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起风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起风了读后感10篇

2022-04-24 03: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起风了读后感10篇

  《起风了》是一本由(日)堀辰雄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起风了》读后感(一):很美的文字,很美的场景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在文中从头到尾的贯穿。主人公的未婚妻因病在疗养院修养,二人在面对病魔及死亡时相互扶持的爱情故事。沉浸在恋爱中的人都是幸福的,而面对病魔,他们却又无可奈何。夹在生与死亡之间,两个人的爱恋也变得小心翼翼。他们说话时会关注对方的神色,生怕一句不恰当的言辞就引起他们避而不谈的问题。淡淡地感情,伴随着无底的忧伤,命运像是一条河一样,往前奔流而且,并不在乎河边正在嘻嘻哈哈,洗洗涮涮的人群。男人对女人的呵护,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在面对死亡时充满的爱意。该去的生命总归是留不住的。

  喜欢里面很多的场景,总是在心底涌起阵阵暖流。

  1.书本的开头,两个人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白云。一阵风吹过,刮倒了画板。男孩握住女孩的手,不让其离去。

  2.女孩走出病房,等待男孩从对面走来。等他们一起眺望远处,发现那里曾是他们一起玩耍的地方。

  3.女孩和父亲在医院见面的场景。

  4.男孩在3年之后,到了一个医院附近的山村。下火车的时候,外面在落雪,好安静。

  。。。。。。。。。

  还有很多场景,都记不住了。却依稀记得“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也许也表达了女孩对人世的不舍,对爱人的眷恋把。

  《起风了》读后感(二):书没有做好时,该不该卖?!

  不知道新星是什么时候买的版权,在得知宫老爷爷策划这部动画时?在宫老爷爷把动画搬上了银幕时?在听说宫老爷爷画完这个就退休时?不管到底因为出版社业务太过繁忙,还是时间太过仓促,都不应该成为这本书质量低劣的借口吧。

  见过翻译不好,但没见过翻译这么不好的。劝已经买了书的朋友不要读的太细,这样起码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气氛。

  也许是我在网上买的多少打了点折扣的原因,特么的书边都没切齐!哦,原来这是你们特别的设计啊。

  那能费点心设计个封面吗,毕竟这本书只和动画有一小半的关系。哦,新星是买了宫老头的版权这图不用会亏啊。

  就这么薄薄一小册(如果你们不设置宽的吓死人的行距,书就可以更薄了),里面还能找出好几个错别字。哦,校对是不是对这本书没有好感啊。

  都知道你抢占时机出这本书的心思,但书没做好的时候要不要拿出来卖呢?

  《起风了》读后感(三):《起风了》|“我们都要好好活下去”

  文/明至

  阅读《起风了》,宛如一场赏樱。

  这一本小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情节。作者堀辰雄,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这本小说,讲述了“我”陪着患病的未婚妻节子,到深山之中养病的故事。最终节子病逝,“我”一个人又重回这个村庄,大雪纷纷而落。

  这是一本极安静的书,仿佛屏气凝神,一直在默默等待。“我”与节子,都明知道回天乏术,却在等待死亡的到来之前,给予生命极大的注视,在寂静的山林之间,阳光与芳草地,感受陪伴的温暖,享受最后的幸福。

  永别,已迫在眉睫。这本是一件极悲伤的事情,读者却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是生命之光的明媚。在这一本哀而不伤,隽永优美的小说中,你看不到生离死别的悲恸,而是一种对生的诗意歌颂,对爱的执着坚守。

  生死之际,与其惶恐悲痛,不如享受时光。在小说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描写山林之美,阳光的温暖,花草的芬芳,以及未婚妻节子的巧笑倩兮。仿佛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又似一幅幅雅致的油画,充满诗意与爱。

  “我”与节子,也并不沉重。在山林中养病,反而像度假一般,散发着玫瑰色的甜蜜。重病的节子,即便在咳血,下一秒钟却笑语盈盈,温柔满足。“我”也在死亡渐渐到来之时,感受到爱情的纯洁,以及人生的幸福。

  多么像一场赏樱。春日时分,阖家结伴,盛装出行,在樱花开的盛而转衰之时,去赴一场哀美的约。如此郑重,是对生命的敬重与祭奠,仰头看一树樱花,在盛美之后,缓缓萎落,漫天的哀思里,知晓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这是一种“物哀”之美,也是对死亡的理解。静谧优美的风景,敏感纤细的内心描写,会让你感受到看似柔弱的生命中,蕴含的无与伦比的韧性。起风了,樱花即将被吹落,也要在空中优雅翩跹,跳完最后一支舞。

  或许,正如陈粒在《不灭》中所唱:“如果死后所有人与所有人相见,那么死亡还有什么魅力可言。”正因时间有限,永别将至,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才更充满意义。这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开始的生之快乐。

  永别将至,相爱的人却因此找到幸福——姑娘承受着死亡带来的痛苦,始终感谢男人对自己真诚的照顾,最终带着满足的笑离去。最后,男人终被这位高尚的死者所救赎,终于相信存在于他们之间的那小小的幸福。

  正如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在《海滨墓园》中说:“起风了,我们都要好好活下去。记住,别轻言放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说再见?这是《起风了》留给我们的启示,关于爱,关于美,关于生命的尊严与韧性。

  离别是注定的,那么,让我们好好说再见。起风了,仿佛莫奈的油画《撑阳伞的女人》,你站在田野之上,裙角飞扬,面纱模糊了容颜,宁静而舒适。光与影永远在变,转瞬即逝,却成为我心中永远珍藏的一瞬。

  最终,我走出树林,一次也没有回头。脱口而出的,是里尔克《安魂曲》中最后几行诗:“不要再回头。如果你能够忍耐,就从死者中间留下。死者也会有很多要做的事。请你助我一臂之力吧!在不至令你分神的时候,就如远方那种经常给予我力量一样的东西一般——在我内心深处。”

  好好活下去。

  ———————————————————————————————————————————

  更多文章在微信公众号:bymingzhi,转载请先去我的公众号索要授权。

  工作邮箱:mingzhi.mail@qq.com。

  工作事宜请备注来意加QQ:202027518。

  《起风了》读后感(四):"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这个短篇是那样的感人。

  旁观了两个爱人如何在生命的终点,仍去寻找幸福的点滴。

  听栗子从树上掉落,凄美却也喜悦着。

  凄美这样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幸福这样的日子是和你一起的。

  读时让我想起廷珍那句”Beauty manifests itself best through sadness!“

  我想补充到:”Tragedy itself is not beautiful at all. It's the hope behind it that gives it a meaning and touches our soul. “

  节子走了,这本身有何美可言。

  然而让”我“更加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年间,”虽然远离了节子,但我不断地从心里对她倾诉,也听到了她的回答。“,这便是tragedy的意义。

  年之后,当”我“遇到另一个爱人的时候,延续了这样的爱,tragedy才精彩了起来。

  还有一句让我非常感动,”一种极其纯真的少女光彩重又出现。而她这种孩子般的幸福模样,让我想起她不为我所知的少女时代。“

  想来爱一个人还能怎样呢?

  想要知道他的过去,参与他的现在,憧憬与他的未来,做一生的陪伴吧。

  看到廷珍打麻将自摸了,开心的得意忘形的样子,完全就是个孩子,于是我动心了。

  亲娘啊,终于不是因为”在算题“而动心了,于是我知道是真的动心了。

  《起风了》读后感(五):与欧美小说的不同

  摘自:知乎  作者:式微  链接:http://zhi.hu/3fKg

  ————————————————————

  如果你还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夏目漱石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 Google 翻译体之后,夏目漱石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这在传播学上很好解释,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依据信息在不同文化间传播的依赖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er Context Culture)两种。高语境文化的指的是,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信息中;低语境正好相反。

  具体来说,高语境传播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整个沟通的过程是含蓄的,多为间接交流。

  西方国家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在弱交际语境文化中,绝大多数信息反映在明显的语言编码中。他们在沟通的时候强调开门见山,把所有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因此,语言在西方是真正的交际工具,交际环境只起到辅助作用;而东方文化中,语境的重要性超乎寻常,东方人也更善于捕捉那些隐含的信息。

  这实际上是语言编码方式的不同:西方人的模式是基于谈话者-听话者(speaker-hearer)而建立的语言为中心的开门见山型;东方人则是基于作者-读者(writer-reader)而建立的心领神会模型。

  西方人希望语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东方人则讲究点到为止,强调通过心领神会感悟对方的意图来实现交际的目的。

  举个栗子,电影《色·戒》中,出现了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英语、日语、法语共6种语言,外加一段苏州评弹。李安深谙在中国人语言里包含的信息量较少,大部分信息隐含在语境之中,对于这部片子的语言风格定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谈论话题的来龙去脉或交际的非语汇方面,语言中信息的涵义要靠接受方根据事情的前因后果去理解或意会。

  比如影片中有一段,易先生与麦太太首次坐在一张牌桌上,大家在牌桌上讨论要给易先生做衣服的场景:

  gt; 易太太:「那要不先做一套,试一试?」

  gt; 易先生:「你看吧!」

  几天后,易先生找到了麦太太,麦太太带易先生在裁缝处量尺寸:

  gt; 麦太太:「袖子要再短一点,精神点好吧?」

  gt; 易先生:「你看,你决定!」

  这两段出现了易先生的两句显性语言相似的台词,都是让对方决定的意思,看中文,语言编码本身的信息量似乎很小,但看英语台词,就能感受出来了。

  易先生对易太太说的是「whatever you say」,这在语言表述里,意思是比较弱的,有心不在焉的成分。而对麦太太说的「I’m in your hands」直译过来,就有了比前一句更为强烈的表意功能。这就是高低语境下的玄机。

  《起风了》读后感(六):起风了,你走了,我还在

  全文没有过多关于两个人相遇以及热恋状态的描述,只是在序曲中向我们简单述说了两人爱情的坚定与无奈,封面的照片把原文那种唯美的感觉表现的深入人心。

  一开始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看过后才发现这是在讲面对死亡威胁的一个有关爱情坚守的故事。只是那么美的名字,让我产生了错觉,“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难道是猜到了开头,却猜错了结局?本该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女主角因为“肺结核”住进了疗养院,男主角牺牲了工作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最终还是曲终离散。

  原著对男主角细致的心理描写,从他的角度描写了他和未婚妻节子在疗养院发生的感情点滴,他们内心的煎熬见证他们彼此爱的痛苦,但是唯有相依才能有了让彼此活下去的理由。他们敏感脆弱的神经,让他们在交往中显得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触动那根伤心的弦,悲伤将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痛苦仿佛没有边境一样缠绕着他们,生活需要一个出口,男主角决定执笔写下他们之间发生的点滴,用来永远缅怀他们回不去的时光,只是最后,节子走后,男主角回到了阔别三年半的村子,陪伴他的依旧只是回忆,但是他明白了,他的那盏灯其实可以更亮。

  《起风了》读后感(七):只剩下漫画了,战斗下去,只为Otaku而存在

  一本小小的册子,封面印着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云云,当然最早看的是少年漫画,一张一张激动地翻动着。

  摔倒了,站起来,主角说着今天看来是很中二,很装逼的台词,为了伙伴与正义战斗到了最后。或者是每一话都在上演搞笑的剧情……

  直到

  最后看到散场

  慢慢地

  关上最后一页

  细细品味着

  漫画看完了。

  —————————————————————————————————————————————

  “当动画电影成为电影,他曾经向Otaku世界宣誓的效忠,瞬间成为了空头支票。他带着勋章,无情地,无意识地,调整着大友克洋作品里的大炮准星,对准了Otaku的世界。”

  而大师果然死在1997年了。之前一直在看宫崎骏的作品,宫崎骏从白蛇传开始,在Edemondo De Amicis的文风里工作,在风之谷的娜乌西卡里尽情描绘着一个人的青春才华,红猪角色的出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后,从以大人世界的电影角度赢得异域风情好奇奖的千与千寻开始,就让人越来越担心,然后,一部部改编作,一个个想做动画的口号。直到起风了。有个结论出现了,就像福尔摩斯长吸一口烟再吐出之后说出的结论:宫崎骏死在1997年。

  Otaku的空间被一直剥夺,却没人知道,这种梦想出现在现代,出现在非东方、非日本传统的个人时代。曾经直接遭受着日本社会人的直接排挤与鄙视,废材、垃圾,所有的标签都被粘贴在真正的分镜梦想上。

  为什么,一篇垃圾的文学作品,与动画电影扯上了关系。第一次想假扮文艺青年,鄙视正宗的文艺标签。

  漫画是独立的,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社会人可以假借大家的决定去否定漫画天马行空的漫画风幻想,没有任何丑恶的阴暗集体潜意识内容可以左右漫画的漫画存在。

  1990年,Otaku兴起的时代,正如冈田斗司夫所言,Otaku消失的时代。

  恶心的集体潜意识与意识的黑暗,终于,零式、大和号等阴暗的军国主义象征开始威胁宅文化了,更恶心的是打着假反战的旗号,利用漫画,将虚无的虚构的美化印象赋予罪恶的象征。邪恶将漫画从天马行空的自由世界里抽离出来,置于丑恶之中。

  无论怎么解释,宫崎骏用漫画去美化零式、大和号等军国主义符号都是一个事实了,他完全是在利用漫画了。漫画一直在描绘幻想的世界,突然被扔到丑恶的世界里去了。原来宫崎骏做动画电影不是为了Otaku的崛起,而是为了他自己一个人的电影梦??美化、重新改写着解释零式、大和号等军国主义符号,根本就不是扯淡的电影造梦,而是把Otaku的世界染成暗淡的颜色。电影迷怎么看,随他们怎么看,对于Otaku的世界而言,宫崎骏的作品开始恶心了。anime被利用,变成了宣传片。

  掩饰,装腔作势,电影风格的分镜与剧本,不过是让漫画与动画去承担丑恶,去承担罪恶。为什么日本社会人不继续排斥动画了,为什么不继续丑化漫画为恶心的存在了?为什么不用钱去招聘几个日本当红影星去演尼大爷的起风了。

  西方的电影大师多了去了,抛弃了anime与Otaku的宫崎骏作品在西方电影大作与电影大师面前就是一堆渣,起风了毫无Otaku风格,也就是一部一般的宣传片电影,不过最后宫崎骏还是如愿以偿了,借着Otaku文化的名号得了个提名。背叛Otaku的人与作品必将被Otaku所背叛。

  在电影界以anime电影的身份打幌子,在Otaku世界又以电影的身份做出为Otaku崛起而奋斗的姿态。最终的结果就是,起风了这样一部低端animation电影宣传片出现了。

  【只剩下漫画了,战斗下去,只为Otaku而存在】 

  漫画不会被消灭,动画不会被消灭,在众人娱乐的无知中,在精英审美观的无知中,一片黑暗,文化工业中的星星会存在于其中,引领着人们走向现代。Otaku文化也必须发奋战斗才行,不能被集体潜意识与意识的暗流淹没了。

  从宫崎骏的案例,让人终于知道了,不需要再指望任何一个大师出现,他只会被磨损殆尽,失去一切的才华与一切的梦。狗屁的anime电影路,只有Cartoon电影还在闪耀。宫崎骏不再站在Otaku的阵地上了,以后为Otaku辩护,不再举宫崎骏的例子了,因为宫崎骏明明在1997年死了,却还活着。

  被剥夺了意识的宅文化只剩下漫画了,战斗下去,只为Otaku而存在,只为Otaku的自由意识而存在。为Otaku呐喊:不在文学电影领域,跑到Otaku领域大谈文学、电影以扭曲Otaku世界的萨比请走开,像少年漫画里的角色一样,用拳头,用画笔的威力与拳头狂揍他们,像秋名山的86一样,废话少说:零式象征,大和号象征,所谓的正宗文学,所谓的电影精神,从漫画的国度里滚出去。

  1997年以后的宫崎骏终于为了参与他的集体意识美化行动,背叛了Otaku的世界。也许,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成就原来应该是为了Otaku世界的而存在的,但是1997年以后却逐渐参与到毁灭Otaku世界的行动里。起风了,无疑是对Otaku世界的毁灭性打击。

  为了窜改集体意识里的阴暗部分与罪恶部分,居然让漫画的形式去充当盾牌,承担罪恶。最终不得不承认,1997年后的宫崎骏开始让人觉得很丑恶了,他的动画电影最终成为了电影,抛弃了Otaku,抛弃了漫画,1997年后的宫崎骏无情地参与到了毁灭Otaku的行动中去,可悲的是,他,没有意识,就像他不曾认识画出风之谷的青年漫画家一般,就像他不认识在空中自由翱翔的红猪一般。

  还记得,孙悟空刚刚与布玛的相遇;还记得,阿童木的孤独;还记得,早乙女乱马与天道茜一高一低在夕阳放学路上的影子;还记得,上杉达也半睁着睡眼看着楼下的浅仓南与上杉和也,还记得……

  常磐庄的青春里,深夜看着漫画微笑的漫画家……

  娜乌西卡的美丽与红猪大叔的飞翔在空中的自由身影。

  Otaku会去崇拜一个既不是电影导演也不是Otaku奋斗者的所谓大师?对于Otaku而言,只有胡闹的幻想世界与对着宅气十足的漫画原稿苦笑的穷漫画家值得尊敬。

  穷其一生,电影上不过被提名,anime上却背叛了本来是其起点的Otaku世界。

  《起风了》读后感(八):爱是一阵同时吹过你我的风

  窗外风声阵阵,门窗碰撞着吹往夜深处。

  在这样一个大风的日子看完,起风了。

  我想象着傍晚的八岳山,夕阳的余韵洒在世间万物上,而你我并肩看着远方,只留下我们的影子在背后拖的很长,很长。

  这是一份建立在彼此理解之上的爱吧,仿佛共用一个灵魂的两个身体,谁不渴求这样的爱呢,只是这样的爱太厚重,深入骨髓,渗透生命。我们单薄的人生,又有多少人敢去这样爱一个人。

  不求偕老,只在乎一起度过的分分秒秒。我怕是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吧,看着街上来往的行人,我渴望赶紧走到人生尽头,好不再受折磨,可是又很贪恋此刻生命赋予的美好。

  我大概在等时间将我们分开吧。注定没有结果的爱,你后悔了吗?

  《起风了》读后感(九):从结局到开始

  从开始的那一天起,我们都知道结局就在不远处。

  节子,一个蔷薇色的姑娘。天真,单纯,拥有自然的力量。那个夏天很美好,一片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就像当时我们的。那阵风吹翻了画架,我拉着你不让你离开,我害怕失去,因为你的珍贵。然而,病魔终究还是带走了你。

  你住进了疗养院,在我看来或是为了我。我一天一天的看着你衰弱,我越来越频繁的独自进出森林。那些呼啸着的大风,或者洒落在我肩头的雪球;越来越远的山头。有一天你忽然出现在我回去的路上,确认脚下的生活正是我们曾经期许的。我们之间的只剩下眼神的缠绵,默契的沉默。你的苍白成为了我的圣女,虚弱阻隔了我们。

  你离开后,我独自住进了“死亡阴影笼罩的山谷”。我又开始一天又一天的游荡。跋涉在雪地中,穿梭在枝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你的存在。似乎寒冷让我发烧,而你却是我的镇静剂。不是你回来找我,而是我一直不想让你离开。我开始阅读《安魂曲》,终于我选择了放手。

  请别再回头。若你能够忍耐,

  就从死者们当中逝去吧。死者也有自己要做的事。

  只是若不至令你分神,还盼你助我一臂之力,

  就如远方的种种屡屡给予我力量一般——在我内心深处。

  我能想象你在我身后,而这一次我奋力奔跑,决不再回头。

  山顶的小屋照亮了山脚,我终于知道我曾经也温暖了你的时光。

  从开始的那一天起,我们都知道结局就在不远处。有开始就会有结束,人类终究是懦弱的。然而有始有终才能成其故事。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期待结局,有时候我们又是如此害怕结局。患得患失吗?那都只是欲望在作祟,可没有欲望的都是圣人,我们只是凡人。人生应该像河流一样,随意流动,不刻意停留,遇见,或者回旋,然后离开。

  那些离开你的人,就让他们离开吧;就当他们是河岸的小树小花,你无法依傍,终究只是打了个照面,亲吻了倒影。

  《起风了》读后感(十):你并不在我的记忆里,而是变成了轻轻的风

  当年学习日语有两个动机,一个是想混进村上春树的网络森林,另一个则是因为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而在看堀辰雄的《起风了》时我脑子里一度装满了《哈尔的移动城堡》的翠绿色,以及那首总能让我潸然泪下的《世界的约束》。“你并不在我的记忆里,而是变成了轻轻的风。”

  故事讲的是“我”在偏僻静谧的山麓疗养院中陪着患上绝症的节子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亦是最绚烂的人生。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在堀辰雄的笔下变得滋滋有味,他用详尽细腻的文笔描写群山、森林、村庄、农田,写鸡冠状的雪顶,写各种颜色的小花,把闭塞的空间极尽所能的描绘的绚烂动人,画面感十足,仅从文字便能看到宫崎骏动画里的画面感。但故事真正的动人的还是发生在节子生命尽头时的这段哀婉爱情,这段爱情真可以说是“世界的约束”。一方面是节子生命的倒计时必然导致了这段爱情的终结倒计时;而另一方面是“两个人都抱着无法与对方分担的恐惧与不安”,使得两个人都怀抱着“禁忌”小心翼翼地与对方交流,逃避着死亡这个命题,而是在周而复始的四季轮回和昼夜交替的风景间谈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真是林夕写的“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虽然疗养院的远离尘嚣给两人提供了逃避“死亡”这个话题的便利,但这个阴影却从未从他们身边走开过。马尔克斯说,爱情和死亡离的很近。我想也许是因为死亡临近前才会去思考爱情的含义,爱情在对失去的恐惧中疯长。节子之所以愿意来到偏远的疗养院,也是因为“我”给了她想要活下去的理由。堀辰雄并不旨在讲述一个哀婉的爱情故事,而是借一个爱情故事谈谈生命的含义。在他看来,生命的含义不再是活着,不再是心脏的跳动和呼吸功能的稳定,而是发光。这是在节子死后的第一个冬天“我”从村民家离开后朝自己的小木屋走时发现的,“我以为自己这一生的光亮,就只有自己周围的这么几许;而实际上,就像这小木屋的灯光一样,远比我想象得多得多。这些光芒似乎并不跟从我的意识,他们像灯火一样将我的生命延续下去...”正如“我”激发了节子为生命战斗的力量和活下去的希望,节子也一样给了“我”绝处逢生的光亮。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人活着,而是让别人也有了活着的渴望。这也应了开头的那句诗“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我相当喜欢这个故事和堀辰雄对生命含义的诠释,更忘不了“我”和节子站在山丘上听着风声掠过的那一幕,但我并不喜欢堀辰雄的写法。过多的景色堆积,繁复的乏味白描,让这本并不厚的书显得很厚。堀辰雄对心理的刻画也太过直白而缺乏技巧,“我”和节子两人间的羁绊、有话不敢说被堀辰雄啰嗦的文笔全部点明,让人陡然失去了阅读的趣味。

  附《世界的约束》歌词翻译:

  在泪水中飘摇的微笑是

  时间开始时就有的世界的约定

  既是是一个人的现在,也是从那两个人在一起的昨天而来的

  今天如此璀璨的存在

  就像初次见面的那天一样

  你并不在我的记忆里

  而是变成了轻轻的风,来抚慰我的脸庞

  阳光从树影间倾泻的,那个离别的下午之后也是

  决定了的,没有终点的,世界的约定

  既是是一个人的现在,明天却是没有尽头的

  你曾经给我的那些

  暗藏在黑夜里的温柔……

  你并不在我的记忆里……

  在小溪的歌声里,在这个天空的颜色里

  在花的香味里,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在那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起风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