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思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沉思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5:5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思录读后感精选10篇

  《沉思录》是一本由玛克斯·奥勒留著作,译林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一):一部伟大的灵魂洗涤之书

  沉思录,老衲看来是一本关于灵魂净化的伟大著作,涉及哲学、宗教,无论你的信仰为何,都会通过这本书找到灵魂的归宿。

  人类思想的理性、变化为宗、客观与存在,这些哲学的理念贯穿其中。

  淡视生死,认为这是正常的客观。

  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

  《沉思录》读后感(二):有感触的话

  1.每日清晨对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骄傲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 2.我按照自然之道进行,等到有一天便要倒下去昌运长做休息,把最后一口气吐向我天天所从吸气的空中去,倒在父亲所从获得谷类,母亲所从获得血液,乳妈所从获得乳汁的大地上

  《沉思录》读后感(三):斯多亚派哲学名著

  斯多亚派哲学名著,古罗马皇帝自省集。虽系唯心主义论著,但对为人处事不无启迪。世上之人多如繁星,即便一秒钟认识一个人,你一辈子也不可能认识完所有人,故而我们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个人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你身体中的某个原子若干年前或许是组成某只羊的元素之一,也可能是组成某位诗人的元素之一。你到陌生的城市旅游,在大街上与某人擦肩而过,或许你们注定只有一面之缘,永远也不会再见面,但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此人其实是你朋友的亲戚的同学。世界即是如此之奇妙!7.5

  《沉思录》读后感(四):《与神对话》

  

笔记

译序:斯多亚派哲学特别适合于罗马人的性格。罗马人是特别注重实践的,而且性格坚强,崇尚理性。斯多亚派哲学可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论理学、伦理学。简言之,就是唯物主义加上泛神论。人生最高理想就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有时自杀也是正当的,如果生存下去无法尽到做人的责任。/本书第一卷很像有意后加上去的。

  世界名著、经典作品,期待值略高,没到枕边床头书的级别。

  强调人与人互助、社会公益,看淡生死,宿命论倾向,唯物论为主唯心论为辅。

  两则观点契合《与神对话》第一卷的内容:人是宇宙、自然、神的一部分;痛苦、困扰、怄怒源自人对事物的判断、看法。

  奥勒留留下的文字很贤良,不知其实践情况如何。

  无花果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摘抄

  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丢开你的书本,不要再被书本所困惑。

  一切事情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使你困扰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对那件事情的判断。/我乃是受自然控制的这宇宙的一部分。/使我们怄怒的,并不是人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对这些行为的看法。/一切事皆由我们的看法而决定。(类似《与神对话》第一卷)

  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死亡不过是那几种原质的解体而已。自然之道是没有恶的。

  (“无花果”出现八次。)

  不要浪费你的残生去空想别人的事,除非你能把那些空想联系到共同的目标上去。

  人的生命只是目前这么一段时间。所生存的地方只是地上小小的一个角落。

  做错事都不是本愿的。

  宇宙只有两个解释:有神主宰一切;原子的因缘凑合。

  烦扰皆由内心而起。

  受赞美并不能使它变得更好或更坏。(保留意见)

  松弛的时候不可放纵。

  没有事物是善的或是恶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同样发生在一个好人或恶人身上。

  在我们身边的是无限的过去与张着大嘴的将来,一切东西均在消逝于其间。

  所谓性*交,也不过是体内的消耗和一阵阵的分泌粘液而已。

  有些东西忙着出生,有些东西忙着消逝。(萧红《生死场》名句出处?)

  一切事物皆是同一来源、同一面目。

  对于蜂群无益的事,不可能对于一只蜜蜂有益。

  对东西发怒是无益的,因为它们毫不介意。/对事发怒毫无用处。

  理性的本质便是要支配感觉与欲望。

  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只是尽可能少的事物。

  每一件东西,生来必有用。/一切事物天生都要死亡。

  宇宙自然不会带给你任何你所不能忍受的事。

  芸芸众生犹如风扫落叶。/到了春季便又发芽。

  不把任何事物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这也是法律的一大特色。

  每个人追求于他自己有益之事,是可以谅解的。

  凡所作为,勿做无目的之事,勿做与公道背道而驰之事。

  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而发生的。

  什么事都是不重要的,除了按照你的本性做事,接受宇宙自然所带给你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五):《沉思录》与自我完善

  摘自《人民网》 作者:李 奎

  对于《沉思录》,总是认为名字太过深刻,而且历史太过久远,所以虽是“久闻”却从没有去阅读的冲动。直到前段时间去北京出差,在三联书店里恰好看到这本书就在手边,于是随便翻翻,不想便被吸引,回来之后一口气读完,仍感余味未尽,一周之后又重读一遍,更觉此书思想的可贵。作为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内心独白,《沉思录》的可贵之处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写此书的目的是“悦己”,而非“媚俗”或“钓誉”,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内容必然少了哗众取宠之意,多了实事求是之心。

  二,《沉思录》作者身为帝王,但内容重点却不在于驭人之术,而在于如何完善自己,挖掘内心“善”的源泉。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知让人敬佩。

  三,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作为帝王,掌握着至高的权利和荣耀,野心和欲望一不小心就会膨胀甚至泛滥,如何定位、克制、驾驭自己要比治国更难。但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做到了,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穿过时空的鸿沟,他的驾驭内心的能力仍然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四,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对人生的看法“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意义,这种观点超出了简单的“出世”与“入世”,而是把两者辩证的融合在了一起,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标榜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如出一辙。这是大智慧!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不仅是将军、帝王,而且是位哲学家。但遗憾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哲学爱好者,而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所以尝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沉思录》,重点在于自我完善:

  弘德与制怒

  这是安东尼从爷爷那里学到的,这一点恰恰是年轻人最缺少的,不仅对安东尼这样的少主如此,对我们一样很重要!保持善心,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记住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从控制住“心魔”开始。

  简朴而不吝钱财

  过简朴生活的理由不仅仅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还在于奢侈生淫,生跋扈,生不求上进。但是简朴不是学习葛朗台,而是在恰当的时机要慷慨大方,比如孩子的教育,比如朋友的正当求助。

  不介入党争,不轻信流言

  作为一个少主,安东尼能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很让人佩服,但是我不知道家伙是否真的做到了!其实不仅朝廷、行政单位,几乎任何一个集体都涉嫌或多或少的“党争”,所以现实情况是,在一些集体,如果中立,甚至会成为牺牲品。所以这一点个人看法是,能不介入就不介入,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你清心寡欲,人正心正,还是可以“中立”的。但是在一些特殊单位,特殊阶段,如果实在必须,也不用自命清高,还须入乡随俗。

  对于不轻信流言,我同样觉得要想真正做到很难,因为现实中很难区分流言和情报,呵呵!所以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个人的智慧!做一个倾听者、思考者、明辨者、慎行者……这也许是追求的目标。

  不畏惧也不热衷于战斗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禅”,想起了少林方丈!不畏惧,不热衷——关键在于度!不仅适用于战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套用这种心态、这种境界!在后文中安东尼还提到类似的惩恶而不深究的辩证关系:如果一个做错事的人,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并诚意道歉,就应该乐意和他和解。刚毅的性格,善良的品行,哲学的头脑,不断完善安东尼自身以及对“度”的诠释,对今天的我们为人处世仍有借鉴意义。

  依赖理性

  这句话看似平常,几近平庸,但是却贯穿全书,甚至连作者一再提倡的“度”也包含在内。这种理性并非是《厚黑学》里所讲的“避凶趋吉”。而是善良的内心+哲学的修养。难怪《沉思录》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关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对于得失的随缘心理是一种理性;对于坚持和放弃的把握是一种理性;即关注自己的健康但又不恐惧疾病是一种理性;尊敬朋友但又不显得卑微是一种理性,拥有渊博知识而又毫不矜夸是一种理性……

  抽出点时间给生活

  作为一个体恤民情的父母官和一个戎马倥偬的将军很难想象安东尼还有时间给亲人、给朋友、给生活。他是否真的做到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沉思录》里,我们看到他作为国王,虽然有毫无矫饰的庄严,但是他同时也有为朋友谋利的细心。同时他还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总因公务繁忙而推卸对与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义务。而且,他还提醒自己,当一个朋友抱怨时,即使是看似无理的抱怨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使其平静并尽力帮其找到症结所在……如果你很久没有陪家人了,那就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吧抽出一点点时间吧。如果好久没有朋友的消息,那就拿起电话吧……

  宽容

  如果说“度”是善在大是大非事情上的演绎,那么“宽容”则是善在无伤大雅事情上的展现。宽容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别人。学会避免挑剔,学会灵巧地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来探讨事物本身而非诡辩和人身攻击,从而达到以理服人。对于无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发表意见的人,能够毫不暴躁但又非表现出置若罔闻。对于因有事没有能参加自己重要活动的朋友,仍能一如既往。给于亲人、朋友的建议永远抱“改善”而非“纠正”之心。

  原则

  因为有了原则,朋友无需猜测你的内心,暂时的误会也会止于具体事情本身的层面;因为有了原则,才能成为危难中可以重托的生活朋友,以及事业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因为有了原则,才能够放弃和享受那些许多人无法割舍但又不能够节制享受的东西。

  《沉思录》读后感(六):沉思录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所著,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由于文学功底不怎么样,原著有些晦涩难懂。翻译过来之后更觉得有点语句不通的感觉。建议买文学大师梁实秋译著版的,这个版本更适合大多数的读者。

  ----------------------------------------------------------------------------------------------------------------------------

  其实我也有做这种日常思想随笔的习惯。从初中到高中,大概有四五个笔记本吧,具体多少也记不清了。到大学之后,就很少这样做了,也不是时间特别紧,大概是被这种环境侵蚀了吧。以前,特别是高中这一段时间,无论学习有多忙,总会有时间写点东西。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大学的各种忙碌代替了思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近来总是有这么一种感悟,思想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思考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只有处于思考的状态才会让我感到真正的宁静,这是一种奇妙的舒服的状态。思考的东西漫无边界,任思维随风而飞,超脱属于自我的范围,飞向更广阔的无边。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呆在图书馆,在书架之间不停地徘徊,有时候喜欢一个人独自行走在无人的地方,感受那些孤独的宁静,仿佛自己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连时间都静止。

  不得不思考一路走来的得与失,这种东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以前我总是脾气很暴躁(其实我自己没发现,是别人告诉我的),感觉受到了别人的侵犯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你TM的算什么东西!”这种性格其实是小时候就开始滋长的。我很清楚的记得我五年级才真正的人格独立和意识觉醒,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学会反抗和不受别人欺负了。那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风光”岁月。保持学习上的名列前茅和对抗那些欺负我的“恶棍”成了这段时光的主旋律。那种不羁和反抗的精神也基本上是在这段时间习得。那段时间学习成绩最好的是我们,最捣蛋的也是我们。我记得我总是蹲着上课,脱了鞋蹲在凳子上,仅仅是因为我喜欢这样做。后来,在初中或者高中会偶尔看到这种行为,我会不禁笑笑,因为我已经不这么干了。

  这种叛逆或者说是反抗的精神一直在延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从五年级开始就从来没有过进步了,我所做的所有的东西本质上和小学五年级做的是一样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从表面上看来,我是一个阶段一个样,因为大学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我变了。有时候我也搞不懂我到底是变了还是没变,但这些真的不重要。

  初中的我应该很少话吧,除了学习刻苦一点,几乎也就没什么长处了。那时候的老师还是很喜欢我的,因为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孩子?也许吧,那时候学生间的差异化真是太明显了,所有的人都还很不成熟,继续学习和混社会,基本上就这两种心态。初中有两件事对 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件是学会了思考,这得益于一次青春期的情感泛滥。另一件就是喜欢上了篮球,更直接点说,就是喜欢上了NBA和科比(不得不提,小学的时候我放学后就很喜欢看别人打球)。这一静一动的结合,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可是我总是处理不好,也不能自由地在两者之间随意的切换。这一度使我很懊恼。也是情绪和心态反复无常的原因。由于我身体比较瘦小,打篮球没有什么优势(初中生打篮球靠的基本上都是身体,技术含量很低),所以我是打不上班级赛的,甚至班级内的体育课上的比赛也被排除在外。这一点让我很不爽。后来到初三,在篮球技术这一点上,我已经挤掉了很多人。

  对科比的喜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才真正被发展起来的。那时候,除了学习,就是继续打篮球了。刚开始玩的时候,还是被别人欺负的,因为技术和身体都比不过别人。篮球场上的规则,就是要比别人更强,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技术上。后来,我开始反击和回应,每一次暑假过后,技术都会有相应的提升。那些欺负我的人,我会狠狠地踢他们的屁股。血气方刚的孩子,惹了我的人,我会在一对一对位中完爆他,而且毫不留情。那种偏执和受不得一点欺负的性格开始日渐成型。

  不得不提和我一样的一个死忠科密。他也和我一样的偏执,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还偏执。我在学习上比他刻苦,他比我聪明。后来他一骑绝尘,考上了中山大学,而我来了华农。很多的NBA知识和关于科比的一些东西都是他告诉我的,他懂的东西远远比我多得多,我之所以能够和他交流,只不过是利用了他传递给我的信息而已。有时候聊关于NBA的一些事,他也是乐此不疲。他也是一样的放诞不羁和随性。我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到了大学,我还是“你TM的算什么东西!”的那个性格。可是我发现,我周围的人已经没有人有这个性格了。这一度使我很苦恼。大学的篮球风格和文化也不同高中了,软的像棉花一样让我受不了。血气方刚的野蛮似乎一下子就丧失了,让我很不适应。很是想念高中的篮球玩伴。在大学里,你会看到很多的新鲜的东西,真是有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感觉”,而且绝大多数的鸟你都没见过。在这种氛围里有时候会有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鸡的感觉,与周围的一切总显得格格不入。后来还好,自己学着去适应,去改变。现在也没感觉像以前那么糟。但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我开始思考“我TM的算什么东西!”这也算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吧。

  “我TM的算什么东西!”看起来像是对自我的抗议和嘲讽一样。事实上是面对不可改变的外向环境而转向的一种自我保护罢了。随着视野的开阔,我开始越来越意识到别人的优点,事实上,我开始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一些不同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我很认可的,即使我内心邪恶的一面不愿意承认。我开始学着剖析每一个人,即使这个人看起来很不好。

  到现在,我慢慢意识到“我们都TM的算什么东西!”或者是“我和你都TM的算什么东西!”如果井底的两个或者一群青蛙都自我感觉良好,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眼里的天空只有这么大罢了。如果其中一只比较大的青蛙嘲笑一只比较小的青蛙,而一堆青蛙在围观的话,那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偶尔看到一只天鹅飞过,就跟人类发现了UFO的感觉是一样。

  慢慢的,算是长大了。有时候也会变得异常的冷静,很难再表现出狂热的一面。也很难再找到过渡伤心的理由,即使偶尔会有一点小伤,我也会把它归结为“周期性的心里烦躁”。

  借用科比辑文谈超越乔丹得分的一句非常煽情的话作为结尾:感谢你们所有人的爱和支持,我非常感激,即使我心中恶棍的那一面一直在拒绝承认这一切。

  y/2014.12.2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