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与传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师与传统》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与传统》的读后感10篇

  《大师与传统》是一本由刘梦溪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与传统》读后感(一):梦溪新笔谈

  看到作者刘梦溪的名字,不由的想起我国北宋笔记体名作《梦溪笔谈》。此书是沈括在镇江梦溪园写成,因此取名为《梦溪笔谈》,被西方人成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梦溪从地名到书名 再到作者大名,有来历、有意境亦有追思。用包含有作者的名字“庄生晓梦迷蝴蝶”、“洞在清溪何处边”的两句诗表示对作者笔耕不辍的敬意,故把此次读刘梦溪《大师与传统》的读书之感命名为“梦溪新笔谈”。

  封面印有老子、孔子、孟子等十二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像,灰色基调,很是喜欢。每卷的卷首都是文徵明《兰竹图》局部的一幅水墨兰花,古典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者此书书名取自卷一的第一篇文章的名字。书中有有众多的散文随笔、创刊词、演讲词、书信、还有记者问答等各类型文章,但基本都围绕一个主题就算是本书书名大师和传统:大师等于人,传统等于文化。人与文化的交缠,千年流传,绵绵不绝。文化因为人得以兴衰沉浮,人因为文化得以明理通达。看过一句比较好的话:一部好的电影会吸引着人们看续集。而我却认为一本好书会吸引读者看作者其他的书籍,相当于前传。于是借助网络的便利搜索很多关于资料,看到了作者大致经历、照片、文章还有博客,让我欣喜的是作为一个热爱传统国学的学者,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开通网民喜爱浏览的博客,顿时拉近了与读者拉近了距离,让读者与作者更快捷的交流沟通。开放的网络时代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容,热爱传统、向往新知。

  读了《大师与传统》我共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是了解了一个人:陈寅恪。作者最为推崇大史学家陈寅恪。作者将陈寅恪追求“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学术的理念爱到极致,在本书多篇文字中多次讲述了陈寅恪通过“借传修史”撰写的《柳如是别传》一书,表达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永恒追求,作者对《柳如是别传》的研究和剖析,独立自由的精神激励了作者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不变的决心。从深入研究《红楼梦》到现代学术史,对学术从兴趣到求真,从厌弃到感悟真情。不间断的做着努力和探索。此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学习和不断追求的目标。从“夕不今至”的喟叹到对今学人的期盼静下心来做学问,是对所有学者的期盼;表达思想的自由是对社会的期盼;做真正的“狂狷”的学者是对个人的人性的期盼。

  二是了解了一个观点:“国学不能过热”。作者认为深入的学术研究不需要热,甚至需要冷,难能可贵的是持之以恒的坚持纯净的学术研究,伟大的学者常常是以独立和孤独相伴,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能得到硕果。

  三是了解了作者倡导“国民教育”必知四件事:国学经典入选课本必选书目、礼仪、书法、汉服。作者吸收融合多位专家教育方案,为学校国学教育指出了切实可行,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书目。

  1.作者主张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内容就以“六经”和《语》、《孟》的选读,选入教材边学边读,通过长期的积累熏陶使国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深入到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中,扎根在心中,同时与现代知识和西方理念兼容并蓄,共同进步。

  2.作者认为“礼”的精神内核是“敬”。小到一个人的礼貌,对家人有礼、对同时有礼、对陌生人有礼,再到一个国家的礼仪都要心怀敬意,无敬不礼。指出了我们当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如摔倒了没人敢扶、不让座、不排队、闯红灯、拾金而昧、各种桃色事件、贪污受贿等,都是因为缺少了礼,就没有不敬,没有了耻。当人人都在谈论世风日下、礼崩乐坏的时候,作者指出了应该用文化的教育之功能,礼仪的熏陶之功用,来重塑人的尊严和社会伦理的庄严。

  3.书法对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可忽视。作者指出书法与人品紧密联系在一起,借用柳公权的话“字歪则心不正”来表达出文章可以瞒人,字不瞒人的观念。带着脚镣跳舞总是舞的不那么自由,但是书法确实遵循着自由秩序的原理。通过书法这种文化秩序看到人的自由也是一种秩序。同时建议应该在小学就开始设立书法课,作为全民国学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循序渐进的书法练习,让孩子们接收到修身养性的品德教育。

  4.对传统衣冠服饰的追问。在书中作者追问我们传统民族服饰哪里去了,以及由“易服色”导致种种民族性格的损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民乱穿衣,就是文化传统流失的表示,也是民族文化性格变易的表现。笔者做为一个汉服爱好者,对作者提出对传统民族服饰的追问表示十分理解和赞同,衣冠服饰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我喜欢的一个文学家沈从文曾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同作者对服饰忧思不谋而合。令人忧心的是目前很多人不知道汉服是何样、为何物?当一些汉服爱好者穿着汉服举行社团,宣传汉服,很多人竟然认为是和服或是韩服。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作者还建议的提出学生应该有正规的“校服”,而不是运动服。我是坚决支持。通过倡导对衣冠服饰的重建,慢慢修补对礼仪、伦理的缺失,对于国学是大有补益了。

  五是为国学正名。作者称新儒学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尤其是马一浮被作者称为站在天上的人,他的学术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几乎无人能及。在1938年时马一浮就明确的提出了“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不仅仅让我也对马一浮有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想找到马一浮的著作学习一番,到底是如何人物让作者如此敬佩至斯。

  还有作者喜欢的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等大师级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统一最高的评价空前绝后,理由就是“学贯古今,通晓中西”。在宋儒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结合,在当代我们新国学就应该是“儒释道西”四者的结合。学习新式知识的同时,勿忘传统文化、礼仪。

  六是作者对学术的要求为:不唯上、不唯书、不泥古、不趋时,既不做传统观念的奴隶,又不做流行观念的牺牲品。在学术滑坡的时候,不提倡“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希望学者静守为学。同时也赞美了于丹《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中宣讲孔子儒家经典,用浅显易懂的电视演说,让《论语》飞入到寻常百姓家;更赞美余秋雨的会演说,好的文学思想不仅仅要用文字能写出来,更要在媒体上用语言表达出来。传播中国特有文化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歌颂美好,反对不合理的,真正做到笔耕不缀,追求专一的学术,直抒胸臆表达思想的理念。

  作者小语自述为:吃麦当劳,喜欢柳如是,研究中国文化。一个活脱脱的人就这么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热爱生活,有执着的思想追求,痴迷于传统文化,看似普通其实又有独特性,身体力行的创办专业刊物、不遗余力传播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敬佩的。作者在本书中对新同事的欢迎辞中,引用里了《诗经.小雅》中的一句:既见君子,我心则喜。现加多一个字:既见君子书,我心则喜。作为我文章的结束语。得读此书深感荣幸,消磨了时间,又学有所得,不胜欣喜。

  《大师与传统》读后感(二):梦溪先生的思与望

  《大师与传统》中的64篇文章,囊括了关于文化、国学、学术、大师风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作为一部学术随笔,该书展现的不止是刘梦溪对传统与文化的反思,还有他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深切展望与期许。

  该书共分四卷,其中有不少灼见,启发着我们去思考当今中华文化传承中出现的各类现象和问题。刘梦溪说:“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敬、恕、和等价值理念,都是永恒性,具有绝对价值的理念。”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流传不变的内涵的肯定,他的观点让我们在面对庞杂的传统文化时变得不再迷惘,多了几分对我国文化的坚定和自信。

  如何继承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刘梦溪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论及。在《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中,他说:“我认为当今文化传统的承续与重建,有三条途径比较行之有效。第一是文本经典的阅读,第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第三是礼仪文化的熏习。”可以说,这三条路径是古今学者治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乎行之有效的道路。通过这些努力,他希望,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同时也走向自己文化的深处,是世界的中国,同时也是文化的中国。

  从64篇学术随笔,两篇采访记录,一篇书后记,可以还原出一个温文、诚敬、谦和而闪耀着理性与思考光芒的梦溪先生,他的身上集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师与传统》是我们找寻文化传统归属的一个指南,也是我们读书治学的一条门径,相信它能带来别样的思想启迪。

  书评人:叶黄生

  《大师与传统》读后感(三):[读记]读书笔记——刘梦溪《大师与传统》

  此书辑录刘梦溪先生历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短文64篇(所谓“大易之数”)。持论平正,识见中庸,于报章文中仍显宏富,置学术文中则感浅露。掩卷思之,有几点可存:

  1)“学术之独立”与20-3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之繁荣

  刘先生指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端,开始于1898至1905年这一段时间。它的繁荣期,从后五四时期,直到30年代、40年代。这是乾嘉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大师巨子层出不穷。”而这一现象的出现自然与学术独立之思想密不可分。

  ➢ 王国维说:“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

  ➢ 朱光潜说:“我们倘要对学术有所贡献,我们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 陈寅恪说:“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 即使热衷政治的梁任公,其“晚年也有所悔悟”,提出“凡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真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质言之,则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

  在这一辈大师们的躬行和坚持感召之下,学子学者们即使身处战乱也没有停止对学问的探究。我们有西南联大在逆境中所创造的辉煌为例,也因此才能得见一个个鲜活跳动的灵魂和一样样异彩纷呈的个性——“傅斯年的雄霸,熊十力的傲岸,陈寅恪的哀伤,吴宓的浪漫,汤用彤的温良”。

  反观今日的学术,“未免过分强调实用,而忽略了为学术而学术的真理性和神圣性”。刘先生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警示——“文史哲人文学科如果单纯追求实用,将使人文学走向迷途。”

  2)狭义的文化是指各时代的学术思想精华,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外显)和价值系统(内核)

  狭义的文化至少包括学术、制度和思想等方面

  ➢ 学术——国学(亦即中国的固有学术),包括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汉代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清代的朴学

  ➢ 制度——如,秦汉“是制度文化的典范”。“秦汉形成了完整的帝制时代的政治制度的架构”

  ➢ 思想——如,宋代是思想的高峰: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四大家

  广义的文化应指涉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在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系统方面,刘先生特别阐发了“敬”、“恕”、“耻”的概念。

  ➢ 刘先生对敬的释义最值得一记——“‘敬’,这里不是指‘尊敬他人’的‘敬’,而是人的一种自性的庄严,属于信仰的层面。”“‘敬’是中国文化的带有终极意味的价值”“‘孝’的内核其实是‘敬’。”“‘孝’的内在本质是‘敬’。”

  ➢ “还有‘恕’,即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价值理念,蕴含着极大的同情心和慈悲心。”

  ➢ “耻” ——“《论语》里记载,子贡问怎样的品性才能称作‘士’,孔子的回答是:‘行己有耻’。”

  在作为文化外显的生活方式(含艺术行为)中,刘先生特别标举汉字之美和汉字书法之美。

  ➢ “我们的汉字是很美的,她有结构美,有韵律美,有形声美,有会意会心之美。”

  ➢ “中国文化得所有东西几乎都可以载书法中看到,尤其是中国文化得精神、气韵、结构,大都在书法中有所表现。”

  ➢ “凡书写,都是一种秩序。” “‘敬’在书法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中,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敬’的精神” “我主张不仅‘临文以敬’,也要‘临书以敬’。”

  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

  刘先生用一连窜的问题说明了“文化自觉”涵义——

  “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怎样形成的?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就是文化自觉的基本义涵。”

  刘先生特别标举出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来的“文化自觉”思想。他指出,“文化自觉对个人而言,需要具有文化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这个思想对当今中国而言,对每个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对知识分子而言,其价值格外深远。”

  以上是阅读此书后的主要观感。权当笔记,亦为感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