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篇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由[美] 曼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0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悲观主义的自我验证

  很久没有如此认真的去读一本教材,只因思路太清晰,体系太完善,重点太突出,哈哈。且非常切合实际,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历史的,实践的。帮助初学者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相对概念:长期的货币中性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从而理解了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无法协调”这些报纸上常见的片面言论,顿时觉得目前见到的各种经济形势分析的肤浅,尽管我还不太能看懂那些供给需求曲线。

  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悲观主义的自我验证”,当居民对高通货膨胀存在预期,他们就会紧缩支出,从而延缓走出经济衰退的时间,并验证了自己的悲观主义设想。相反,如果他们对降低通货膨胀是乐观的,走出衰退的时间则越短,所付出的的生产降低的代价就越小。

  回到现实生活,悲观主义者如果对未来失去信心,就会放弃一切自救措施,将自己封闭起来以确保不受到现实的伤害,这样做的结果是TA也就真的失去了未来和希望。在人文领域,要想走出悲观主义的自我验证,除了乐观和信心,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勇气,不怕嘲笑、不怕伤害的勇气,自闭和悲观永远不会有希望。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教材

  上大学读的是理工科,但对经济有些兴趣,读完《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分册》后,对经济学兴趣更浓。

  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学科,宏观经济研究一国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以及更小的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不得不说曼昆的这本书,浅入深述浅出,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用生动的语言、简化的模型、翔实的数据和报纸摘要描述出来,让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一下就能看懂理解,并产生兴趣,是一本好书。

  此处列举一些宏观经济学各章的关键词:

  GDP、CPI、通货膨胀、生产率、金融、投资、储蓄、货币、失业、汇率、总供给、总需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菲利普斯曲线。

  此书,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来研读,一方面是读的比较细致,一方面是读书有些倦怠,后续必须加快速度、抽出时间来读。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经济学领域入门的第一本书

  2015年刚开始的时候,给自己定的其中一个目标便是: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而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便是通读一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兼宏观)。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是在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初读时还觉得有些茫然,然而几章之后,便不由得为书中内容击节赞赏。这或许是曼昆的笔力,或许是因为经济学本身的魅力,总之,我又一次体会到,原来教科书也可以那么迷人。

  由于工作繁忙,平时并没有大块时间来读书。很多时候都在下班后九点十点,翻开书,告诉自己今天得读完一章。一开始自己很认真,如同大学时读书一般记下每章重点。但后来发现这样的进度太慢,于是告诉自己,这一遍只需要观其大略便好。于是终于,从二月份到五月份,约三个多月时间,把微观和宏观两本都读完了一遍。读宏观的时候,一边读书,一边找知乎上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回答相映照,倒也很有乐趣。一遍读来,不能说记住了多少书上的内容,但至少——知道了经济学在讨论什么内容,听说了经济学领域内的一些名词。我想,这才是读入门书所最可珍贵的收获。这只是我在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本书,接下来还会一本一本地读,也许是经济学的教科书,也许是金融等更细分的领域,也许是一些这方面的流行书。但毫无疑问,这个开头让我更有动力一点一点深入了解下去。

  最后再说一说这本书。曼昆的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在说明理论时讲了各种例子,行文也是不吝其烦,很多时候一遍一遍的重复讲一个概念。这对于入门教科书来说是很适合的。书中也提到了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流派,这对于读者按图索骥也有一些帮助。不过,要是作者能够在开头或者最后添一章关于经济学思想史的内容,就更好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鄙见而已,作者一定有他自己的考虑。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的每章重点内容

  第23章:GDP只是衡量大体国民生产总值,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关于民生、幸福指数等问题并不能给出肯定答复。

  第24章:将GDP与消费物价指数比较,观察通货膨胀下不同时代经济生活的不同。

  第25章: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公共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增长与否甚至是决定性的。

  第26章:明确股票、债券区别,介绍各类金融中介(银行、共同基金),并简述了一些具体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27章:现在的钱和以后的钱不一样,人对风险的厌恶大于对利益的喜好,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风险。如果没有黑幕,股市不存在常胜将军(基金经理并不会比你做的更出色)。

  第28章:为何失业,失业福利与失业者的特征,工资对工人的激励作用。

  第29章:定义货币并通过一定手段划分货币,简要概述中央银行的职能与银行对货币的运作。

  第30章: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成本(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通货膨胀其实是种‘税’)

  第31章:由一个国家内的经济模式转向全球视野,通过贸易体现资本流动并介绍汇率(还有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32章:简要描述“本国市场”(可贷资金市场)与“他国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供给需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给需求有相似之处,但流通的是货币,且一定程度上两个市场都受到对应国家的政策影响),提出了“政府预算赤字”、“贸易政策(进口配额)”、“资本外逃”等概念。(简单来说,资本具有趋利避害的属性)

  第33章:定义并使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这样的概念来描述短期的经济波动,并给出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案例。这章也可以很好的还原现实社会中大型的经济变化。(注意:长期总供给就是自然产量率,是不变的)

  第34章:详细说明如何通过政策影响总需求以及如何运用政策稳定经济(是积极的政策还是消极的政策?),但,最重要的是,决策者需要有一定的先见之明。

  第35章:考察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并通过分析不同背景、不同政策是如何改变这条曲线,使之尽量让决策者可以接受。(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暂时的权衡取舍,但这权衡取舍并不来自与通货膨胀本身,而是来自未预测到的通货膨胀——上升的通货膨胀率)

  第36章:六个经典的经济学论点,1.决策者应不应该试图稳定经济?2.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3.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随机应变?4.央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么?5.政府应该平衡预算么?(即为了减少负债需不需要通过减少公共投资或者增加税务?)6.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么?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五):优秀的经济学普及著作

  总算看完了《经济学原理》,但正好同时看完《国富论》的上册。

  对比两本读物,感觉经济学当前的发展阶段仍处于对现实经济规律的认识、总结。

  但当代经济学比亚当斯密时期的古典经济学的进步之处,是能实现经济模型的建构,使相关经济现象以简明的数学函数进行说明、解释。

  在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不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反复论证,而是通过一个函数、一个图标,并适当地配以文字,即将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性说明的明白、透彻。

  同时作者的学术造诣和表达能力,使读者(即使是个对经济没多少基础的)也能较容易的理解,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商。

  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供给理论,为理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理论相对而言,是有更多参数的复杂需求、供给理论。

  你可以惊奇地发现单个家庭增加一个储蓄存款,在宏观经济体系中会做怎样的资金流转。

  通货膨胀不再被视为是吞噬社会财富的洪水猛兽。

  由于支付失业金、发展基础建设而出现的财政赤字,对国民而言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运作模式的非理性化……

  但也正因为此,在利息、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生产率、失业率……等不同变量的影响下,宏观经济的发展预测是经济学发展的渐进目标。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几个疑问:

  1、中国人由于受传统节俭思想的支配,在房产成为投资手段前,曾将压缩生活开支后结余的现金都存入银行,使中国的银行有大量的存款结余。如果按《经济学原理》中所述,大量的存款为投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提升了供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种正向的情况。但中国之前曾一直为大量的银行存款而发愁,不断地寻求提升民众需求的方法(即希望民众能大量支出、消费自己的银行存款,降低银行存款结余),但按说民众降低了存款的意愿并减少存款,将降低银行向外提供投资的资金,对国民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在书中没有特别的提及。

  2、曾经有一个故事,说美国的老太不会存款,并在及时支出自己的收入外,还会进行借款,当她死时,她已经及时享受到了自己的收入所带来的物质福利。而中国的老太只会存钱,等她死了,才发现她到死都没享受到她在银行的存款。但在文中可以看到,实际这并不是两国民众对金钱消费观的简单差异,更主要的是美国对民众存款的税收政策,激励民众现实及时消费自己的收入,才能使自己最大限度地享受收入带给自己的物质利益。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六):《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概念总结

  格里高利·曼昆

  哈佛经济学教授,曾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习经济学,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合作研究人员,波士顿联邦储蓄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顾问,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 国民收入的衡量

  1.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原因,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价值

  3. GDP的组成部分

  Y=C+I+G+NX(净出口)

  4. 真实GDP与名义GDP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是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通常提到的)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5. GDP衡量经济福利

  GDP并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一、闲暇 二、环境质量 三、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6. 结论

  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买者与卖者,所以经济中的总支出必定等于经济中的总收入

  GDP的含义

  GDP的组成部分

  名义GDP真是GDP GDP平减指数

  * 生活费用的衡量

  *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CPI计算方法:i)确定一篮子物品

  ii)一篮子物品的费用

  iii)消费物价指数=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iii)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CPI存在的问题:

  i)替代偏向

  ii)新产品的引进

  iii)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2.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为矫正的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3. 结论

  消费者物价指数:表示相对于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CPI问题: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选择/1美元的购买力提高/物品与劳务质量变动而被扭曲,cpi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

  不同时点的美元数字的购买力不一样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 生产与增长

  *

  1.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2.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

  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3.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收入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长,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困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性

  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4. 结论:长期增长的重要性

  按人均GDP衡量的经济繁荣在世界各国差别很大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生产力取决于 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技术知识

  政策影响经济:鼓励储蓄和投资、促进教育、促进健康、维护产权与政治稳定、允许自由贸易、促进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控制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收益递减的限制

  *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

  1.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想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

  2.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国民储蓄)=I

  =(Y-T(政府收入)-C)【私人储蓄】+(T-G)【公共储蓄:预算盈余和预算赤字】

  3. 可贷资金市场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利率调整使可贷资金供求平衡

  4. 结论

  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

  国民储蓄等于公共储蓄加私人储蓄。预算赤字表示负的公共储蓄

  * 基本金融工具

  *

  1.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70规则

  2. 风险管理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保险、多元化和风险---收益权衡取舍

  3. 资产评估

  基本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过分自信,充满感情的逻辑。自觉是成功投资的敌人。我们的脑子是决策与乐观主义纠缠在一起的乱麻绳。心理上不出轨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用现值的概念比较不同时间的货币量

  由于边际效益递减,大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有效市场假说

  * 失业

  *

  1. 失业的确认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

  摩擦性失业:由于找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引起的失业

  2. 寻找工作

  3. 最低工资法

  4. 公会和集体谈判

  5. 效率工资理论

  6. 结论

  失业的④个原因:摩擦性失业、最低工资法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工会、效率工资理论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 货币制度

  *

  1. 货币的含义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 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的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的种类:商品货币:黄金(用黄金作为货币时,称为经济是在金本位下运行)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我们通常认为有许多东西使人成为人

  经济中流通的货币称为货币存量。

  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铸币

  M1:现金,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M2:M1+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2. 联邦储备体系

  中央银行体系: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3. 银行与货币供给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货币乘数(贷出去的货币产生的货币倍数:准备金率的倒数)

  美联储的货币工具有:公开市场活动(美联储向公众买卖政府债券)、法定准备金和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4. 结论

  美联储主席每四年由总统任命并得到国会确认他是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

  银行贷出去一些存款,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量,因此美联储对货币的供给控制是不完全的

  *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

  1.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古典二分法和: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通货膨胀税就像向每个持有货币人征收的税

  费雪效应:根据货币中性,货币增长率的上升导致了通货膨胀率上升,并不影响任何真实变量

  2. 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真实收入是真实变量决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可得到的技术

  菜单成本,皮鞋成本

  通货膨胀引起税收扭曲

  3. 结论

  货币中性描述了长期中的经济行为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1. 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净出口(NX):又称贸易余额:出口值-进口值

  资本净流出(NCO):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与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之间的差额

  X=NCO

  Y=C+I+G+NX

  =Y-C-G=I+NX

  =I+NCO

  2. 国际交易价格:真实汇率与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

  3. 第一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

  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

  4. 结论

  X=NCO

  =I+NCO

  * 开放经济的宏观理论

  *

  1. 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2.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3. 政策和事件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在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水平既定时,无论政府实行什么贸易政策,真实汇率的调整都使贸易余额保持不变

  4. 结论

  可贷资金市场:真实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和可贷资金的需求(国内投资和资本流出)平衡

  外汇市场:真实利率的调整使美元供给(来自资本净流出)和美元需求(净出口)平衡

  短期经济波动

  * 总需求与总供给

  *

  1.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i.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无法预测的

  ii.大多数宏观经济数量同时波动

  iii.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货币时一层面纱

  3. 总需求曲线

  财富效应

  利率效应

  汇率效应

  4. 总供给曲线

  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长期中当失业处于正常水平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5.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长期是对当前事情的一个误导。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6. 结论

  长期中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1.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2. 财政财政如何影响总需求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

  3. 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自动稳定器

  4. 结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利率的决定因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

  自动稳定器

  *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

  1.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2.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

  3.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

  4. 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5. 结论

  最后的思考

  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2.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3.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胀作为目标吗

  4. 政府应该平衡预算吗

  5. 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宪法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