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说3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说3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5: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说3读后感10篇

  《晓说3》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晓说3》读后感(一):继续晓说

  晓说第3本讲了讲美国的众多事,枪支、大选、公会、美籍华人,还有军事方面的航母和淞沪会战,比较杂但知识点依然很多。

  第一期:枪口下的美国

  里根名言:“枪不杀人,人杀人”,美国禁枪最严的是纽约,犯罪率最高的也是纽约。美国人权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有免于生活恐惧中的权利

  第三四期:航母

  航母上的海军航空飞行员素质是要远远超过空军飞行员的。飞行员需要有非常强健体魄和非常扎实训练基础才能适应在这么短时间内减速。海军是三军里发展比较落后的,美国现役的航母全都是8万吨10万吨的核动力超级航母,而且数量非常多,已经退役的七八艘航母都比辽宁号强。航母要战斗离不开护航舰队,因为航母没有防御能力,它要真正投入作战,需要很多其他辅助伙伴帮忙,这就解释了建航母花钱太多的原因。论海陆空的装备军力,我们跟印度是不相上下的,但跟美国差距不小。二战美军战场人人会开车,更可怕的是有好几十万人持有飞机驾照支持战争的两个重要资源,一个是国家综合生产力,一是国家能迅速补充所有伤亡跟消耗的重要海员、飞行员,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跟美国比。

  第五期:大选

  美国其实不是一个多党制国家,而是一个两党制国家,就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加州永远支持民主党。美国是各个地方人民自己选择制度中央政府规定各个州,不管采取什么制度,却不能是独裁制度,一定要是共和制度。

  第七八九期:美籍华人

  华人有三个率最低的:犯罪率、离婚率、出生率。

  第十、十一、十二期: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实际上是全国抗战之初规模最大,战争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当时主要是政治考虑得更多,它振奋了民心,全世界看到中国能干、能拼、有血性、能打仗,其实军事上在上海打是很不利的。淞沪会战我军牺牲25万余人,是我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伤亡4万人,也是有史以来伤亡最大的。内战并不能锻炼部队,八年抗战中锻炼出来的中国军队,是完全能跟日军一对一对战的。

  《晓说3》读后感(二):霸气社会

  小时候的我们都接收了一个教育,叫社会主义好,相对的就是资本主义不好的,是会吃人的社会。那么到底资本主义下的国家是什么样的社会呢?比如号称世界警察的美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政治和文化及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呈现出怎样的一种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或许不懂历史,但是现实对比会更有说服力,高晓松就这样的用他轻松愉快的节奏为大家讲诉了有关美国的社会。

  美国人们都知道是一个持枪合法的社会,但是有枪不代表你就可以随意的开枪。当然,如果一个不小心你不守规矩了就有可能挨上一枪子。比如你擅闯民宅一枪警告,再进就可以直接击毙。听着恐怖的但是相当的维权,里根总统说过:枪不杀人人杀人。在这个国家,枪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权利。个人觉得美国这样相当的霸气,有枪在手底气都足了,要是在中国那就可以非法持有枪支可以要犯法坐牢的,要是有枪,那估计不是踏实而是摊上事了。再说美国人到哪儿都不用带着身份证着,因为人家没权利在查你的身份证。在美国权利真是个好东西,而国内是只要出门就必须要带着身份证的。火车、飞机、旅馆自然必须要带,遇到随便一个警察要求你也得配合的出示一下。一旦身份证忘了,特别是在外地,那就不仅仅是受罪能说清了。最有意思的是高晓松说的公会,霸气十足的公会能保证人们的利益,比如罢工活动,你罢工公会发钱给你,你如果干活不好意思,必须罚款。在美国,工会一发怒,老板就屈服,所以因为有工会,要开除掉一个人都是困难的。高晓松举了一个例子说,美联行上的空姐胖乎乎的人,而且怎么叫她都不来,好不容易来了还说,你按什么按啊,我有空不早来了么?霸气的空姐,因为她也是有工会的……

  即便如此有人权,在美国的华人也不是很轻松的,因为华人在外不团结发生暴乱了,中国会直接关掉店躲起来,你砸你抢都和我没关系,但是如果是其他国家的人就会团结起来奋斗,比如韩国人,你过来我就开枪,不是个人守着各自的店,而是大伙一起守着。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人能垄断的只有一个行业—中国餐馆(因为别人也 没法垄断)。不过在美国的华人还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和犹太人在美国并列智商最高,受教育最高以及收入最高。不得不说,中国人那是相当聪明的,如果能更团结, 那在如此的社会中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此霸气社会里的中国人,希望能回国带来革新,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护照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是你强大后盾

  《晓说3》读后感(三):高晓松:仍是此间少年

  文/***

  “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48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2013,世间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晓说》片头的这段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不知不觉已经跟高晓松的片子一起走过了二年。的确,世界仍旧很大,每个终点成了起点。不是每个人都有高晓松的自信、自傲、自省和自嘲的本事。但是每次听他侃过大千世界之后,内心里便多了一些豁达感恩勇敢。只有走过青春的人,才会感激年长。成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财富。恨衰老的人,从来就没弄懂过青春。在高晓松身上,我们读到了人生曲线那么漂亮弧线,中年返璞归真便是少年。44岁的高晓松,内心里一直很少年。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是人未老心先衰。如果你惧怕世界,就来跟高晓松一起《晓说》吧,你会觉得世界其实也没那么可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使内心更强大。

  佳人才子必定多磨难。高晓松生长标本式的知识分子家庭,外祖父是拿着庚子赔款出洋的留学生母亲更是才女一位,对古建筑诗词颇有研究。“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母亲指引高晓松人生的箴言。本以为,清华工科毕业的高晓松不做科学家,至少也是个颇有建树工程师。谁知道,最终我们收获的晓松是一位音乐人、电影导演、词曲作者写作者的综合体。如今,我又私自给他多定了一个标签:中国脱口秀第一红人。有时,我觉得高晓松是一个矛盾细胞体,随时有分裂的可能性年轻时,他说青春如丧; 中年时,他说仍是此间少年; 待到年老,我猜他会说童心未眠吧。他骄傲到令自己平庸。他说如果不做那些选秀节目的评委,他哪有钱养活自己做音乐。他的脱口秀节目好看就好看在语速极快,不容观众多想,中英文混杂,这是思维敏捷表现。一口京腔配一口自成一派的美语,这样的混搭也只能是高晓松出品,就像他多极了的身份。

  《晓说3》主要是在讲美国。美国人对于枪支的态度(《枪口下的美国》?美国的工会都干什么(《无比强大的美国工会》)?如何看待美国大选(《政治也娱乐》)?中国人在美国过得怎么样(《血脉相连的美籍华人》)?当然,为了照顾大多数观众和读者的口味,这本书里也有讲航母的《海上霸主航母》和讲历史的《淞沪会战》。

  以我作为《晓说》的铁杆粉丝经验,高晓松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没有说教,而是告诉你学会思考。比如他讲美国枪支泛滥,美国人却仍然保持着高持枪率,制造各种血腥案件。但是,文中最后一句发人深思:不好也是人民的选择,不能由政府单方面决定。当有朝一日,我们手里有了选择权时候,我们是否有能力进行好的选择?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讲述的北京奥运火炬在美国传递时,中国第一代移民,那些两鬓斑白的人是如何手持红旗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保护火炬。我想象着当时的场景眼睛瞬间湿润了。这是多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祖国,这个词是所有国民乡愁集散地。千万不要动辄就指责他人不爱国。所有的抱怨、指责甚至漫骂,都是爱国者的爱恨相交之举。最可怕的是冷漠旁观者,他们才是真的不爱这个国。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世界这么大,我们的幸福都是小小的。高晓松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他的车子停在路口红灯,加州的阳光洒在身旁女儿的脸上,女儿睡得很安静。他希望时间永远停在这一刻。可世界是迷乱的,是动荡的,是纷争的,是不安份的,而我们必须从个人的世界出走去观察,去理解,去体会,去拥抱外面的世界,不论它的善恶。持有这样心态的我们,才会笑着对世界说:不论多老,我心仍是此间少年。

  转载请告知

  《晓说3》读后感(四):《晓说3》书评

  利用实验室闲暇时间,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就是高晓松老师在2012年在优酷网上每周五的脱口秀内容,外加一些点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高晓松老师是一个让我十分敬佩的读书人吧。他读过的书很多,见过的世面也很多,当然运气也非常的好!对于历史、文学、音乐等等都有自己的认识,并且都不是浅尝辄止相比之下,晓说3的点评人貌似有些莫名其妙,完全达不到应该有的深度,有些点评逻辑不够强,有些点评完全就是百度百科的补充内容,没有任何意义

  知道了原来钱师兄当年向我吹的二战中日本飞行员不够的故事是从晓说里学来的。民主党觉得驴又聪明又勇敢;哪个国家知识分子,都觉得自己的制度不对、不合理;哪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觉得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悲怆的时代。中国对于米国是内政而非外交问题廉价劳动力导致米国失业率)。在美的华人精英(一代半);最后讲中日淞沪会战那块,确实说得挺好的,原来所谓的保卫华北真的是一纸空文啊,当时真正要保护的还是江南一带。东北对于我国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当然反对的一点就是,即使战争非正义,也是可以取胜的!

  《晓说3》读后感(五):我有免于生活在恐惧中的权利

  读罢此书,我这个从来没有踏出过国门的人对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及发展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高晓松在书中第一部分讲到美国的枪支问题。他列举自己的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为给女儿拿护照,在联邦大楼下班点从出口进入差点被警察当做恐怖分子击毙,而确定其身份之后重新将入口打开让其进入。第二个是遇到抢劫,黑人拿枪指着他最后抢了他一部手机。第三个是发生在他楼下的家里,岳父对其前女婿持枪不让其入门。人人有枪的国度是非危险的,但是美国却屡屡禁枪不成功。美国人认为,枪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权利。因为有枪,谁都不敢把人排着队往集中营送。后面的叙述中高晓松讲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州准许警察在街上无缘无故查看人民的身份证,这个法案的通过在全美都炸了。即使这项法案是为了保证本地居民不失业而将非法移民抓起来,但两相其害取其轻,宁可失业,也不能让政府拥有这个权利----使自己生活在恐惧中的权利。美国人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有免于生活在恐惧中的权利。

  这让我对美国的人权有了重新的认识。反观之国内,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新闻便是某幼儿园长期给孩子服用禁药,导致数百孩子长期肚子疼、厌食、身上出红疹、生殖器官红肿等不良反应。在没有告知家长情况下,在没有正规医生的准许之下,是谁给了权利,对不谙世事的孩子长期强制服药物

  美国全国的警察都不能无缘无故查人民的身份证,那是非法的。只有你犯法了,他才有权查你的身份证。而在国内只要你出门都需要带着身份证,饭店登记需要用身份证,乘坐火车需要用身份证,手机号办理撤销也需要身份证,没有身份证你休想在这个国度里生活,而且好似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你的身份证。

  到底是没有法律明确规定,什么人能查看公民的身份证呢?还是公民人权意识的缺乏呢?

  即使公民有人权意识,但是如果一向法律是为了减少失业率而准许警察无缘无故的查看身份证,又会有多少人出来制止呢?

  高晓松在此书的第7 、8、9期阐述了华人在美国的一些具体情况,其中就谈到华人不团结。能让大家团结起来的只有三件事,第一个是春节,第二个是出现严重歧视华人时间的时候,第三个就是同学会。华人的不团结导致什么呢?华人跟犹太人在美国并列智商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以及收入最高。犹太人几乎掌握了美国最大的资源,包括政治资源,华人跟犹太人有着几乎相等的智商人口,但华人参政的愿望并不高,因为不团结。各个民族在美参政的愿望总,华人差不多是最低的。

  亚裔居住区很容易区分华人和韩国人。发生暴乱所有华人就是砸我店、抢我店都没有关系,我躲起来,我也不跟你拼,可是韩国人不一样,全部拿起枪站在屋顶上,黑人过来就跟黑人对射。韩商在美国非常厉害,而且还经常能垄断某个行业,华人不行,华人唯一垄断的行业就是餐饮业。因为中国菜也只有华人能做。

  在很多富豪宅区,有不少这样的村落,都是国内哪个富商包养的二奶小三之类。

  购买这些豪宅的女孩们主要通过情人开办的跨国公司作为跳板移民来美。其实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美国的纽约、新泽西,也有大量类似的村庄。

  此书中还有关于美国工会作用及三权分立的解说,可以说,如果你对美国很陌生,但是又不愿意去看那些晦涩难懂的社科政治经济类的专业书籍,不妨来看看这本高晓松的娱乐版。

  《晓说3》读后感(六):高晓松是美国人——读《晓说3》

  文/飞熊

  我看书有个习惯,先看目录,然后是序言和后记之类。翻看《晓说3》的目录,十二个章节其中有七个章节,提到了美国。读上几篇文字,觉得丫的高晓松好像对美国很了解。我百度了一下,发现百度百科高晓松条目中,高某人的国籍上赫然写着:美国。于是,我们有机会从华裔美国人的眼里看一下美国了。

  “《晓说》引发了名人脱口秀热潮,但迄今未能有与高晓松比肩者,究其原因,像高晓松这样家学渊博,刻画文理中西,驰骋影视歌坛......”

  2011年11月8日凌晨,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的高晓松从北京东城区看守所获释。高晓松给我的最深印象还是他的醉驾。再向前,就是校园民谣。他自己提起校园民谣是说,那时候有点膨胀......

  高晓松祖籍杭州,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1988年,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本科。

  ........

  高晓松的人生,多少算得上是一部传奇。我想那3.5亿次的点击,不仅是完全冲着《晓说》来的,更多是出于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好奇。看着高晓松那张胖胖的脸,那胖胖的身躯,他真的是膨胀了。可我对着这样的脸,这样的身躯去听他的声音,总觉得这不像当年唱校园民谣那个高晓松有魅力,听着听着竟然会有几分不耐烦。

  《晓说3》邀请了几个一群点评人,可他们不一定都是来捧场的。在第一期“枪口下的美国”中,高晓松开篇写道“美国当然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只是好多大家都看不到,或者说他们不像新闻经常被报道出来”。右侧留白处,点评人写道“美国负面的东西早就不是新闻啦,我们的媒体啥都知道,就你在美国待着孤陋寡闻的”。这一期,讨论美国的枪支问题,提到美国为什么不能禁枪,高大学问东绕绕西绕绕,却怎么也没说到点上,但凡咱能度娘谷歌一下,这个问题也不至于整的大家一头雾水。

  捧着这本《晓说3》,总觉得从这个华裔美国人嘴里说出来的美国有点模糊,语句总是有点轻佻,像当初闲着无聊时读韩寒的小说,看过之后想文如其人,对那个人也有了抵触。

  2012年3月,由韩寒命名的脱口秀栏目《晓说》开始播出。这档节目高晓松自由发挥, 说历史、评人物、聊八卦、论文化、谈热点,打造视频化的“高晓松专栏文章”。

  提到脱口秀,我想起周立波。他的话,虽然很多有争议,但他有他的语言特色,话说出来有一股韧劲。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也完全可以拿来和《晓说》做对比,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我觉得唱歌的人,做脱口秀应该顺风顺水,都是靠嘴巴吃饭。但仔细想想,还真是隔行如隔山。

  《晓说3》读后感(七):人生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48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2013,世间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出了多少期晓说,就听了多少遍的一段话,一遍一遍烙印在心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这一直是晓说以及高晓松本人的追求,自从成了铁粉 也是我所之祈愿。知乎上问一个男人的外貌到底有多重要,有人答:三分天注定,7分靠打拼,剩下90分全部靠长相。真是一阵蛋蛋的忧桑啊~然而高晓松却是让我三观尽毁的人 其貌不扬的长相,甚至达不到平均成绩 却学富五车 渊博内涵 依旧娶到一娇气,育得一甜女。长相固然重要,那是当你的气质和学识没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不足以让人忽略容貌所带来的主观印象的时候。

  之所以买了《晓说》3而不是1或者2,全是念着对于美利坚的那份仰慕,大洋彼岸一直是我所祈愿,民主,自由,开放。《晓说》讲了很多系列,其中对于美国和日本尤为关注,一个是邻国 与祖国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一个是竞争国 与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听了漫谈,看了历史 懂了更多 最后正如晓松说得:啊 原来我们一点也不了解日本,原来我们一点也不了解美国。这就是《晓说》所带给我的影响,让我能以一个点散发至更广,开始有目的性的阅读,开始重拾写作,开始独立思考。《晓说》吸引我的最大特点就是漫谈,没有条条框框去局限思维,反而妙趣横生起来。

  这一本所记录的几期《血脉相连的美籍华人》 以及《政治也娱乐》让我思考了很多,对于生活在天朝的我们,看惯了腐败,听惯了官腔,那些应该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政府官员,却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猛的一下知道美国大选就像全明星赛一样精彩,反思和感叹是一定有的。 州长管不了市长,总统管不了州长,只能发表言论表示愤怒表示谴责。人民选的官员,那是纳税人出钱养着你,要撤也只能人民撤,关你总统什么事儿,高晓松就是这样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道理讲清楚,还讲深刻了。当年奥巴马选举,连我等这种不识时务,不懂政治的人也都被感染着看了直播。“Hello Chicago..."有磁性的音调,沉稳而自信,这就是奥巴马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如此魅力 都是造星工厂大美帝给打造的 对于每日只顾忌着自己那三亩薄田,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周游列国,也没有巨额的时间和精力去 作学问的人,这是一档能让你迅速洞悉世界,博古通今的节目。

  游子在外,难免不思乡,即便是待在一个百分之70以上都是华人的岛国,对于华人的理解更有着复杂的情怀。从最初1911年的辛亥革命得到大量海外华侨的援助与支持,到大师辈出的民国年代,多少留学西洋东洋的知识分子拿着外国护照却一心向着祖国建设,甚至下南洋的苦力,舞女义卖义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南洋大学的建立)。中国有句古话叫血浓于水,这是华夏儿女骨子里的情与爱。时过境迁,当年浴血奋战的文人志士热血青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潮流里,在那样的年代,民族感是高于一切的,说它是精神食粮也一点儿不为过。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沉迷于网络和社交,很少潜心读书研习,这是这一代的使命,没有什么值得遗憾或者谴责的,这一代人就得这么活,活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猛的年代,活在人人都想要被人重视渴望更多的年代。

  忘了是哪一期的《晓说》讲过,华人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种族,他们的观念里始终有故里,他们即便在别处生活一辈子,也只承认自己的故里,死去了也一定回到家乡。相反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不论黑人,印第安人,欧洲人,英国人,墨西哥人只要来到了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国家,就是我的家。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渐渐淡薄,至少作为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了5年多的我的感受来说,新加坡华人对中国其实充满着鄙夷与蔑视,自视特别清高,可这种优越感却与学识和薪水成反比,这是我感到特别高兴的。

  高晓松不仅是个才子也是一个艺术家,那些青春无悔的歌词与旋律,那些年少张狂的文字,让他的心永远是少年,指尖少年。 他承诺不经商不投资,做好一个读书人,这是多小又多大的理想,让心不再迷惘,让路便得更广。出生于知识分子的他 享受着上天的眷顾,也难怪能有如此之胸襟,自嘲 自讽 自褒 自贬。爷爷是拿着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妈妈是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学生,对古建筑和诗词造诣颇深,舅舅是清华的,自己也是清华学子,打生下来就是被上天宠溺的人,照他的话讲就是一出门就被一大馅饼砸了,再出门又被一大馅饼砸了,所以脸才砸成跟馅饼一样..如此这般,让他人到中年返璞归真如此这般坦然自若,感恩 感谢一切拥有。这就是学识所带来的最大的礼物。

  想要好好读书,像偶像一样。

  想要行走更远,像偶像一样。

  《晓说3》读后感(八):想要懂,唯有修行!

  高晓松的文字我还是比较钟爱的,不是因为他的身份,皆因他的所见所闻。博闻强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生想要实现恐怕都是一件挺难的事儿。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所作为已经相当不易了,更别说什么两栖、三栖了。

  可能现代的生活以及时间已经被这个纷杂的社会给瓜分了,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用于看影视等视频的时间早被大幅压缩,刨除每周五个白天连轴转的工作,用于吃饭、上下班、出行、睡觉以及应酬的时间,我所剩的时间微乎其微。如果再看上一部电影甚至于电视剧,那我只能大呼救命了。所以,我只能像把水倒进盛满沙子的碗里一样,见缝插针,最高限度地利用其他时间。于是,有关优酷“晓说”的视频我从未看过。于是文字就成了我在上下班时间的消遣。所以,高晓松的文字亦是我在噪杂的地铁里消化掉的。

  老高似乎有很多身份,没有看晓说之前,我只晓得他是作词人,是个导演,是综艺节目的评委。看了晓说,才知道,老高很有成为江湖说书艺人的潜质啊,一头长发,一袭长衫,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开开合合,起起落落,多有摇滚文艺青年的范儿啊。除了这个,我第一次知道的还有高晓松的美籍华人的身份。我恍然想到了多年前好像是某家媒体采访当时刚刚退学创作的韩寒以及许多学霸的一段视频,当年的很多学霸对于出国或加入别国国籍嗤之以鼻,但后来证明,那些曾经对于加入外国籍嗤之以鼻的人都加入了外国籍,韩寒则岿然不动。就像因为南京大屠杀对日本恨之入骨的许多人后来都去了日本,不是旅游,就是加入了岛国籍。感觉挺有意思

  高晓松对历史、文学、音乐、电影以及生活常识的诸多描述,并不是语言有多吸引人,我承认高晓松在《如丧》里的文字还是挺滑稽的,带着点自嘲的意味,其实是对社会的反讽。如同现如今强拆中存在的自燃、许多人的自杀,社会敢说自己没有责任?其实,个人的浮沉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高晓松就像是英文里的一个单词:Mr.Knowall,好像无所不通。就像是一副清明上河图,360度全景尽收眼底,好坏真假全凭看官自己掂量。

  我一直以为有文学功底的人,无论是做影视剧,还是做历史说故事,都是绰绰有余的,他能融会贯通,有扎实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关键的是他像是一个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林高手,能将江湖中所有武功为己所用,管你是少林、武当、峨眉什么派,在我眼中都只是一部分。像这种能通晓古今上下之人实在是不多,先不论他的表现如何。支张桌子就能卜卦算命的才是先生,拿把折扇即能作画题诗的才是高人。我等只有艳羡的份儿,实无荣膺的命。

  毕竟是靠文字起家,就像是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所以,无论是他的电影、音乐还是这说书的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文人的情怀,不卑不亢,不紧不慢,逍遥自在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自我情怀得到释放与满足的同时,也让万千的读者跟着普及了许多历史掌故、社会变迁背后的细节。

  对于书中那几位点评,也可谓神来之笔,绝没有画蛇添足之嫌。说的不准确的被纠正,说到敏感部分时被揶揄,说到专业时加以解说,道出原委,都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儿。就像是脂砚斋对于《红楼梦》的批注一般,让水平参差不齐的读者都能在这一本小书上实现短暂的同一起跑线。

  当然,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懂行的人一看便明白内里原委,个中真假,甚至还会对作者没有言明之处颇多怨语,大有我也可以奋笔疾书的念头。而外行的人就惨多了,你若不懂,我怎么信口雌黄都无妨,因为你不懂。为什么现如今这医药费居高不下,不是因为不透明,是因为你不懂。科技的发展让现代人变得慵懒,这不再是个不懂就要问的时代,而是不懂就会贵的世界。赵本山能忽悠范伟,不是因为范伟智商不够,是赵本山敢忽悠。姜太翁钓鱼,愿者上钩。没有所谓真假,只有你信不信。

  所以,想要懂,唯有修行。这是我读了老高的三本晓说才读出的道理。

  《晓说3》读后感(九):持久的偶像

  如果经常看娱乐新闻的话,就会发现“XXX摆脱偶像派的称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夸人的语言范式。而那些明星们对此似乎也颇为受用。尤其是那些真正的俊男靓女,本来拥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皮囊,可是你要说他是偶像,他能跟你急。好像偶像是一个多么令人羞愧多么让人急于摆脱的标签。其实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偶像”大都难以持久,吃的是一碗青春饭。

  年轻的时候登高一呼应者如云,可是再往后呢?最开始的那批粉丝总会长大,总会有应不动或不想应的时候,这个时候偶像慢慢也就不是偶像了。

  在文字上,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偶像。初看其书,惊艳一时,兴奋得不能自已,把他的微博、博客、过往文章能找到的都找来看了,一有新书也是第一时间入手,可是可能是被惊艳的印象过于深刻而等待过于漫长以至于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自己见识的文字愈多,已经不再吃那一套了。所以往往是趁兴而往败兴而归,偶像再不是偶像了。

  可是高晓松是一个异数。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是无数文艺青年的偶像了,可是直到今天,他仍然是偶像,他的《晓说》视频老少咸宜,小学生放学回家也愿意看上一看。

  要是仔细看看内容,也就是成书出版的这三本《晓说》就会发现,他的知识也没有多渊博,他也有很多不经查证就轻易出口的硬伤,他的观点也没有多站得住脚,逻辑也没有多完整,有的地方论据跟论点还打架……他虽然古今中外都说道,可你若是想正儿八经从中学习历史文化科普,恐怕是入了歧途。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想看,喜欢看,包括我。说到底,高晓松从来都不是靠实力说话的,他是文字上的偶像派。他现在吸引人的地方和20年前没任何区别,都是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

  快50岁的人了,写美籍华人的爱国还是能挑动读者的泪腺,还会把“看到数千位白发苍苍的人手挽手来高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举着五星红旗,我们所有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都哭了,哭得跟鬼似的。”这种话写出来;还会说“第一代移民一定是爱祖国的,孙中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孙中山是拿美国护照的。辛亥革命的时候,各种起义,各种暴动,从黄花岗到各个地方,大批的爱国者都是第一批出国的人,都拿着外国护照,或者拿着外国绿卡,但是他们深爱自己的祖国,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话,真是单纯的可爱……

  全书中还有很多这样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地方,可是我读的时候却自动忽视了这些。因为我从文字中看到的是诚意,是孩子一样的诚意。看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做《晓说》的高晓松和20年前写《同桌的你》的高晓松居然还是一个人,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高晓松不仅是偶像,而且还是一个持久的偶像,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写歌还是脱口秀,你会发现他的诚意都还在,他的感情都还在。所以喜欢他的人也都还在。

  其实严格来说,这本《晓说3》是让我失望的(这并不是3星的原因,3星是从图书的角度客观评价这本书),跟前两本相比,它有价值的地方变少了,它有吸引力的地方也变少了,甚至是评论也不及前两本。在第一本评论中认识了张发财,过后买了他两本书都没有失望;第二本的独眼叶扬和高晓松辩论也看得人很爽,到了这一本,几乎所有的评论都乏善可陈。相比而言,第三本的亮点实在太少了。可是毫无疑问如果有晓说4567我还是会看的,因为我知道,无论差到什么程度,那本书里一定还是会有打动我的地方。因为这是高晓松之所以是持久的偶像的原因所在啊。但是我还是期待后面的书能往好了发展,而不是越来越差,因为现代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即使是分给偶像的也不多,我也没能例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晓说3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