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少年》读后感精选10篇
《永远的少年》是一本由杨照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少年》读后感(一):了解村上的一扇窗
村上春树落选诺贝尔奖后,他的人气反而比之前还高了不少。据说日本的门罗小说还是村上春树翻译的,以如此地方式接近诺贝尔,村上春树的生命似乎也充满了某种玄妙的味道。一个成功的作家不需要依靠奖项来证明自己,作品本身就已经足够厚重。对于喜欢村上的读者而言,尽管他的书算不上晦涩,但其中充斥着的内涵和代号还是令人目眩。杨照在《永远的少年》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阅读他的小说称之为“在书中游逛”,一面一面的橱窗展示着不同的物件,逛到兴起处你也会想分心做点别的。他的小说就是在这样丰富内建的逻辑下,显得很不一样。
我很喜欢这个摩羯座的勤勉的写作者,但受到阅历和腹中墨水的影响总感觉读不到真谛。《永远的少年》倒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好像杨照在手把手教人解读村上春树一样。当然小说是一把窥视己心的镜子,每个人的看法各有不同,倒也不尽然全信,但《永远的少年》确实提供了一种较为丰实的视角去看村上。譬如杨照特别提到的希腊式的命运悲剧,《海边的卡夫卡》所出现的“俄狄浦斯情境”——以悲剧《俄狄浦斯王》为基地写下的《海边的卡夫卡》拥有的就是那种明明知道是命运却仍要去反抗的勇气,而这也是贯穿小说的主题,是杨照所总结的村上春树小说的核心元素(即人与自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双重或多重世界的拼接)的集中体现。
在《永远的少年》中杨照主讲的就是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埋下的符号记录。不同的是他串联的是整个与村上春树有关的文学史——包括他最初的短篇小说和后来完成的纪实访谈以及影响他深远的小说和作家。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杨照将很多村上书中的隐喻集合在一起,从而发现村上的小说暗合着的比喻和继承。我们会注意到他把卡夫卡、偶像雷蒙德•钱德勒的笔触精妙蕴含其中,会看到许多的人物情节其实都有着较为可信的故事背景,村上只是寥寥几笔带过的场景其实细品就是别有深意。我们当然可以把小说作为独立的个体加以阅读,那样在杨照看来却是浪费了村上,只有不断地向小说发问,不断地挖掘,才能窥视到村上春树背后那庞大的虚拟世界,这也是杨照认为的村上小说最吸引人的魅力。
譬如他提到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塑造的四国的森林成为了的布景,他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一个地方,那就要追溯到上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的笔下森林是一个奇特的时空,聚集了祖先的记忆和灵魂,他的作品很多都在表现森林中充满的黑暗的光辉,而村上也捕捉到了这样的情绪,并把它用在了自己的小说之中。
村上春树还有个特别的做法是喜欢将小说中的事物标签化,这一点与内地的某位作家倒是不谋而合,他就是郭敬明。但两者对于标签迥然不同的使用方法带给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标签是用来混淆时间的——譬如他写索尼的CD机,CD机可能会坏,但索尼这个牌子永远都在,在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永恒。郭敬明笔下的名牌则永远都只是一个枯槁单薄的奢侈符号,这种无意义的品牌也使他的作品倍受质疑。难怪杨照在《永远的少年》里说,无数的人模仿村上春树,无数的人失败了,只因他们太努力的阅读村上的文字,却忽略了村上铺陈的各种符号的确切内容。他们造不出村上的那一条五彩斑斓的街道,只能牵强附会的用拙劣的布景加以掩盖。而这样的仿照更是使得村上春树成为了真正的独一无二,得奖与否就已经不再重要了。
《永远的少年》读后感(二):看完才知道村上好腻害。所以杨照好腻害。
村上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因为很仙),《海边的卡夫卡》其次(因为很森)。
读了《永远的少年》,才知道,我是多么无知肤浅啊!(泣)对当时的我来说,读村上就是爱丽丝漫游奇遇心态,脑袋放空空,从来没去想过任何一个“为什么”。
谁曾想,还有这么多社会背景历史背景、隐喻套隐喻,从希腊悲剧到社会事件在里面啊!(抄书剧透省略五千字。)看这本书,你会叹服“村上懂好多啊”,连带着“杨照这是懂得比村上还多啊”!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直以来作为外行看得也很开心,这是村上的功力。杨照用一本小书告诉你内行是怎么看的,这也是功力。(以前围观过一次杨照的采访现场,他是那种,一开口就让你觉得很聪明而且真正有智慧有内涵的人。这样人,信手写写就很好看啊。)
《永远的少年》讲得细致得多,各种有趣的论据信手拈来,语言深入浅出,读着读着就不知不觉化身老师讲台下第一排捧脸的小学生。这本书不仅会让你想去再读一读村上、读一读村上书里提的书、听一听村上书里提的音乐,还会从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更大的愉悦——如果你们跟我一样,其实没看到过故事底下平静的暗流。
书我最惊的是两个点。
一个是,我最喜欢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有前情后续的>_<
小川洋子有一个短篇(希望没记错,是她),说进入一个地方,要从耳朵里拿走一件东西,然后再也不能离开。当时觉得比村上写得好看。可是,却原来,村上有”里世界“的啊!村上笔下所有我喜欢的故事,其实都是能连上的!
(杨照老师快告诉我,小川洋子是不是也有里世界TAT)
另一个是说到村上采访沙林事件的受害者家人和奥姆真理教肇事成员,并且出了两本书,以及后来的作品里多次暗喻涉及。作为一个看十本书有八本言情、上网不看新闻只刷淘宝的边缘脑残读者,我从不知道奥姆真理教在日本社会有这样的影响,而村上有这样令人动容的社会责任感和表达技巧。
写到这里发现好像没写到啥对别人有用的……对不起。来点有用的吧——
《永远的少年》读后感(三):坚韧少年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讲述关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的赏析。后来之后才知道整篇文章里面包含了八个告白。书中提到了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这些日本典型的文学作家。而且讲述了村上春树和他们不一样的,少年精神。
日本人自古以来有物哀之美,而村上春树的书大多数在强调是强悍。这本书当中提到一个书名是《神的孩子在跳舞》。其实这是一部关于地震内容的书,但是讲述的更多的是人们生命中热血的骚动。
本书第四章内容重点在介绍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读海边卡夫卡故事的前提,村上春树把自己生活的年代叫做“我们的年代”。而他文学的更多向上的气息也是来自于他那个年代的学生运动。
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做什么样的梦,你怀抱什么样的梦想,比其他一切更真实地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而,你就不能只是为了自己所作所为负责,必须推前为自己所梦想的负责。 而且,唯有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人才能勇敢地、强悍地决定自己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
书名叫永远的少年。大概是把村上春树比喻成是一个少年吧。其实他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但是他的文字中还是含有那么多青春向上的事。就像之前曾经读过挪威的森林,讲述的20岁大学生的故事,却没有一点点,他当时年逾40的笔触。
总体来说,这本书算是海边卡夫卡的一个引读。评三星,个人觉得无感。 另外,介绍了村上春树的特质,还有他与音乐,与文学,之间特殊的情感。
《永远的少年》读后感(四):村上的被互文和被互动
杨照的书,很文气地,用卡夫卡和希腊神话的透视镜重新解读村上(至于他说的大江健三郎我真的觉得有点牵强,差距很大)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说出村上的无时间性,异文化性,而是互文性和共时性。整体都写的很流畅,但是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尤其是在他所赞同的无时间性以及在无时间性上附加的意义的讨论上。
脱离时代背景的符号编织
杨照用了前几篇篇幅用来论述对于革命时代背景,人群以及日文本学村上都是异乡人,隔离者,以至于提出阅读村上应该有的清醒意识,即村上“内在对于日本,对于那个时代,抱持着强烈的疏离感。这是每一次读村上春树,不管读哪一部作品,都不应该忘记的背景。”因为在杨照看来,对于孤独,疏离,陌生的探索贯穿着村上的写作内容,也支配着他的写作方式,即用不同时空的符号拼接打乱时序,呈现共相。
请注意,这种拨乱时序,破碎拼贴的方法在n后殖民主义写作中经常出现,在分析时,经常被解读为对一种政治性的叙事策略,挑战大一统的集权grand discourse,比如台湾马华作家之类,而且也是有意为之,这点并不村上独享,做的比较多的比如朱天心舞鹤啊sinophone里这么写的人就更多了,全是家国破碎流亡之后的感受(家在哪里国在哪里,两个痴虫乱入)。所以是不是用后殖民或者创伤理论解读更合适。(因为其实用破碎拼贴是非常好写的,极度平面化的,也好像极度叛逆,所以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宏大叙事之后人们的整体精神状况不是村上的特色,如果这都算那么萨特加缪都要放到哪里)。
与世界文学互文再叠加鸡汤?
提出了村上的特点之后,杨照接着在找村上的独特的深度。杨照在论述村上的互文性,以世界文学尤其是卡夫卡的黑暗和希腊神话的悲剧入村上的小说,揭示村上的少年故事里对命定的悲剧,人群的疏离感的“深度”或是说“母题”。尤其动用一章来重述希腊神话里的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为了说明命运的不可抗而人为不可抗的命运而抗争展现出的悲情色彩。
杨照找出的深度就是,比较像玩积木叠加的,村上=卡夫卡+爱,或者希腊神话+毅力,杨照找出了毅力,爱,责任之类的大大的正能量的词,论证村上在传统里仍然有一种叛逆的“归顺”,他说直接说要负责任或者爱是没有看头的。并认为这种经过叛逆的归顺用的力气当然是不一样的。这里我觉得很有问题。杨照解读的卡夫卡很“正确”就是痛苦是无意义的,这基本也是二十世纪一大票作家明说或者不明说的看法,尤其是奥斯维辛以后吧,汉娜阿伦特所谓“恶的庸常性”才是最让人觉得惊愕且绝望的。那么非要说痛苦中能找到意义,或者绝望中能找到责任和爱,爱能够重建世界什么的,并不是杨照所说的,看到了有多难还很有决心和毅力,而只是精神世界的空洞并缺乏打击吧。太过注重对意义尤其是正面意义的挖掘而忽视了这种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好意可能会暴露了对痛苦,整个时代史的漠然。漠然不是缺陷,但是把漠然解释成很用力后的鸡汤,有点不合适。
本身就容易copy?
和其他文学的符号系统进行遥远的共鸣正好是它为什么无时间性的体现。而这种的互文,虽然在解读中可以重新召唤出对命运,悲剧,孤独等“人类基本“问题的意义追寻,其实也无奈地会在符号急促地接连符号中变成一个平面,或是一幅假面。说它重也可以,更多的是,觉得非常非常轻。也就是杨照说的”没有景深“,但是吧景观社会里,处处都是奇观,村上的所有作品也是其中之一,没有景深,才是他想要看做无意达到的效果吧。
村上如果被人诟病的话,可能多数在于他太多地沉浸在异文化的符号编织里,爵士乐,西方酒类,男女性爱,纷繁好看,但流于平面的危险,至少对于不明真相的读者来说,这些描写一次次出现,在他的不同作品里也互相指涉干预,甚至毫无区别,一次性爱,比如,和另一次都是差不多的构筑气氛的作用。那么描写(写对物)其实变成了挪用(写对写),只是成为他的人物不在此处,只在的暗示,而不是真的在写(好吧只是在说写和写的对象的关系)。符号自成系统,村上审美自治,当然就容易被仿用,这就是杨照提出的很多其他作家效颦的原因吧。不是因为别的作家缺乏创意或者恶意仿效,而是这种写法,利用符号系统建构出气氛,推动剧情的手段,是比较难让人看出高下优劣的。村上自己来说,即使有战争历史背景的影响,他的人物还是轻拿轻放,“让人宽慰的莫名其妙”,所以这种故意(?)缺乏具体所指的符号成串出现是很容易被盗用和冒犯的。被别人模仿,不能怪别人,而是他的写作特色。既然能和经典们互文,为什么不许其他作品和他的互动?
所以只能是永远的少年,因为是一直放空的,也不能当真,舒服就好。杨照可能太爱村上了,他的结构主义解读很有新意,但会不会流于过度阐释?既然是永远的少年就不要说成是永远在轮回中的中老年俄狄浦斯了吧。
其实这书我给了五星,这本书挺适合给大一的小朋友作为文本分析入门的,真的,但是必须在学文论之前,在知道新批评已经混不下去了之前。
《永远的少年》读后感(五):很有意思的村上解读
很有意思的书,对于看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很受吸引,但是又有想不明白的东西的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虽然是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主线进行的分析,但是其中还是无可避免的有一些关于村上其人和其他书的讨论。这本书前面部分最主要的是围绕《海边的卡夫卡》两大主题来源:俄狄浦斯王和卡夫卡展开的。讲了希腊悲剧对本文的影响和村上对希腊悲剧的重新认识,后面从《海边的卡夫卡》讨论到村上其他作品中的联系,包括《奇鸟行状录》、《地下》等,以及一些短篇之间的关联。很受启发的一本书,读完后对村上写作的背景和各作品之间的关联会有理解,村上作品体系居然如此庞大,前后呼应,不可思议!如果读完村上理解村上是一个挖开地表纵向地核的过程,这本书就是读完村上的作品后(把地表土刨开),然后用铲子在浅表进行挖掘的过程。能有一定的启发性。作者自己说过这本书实际上是以文学讲课为基础,汇总而得的一本,忍不住和大家分享,“这堂课”真能受益匪浅,非常有趣!杨照真厉害!
《永远的少年》读后感(六):考虑开始读村上
作为非日本文学爱好者,非村上的读者,杨照的这本介绍加分析的书成功地让我在读罢此书后拿起了《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因为一个现代舞而买但一直压箱底),开头还算顺利地读了一个下午。
听过一次杨照的演讲,与林奕华一起讲舞台剧《三国》,开场就是中国文学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就像杨照在此书中讲孔子,中国的这大小传统皆无西方意义上的悲剧,“为什么有悲壮,没有悲剧?因为孔子从一开头就排除了考虑结果,不让结果干扰对于是否信守原则,如何信守原则的决定(p94)”。而希腊悲剧是人在有限生存的情况下无法转变命运的捉摸,命运比神还厉害。
在我看来,这本书吸引我的部分正是讲座部分内容的延续——希腊悲剧。希腊悲剧的另一种精神是“人在明知不自由却不放弃求取自由的过程中,取得了尊严与尊贵(p89)”。在解读里,村上从俄狄浦斯的悲剧里找寻另一种意义,面对命运,“他们选择逃避,可是逃不过命运,难道他们不需承担逃避命运的责任吗?(p91)”,“对希腊人而言,最恐怖的诅咒是让你知道自己在命运中,却彻彻底底逃脱不了。命运不只要操控,还要向你揭晓:命运是这么一回事。(p97)”。
接着借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探讨了生命痛苦的意义,“人的痛苦没有意义,没有特殊道理(p118)”,但是还有爱,“爱是对世界的重建”。
此书从小说里的俄狄浦斯和卡夫卡情境分析村上的理解,再用村上的另外几本小说做互文加以对照分析,以及对大江健三郎和日本战后文学发展的介绍,算是给我扫盲了,有点明白村上春树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再加上近几天诺奖揭晓,虽然又是陪跑,趁热打铁地读一读也是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