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烈》读后感10篇
《将军烈》是一本由方文山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军烈》读后感(一):对不起,还是安心写词吧
完全没有情节,没有泪点;这是借着词写的好在出卖自己的底线。千年的爱恋什么的全是无聊的噱头~~~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就是想阐述汉字可以经过千年的变迁仍可传达意思这样一个主题而硬生生的构想延伸出的整个故事。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因为作者本身而看这本书的话,那肯定会让你失望的~~~
《将军烈》读后感(二):这真是方文山写的?
这要真是方文山写的,那我只能说,要么他不适合写小说,要么就是他以前填的词都不是他本人填的。这本书,换我小学初中时来看的话,还能凑合。我TM刚刚都大学毕业了!!!要不是看到作者署名是方文山,我会买?要不是看到作者署名是方文山,我买了会看?要不是看到作者署名是方文山,我看了会发火???
《将军烈》读后感(三):方文山不适合写小说,这是在浪费纸
如果说这部小说还有一点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证明了方文山不适合写小说。没搞懂为什么这么一个故事可以出版,浪费纸,浪费大家的精力和时间。方文山又不是杨幂,人家跑调照样有屌丝捧臭脚,出版社你们确定会有人捧这部渣渣?
从结构讲,这部自剧本改写多年的小说借鉴了电影的叙事手法,但是,多线叙事的手法到底是为了切镜头好玩、还是为了制造矛盾的气氛?(举个例子:电影《记忆碎片》的结构作用。)这部小说呢?在讲什么东西?你切过去切过来,矛盾呢?我要的高潮呢?
从情节来看,一堆北魏兵穿越了、然后被抓了、最后自杀了。方文山想写出爱情、结果连《神话》都比不上,没一点催情的感觉;想写阴谋、人物描绘又太单一,堪比毫无转折的旁白;想写历史,正如附录的“延伸阅读”,方文山的水平,确实真是不知道什么叫“厚重”。最后,逻辑上更是漏洞百出,这样去拍电影,当观众煞笔?
从人物来看,全书翻完,没有塑造任何一个成功的人物。性格单一、对话毫无特点,连一部“看得过去的小说”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
方文山的后记写了很多,没有耐心细看。扯到该剧本准备了十几年、拍摄成电影如何之难云云。我的观点是,跪求、哭求别拍成电影。如果要拍,请找专业编剧重写。不过估计重写的剧本,除了人名其他都要彻底改掉。
另外,该书是代笔所写,这无可厚非。只想说再好的代笔,也没办法解决剧本原有的硬伤。就像古龙金庸,即使有代笔,又有什么影响呢?方文山同学,您还是去写词吧写诗吧...可以糊弄很多人。
《将军烈》读后感(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标题有点标题党的风范
方文山先生,您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想这个问题不需要您亲自回答,在这本书里面已经表现的很清楚了,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在展现方文山对汉字的极度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那么,文山先生是怎样表现这个核心论点的呢?方文山自己也说了,不能直接说教,告诉大家“汉字很好很好”,那并没有作用。既然不能说教,那么我们就来杜撰一个故事吧。
在这个故事中,能够展现汉字优越性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汉语虽然几经演化,早已和古汉语大不相同,但是,我们却仍然能够通过汉字,与古人交流。
于是,为了表现“我们能够通过汉字与古人交流”这一点,文山同学就来了一个穿越的故事。为了展示其特殊性,文山先生还特意让一群人从北魏穿越而来。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是最少让人关注的。于是,文山同学就选择了这个时代进行穿越——哦,不,不是我们穿越到北魏,而是让北魏穿越到现代中国。
为了再让这个小说(或者说剧本吧)多一点吸引力,方文山同学还勉强给这个故事拉上一段“千年之恋”,并且手法很是普通,那就是让一个现代的女子跟穿越过来的那个北魏将领的老婆长得一模一样。
所以,到这里,这个故事的脉络就再清晰不过了。方文山的民族主义情绪也稍有体现,并且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无耻的小日本形象。
再让我们回到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对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推崇。
于是这部小说突然给我一种勉强拼凑之感。
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并不丰满,小说展现中心的方式并不是通过人物形象,而是通过作者生搬硬凑产生的情节。
所以分析到这里,我只能说,这,真的不算一本成功的小说。
但是,我还是给了四星。
不为别的,还是为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虽然我现在写着简体字,但是我对简体字政策有着强烈的不满和疑惑,这种无耻的自我文化阉割因何会发生?我觉得,方文山先生作为一个台湾居民,在大中华文化面前有着如此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这是让我比较惊讶的一点。
所以,为了方文山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为了方文山塑造的无耻小日本形象,还是要给四星。
最后,还是要回到这篇书评的标题。
我买这本书,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当然是因为封面上写着“方文山 著”(然而事实上方文山只是情节的构思者,整本书的文字并非出自他之手),第二个就是“将军烈”这个标题。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仅仅靠标题就觉得一本书可能很优秀的想法不一定正确,这个标题,着实弥漫着浓厚的标题党的味道。
《将军烈》读后感(五):方文山的跨越和征战
◎木木勺
诗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都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流。这种文体虽然简短,但却优美又有情怀,并且讲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易传播。以前的时候,刚入学堂的儿童还没认全字就要跟着先生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现在五六岁的小朋友也多半会背诵一两首“鹅鹅鹅”和“白日依山尽”。千百年来,不知道一首首或优美哀伤或慷慨激昂的诗歌,曾打动多少人的心房。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的娱乐生活已经相当丰富,文字和书籍对人的影响早已不复当年景象。普遍认为,诗歌属于传统文化,现在已经没有市场。现在流行简单和速食,追求效率和业绩,鼓吹诱惑和刺激,传染焦躁和急功近利,诗词很难有立足之地。
可往往越是稀有的就越珍贵。方文山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脱颖而出,有其偶然中的必然。
方文山说,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崇拜,对汉字有近似偏执的狂热。他的歌词里罕见网络流行词汇和外来语,他坚持着自己的“素颜韵脚诗”风格,独树一帜。《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兰亭序》……相信很多人都至少会唱一首方文山写的歌。
他的词有浓烈的方文山风格,让人印象深刻。月、雪,酒、忧愁,琵琶、梨花,你、千里,烟雨、铜绿……方文山最擅长用一个个深具东方诗意的字词连缀勾勒描摹画面,朦胧悠远,故事没有讲完,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胜似万语千言。
但难免也有美中不足的小遗憾,比如我们没办法知道方文山在歌词里没有讲完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好了,方文山终于也写小说了。
这本《将军烈》脱胎于方文山的一个剧本,是他十七年前就开始构想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千人的北魏骑兵队偶然跨越了一千五百年的时空回到了现在。虽然也可以将其概括说为一个“穿越”故事,但《将军烈》绝非普通穿越小说那样简单,方文山还是表现了他的不凡。
比如故事里的从前不是人们熟悉的唐宋元明清,而是纷乱动荡的南北朝。主人公不是多情温柔的什么什么公子,而是霸气嚣张的鲜卑将领拓跋。比如男女主人公没有再续前缘肝肠寸断,而是言语不通,甚至互相连一句话都没有说。比如古人回到现代不再是一个插科打诨的滑稽故事,而变得让人担心、叹息……
除了方文山标志性的细腻描写,这个剧本改编的篇幅不长的小说里还有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紧张的对抗,冷兵器时代的沙场冲锋,不可言说的衷肠,男儿热血少女心事,阴谋、伎俩……
作为方文山的第一部小说,《将军烈》传达的不仅是这位著名词作者“跨越”的野心,还有“征战”的坚决。他笔下的骑兵儿郎,跃马挥刀要讨伐对抗的,不仅是故事里奸诈的导演,还有现代人集体的虚伪、功利和冷漠。他们就算死,也不会妥协,多么决绝刚烈。让读者唏嘘感叹之余不免惭愧反省——太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认真坚持。有没有什么事,能让自己为之奋命一搏?
从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方文山,他不仅只有歌词里的柔情和温婉,还有故事里的坚决和冷冽。有热情,又勤奋认真,相信方文山的路会越走越宽,期待他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将军烈》读后感(六):曲肠与孤胆
一直喜欢“方道·文山流”的填词与写诗,大气漂亮的文字,其构造与修饰总是可以充满丰厚性、多样性的底蕴,富于活力的质地。创造性的素颜韵脚诗,也能捕捉到蓬勃的思潮,不得不击节赞叹他字字的驾驭功力,也是一份爆发的惊喜。方文山老师真的是一个会玩文字的人。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自诩一个民族主义者的方文山,无疑是怀着一种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写《将军烈》,借用“穿越”不可思议的力量,用一场最新的轮回还原一小段传奇史实,温故了昨天的历史与回馈了今天的现实。这本小说在圆梦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崇拜情结与古文字的狂热心绪。在这个有着巨大的云雾征象的传奇故事下,方文山换了另一种方式表达中国风,继续推敲字词,释放文字的独特魅力。
南北朝的乱世年代,乱出一次彻底的自由,迎来一场如戏的奇遇。北魏骑都尉拓跋南强,为了报丧妻之仇,痛忍着泪滴策马出征,那声声马蹄如泪奔。这一场冲锋前戏,还在交战,尚未做足,竟被九星连珠合十字的星象腰斩。远方一声闷雷,骤雨敲打武关城战事的狼狈,北魏国的千余骑兵在迷雾中突作虚有,让尽显败迹的南朝宋军欢呼上天祥瑞。
而一千五百年的间隔,在这个地方有着同一天的故事。导演方轩扬筹拍的电影《古今生死恋》片场,那支失落的北魏军队意外出现,已不论古今,带着面对战役的骄傲和那份恨意砍杀“演戏”的南朝宋军,连带一干工作人员,上演了一出血腥的“死亡片场”。原来虫洞的裂缝扭曲了时间与空间,北魏骑军竟是花了一千五百年的时间走出那场神秘的迷雾,来到现在的年代。而幸存者佟晓倩曾在城墙处看见过一路奔跑的军团,当时因为是眼中的幻影,一枚古老墨玉证明了真实。拓跋南强初以为她是他妻子转世而来的魂,等再次确认过眼神,自己才发觉没遇上对的人。就像一次缘份结一次绳,佟晓倩早把原物穿新绳。哪怕再相似,她也不可能是他心中的她,因为有些事真的来不及了,也回不去了。而他们不知道这是越走越远的悲伤。
北魏军团与现代军队的遭遇战,虽然输了武器之利,但是骑射时那种烈酒浇灌的情绪,尽显鲜卑人的血气。通过俘虏的两位史学家佟清海与李晋,古文与汉人参军张豫沟通,让他们明白现在的处境,讶异又悲伤。而拓跋南强为了身死的兄弟,一路追捕方轩扬到军区的那种杀意,至今犹然。当他们用默契的自刎,选择来证明家国不再的痛楚,以及回应给现代人是一份活着尊严,我们很容易为那种歃血为盟的感情所动容。也知道他们的传说,将会被传下去。
不过关于“文字”的思考,比这个故事本身更重要。作者坦言繁体字的好处。这份历史留下来的文字,有着一份很有价值的印记,可是现在的文字就像一堵墙,从当年的提倡白话文开始,就早早隔断了繁体字的运用,如今越来越少的人喜欢文言文或者会写繁体文了,那么文字所包含的意蕴就不能被欣赏了。当我们不能拾起那份久远的情怀,似乎会失去的很多。那些古文字就像不发霉的种子一样,要是播种下去,就能代代相传,也能把文字之美传递下去。
但是方文山用十三年时光的打磨电影剧本,因出版计划临了又拿不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两个月时间创作小说,只好协助”一起改编,加上小小的故事框架承载大大的野心的初衷,反造成小说叙事有着“野心太大而故事装不下”的疲软颓势,这一点真的委实可惜。如果有更多时间与精力的准备,《将军烈》似乎会像那些的歌词能够带有方文山的独特印记。所以我还是很希望看到作者方文山下一部真正独立的小说。
《将军烈》读后感(七):《将军烈》穿越,还是YY
提起周杰伦,会想到中国风,而中国风的这几年吹起,不能不提“方文山”。他的诗词词汇与意境,一直让我难忘陶醉。让我在现在的流行乐中感觉到中国诗词的韵味与魅力。也形成了他自己的“方文山”风格。
在书店里看到这本小说时真是感动了一把!耳边似乎想起了青花瓷的歌声,本以为可以过一把文学版听“青花瓷”似的阅读。可读完后,我感觉如嚼蜡。
书中,一位古代魏国将军,正在与宋国交战时,领一只骑兵部队意外穿越在今朝。最后不能与现在的人们共存,而与自己的部下悲壮的自杀成仁。
书写的到是流畅,但似乎我没觉的多么的“青花瓷”与“东风破”,我一直感觉能在书中看到类似的情节。
如:书中古代将军与自己死去妻子的爱恋,和与生死与共部下的情意,绝对可以写出热血豪胆与柔情感人的篇章。可看到结尾,除了感觉到“汉字”多么重要,比如学好后你可以某天和不小心穿越到现在与未来的老祖先交谈之外,我也没有一点感到“方式”风格的在显。
要说题材本身不错,真要有投资与剧本修改一下,在加上方文山的倾其才智,还真是一部重磅的古装大片。在此之前,〈古今大战秦俑情〉到成龙的〈神话〉都是不错的穿越式的古装片。用现在话来讲‘中国风’式的题材,但与方文山所说的‘中国风’又欠些火候。
方文山在书结尾后,走出幕后和读者们交流对该书创作与剧本的心德。方文山自称是有民族主义意识,并说认真看完该书后能感觉到,宣扬传统文化,捍卫汉字的核心价值。这没什么不好的,不然我们也听不到这么多中国风式的歌曲。
可每个人学好古汉字又有多大的意义是个命题。
这么一说可能很多国人,特别是民族爱国之士又要炮轰一顿!汉奸走狗之类的炮弹以上膛!可所有中国人都要是把古汉字学好,是不是中国和民族就全强大了呢?要这么说从唐宋到1840年,在到1949年以前,我们的古文不可为不强,传统教育不可谓不浓厚。至少不像现在,人们都以不会说英文而羞愧。有钱人都以移民海外,加入藩帮洋国国籍为荣。父母们都恨不得把砖头厚的英语书,装进几岁孩子的脑袋里。
书中某页曾说:“英语其实经历了不断的变迁,而成为现在的英语。而汉字在可以在千年后仍能和祖先交流。”
可要是这些祖先穿越到了1840年的清朝和1937年上海,是不是可以救人民于水火,拒敌于千里呢?而千年以来,特别是近150年,我们丢掉失去的只是一些看不懂的汉字吗?
书中英国编写牛津词典的人可以说:“每个有教育基础的人都该学会英语!”
我们有资格和傲气能去对全世界说:每个文化人都该学好中文!因为可以听‘中国风’式的几首歌。
其实,任何一种所谓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都是软实力。没有坚实的国力国格,都是浮云。
很多人总爱说的四大古代文明,现在并不是四大世界的主流文化就可看出。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比汉字更老的文字流传,也许它们存于某个原始部落,但对于他们,我们,和世界这有多大意义呢?或许他们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比不过一包绿茶,一瓶可乐或一段街舞。
我到宁愿看到古代将军自刎而死,但他死的欣慰。因为,他看到以不能和他用语言交流的后代,却创造了一个更为强大与富强文明的国家。他为自己过去的国家而死,却骄傲的看到了后代们的未来。
和很多作者一样,方文山也不忘涮一下小日的,书中的日籍演员挑起古代将军和现代人的冲突而引发流血事件。最后被整死,可为大快人心。但在书后文山又说一个唐代人穿越了,可能感觉日本的京都比西安可能更又归属感。这是一种巧合,无奈,还是尴尬呢?
最后说标题,该书是穿越,还是无聊的YY。
我也当过愤愤,也写过YY小说,可十多年后,我感觉不过是一时的畅意与快感,其它一无所获。好像鲁讯先生说:“假设,只是没发生而以。”这么看来穿越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当然,这要看作者的人品与层次了。还有,会不会有位先祖穿越而在当今,和找我们用古汉语交流,这种事在现实发生的机会多不多?有位老祖先出现在眼前,大家是感动,还是仟诚,还是打110报警,或叶公一样大喊救命似的逃开?还是大家自己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