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高粱家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高粱家族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高粱家族的读后感10篇

  《高粱家族》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一):我爱高粱地。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他是莫言的作品。对于没看过影版和剧版的我来说,充分的凭借自己的画面来去想象祖国富饶的土地上,高粱麦子随风起舞一样的映红了天空。 刚读的时候还是不容易把握节奏。几十页之后,看懂了,莫言的这种写作手法,总是时空穿插,空间不断闪回。从而把每一个角色人物吸引出来。 故事地点,高密东北乡。 主要人物,爷爷余占鳌,奶奶九儿,父亲豆官,母亲倩儿。二奶奶恋儿,县长曹梦九,花脖子,黑眼。罗汉大叔。共产党江队长,国民党冷支队等等。 长篇小说的定义不是指字数的庞大,主要是看叙述时间点的长度。 故事中的几个点,一个是,奶奶被生父强制许配麻风病单公子,在迎娶的过程中,与桥夫余占鳌动情。然后余占鳌连夜杀了单家父子。逃去避难。奶奶接下单家财产,主持家业。后来余占鳌回来,当家。 自己拉队伍,抗日。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奶奶被日军打死。 后来与,江队长,冷支队,因为军需物资发生摩擦。 村子也都不断的被日军扫荡。 二奶奶,也被蹂躏。 在书中最后的一段。 二奶奶已经死亡的身体,被恶魔附体。胡言乱语,满口咒骂。然后请山人来驱邪。 这一段的描述,很是魔幻现实主义。 我很喜欢的一段。 我想这也是东方式的有神论,对与西方人所感兴趣的地方。 旧中国时代的悲剧。牵扯着成千上万的人的命运。他们内忧外患,只有依靠着朴实憨厚的高粱地,才能勇敢的活下去。 从未抛弃他们的高粱地,一直与他们并肩战斗。 汩汩不停流动的墨江水,一直为他们洗刷,历史的污秽,洗礼着他们的灵魂。 30万字中所体现的点很多很多,不是我几行字能阐述的,好的作品,读的舒服,且又回味无穷。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二):极好的 但自己不懂欣赏

  这无疑是极好的佳作 奶奶勇敢无畏足智多谋且又开放的性格 令人敬佩 爷爷奶奶为了自己的幸福都敢于与现实做斗争 敢于突然封建 放在现代

  就好像是为了和心爱的人一起 六亲不认放弃一切不在乎他人想法的赶脚

  莫言先森 把一些残酷的东西描写的特别真实 让我看起来毛骨悚然 例如吃狗头 人的肠子 面目狰狞的脸等等。。不仅描绘现象 还描绘味道 感觉。。让我看到这些片段时都是浏览式的 。。有点恶心啊

  红高粱其中一章是狗道 开始时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直到看到一句话 书里想象着狗怪爷爷用了一些不狗道的武器 恩恩 不人道 对付狗就是 不狗道 这本书用了一章来写人与狗的斗争 狗原本被人所驯服 后来随着战争引发 饥饿肆起 尸体到处都是 狗开始啃尸体 但为了不让村民尸体被狗吃 所以引发了人狗之战 但终归是人战胜了狗 后来爷爷父亲考吃狗肉而恢复健康 换句话说 就是爷爷父亲靠吃以人肉为生的狗肉恢复了健康 觉得很讽刺。。现在 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但在书里 为了生存 为了食物 不得不吃人肉 看到大量描写狗被射击的文字 心里好不是滋味

  书里还讽刺了八路军 八路军不抗日 却为了武器攻打同胞 真讽刺

  觉得自己看完这本书好像理解不了什么寓意 也许我对历史背景了解过少吧 而且这类杰作要反复回味才能尝到最里面的寓意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三):紅高粱的書和影視

  1987年,張藝謀拍攝的《紅高粱》讓莫言火了,那時候,沒有看他的書;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還是沒有看他的書;去年,鄭曉龍改編《紅高粱》,把九兒的形象無限拔高,變成一個智勇雙全、開明達理的女人,就蒙生要看看原著的願望。因為不知道哪個編劇、導演更傾向原著,莫言又是怎樣寫的。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滿篇獸性和血性,就如他所寫:「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他以抗日這段時代背景去彰顯所有的獸性,把血性賦予給紅高粱。而他筆下的九兒筆墨並不多,卻沒有鄭曉龍的九兒那樣不切實際,thank god!!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鄭曉龍都把筆墨偏向了九兒,而莫言的重點在余佔鰲。張藝謀的電影在此書出版之前,比較尊重原著。 不明白諾貝爾為何頒給莫言?!他除了對景物的描寫有色彩感和聯想外,並不顯得出類拔萃。讀著《紅高粱家族》,就不斷地聞到濃烈的血腥味和屍臭味,各種殘酷,各種人性泯滅都在書裡見識了,人如紅高粱一樣生命力旺盛又粗野下賤,還有愚昧和懦弱。當中有一章「狗道」,著力用狗群之間的爭鬥而形容狗咬狗的人。讀著讀著就對人性喪失最根本的認識。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四):没到那个境界

  之前中国无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就有人说过,仅仅通过翻译,几个瑞士专家怎能评定出优秀的作品。当然那时候只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而这个暑假,我总算是有时间拜读了莫言前辈的这部获奖作品。在他获奖之前,我只在余华小说封面看到过相关推荐书目其他一无所知。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这样。他获奖之后,一炮而红,书的销量一度高居榜首。众人评价他的写作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好吧,我对这个魔幻现实主义有点消化不良。小说很粗犷,裸露,甚至有些地方恶心。细节描写很丰富,现在我满脑子都是红高粱,高粱酒,高粱地……

  也许是我开始对它抱太大的要求,又或者自己还没到那个境界,但说实话,读完之后,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就觉得只是一个一般的小说,讲的是他家乡人民,风俗,酿酒,抗日,赞扬了他们勤劳勇敢,反抗精神什么什么的。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受,或许我与他无缘,又或许,多年之后,我再回望,说不定有新的感受哦!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五):我爱每一抹红

  透过《红高粱家族》,觉得莫言有一种与他看似呆萌的外表极不相符的尖刻与辛辣!虽为莫言,却在字里行间或直白或隐喻地批判了社会与人性的丑陋!

  最喜欢大狗的一段,总觉得狗群有种种的隐喻,或许是歌颂高密这个地方的狗也有骁勇善战,充满血性的特质;又或许是走狗、汉奸、失了人性的人/狗,疯狗吃人尸,活人打狗吃,狗咬狗,人吃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残暴岁月,要活着,更要在正道儿上活着。。。

  最喜欢关于“种的退化”的抨击。土法接生活下来的都是人中强梁,他们杀人越货,英勇悲壮,精忠报国!富裕、舒适、进步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或许也让人累的某些优良的素质渐渐消失殆尽。。。

  喜欢全书喷薄欲出的生命力,喜欢每一抹鲜红、猩红、血红、酥红、暗红的描写!

  活着,要有血性的活着,去闯荡荆棘丛生、狼虎横行的世界!

  :喜欢“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人物!人无完人,活着,有些事可行,有些事不可行,知道,就好!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六):《红高粱家族》简论:性与暴力的狂欢

  许多年后,如果我们的文学史还有最起码的良知的话(请原谅我吧,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正在梦游),它将会这样记载发生在这一年的文坛盛事:2012年,中国的某三流作家凭借其恶俗的语言、做作的手法以及对暴力、色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赤裸裸的歌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鉴于某重量级评委是该作家为数不多的瑞典语翻译者之一,我们祝贺他在公布名单之后迅速出手,并赚得大量版税收益。新年到了,恭喜发财!也感谢不甘寂寞的诺奖评委会的倾情演出,在克努茨•安隆德院士抨击2004年的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写作令人作呕的情节并愤而退出评委会之后,为我们奉献了一场末日前的文坛丑剧。

  如今,当我们回头去看克努茨•安隆德院士对耶利内克的那些批评,你会发现这些话放在莫言的身上依然适用:其作品充满空洞的思想和偏见,语言单一,缺少艺术雕琢;用自我钟爱的笔法描述下流和恐怖的情节,书中充斥着令人生厌的暴力和淫秽。

  这位新晋的诺奖得主似乎对于女性的乳房和臀部有一种近于偏执的喜好,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充斥着诸如“乳房坚挺”、“乳房一样的山峰”,“肥胖得像丰满的臀部一样的脸”之类的字眼。在《红高粱家族》中,大奶奶是“乳房挺拔傲岸”、“鲜嫩茂盛,水分充足”,有“粉团一样的胸脯”,二奶奶也是“双乳高耸”、 “曲线流觞”,有“鼓蓬蓬的胸脯子”。

  这位“永垂不朽”、在作家笔下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大奶据说是“个性解放的先驱”,是“妇女自立的典范”,而她只要闻到男人的气味就性欲勃发,亢奋得不能自已,当她十几岁还坐在花轿里面准备出嫁的时候,轿夫身上散发出的汗酸味就令她无比沉醉,“奶奶有点痴迷地呼吸着这男人的气味,她老人家心中肯定漾起一圈圈春情荡漾”,“奶奶猜想着轿夫粗壮的上身,忍不住把脚尖上移,身体前倾”,我猜想她此刻私处一定果不其然的“鲜嫩茂盛,水分充足”,否则怎么对得起作家呕心沥血的歌颂呢?

  这位大奶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白日宣淫”之后,经过“十五年风雨狂心魂激荡”,已经由“黄花姑娘变成了风流少妇”,她甚至当着儿子的面,堂而皇之地搂着管家罗汉大爷的肩膀,勾引他跟她上床,还说什么“你就像我的爹一样”,我不知道女主人公潜意识里是否一直有着乱伦的冲动,但是如果有,作家也会为之大肆渲染一笔的,因为“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这就是所谓诺奖得主的创新逻辑:一个骚货或者荡妇,只要她敢想敢做,敢于尝试跟不同的男人在各种场合交配苟合,她就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和“妇女自立的典范”。而我们这些无能孱弱的不肖子孙,在文明的束缚下不敢冲破世俗的藩篱,不敢乱搞男女关系,所以就只能对先辈们顶礼膜拜了,并且应该像作者一样把心肝剖出来“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

  而被作者抨击为思想中“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的“我”的父亲豆官,恰恰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悲悯的人物,当日本战俘哭着拿出家人的照片哀求“我”的爷爷和父亲留下他这个活口的时候,父亲豆官还会忽然动了恻隐之心,用“可怜巴巴的眼睛祈求着他的杀人如满、心如铁石的爹”,可惜他爹却毫不容情,一脚将父亲踢开,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提起马刀把日本兵砍成了两半, “那些花花绿绿的内脏,活泼地跳动着,散着热烘烘的腥臭。”虽然父亲也参加了抗日,但是很不幸的是,他杀人不够心狠手辣,对待敌人过于仁慈,他赶不上“我”英雄的爷爷,在种群的历史链条上他是退化的,“他的人性即使能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就这样,莫言顺利地完成了一次主题上的偷天换日的大逆转,爷爷的“兽性”成了“人性”,而父亲的“人性”则成了“兽性”,善恶混淆,是非颠倒,伦理道德完全被打翻在地,并踩在脚下。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形式上是将叙述视角定位在第一人称“我”的位置上,以“我”的口吻叙述祖父母余占鳌、戴凤莲和父亲豆官的抗战经历,但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伪视角。奶奶戴凤莲在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和二奶奶恋儿被日本兵轮奸的种种场景,都是“我”完全不可能亲见的,其背后完全还是那个中国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在默默地操纵着这一切。莫言想要从西方的创作技巧中汲取经验,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除了使人感觉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外,我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内视角有何作用。它给人的重要意义就是既然要学西方现代派的创造手法,那就要学好一点,学像一点,别给人当成猴子一样来观赏。

  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既无技巧又无思想的所谓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什么,反正歌颂强权和暴力也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世界的审美水准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还有什么话好说的,说了又有什么用?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七):老子英雄儿鳖胆

  《红高粱家族》

  莫言

  长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10月一版二印 ISBN 9787532146376

  中国的现代文学由于历史的缘故,几十年间总也离不开所谓的“革命叙事”,如果将“革命”这个概念延伸,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含义广泛的名称——“英雄主义叙事”。从二十年代的启蒙者形象,到三十年代的革命者形象,四十年代的战斗者形象,再到建国后“阴魂不散”的种种伟光正的英雄人物(简单化、极端化、复杂化、矛盾化),甚至,在如今,网络文学盛行,在那些升级打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网文主角身上,也能够找到现代年轻读者心目中的“英雄”的影子。或许是由于文学所面对的大众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拥有相对庸常的人生,一个在意世界中慷慨激昂的传奇英雄就成为了满足内心欲望的必要。而在新文学史光辉灿烂的英雄人物画廊中,我相信莫言塑造的高密东北乡爷爷余占鳌、奶奶九儿会时机器光彩夺目的两位。

  之所以夺目,是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八十年代,历史题材下的家族史写作正在兴起,莫言也开始够足自己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截取了从晚清到抗战中期(1940年)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万顷高粱地中书写祖辈与父辈的传奇,抗日作为时代背景将家史和国史进行了联系,同时也不断穿插着零碎、混乱的故事碎片——有的来自祖辈的青年时代、有的来自建国后这个家族主角替换后的遭遇(爷爷东渡又归来→父亲流氓又避难→我的成长),前者篇幅翔实,后者浮光掠影,意在补充和赋予家族史更丰富、完整的活力。

  历史题材的书写注定要面对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毫无疑问,莫言是在他虚构的历史空间中展开家族英雄的追溯,但他的这种追溯比起建国三十年乃至左翼革命文学当中的英雄人物,却又极强的个性和真实性,这两者互为因果。同时,在我看来,这种反差的实现在于:

  第一,以山东大地真实的地域、民情、历史为参照,艺术化地重构故乡、故乡人物和故乡故事。在中外作家笔下,文学故乡已经不是一种稀奇事,而这种文学地域的开拓离不开作家本人对一方水土的熟愔,只有在他血肉长出的地方,才能盛开出精神之花。

  第二,对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的着笔。书写奶奶的“放荡”,爷爷的凶残狡诈、发迹之初的懦弱、发迹之后的盲目自大,甚至隐约提到的老年之后的痴呆,这些前尘后事在最辉煌的主体故事中不断打破叙事逻辑穿插出现,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扁平单一,而是丰富立体,令人信服。也包括一干副角,例如“舍身取义”其实只是糊涂倔强的罗汉大爷、“父亲”的少年英雄和顽劣天性,包括国共两党“彼此彼此”、落井下石、欺软怕硬但又舍身杀敌的形象。文学发展抛弃了偏离的单一化,一方面冷笑了这种虚伪的高大全的传统,一方面微信时期的读者和文坛带来了更强烈更贴切的真实感。

  第三,更大更深的主旨思想的统筹。对人的生命野性原力的赞扬,是我认同的莫言这一系列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此之下,上述爷爷奶奶的性欲开放的追求和貌似的人物污点都成为了对一种狂烈、强悍、明亮、奔放、真实的生命野性的高歌颂扬。莫言疾风骤雨一般的语言节奏和残忍、痛苦、甚至引发生理反应的描写正配合了这种刚建的野性。而为了界清,他又特意引入了“狗”,《狗道》中的野狗群对死尸的争夺同样是一种狂热的原始“野性”,但是作为作者赞颂对象的父亲等人却对它们展开深恶痛绝的反击,因为当它们不加选择地对“人”展开屠戮,这种野性就堕落为兽性,这背后隐喻的是日本侵略者,尤其在高粱地里,爷爷和父亲面对上一秒还挥刀马上、下一秒掏出家人照片跪地求饶的日本兵,这种野性与兽性的切换就最为明显。而在赞颂之余,莫言也不禁产生出怀念与遗憾以及惭愧的情绪:这种令他自豪的、在腥风血雨的艰难时代爆发出来的生命原力随着环境的改善却渐渐退化成流氓性(父亲)、软弱性(我)。昨日的辉煌总是映照出今日的失落,这一点,体现出寻根文学的一种共性。

  2018年3月5日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八):红高粱在当代社会中的退化

  时隔几年,再读此书,仍有一股气势磅礴之感迎面而来。此书尽是插叙,可见其构思之巧妙,文学功底之深厚。 读时,自能感觉到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好汉兼王八蛋气息,这正是莫言农村出身的背景才能写出来的。写实!不做作!此书一方面有对向上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弘扬;一方面渴望个性的解放,窃以为对爱情的描写即是突出这些;当然也有对英勇抗日歌颂。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不禁联想到网游对《战狼2》中吴京的战斗力的批评,我觉得这就是骨子里的不自信,吴京戏中战斗力可能确实浮夸,但为什么同等情况下网友对美国英雄的评价和吴京的截然相反?!是美帝文化渗透太厉害了,使得部分国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对国内的就大肆批评?!究其根本,就是不自信!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这也是莫言在书中呼唤的。莫言直言“我痛恨杂种高粱”。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九):红高粱在当代社会中的退化

  时隔几年,再读此书,仍有一股气势磅礴之感迎面而来。此书尽是插叙,可见其构思之巧妙,文学功底之深厚。

  读时,自能感觉到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好汉兼王八蛋气息,这正是莫言农村出身的背景才能写出来的。写实!不做作!此书一方面有对向上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弘扬;一方面渴望个性的解放,窃以为对爱情的描写即是突出这些;当然也有对英勇抗日歌颂。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不禁联想到网游对《战狼2》中吴京的战斗力的批评,我觉得这就是骨子里的不自信,吴京戏中战斗力可能确实浮夸,但为什么同等情况下网友对美国英雄的评价和吴京的截然相反?!是美帝文化渗透太厉害了,使得部分国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对国内的就大肆批评?!究其根本,就是不自信!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这也是莫言在书中呼唤的。莫言直言“我痛恨杂种高粱”。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十):红高粱家族读后感

  如史诗一般的鸿篇巨著!

  描写地真挚热烈奔放,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场面雄浑壮阔,而又不乏感人的细节,渲染的气氛让人如临其境。人物性格鲜明,让人生爱生恨,一个个都如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一样在脑海里历历呈现,他们的沧桑痛苦的脸庞,他们受苦受难的心灵,他们刚强挺拔的脊梁,他们不屈的呐喊……

  人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高密东北乡人民在战乱中表现出来的人性让人感动的唏嘘落泪。读书中有两次我潸然泪下,一次是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惨烈血腥场景,一次是日本鬼子看到爷爷撕裂照片后痛苦求饶时豆官于心不忍,连爷爷都不忍动摇的场面。罗汉大爷脊梁挺直,在屠刀面前仍唾骂日本鬼子,撕心裂肺的痛苦扔不能挫伤他的志气,连刽子手都良心受到的痛苦的折磨。我感动于罗汉大爷的不屈灵魂,痛恨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兽性行为,同时叹息于刽子手良心不忍的无奈……

  在战争面前,人民是最受苦受难的。日本鬼子在死亡恐惧下激起了他残存的人性,往日狰狞兽性的面孔变成现在痛苦可怜的模样,让人无奈却又憎恨。豆官儿的于心不忍更让人感慨人性的善良与伟大。

  书中多处运用象征的手法。对高粱的描写贯穿全文,火红的高粱在苍茫的黑土地上茁壮地生长,但战乱使他遭受到了蹂躏,被砍断的枝干里渗出了绿色的汁液,倒伏在地的高粱痛苦地蜷曲,这不正是东北乡受苦受难的乡亲们吗?第三章狗道中人与狗斗智斗勇,狗精明的如同人一样,对狗的描写像是写人一样,三只狗各为首的狗群的内斗暗示着人的勾心斗角,彰显人性的善与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