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国衣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国衣冠读后感10篇

2018-09-07 03:5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国衣冠读后感10篇

  《民国衣冠》是一本由岱峻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衣冠》读后感(一):申领

  了解民国历史,领略民国文人风采,并在之中吸取养分充实自我。对历史有着强烈使命感。民国'是怎样一个梦?在你我心中••• 世间没有完美,但那个学人群体,及其留下的历史,依然让我追慕,追慕一种学术传统,而非名利科研……

  《民国衣冠》读后感(二):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

  本书以抗战开始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故事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家庭生活,反映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民国衣冠》读后感(三):最美不过林徽因

  没看这本书以前我不是很喜欢林徽因,听过很多她的八卦,对她甚至有人品上的怀疑。看完这本书,瞬间黑转粉。

  摘录书里面的一段,据李健吾回忆:“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P192L7)”,其实我以前是读过这则八卦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一读,觉得林徽因那么可爱可能是因为215页那张照片吧,这么美,谁不拜倒在裙下啊。

  《民国衣冠》读后感(四):加油民国

  今年是民国100年,一直很喜欢民国的那些风云往事,因为那个年代的让你有种莫名感动,虽然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但是,那些往事却历历在目,这本书能着于此处,让我很是感慨,我们的科技国家实力似乎比当年进步了,当时同比当年,我们却少了点什么,没有傲然挺立的脊椎风骨,没有视死忽如归的气概,在某些方面不进反而大大后退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已经乔迁到台湾小岛和南洋,但愿不要破灭。

  《民国衣冠》读后感(五):重现李庄

  和《发现李庄》对比感觉此书更像个传记。薄薄的图书,有那么多的人物需要描写,只能有所侧重的选择,人物显得并不圆满。而《发现李庄》,则通过小小的村庄历史,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那段风云动荡的历史的历史。这样感觉显得更为完整

  两书的许多章节内容有许多的重复。照片估计至少也有1/3左右的重复量。

  在《民国衣冠》中喜欢的,就是看到现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由李济在1926年夏县西阴村考古发现的半个蚕茧,挺有价值的内容。

  《民国衣冠》读后感(六):章诒和、冉云飞、程巢父等盛赞《民国衣冠》

  章诒和:

  《民国衣冠》是写中央研究院的。自以为对这些院士有些了解,随意翻阅吧。不想,一看就看下去了。书中描写李庄学者的婚情,傅斯年的家常琐事,我大多不知。熟悉曾昭抡(57年六教授之一),但岱峻笔下的曾昭潏(同音字),却异常陌生独特。还有是学者也是书法家的游寿。难怪许倬云看后说:亲切又感慨。

  冉云飞:

  岱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版)通过对一个村庄和学术城(《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一个人(《李济传》)而及一群人的《民国衣冠》,是顺乎情感和学理的研究之路。岱峻用严谨的论证,细腻有料的笔触描述了一群知识分子几十年在海峡两岸的风雨沉浮。

  程巢父:

  岱峻的《民国衣冠》,是一部下了十几年功夫天道酬勤之作。他将文献征引、人物访问、原址踏勘很好地结合,再现李庄的一群学人在抗战中为中国学术文化潜沈钻研、作出重大创获的艰苦卓绝奋斗历史。我读了一周,兴味未减。章学诚说史家之文唯患其己出。此书事事有征,基本上摒弃了小说笔法。

  《民国衣冠》读后感(七):天之生才,既与之厚,奈何不与之时

  民国,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就是一片漆黑的夜幕学校学的历史,自己能够看到的历史读物,多就截止到了1911年。其实一直不喜欢看关于民国的书籍,包括小说。因为总觉得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每每让人看到心痛,而且不同于看早期的历史,民国的相关历史总让我感到真真切切的切肤的痛。也许因为,那些痛延续下来,成了现在的许多说不出的痛苦根源吧。总是想,如果当时....就会.... 可惜,一切都是不可扭转的。

  可是民国总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名字,让人不禁要探究。

  中研院的第一届院士名单,其星光灿烂,耀人眼目啊,全都是一代大家。而且很多都为后来的国家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是,他们的遭遇实在人心痛。“天之生才,既与之厚,奈何不与之时”。他们没有在敌军侵略炮火中逝去,却倒在了自己人口诛笔伐之下。

  匆匆浏览,就看到傅斯年被质问气倒身亡,看到傅乐焕积极归国,却最终投入了一片清凉水域追寻内心平静。曾昭燏无法在亲情政治压力冲突,从灵谷寺塔上跃下。

  看到由于不同的政治信仰,其实也许不涉及信仰,只不过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师生亲友之间的反目甚至互相攻击,让人唏嘘

  民国衣冠中也有温情的一幕,在李庄的婚姻,虽多是老夫少妻,却也能走到最后。

  被父兄的光辉掩盖了光彩的梁思永,在病中一直坚持,从未放下工作

  读完此书,长叹息而已。

  《民国衣冠》读后感(八):民国的十二出折子戏

  【《民国衣冠》,以体贴之心温暖人情故实,以细腻之笔叙述民国一辈学人的抱负、情感与命运。其志壮,其情悲,其命坎坷,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为之欷歔,为之拍案,为之惊奇。在已出版的同题材著作中,岱峻此书后来居上表现特出。】

  读书人都说,万圣书园堪称北京的文化地标。我去过不止一次,印象最深的是这家书店独立不羁的姿态,这个最明显体现在书籍的陈列上。比如说,它的专架很有特色,其中新书台附近有一圈专门用于陈放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著作及相关研究性读物。

  中研院是1928年成立的,1948年战火纷飞风雨飘摇之际,评选出了八十一位院士:

  数理组: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驌、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可以说,他们当之无愧代表了这个民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取得的最高成就。曾有人这样评价中研院鼎盛时期的学术水准:“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民国衣冠》读后感(九):房雅倩:风雨中研院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91968001.html

  在作家岱峻看来,衣冠之谓,亦代指文明。明末清初的王船山曾言:“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矣!”在这位与顾炎武、黄羲之齐名的思想家看来,亡国,若文明一并痛失,则有可能成为民族永远背负的耻辱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民国历时甚短,仅三十八年,极盛期即战前的“黄金十年”。成立于1928年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无愧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1948年4月1日,中研院在经过议员几轮投票,选出了中研院首届八十一位院士。有人这样评价当时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央研究院设有十个研究所。其中,抗战期间人文研究机构大多迁在李庄,长达六年。“如果说《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是各有侧重的群雕,眼下这本书则是一座座独雕;如果说《李济传》是全传,是整本戏,这本书里的十二篇文章则像短篇小说写人记事的‘横切面’,是十二曲折子戏。”在《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一书的前言中,通过比较前几部著作,岱峻如此自评。

  岱峻坦言,尽管还是以抗战后中央研究院南迁北还的故事为重点,这部新作在叙述人与物相对完整的同时,着重选取那些不为人知材料希冀梳理出蕴含其中的玄机实际上,通过岱峻的爬梳探访,傅斯年、李济、胡适、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人昔日生活跃然纸上,而他们的命运波折流淌在读者心田

  《民国衣冠》读后感(十):民国最大的亮点《民国衣冠》

  民国最大的亮点《民国衣冠》

  民国的腐败有目共睹的,不过民国也有自己的亮点,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等教育和学术水平还有文学艺术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很难想象在那种兵荒马乱年月里中国造就出了一大批人才和文化精英,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的身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显得越来越高大起来,不要说老一辈的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就是胡适、傅斯年、董作宾、李济、丁文江、钱穆、金岳霖、刘文典、梁漱溟、熊十力、朱自清、朱光潜、不用说文史哲,就是科学医学法学每个领域中都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大师巨匠,可惜现在真的找不到能够和他们并肩的人物了。就是他们的学生季羡林、钱钟书、王瑶这一代也都找不到了,大师以后再无大师,民国成为一种绝响,真的是一种遗憾啊。

  书的名字叫《民国衣冠》,可以说这些大师真的是民国的脸面,民国的光彩,民国留给我们最值得记忆的那一部分比喻成衣冠很贴切形象。正是有了这样的衣冠,民国才值得我们今天去思考回味去研究。

  这两年民国热,出版了无数种关于民国历史的书,其中最热的还是民国的这些大师们。不过每个人笔下的民国都有不同的特色,岱峻的书特点就是引用很多不常见的文献,还配上了照片,这些照片也都很珍贵,很多都是没出版过的,有些来自台湾。岱峻写这些大师的角度也很特别,比如“情随春草绿 缘定山坳间”写的是那些在李庄成亲的李庄姑爷,“半个蚕茧 两岸恩怨”写的是考古学初创就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可是在两地分隔以后,两地的考古工作者却把政治带入学术中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书中介绍了很多大师,但是多数并不是特别热的人物,除了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这些知名度比较高以外,还有梁思永、曾昭橘、游寿等等。

  学术是需要传承的,大师都是由大师来培养出来的,这些大师都是一代一代耳濡目染,一代一代师徒相继,一代一代培养出来的,可是现在经历了反右,经历文革,大师级人物严重断裂,再想要培养大师已经非常困难了,也许还要等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会接续上这个传统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民国衣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