分,他坚定不移地捍卫苏联的利益,巧取豪夺:背着罗斯福与丘吉尔瓜分欧洲、为了牵制日本而延长日本侵华的时间……他是一个可以为了苏联的利益而无视任何其他国家利益的领导人。他不相信任何人,也不需要别的国家的赞美,当苏联的党报为了歌颂他们的领袖而刊登丘吉尔称赞斯大林的文章时,斯大林看到刊出的文章勃然大怒,怒斥报纸的主事者是蠢货——是怎么样一种不自信才会需要别国的吹捧?有那种无聊的需要吗?

  不但在战争之中,而且在战争之后,每个国家的首脑都在为本国利益绞尽脑汁,都是伸手派,都要索取。正义,不过是弱小者摆在谈判桌上的砝码。在巨头们的谈判桌上,连放这类砝码的位置都没有。斯大林对这种国际关系有幽默的描绘:“丘吉尔是这样一个家伙,要是你不盯着他,他甚至会从你口袋里掏走一个戈比……而罗斯福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也伸手,但只拿大票子。”这正是巨头的世界,说到他们的继承者,罗斯福之后有杜鲁门,斯大林之后有普京,而丘吉尔则被称作英国最后的雄狮,曾经的日不落英帝国再也没有能够傲视世界秩序的领袖。

  《斯大林传》读后感(三):将斯大林个人置身于苏联史之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

  与以前所有的关于斯大林的传记不同,雷巴斯父女的这本斯大林传《斯大林•命运与战略》显然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并没有完全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评述斯大林的一生,也没有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来书写斯大林的功过。他们借用了斯大林对儿子瓦西里说的一句话作为评价斯大林的最主要线索,这句话就是:“斯大林不是我个人,斯大林就是苏联。”在雷巴斯笔下,斯大林和苏联是同义语,是一个等同的不可分离的事物。

  从传记中的描述来看,“斯大林就是苏联”的含义大概有三个层面,首先,斯大林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其次,斯大林是千年俄罗斯传统的继承和东正教文化的符号;最后,评价斯大林就是评价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苏联。因此,“斯大林就是苏联”成了这本传记的大背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整个苏联的历史进程都在这一大背景下展现,斯大林个人及其妻儿的生活与变迁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的悲欢离合。采用这种大背景,本书要告诉读者的是:斯大林传记不仅是他个人的传记,而且是全苏联的“传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本评传实际上就是雷巴斯笔下的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史。

  《斯大林传》读后感(四):《斯大林传》读书心得

  这部书上下两卷很厚重,每天下班后看一些,终于看完了。

  应该说,斯大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个生在农村、酒鬼鞋匠的儿子,幸运的是得到了洗衣工、裁缝、佣人,什么都干的母亲的关爱,能够从教堂小学到神学院毕业,原本要从事牧师的斯大林,却从格鲁吉亚到俄罗斯投身革命,历经多次流放,从列宁的追随者到列宁的左膀右臂,到最后成为列宁担心成为独裁者的接班人。

  千疮百孔的沙皇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是强弩之末,列宁等人领导的共产党起义大军又给了沙皇致命的最后一击,沙皇耗尽了最后的实力而怦然倒塌。苏联共产党人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国内白军的进攻和国际上协约国英法等国的围堵和进攻,苏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斯大林的政治手腕日渐老练,党内的竞争对手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渐渐败去,斯大林的地位日益牢固成为了独裁者。斯大林性格坚毅、善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高超的政治理论思想及杰出的文字功底,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时,斯大林又冷酷无情,为了权利争斗老谋深算,某些政策又极左和残酷,造成的死亡人数众多,使得他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评价也褒贬各半,永远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20年代发起的工业化革命及农村集体化导致农民饿死几百万,富农基本被消灭,另外在党政军发起多次清洗,太多的人被抓捕、甚至枪杀。另一方面,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保障了国防实力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二战中对德国入侵的胜利,这对苏联民族和国家是意义重大的。

  个人认为斯大林的功不能抵过,不能认为他三分过、七分功,首先他改变了最初党内原本还有的民主,大权独揽,把苏共引向了政治深渊。另外直接、间接导致苏联人死亡人数巨大,不亚于一场战争,乃人间惨剧,此乃人祸!给斯大林一个称谓:独裁者是合适的定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