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国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国了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国了经典读后感10篇

  《民国了》是一本由杨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了》读后感(一):冷笔一支

  夜读杨早著《民国了》,看得我毛骨悚然。世间本不缺豪杰,只差个起事的由头。机缘到时,各色人等争相粉墨登场。乱纷纷你来我往,惊乍乍枪炮齐发,欢腾腾彩旗上天,悲戚戚人头落地。革命无罪,获罪者无非原罪加身;造反有理,悖理事莫过恃理杀人。且看他王朝更替,何曾见半点慈悲。惨!惨!惨!

  《民国了》读后感(二):革命与造谣

  有种《万历十五年》的感觉,将一个个故事串成了清末崩、民国立的过程。语言半文半白,叙事风格随材料变成变去,内容翔实略微琐碎,读起来有点费劲。

  全书最出彩的反而觉得是‘革命与造谣’,谣言本来就是革命的手段之一,国人至今,仍是活在谣言中,如抢醋抢盐事件,如每天在微博朋友圈里传来传去的段子。

  《民国了》读后感(三):有趣

  坐在今天话当年,像看故事一样,看得我一路笑啊笑啊,,笑死了。辛亥革命起义时间提前,是因为一块烟锅巴引发的爆炸。城里面商铺罢市,政府在衙门口镇压示威,城外袍哥们拿起梭标起义。学袍哥在县份上跟到起义,成功之后不晓得接下来该立个啥政府。各地方言各地文化和各地鱼龙混杂的起义人士,演绎了一场主流历史背后的混战。真是有趣,也着实令人感叹。

  还木有看完,我一直很二的笑惨了。

  《民国了》读后感(四):民国了

  本书开篇即提到晚清史中著名的曾赵对话录,即暗示大清已走向穷途末路。而“二百余年的大清基业,会在一百二十天内,土崩瓦解。”则令人颇为意外。何以就会如露如电,转瞬即空?

  作者跨越时空,带我们重新回到百年前的辛亥年,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以另类的观点回答了我们为何在武昌起义之后清廷会迅速土崩瓦解,满清贵族,立宪派,革命党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一片混乱中最终民国了。

  《民国了》读后感(五):这一天

  “这一天,有三种算法。在那些北京或天津卫的本分商民口里,帐簿中,皇历上,今天还是宣统三年辛亥十一月十二日,那些剪掉了辫子的留学生,那些潜伏在租界里的革命党,他们更喜欢将今天写成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二日,不过,他们应当也收到了南方的决定,这是西历的1911年12月31日,是中华民国成立的前一天,是满清入主中国的最后一日。”

  清末危机四伏,其根本在于统治阶层越来不能满足绅商群体的社会诉求,逐渐丧失对国家的控制力,同时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无能以及汉人排满的民族情绪都激化了这一矛盾。

  偌大个革命,有斯

  强横如陈其美

  义气如王金发

  激烈如徐锡麟

  .....

  《民国了》读后感(六):命重要啊

  每个朝代都会修前朝史,一般来讲都是比较不客观的,因为要为本朝的政权的合法性服务,另外还牵涉一些敏感问题,必须在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客观,但是却都美其名曰借鉴经验教训。所以说呢这个北洋政府修清史,没完成后来因战争及政权动荡停滞,但是民国史在解放后却一直没修,没人研究吗?不完全是。当时很多学者和资料都跑台湾去了,另外过去的民国人认为民国还在继续.并没有灭...只是分裂为了共和国和新民国2个部分......但是起点却还是比较没有争议的,所以也该看看下了! 有个感概就是 当时出过很多牛人,不管是政界军界还是文化界,虽然社会很混乱,但站队还是很重要的;另一点就是命重要啊,死了 就没人记得了,很多名字以前没听过的,现在才知道是牛人。

  《民国了》读后感(七):浅说几句

  文如书名,走入民国,是一段革命的过程。在这一段血腥的历程里,正反两派的行动、思想如何?是否就是正义到底与顽固致死的对抗?辛亥革命的继续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此书给了不一样的视角,一个不甚主流却更似真实的角度,鲜活的描述了一个个我们说熟知或不知的人物的命运、思想。读下去,有如品阅故事,却又真实得不忍轻笑,那是一段思想开放、命运沉浮的时代,任何一个抉择都攸关生命与理念,更甚的是致死都不知为何的陪葬品——底层民众。

  通读全书,一个个人物勾画了革命的全程,构建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袁世凯的路线图。想要更详细了解清末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推荐这本书!

  《民国了》读后感(八):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了无生趣,了无头绪

  在微博上看到@出版人周筠大力的推荐,讲本书如何如何的好,特地买来一读。

  拿到书的时候,看封面很有点情调,符合我的审美。

  可是内容呢,读了两章后,完全是忍耐着把书翻了一遍,注意是翻了一遍,而不是读。为什么,看不下去呀。

  在我看来,杨早作为年轻学者,至少应该有点现代表达思维,把严肃的历史问题通俗化,应该和《明朝那些事儿》基本持平吧。可是恰恰相反,《民国了》采用了比较文言的表达方式,流于书面化而已。

  上面一点其实仅仅是表达形式的问题,最核心的是内容,民国的建立阶段,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别纷乱,一本书怎么着也应该有一个自己表达的主线,给读者讲明白清朝末年的乱像本源、历史的发展脉络、民国的起始和自身的局限等等。

  这些,好像都没有看到,整本书就是在历史事件中挑了几个小点,做了前言不搭后语的描述,甚至很多人物我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么就做了一堆事呢。

  以上。

  《民国了》读后感(九):一本琐碎的流水账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写书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读个两三遍就去写书评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是有些道理。但是有一种书读完一遍就觉着后悔,浪费了自己大把的光阴,怎么还有可能去读第二遍。本书在我看来,实在算不上好书,可以化为浪费光阴的书籍。

  为什么算不得好书?一是作者根据史料自我演艺的过多,丧失了历史的严肃性。二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无甚特色,在清末民初的革命大潮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怎么可能千人一面呢?三是全书没有中心,有一个个相似的故事堆砌而成。

  作者描写了辛亥革命中中国各地区的革命历程,各省重点选取描述一个人物,就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每个故事都很薄弱,人物也没有什么鲜明特色,让我想起了自己中学时写作文的经历,当时要求必须写满800字,实在无话可说了怎么办呢?就举例子,例子多了,也就凑够字数了。重复的例子多了,也就无趣了。作者举了那么多例子,无外乎说革命举事仓促,革命过程混乱,革命缺乏有效组织,清廷腐败不堪。士绅阶级力量庞大等等。如果数十个章节都说这些现象,那么我看一个章节就行了,剩下的就别浪费时间了。

  全书中唯一的亮点是作者写的造谣和留言的题外话,堪称全书的唯一出彩的地方。

  《民国了》读后感(十):切入性读物:一段碎的历史

  http://kiwima.diandian.com/post/2014-07-10/40062178435

  【看小书】民国了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清帝逊位诏书》

  遥想历次农民起义,秦末汉末明末,政权颠覆总是有个主角揭竿而起,继而四方云翳影从,最后角色越打越少,只留几个狠的。最后龙登大位。模式基本如此。如秦末,自陈胜吴广起,项羽刘邦止;如汉末黄巾起,三国归晋止;如明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起,陈友谅朱元璋止。总有一个拿话筒的人,场面虽然鼓噪,总是喇叭的声音响,终于线路清晰,直至强人收拾分崩的局面。

  读这本《民国了》之前之后,都慨然清末的紊乱。则如花开遍地各表一直。慨然者有三:

  其一,领导者远在天边。读完这个书我更不解了:为什么一个从没出现在革命现场,哪怕是策划现场的孙中山,却是革命最终的仲裁者、新民国的总统?如书“休言女子非英物”节,两革命女战士,拍着胡汉民的桌子说:

  我们拼了命,你们享现成!有的做总统的,有的做秘书长,有的做部长,有的做都督!这样不平的事,怎么说的过去?

  其二,各省只有其革命的手段。湖北靠新军,四川有袍哥,江苏摇身一变,上海也就子弹飞了一会儿。再说,人名至繁多,如膳肉边上的蚂蚁一般。这个是茫茫然了。

  其三,政权覆灭前后,原当政者还是当政者。清政府的巡抚摇身一变为革命政府的都督。有义军公推的,如床底下拉出来的新军协统黎元洪。也有革命党欣然服膺的,如用木杆子挑落青瓦以示革命成功的江苏巡抚程德全。正如书中青年叶圣陶一般感觉,革命就是这样吗?连热闹一下都没有,真让人气馁。

  说回这书吧。这本书果然是个文学博士所著,因为我很多词语,只觉得美,虽然不懂什么意思。看第二遍时候需要查查,记下,居家旅行出门谈判提升逼格必备之良药。

  这本书可以作为想了解清末民初事迹的切入性读物。毕竟书中的人都是历史时刻的亲历者,对后世的影响也颇巨。书中有很多引用,也可窥见他们之间的恩怨。书中故事还是琐碎的,毕竟那段历史本身就是琐碎的。在历史的翻覆倾轧的大格局里,历史人物,如涌动的河水,搅动起沉淀的泥沙,在历史的大潮中翻滚!

  最后,放出《清帝逊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