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9 05: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的读后感10篇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是一本由[日]安宅和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一):你的努力白费了吗? --读《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有感

  I. 身体灵魂的真正居所锻炼身体,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最近坚持锻炼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感觉回报还是比较明显的。除了身体形态本身的变化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感受到了体育锻炼对脑力劳动精神方面良好回馈;最基本的感觉是不那么容易疲惫了,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了。

  做健身锻炼,是因为逐渐意识到,要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居所。这个居所并不是豪华的大别墅,而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人再怎么有钱奢侈,晚上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而且豪华的房子家具也无法在外出时随身携带。身体才是我们形影不离,永伴左右的真正居所。所以我觉得,有个良好的身体比豪华的房子更重要。另外,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我们通过正确坚持不懈训练就一定可以改善和做到的,基本不太会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制约影响。我自己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无论是何种性别年龄职业出身朋友,通过坚持锻炼都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此,在体育锻炼上,只要持之以恒,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II. 强大脑力,是人类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前面说到了,良好的身体状态是为了给自己的灵魂提供一个舒适的居所,让你的生活中减少或远离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带来的困扰。但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并不是因为身体比老虎狮子大象或大猩猩强壮,而是因为人有更为强大的脑力。因此,有了较好的健康保障之后,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脑力的锻炼上来。

  脑力和体力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相似之处比如通过正确的训练都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但长时间无休止的训练都会起到反作用;坚持训练都是最重要的核心原则等。但体力的训练毕竟还是有很多局限:如在各种体育赛事中都有人类体能无法突破极限;不同人种即便在相同的训练条件之下对不同的体育项目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此外,抛开那些以一当十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夸张说法,一个人即便再强壮,也很难与十个以上人的体力抗衡。相对于体力而言,脑力就远远突破了这种限制:首先,就目前的观察而言,脑力本身并不像体力那样受人种的限制和区分,而是全人类可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技的。其次,脑力锻炼后可以达到的效果也完全跨越了体力固有的限制;脑力发达的人完全可能做到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至少我自己认为在脑力方面肯定有比我强十倍或百倍的人;但体力上比我强十倍的人我目前还没发现,强百倍那除了X战警或美国队长之外基本是不可能了)。

  III. 脑力训练如何事半功倍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既然脑力可以如此强大且不太受局限,那对脑力的训练方法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如前面所述,体育锻炼只要持之以恒,一般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脑力训练如果不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法,很有可能持之以恒十年之后,发现自己还在原地附近踏步。之前微信上流传的工作了十年的员工要求老总涨薪,老总说你并不是有十年经验,而只是把一年的经验连续用了十年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而且看看周围的故事或分析一下自己的故事,就会发现经历了工作初期经验积累之后,仍然努力但开始原地徘徊的有大把人在。怎么样鉴别自己是不是开始原地踏步或走上事倍功半道路呢?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你不是感觉到“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如果有这个感觉,那么恭喜你,你中奖了。

  虽然这次中的并不是什么好奖,但亡羊补牢总比坐以待毙的好,其实为时也不晚。日本作家安宅和人的《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也许对我们跳出固有思维限制去锻炼自己的脑力会有所裨益。这本书只有短短的一百多页,却是作者结合自己东京大学生化系和耶鲁大学神经学科理论研究以及多年麦肯锡实践工作经验之后的浓缩之笔。封面上的那句“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从议题出发,创造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作者本书中心思想总结

  作者认为,“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的。第一条轴是“议题度”,我理解也就是工作课题方向及其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第二条轴是“解答质”,我理解就是对工作课题的钻研程度根据这两条轴,可以把工作划分成四个象限:最低的象限是左下角的议题度和解答质都很低的象限,即工作课题与社会契合度很低,而且研究程度很浅的象限;在这个象限的工作基本是本身没有太大意义而且需要低效耗费时间的,但这也是所有工作开始的基础象限。最右上角的象限是最高级的象限,即工作课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很高,同时又对此课题有深入钻研的象限。这是所有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象限。

  图0-6 脱离败者之路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二):get!假装思考害死人

  最近一直在准备有关“麦肯锡逻辑思考力”的素材,看过《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后觉得内容还是不够充实,所以又继续翻阅了《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看书名就像是“连续剧”吧?看来我看书的顺序还是对的[机智][机智]。

  据剧透,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方法论干货(以后会继续分享的),但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却是这个有点走心的观点——“不要烦恼”,门道姐真是好温暖啊,知道比起方法论我们更关心自己的烦(情)恼(绪)。

  真的可以不烦恼吗?现实中很多的困扰真是想破了头都“整不明白”呀——

  北上广竞争激烈空气不好天天堵车、房价太高,可是逃离北上广又不甘心;现在的工作稳定薪水不错,但是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的梦想是做一个XXX,可是要放弃现在的一切去“疯狂”一把又不太敢.....

  不只是这些“人生抉择”的“大事”,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也是很难处理啊:太胖了一定要减肥,可是我真是饿又不想动啊!小刘在背后说小张坏话,我跟小刘、小张关系都很好,要不要说呢?惦记这个名牌包包好久了,买还是不买呢?......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三):读后感

  初步写过几次简报之后看这本书,还是很涨姿势的。

  将书里头的顺序重新分类一些,我觉得大框架就是:

  设立议题-查明分析议题-建立故事线-产生成果(连环图)-表达成果

  1. 设立议题/查明分析议题:基本上作为entry level的小朋友,我还涉及不到这部分内容,连分到的小模块也是同事们先切割好的;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凡事都要化成语言文字,即便自己视觉思考能力很强,也要考虑到大部分听众都是语言思考类,所以无论如何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是要提高

  2. 建立故事线:到目前为止,只单独做过两条故事线。确实像作者说的那样,在过程中,故事线是会不断改变的;有时候是因为假设没法验证了,有时候是因为假设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有时候是因为在研究其他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有更重要的点需要深度挖掘。而且,故事线写的好不好也决定给自己挖了多大一个坑,故事的整体逻辑性也从中体现出来。一份好的简报,是可以只看故事线就明白的

  3. 产生成果:

  - 大部分工作都是集中在这里,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segmentation的部分。确实,很多时候数据变化太小,不足证明想要表达的观点,不妨尝试着用新的segmentation去看看,”大胆假设、严谨验证“

  - 还有一部分,就是关于”比起完成度,更重视循环次数,与其重视细腻度,不如追求速度“,顾问的ppt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要讲究效率问题,不要一直追求纵深度,而是要反复回去检查提升已有部分内容

  - 基本功在这个阶段也是最需要打扎实的,PPT制作技巧、不同类型图表使用技巧、片子的逻辑性布局等,请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基础

  4.表达成果:

  暂且还轮不到我在客户面前做presentation,但其实讲给PM听的过程,同样也需要保持简单、直击本质,我由于平时说话就很啰嗦,稍一紧张语速快到没朋友,这一点难度还挺大的

  ++++++++++++真理+++++++++++++++++++++++++++++++++

  ”无论什么样的说明,都要尽可能简单化,即使如此,别人还是会说“听不懂”。然而,当自己不能理解的时候,就会觉得制作图标或说明内容的人是笨蛋,因为人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头脑不好。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

  请不要再相信功劳也有苦劳,认清楚残酷的现实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四):我是来骗100有用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详细讲解了该如何面对处理一项管理难题,即通过四步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可以说是一本给予初级管理咨询师操作手册,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是通用的,并不局限于商业管理。如果不是身处咨询行业,工作中也不会涉及简报或商务PPT的制作,那么研读此书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有的。商业管理问题错综复杂,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并且掌握熟悉这种思考方式,那么,还会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需要明白的是,理解一种思维是容易的,但习惯这种思维是困难的。

  对于本书所讲解的四步思考策略,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做简单的诉说,就近取材,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写一篇好的书评”?

  第一步,议题思考。对于议题的思考,可以遵循WHERE , WHAT, HOW的检验逻辑。WHERE,这篇书评将会发布于豆瓣,所以应该增加地点确定信息,议题修正为“如何在豆瓣写一篇好的书评”。WHAT,书评指代范围太过广泛,本书为管理书籍,议题进一步修正为“如何在豆瓣写一篇好的管理类书评”。HOW,“好”的概念非常模糊,翻查豆瓣书评信息,发现是通过“有用”指数衡量一篇书评的好坏,通过其余书评的信息查询,认定如果“有用”指数超过100则被普遍认为是一篇好的书评,议题再一步修正为“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

  通过议题的思考,我们所要确定是一个明确性高,分析、操作能够具象化的议题,相比最初的议题而言,最终确认的议题更加明确,指向性更高,操作性更强,而这样的议题同时能够增加实施者的信心,指明方向,更甚者,能够解决一部分因为议题不明而导致的拖延。

  第二步,假说思考。假说思考是继续分解议题,收集更多信息,分析解决策略的过程。针对“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而言,“有用”指标评价标准是当下最需明确的一个方向,根据书中对分析的界定,即比较,比较的方式分为三种,对比,构成和变化,收集豆瓣上管理类有用数超100的书评及同本书无用数最多的书评若干组,对比有用书评和无用书评,归纳总结有用书评特色,同时参照所有有用书评结构,拟定有用书评构成,由于书评与时间线的关系并不密切,且并不涉及其他类型书评,比较中可以忽略变化因素

  假定通过上述假说思考,我们发现豆瓣上管理类有用书评有以下几点要素构成:(1)有严密的逻辑结构;(2)能够简单明了介绍书籍知识点;(3)能够在领域内深入探讨发人深思;(4)文字简洁明快,不累赘。其中(2)和(3)往往达到其中一点即可。

  第三步,结果思考。通过第二步假说思考分析,我们已经明确了“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的解决策略,那么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便是,(1)为该书评拟定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设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书评引入语,第二部分为书籍知识介绍,通过案例实现,第三部分为结语,以个人感悟深化;(2)案例介绍根据书中知识点结构展开,按照四步思考策略开展诉说;(3)精简文字,语言通顺。

  在结果思考中,本书中提供了一个“空,雨,伞”的思考方式,简单点说,便是重新考虑是否有潜在的前提条件存在。就“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而言,如果想要实现,必然需要该书在豆瓣中的关注度会吸引100以上的人来阅读书评,其次,书评以知识点介绍作为核心内容,必然需要该书本身凿之有效的内容作为支撑,这便是本议题能够实现的两大潜在因素,翻阅该书豆瓣页面及个人感受,两点均能够满足

  第四步,信息思考。信息思考应该说是管理咨询中特别需要的一个部分,分析做得再完美,如果不能通过电梯演讲的检验,那都等同于无用功。同时,信息思考需要不断凝练分析的框架,结构,并采用最适合的表现方式,一般麦肯锡的简报以简单明了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图表作为主体。本书信息思考部分所涉及到的图表对制图具有极高的模仿和学习价值。

  通过信息思考,该如何用30秒的时间向别人讲解“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吸引其兴趣?可以尝试以下表达,“亲,学习麦肯锡四步思考法,你在豆瓣读书上写个书评,有用数超100妥妥的”,当对方表达出兴趣后,再详细讲解这个思考策略的应用,这也是麦肯锡简报最通用的方式,将最重要结果简明扼要的写在最开端。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无疑是一本值得我再重新读一遍的好书,同时也是一本值得我放在手边,在项目陷入瓶颈时拿来翻翻的工具书。对于读书而言,个人认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能够真正学习到书中的内容,尤其是以介绍技术性为主的书籍而言,而这也是我尝试用这种方式结合书评的一次探索,应该说,刚好是这本书,这种技巧促成了这次探索,是否能够获得超100有用,拭目以待。

  另外,如果能够将四步思考策略与《零秒思考》中的介绍笔记习惯结合起来,那么你将发现技能加成的效果,就像合体悟天克斯远远超越单体悟天和特兰克斯,对,就是那种感觉。

  (注:因时间及精力有限,本书评写作过程中并为真正去做信息收集和分析,书评中所涉及的分析结果纯属个人猜测,请勿以为标准)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五):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

  呃。。首先有点炫耀的说书里的很多技巧和知识,我都知道,我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好老师,这带给我很多好处,让我的职场生涯更加顺遂。

  在职场中会有很多的“情商低”的人,之前我发过一广播:你是不是觉得很努力,却混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用错了方法。比如现在我在跟你说“我很累了,要休息了。”你却跟我说“写篇书评只需要一小时,不要收你钱”

  虽然是个很可笑的事,却真的是有很多人缺少工作的智慧。在工作中,我们常犯的错误在书里都提到了,比如没想清楚问题是什么,就急于开始处理。比如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争论是谁的错,而不想如何处理问题。最后忙的团团转,却没什么效率。其实这都是思维逻辑决定的。

  书里主要介绍了一种思维模式——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想清楚再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后交出完美成果。

  就像封面上写的“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其实工作更多的是用巧劲儿。

  豆瓣流行过这样一段话“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六):麦肯锡的逻辑思考

  这本书应该值得反复阅读,先观了大概,后续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再看多几遍。

  何为效率?能交出成果的叫做效率。最重要的是有成果出来。

  思考,最重要是要先发现思考的议题和方向。最终想要传达的结果是什么?确立假说,将文字转化为语言(加入主语和动词;用Where,What,How而不是Why;用比较句型,并不是而是)

  1.如何找到议题:

  特性:本质的,能左右决定的问题。

  2.提出假设:

  特性:打破常识+对新的结构的理解(共通性,相关性,群组性,规则)

  3.要能找到答案,成果导向

  4.收集资料

  特性:一手资料;业界的常识;不要过头收集和过头知道(很可能会受到经验主义的限制,边际效益也会递减)

  5.如果找不出问题:

  删减变量,进行可视化操作,结果倒推法,思考极端案例。

  分解议题

  可以根据MECE原则,商业上可以用Where, what,How; 功能形态架构;结果倒推等

  然后就提出假说

  整理故事线:

  并列为什么;空雨伞,可以用这两个模板。

  绘图:

  分析就是比较,如何找到比较轴(原因结果分析),然后意向具体化,找出数据

  定量分析:比较,构成,变化

  成果思考:

  从不可或缺的议题入手。

  从可以尽早解决的议题入手。

  客观公正的收集资料。

  难以判断的,实际走访,多种方式推断。

  超出自己范畴的,可以请教相关人士。

  信息思考:

  当成小白,带入问题。

  推敲故事线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结构,设计流程有没有问题,准备好电梯演讲。

  琢磨图表:15s看懂一个图表;一表一个信息议题。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七):如何解决工作中的烦恼

  经常看到有同事在朋友圈里晒上一张垂头丧气的照片,然后配上一个字“烦”。

  问他们到底烦什么?他们却又说不出。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一书强调:“烦恼”是以“找不到答案”为前提的“假装思考”。

  其实,烦恼的原因不外乎这两点:要么找不到工作中烦恼的问题,要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那么,如何找出以及解决工作中烦恼的问题呢,心渔根据书中内容分享以下几点,希望对正在烦恼中的职场朋友有所帮助。

  1.凡事化为“语言、文字”。

  如果你觉得工作烦恼了,先别急着思考。静下心,拿出笔和纸,或用Word文档,列下所有令你烦恼的事情清单。

  个人能力、业务知识、绩效考核、晋升制度、团队关系、福利薪资、客户维护、平台发展等等,到底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原因让你如此烦恼。

  书中说:“只有用文字或是语言形式将问题表述出来,才能看清问题本身。”

  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全部将它们写下来。

  2.查明问题,找出最本质的原因问题。

  有本质性的选项才是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你是因为薪资待遇的问题烦恼。

  那么你首先用心思考一下:关于薪资方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重要吗?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找到答案?这个问题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影响吗?

  如果你回答了以上问题,那么你可以接着往下思考了。

  对于薪资密切相关两者:一个是你就职的公司,另一个是你个人。想要找到最本质的原因,你需要搜集同行业公司的薪资信息,以及你关于自身能力的信息。

  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出问题,是来源于公司还是来源于你个人。如果来源于公司,你该如何解决,如果来源于你个人,又该怎么解决。

  记住,只有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才是最本质的原因。

  3.做有意义的分解。

  通常情况下,主要议题很难立刻找到答案,因此需要将原始的议题分解到“可找出答案的大小”为止。

  最本质的原因问题确定后,想要找到答案,首先需要对此问题进行分解成几个子问题。

  那又该如何分解呢?书中对于分解问题提出了一个标准,分解要做到“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的程度。

  比如上例中,如果薪资的烦恼来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那么,是由于哪些能力呢?建议可以将原因分解为:沟通能力原因,策划能力原因,组织原因,团队管理能力原因等等。

  子问题确定好,再从各个子问题一个个展开。

  4.公平比较,挖掘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进行比较,分析的共通点,就是公平地互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

  以分解出的次要问题为基础,广泛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归类。然后,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比较。

  比如上例中,团队管理原因可以在时间上进行比较;策划能力原因可以在项目上进行比较。

  比较之后,定性或是定量分析,循环深入挖掘,直到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上例中,可以比较通过思考,得出究竟哪些自身能力不足,从而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根本问题解决了,烦恼自然会消失。

  5.结论。

  说到底,你的工作是为了向企业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无论有多少烦恼,无论什么情况,你都要以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己任。

  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八):职场达人必备的思考武器

  很早听过麦肯锡的MECE原则,但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储存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看了这本书,才对麦肯锡的工作和思考方法深感佩服,为作者的详细讲解和全面指导叫好。思考一事说简单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习惯,或同或不同均无大碍;但说难非常难,如何就某一问题展开思考,从哪些方面,会得出什么结论,却总有苦闷的思而不得者。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在专业的咨询角度,如何对一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教科书般详细讲解,又如科普书般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全书读完,深感其价值。

  书中贯穿一个关键的观念,就是“从议题开始,即利用该思维的行为模式以及该思维的结果所造就的问题解决力”。“完成工作”是最后的落脚点,无论过程多艰难,条件多恶劣,交出成果才是一切!作者一句“不要相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许让很多努力的人觉得委屈,但确如当头棒喝,“如果成果不具备某个程度的价值时,那个工作就不具任何价值,甚至会成为某个负面贡献”,因为“支持并鼓励我们的并不是来自别人的称赞,而是交出的结果”。

  总体说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归纳如下:

  1. 查明议题。找到有必要找出答案、同时又有可能找到答案的有价值的议题。搜集方法有:a,接触一手信息;

  ,掌握基本信息,按照MECE原则(彼此独立,互无遗漏)从数字、问题意识(该领域的常识、共识、已知的发展等)、架构(整体情况,可从相关书籍、杂志的专题报告、分析报告、教科书相关内容等途径快速把握);

  c,不要搜集过头或知道过头,保持对问题的新奇和掌握,适可而止。

  搜集完信息,如果还无法确立合适的议题,可能需要这些方法:

  a,删减变量;

  ,可视化,将问题结构视觉化,便于更直观的整理出重点;

  c,从最终情形倒推;

  d,重复问“so what”,这个方法确实很实用,好似一连串的“为什么”会让人脑洞大开一般;

  e,思考极端的实例,这个有反向思考的感觉,设定极端值,找到关键要素。

  2. 制作故事线。这里将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确定了议题之后就是如何去解决。

  首先对议题进行分解,分解为可解答的部分,可参考WHERE、WHAT、HOW三方面入手。

  然后编辑组合故事线,将这些要点加以分类排列,有两个模板,一是并列“为什么”,二是“空、雨、伞”,就是确认课题、深掘课题、做出结论。个人感觉第二种较常用。

  3. 制作连环图。

  其实前两部分基本是思考居多,到这一部分就可以出直观的成果了。当然也是最费时费力。

  分析还是要把握住“从议题开始”的思路,找到“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分析结果”。作者提出分析就是比较,包括有相同点的两者或以上的比较,整体与部分的比较,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比较,特别有用的是列出了很多常用的分析示意图和模板(P86和P92)。

  最后根据图表表达出相应的涵义,或有差异,或有变化,或有类型。

  安宅和人说大多数专家所指的“修炼”,其中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学习这些既有办法和技巧上。瞬间戳中。无数次想起“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技能的掌握最费时间却也最出成绩。学语言的尤甚。不练不足为学,给自己提个醒。

  在章节末,作者还利用其学术背景从脑神经科学角度解读了脑的知觉特征和由此需注意的分析方法,比如不要超过某个临界点,尽量避免连续使用相同的形式等。

  4. 成果思考。

  这是成果的输出阶段。再次审视议题及成果的得出,避免结果瓦解和片面性。明快找出答案,可借助多个办法,并重视循环次数及速度。其中提到,进入工作领域的最初五年到十年,要尽量培养广泛的经验和技能。对于工作五年的自己来说,提醒的极为到位。技能掌握的还不够,那就赶紧去充实、去掌握啊!

  过于重视细节,仔细过头恰恰也是缺点。要尽快整合,与其追求每一次的高完成度,不如重视处理的次数(循环次数)。

  步骤讲到这里就算完成了,最后作者以多年经验补充了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推敲故事线的三步骤(P132),确认逻辑结构,梳理流程并准备“电梯演讲”,简明清晰的整合整个故事线。

  不厚的书,带有很多图表和案例,平实的语言透出专业的见解和指导。方法在手,反复练习为己所用还需时间和实践的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想要修炼成达人,勇敢去做吧!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九):工作,有苦劳更应有功劳

  安宅和人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对于如我等般普通的职员来说,阅读起来有很多方面是一知半解,可能在思维上还没有达到作者那样的深度与宽度,但还是能从其缜密的行文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思考中,获得自己需要并能消化了的东西,现做以归纳,希望能与网友们共勉。

  一是一定要建立起“从议题思考”的思维。要想走出事倍功半的泥沼,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定要建立起“从议题思考”的思维模式。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那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劳动者’’与‘‘工作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工薪族’’与‘‘企业人’’之间的区别。‘‘工薪簇’’之所以是‘‘工薪簇’’,就是因为他们是以时间为基础领薪水的人,与劳动者相似;而‘企业人’本质上不以劳动时间为基础,而是基于对管理劳动与日常管理(商业)活动的输出成果责任为基础,并以此获得评价的人。‘‘企业人’’所创造的价值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从议题开始’’的思维,就是必须要有远离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的想法,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才可能创造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作为我们工薪一族,也应该树立这样的思维与意识,因为我们不可能打一辈子工,总有一天我们要拥有自己的事业。而学会从议题思考,才能让我们的事业不走弯路,取得预期的成功。

  二是如何创立明确的议题。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方法,在这里我能深刻领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凡事都应化为有形的语言或文字,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将目标写下来或大声说出来,我们的目标才更有力度,才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二是议题要带主语,我的理解是要强调行为人的参与意识,不能让目标飘忽在半空中;三是要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四是要勇于咨询外部的专家,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的工作;五是不能讳疾忌医,要直面困难,有痛下决心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总而言之,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议题开始’’的思维方式,就完全可以摒弃各种复杂的思考工具和方法,从而事半功倍的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努力,交出有价值的成果。

  欲做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熟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读后感(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与其他介绍逻辑思维的书籍不同的是本书的实操性很强。不仅给出了逻辑思维的定义,相关方法,更给出每一步的操作方法,甚至是可套用的思维模式。比如第一章对于找出正确的议题的方法。找出正确的议题也是全书甚至说是整个逻辑思维的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找出正确的议题才不至于南辕北辙。

  那么找出正确的议题之后,就要围绕着该议题做分析。书中所言,第一步是分解议题也可以理解为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并将他们逐个分解,这个过程可能不止一次,最后要用MECE为各个问题找出支撑他们的假说,接下来根据此前的分析整合故事线,作者给出的有两种基本,模式是相互独立的“why”的故事线,一种是类似于循环各自影响的故事线。这两块作者给出了可以被套用的基本的商业问题思考模式。如果不是很复杂的问题我想也就够用了。当然作者也说了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尽信模式不如没有模式。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行业的不同等等不同的变量,来不断的调整该模式,以保证思路的正确性。

  在我看来整个逻辑思维过程中MECE是最难得一部分。因为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变量太多,很难保证自己所想到的就真正是完全毫无遗漏互不重叠。

  真正做到作者那么熟练地运用这些原理,那是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和运用才能做到的,就像华山顶上风清扬和令狐冲,非要到风清扬那个段位才能真正无招胜有招,任令狐冲天资再高也只能先一招一式的学起,慢慢融会贯通。

  讲句坏话:翻译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可能日本语直译到汉语确实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最好还是化成国人思维上易于理解的说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还有一个至深的感触,学好数学太重要了,MECE原理可以说是代数中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内容,对所分析的问题所涉及的要素进行分类则是合并同类项,而根据结果倒推的过程就是证明几何题的过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