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遥远的回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10篇

  《遥远的回声》是一本由[英] 薇儿·麦克德米德 / Val McDermid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一):只能说“还行”

  看到还没一半就开始怀疑是那个警察了。快要结尾作者集中从第3方口中对他的作案动机、时间、处理手法,还有25年来他与各种相关人物的感情和关系分析了一番(或说叙述了一遍),这样的篇幅太不够有说服力了!人物性格因此感觉很单薄。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二):前面开头就引人入胜!

  故事前面就很引人入胜,就是歪果仁的名字太长太不好记了,而且书里一会说外号,一会说名字,一会还说姓氏,直接蒙圈。看书评说有看到一半就知道凶手是谁的,我想知道是你对此类书太熟悉了吗?这么早就知道答案还有意思吗?这本书其实真的挺长,其实关于推理的部分并不很长,不知道怎么就写成这么长……除了因为太长看着有些累外,还是很棒的!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三):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

  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蒙德为什么不说出凶手?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四):朋友,这样的才是一辈子的

  作为一部悬疑小说《遥远的回声》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论是文字的还是情节的,让人有一口气读下去或者分两三天读完它的冲动。可以快速的被阅读,在这个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毕竟《浮士德》式的作品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太繁琐了。

  打开这本书,四个毛头小伙子的形象,蒙德、基吉、歪呆、吉利性格迥异、各自分明,而死掉的少女罗茜则几乎处于“海伦”的位置,从未真正的出现。一个雪夜,四个好朋友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名叫“证人”的“嫌疑犯”。故事就这样的展开了。一切都显得焦头烂额,被误解、被诋毁、互相猜疑、友情受到考验。最后,蒙德抵不住压力的自杀,害死了探长麦克伦南。正当时间划过半个世纪,一切似乎都回复正常时,案件又重启了。突如其来的私生子、两位好友的接连丧命,那场过去二十五年的谋杀案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再次回绕在与之相关的每个人身上。至于结局,不知是不是巧合,同东野圭吾的《流星之绊》一样令人乍舌。

  也许是,故事中关于四个朋友互相手牵手,说出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话,太像“one for all、all for one”了,使我一直对故事的结构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这样形容这个故事的上篇,四个毛头小伙子和一个死掉的女士。就像《三剑客》中达尔达尼昂、阿多斯、阿拉米斯、波尔多斯四个火枪手和被他们杀死的美貌而狡猾的迪拉米一样。而故事的下篇,就像是《二十年后》里四个好友因为投石党人运动再次重逢,达尔达尼昂成了火枪收的副队长、波尔多斯成了伯爵、阿拉米斯的当上了神父、阿多斯恢复了本来的身份,丝毫不变的友谊、互相对立的立场,米拉迪的儿子前来复仇并杀掉了当年处刑的六人中的两个。歪呆成了神父、基吉做了医生、蒙德是大学的教授、吉利则做了一个商人,突然出现的罗茜的私生子,时间对于友情留下了痕迹,但四人的友谊还在,不论怎样的改变。当然,和大仲马《达尔达尼昂三部曲》不同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简洁化了,情节也不那么冗长,字里行间都带有畅销书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那场悲剧的受害者。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五):无关推理,只为道德与法律的讨论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快的一本书,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窝在寝室里读完了整本小书。

  说实话,这本书没我想象中的好,也许是我侦探推理小说读的少,大量的描写,桥段的设计,让我看到,四个年轻的少年在被怀疑被冤枉下的挣扎和内心的无助,但是却怎么也推不动剧情的发展。或许,薇儿最想说的不是作案的手法有多精巧,掩饰的环节有多自然,对于法律和道德冲突的讨论才是她真正探求和讨论的东西。

  故事的主线Rosemary,她的死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故事,在这本小说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被杀死的人旁边,都有一个肯定不是凶手的嫌疑人,有时甚至不止一个,无辜蒙冤的痛苦,遭到的报复,歧视,内心里苦不堪言的压力,这或许是作者最想表述的东西。原本四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心生嫌隙,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紧紧是因为一个偶然,他们不小心在路上遇到了一具尸体,生活从此改变。

  书中的好多人,都有一种偏执,尤其是rosemary的家人,无论证据,不管推理,只在乎自己的想法,确切来说是偏见。而处在风口浪尖的人,却怯懦裹步不前,一度我真的以为他们中间会有一个或几个是凶手,因为他们缺乏要为自己洗刷清白的勇气和决心。知道最后,还是在琳的坚持下,事件才慢慢出现了转机。亚历克斯最后的勇敢,才是最应该展现的气质。

  劳森是凶手,最开始时有猜到,因为在年轻人找到他报案的时候,他的惊慌,他确实也拥有时间上的可能性。后来因为他为四个年轻人说话,而让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有一点一直想不明白,蒙德明明早就看到rosemary上过劳森的车,为什么在警方问话时不说出来呢,这并不会影响到他自身的利益啊,搞不懂,还把亚历克斯无故牵扯进来,不懂。蒙德为什么要在假装自杀的时候害死警长呢,只是为了自保吗,那他也太恐怖了。

  觉得一个情节很精彩,为了给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据,劳森装好人为另外一个嫌疑犯编制不在场证据,掩盖了自己的行为,还做得及其自然,很棒。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六):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对抗

  许多人赞扬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它推举为至高境界的有之,称其为易懂难行的典范的亦有之。我却常常觉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才是最难的。

  我们与周遭的世界相处,像孩子一样张开双臂,向这世界索要温暖的拥抱,期待得到认同、理解、包容。然而风雨骤至,闪电劈碎美梦,很不幸,一些人被世界误解,这误会本可轻易消逝。残忍的是,围观的陌生人用私心暗藏的“假想事实”来解读,用带有世俗偏见的舆论煽动仇恨。谣言、嘲讽、辱骂、报复,像刀子一样刺向那无辜的人,刀刀见血。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观点隐藏,他们反而会拿着这观点逼其他人“站队”,若有人显露了对那被误解的人的同情,他必将遭大众抛弃,视为贼人的同伙。这时,那些蒙冤的人可能会感到讶异、愤怒、悲哀,但或许仍未绝望,因为他们以为,这世上总还有爱自己的人,只要爱的人还能看到自己张开的双臂,必能还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最爱的人都不再相信他们,弃他们而去,这时,他们面临抉择:

  要么,就认输败退;要么,打一场力量悬殊之战,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

  《遥远的回声》封面上,印着这样的话语:“当全世界都说你是凶手时,无辜的你该怎样自我救赎;当法律都不能维护正义时,绝望的你又如何躲避死亡。”是的,这是一部侦探小说。与老前辈《福尔摩斯探案集》四本书六十个案子所不同,后来的推理小说、犯罪小说篇幅明显扩充,一本书讲清一个案子就不错。就案情而言,《遥远的回声》当中的罪犯,并非聪明绝顶,犯下多么显示“高智商反社会”的罪行,它更多地着笔于被众人当做犯罪嫌疑人的无辜角色,描写他们如何在被怀疑的痛苦中挣扎。

  这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不算新颖,至少在我读过的作品中,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海岩的《平淡生活》、约瑟芬·铁伊的《法兰柴思事件》,都渗透了相似的主题。就像海岩在《平淡生活》中写下:“当一种谬论成为普遍的事实,驳斥反而会变成强词夺理。”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总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但是这种主题又是读不腻烦的,因为其中的痛苦依然在被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品尝。媒体暴力,舆论误导,居心叵测的谣言,无辜受害的人们,我们还见得少吗?

  《遥远的回声》人物性格鲜明,即使外国人的姓名和绰号很多,你也不会弄混各个角色;故事情节紧凑精彩,丝毫不拖泥带水,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我敬佩书中坚持到最后的主人公,伤痕累累的他们,终究将那无尽的黑暗融化,转而欣赏到夜色的温柔。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七):一具尸体引发的血案

  在同好的推荐下读了这本《遥远的回声》,结果一下便被吸引住了,于是用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期间我的心情从突兀转为惊讶,再由担心转为压抑,最终在读完一半的时候彻底绝望。紧接着在之后又历经了令人呼吸不能的紧张情节,最终重归安宁。然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那种淡淡的惆怅霎时间入侵我心。

  在1978的一个冬季夜晚,四名醉醺醺的大学生在回家的途中,无意中遇见一个被奸杀却还剩一口气的女人。他们当机决定报警,并积极对女人进行抢救。然而,当警方到达的时候,女人已经死去。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四人居然莫名其妙变成了犯罪嫌疑人。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他们也没有最终被定罪。但是却永远烙上了一个杀人嫌疑犯的污名。之后来自外界一连串的压力使这四个原本朝气蓬勃的好朋友分崩离析。这个事件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最后,案件在侦探意外死亡中成了悬案。25年后,当年的四人如今已经各有各的事业。然而当年的事件,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依旧无处不在,这使他们整日活在对过去的恐惧之中。而就在这个时候,警方决定重新调查本案。可没想到的是,随之而来的,竟是一连串的谋杀!

  故事分成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二十五年前的杀人案件以及侦破情况。在这篇里,我们看到了四个血气方刚但又性格各异的好兄弟如何因为这起事故逐渐关系破裂。看到了一些隐藏在平日正面形象下的阴暗面。最后侦探的意外死亡使得整个上篇的故事都笼罩在压抑之中。薇儿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整个故事的氛围也掌控的恰到好处。下篇则讲述了由于二十五年前之事引发的两起连环杀人案件。如同很多欧美同类犯罪小说一样,作者实用了多视角描写。凶手、侦探、受害者等多方阵营之间的动作都展现给了读者,每每会引发“这一招该如何破解”的好奇心。薇儿的确是个懂得吊胃口的作家。上下两篇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故事却环环相扣。毫无断层感。

  在漫长的二十五年间,一直围绕在读者心里的谜题就是,到底谁是凶手。虽然我很早就猜到了凶手,但那只是推理小说读的多了的一种本能反应。相信很多读者还是会对于真凶的面目感到惊讶的。故事最后揭露真凶的方法是一片从死者衣服上找到的一个小到完全可以被忽视的证物(呃……这句话林肯·莱姆肯定不会同意)。而最后的推理还是很有一些逻辑性的。只不过推理部分比较少。

  本书着重刻画了几个被人冤枉但却无可反驳的年轻人的心理历程。所谓众口铄金,三人市虎。有时世上本没有冤案,八卦的人多了,才出现了冤案。在被冤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百口莫辩。而四个年轻人抵不住压力最终导致的结果十分令人惋惜,但是仔细想想,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可是他们说不清楚。周围的冷眼与流言蜚语也令他们无法忍受。他们其中一个很幸运,遇到了一直支持自己的另一半,还有一个则是找到了可以解脱自己的信仰。第三个则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支持。但是另外一个就没那么幸运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有个人对他们表示信任,那么可能她们的结局将会是另一个样子!所以,对于别人的境遇有时候伸一把手的意义很可能要比你自己认为的大很多!

  不管怎样,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重复看的经典!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八):如果死并不能解脱

  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在《遥远的回声》中,我倍感压抑的心不停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过着一种日夜煎熬的生活,彷徨力无、委屈与恐怖,在世界的责难声中生不如死,又何来解脱之说呢……

  不知你是否看过薇儿•麦克德米德的侦探小说,关于犯罪、悬疑、道德、法制之间的争斗故事。《遥远的回声》正好是一本可以充分展示她的写作技巧和她对以上问题的独到看法的小说。

  1978年,隆冬的大雪在苏格兰圣安得鲁斯的空中飞舞,严寒并没有消减四个从深夜派对归来的年轻大学生的兴致。他们调侃打闹在回家的路上,没有任何预感地撞见了一具被强奸后杀害的女孩尸体。他们在惊慌中报警求救,可是,在第一时间里这四个青年从证人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嫌疑犯!

  悲剧从此拉开序幕。

  他们是嫌疑犯吗?是的,健壮的身体、青春的冲动加上酒精的刺激,也可能他们(或者他)把一场玩笑开过了头;可他们毫不犹豫地报了警,并配合警方刑侦破案,没有任何推委的迹象,难道真假就这样困难被识别吗?在圣安得鲁斯这样的小镇,没有什么秘密和隐私可以保留,瞬间媒体就出现在宿舍门口,不屈不饶地追问着他们:“你们怎么发现的尸体?”、“为什么警方怀疑你们?”……

  逼供、离间、拉网似搜查、甚至怀疑到宗教仪式的迫害,警察已经筋疲力尽,遗憾的是没有证据给四个大学生定罪,也没有线索找到另一个凶手。时间就这样过去,四个青年变成了四个中年人。他们一直背负着杀人凶手的罪名,虽然已事业稳定并有了家室,可他们不愿也不敢回首过去那几十年是怎么过来的。

  直到二十五年后,警方突然决定重启悬案。这个决定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恐惧?是生?矣或死……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薇儿的犯罪侦探小说确实力道深厚,全然没有小家子气。我在她编排的故事情节里酣畅淋漓地行走,还不时感觉到从浪尖被抛下的失重与恐慌。这是她写作技巧的娴熟稳定。

  另一种体验来自她思想深处的呐喊,读她的书不仅有读侦探小说的快感,还有一种忧郁的情愫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那就是她对罪与罚、德与法之间博弈的描写和讨论。

  同样的感觉还清晰地停留在我读《刑场》的经历中。

  这两本书是薇儿最著名的非系列小说。故事都发生在苏格兰某一个小镇中,而最值得探讨的是,真凶很都难被识别和捕获。他们有极强的隐蔽性,或者说保护色,所以可以置身事外,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大众当中。

  在《回声》里,四个大学生理所当然的成了嫌疑犯,尽管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无罪,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有罪。而在法律之外,还有其它力量帮助探察真相。那可能是公众的道德感,也可能是无罪之人对自己的救赎。面对舆论的片面和蒙蔽,甚至诬陷和歪曲,怎样保护自己远离死亡,怎样通过非法的途径改变现状,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有时候法律的规则其实禁锢了破案的能力,无辜的人不得不自我营救,势单力薄地与司法体制较量。

  在警察看来,一定得有一个结果向大众公示,只要在媒体面前保持警察的样子,即使没有最终的证据,也可能依据现在的证据给某人或某事定罪。也许,他的死可以让一切烟消云散,但如果他活下来,可能正好暴露了警察机构行事的不力与散漫,还可能读出其间暗藏的腐败。这一切必定得有人为它买单,结局大多也不会是皆大欢喜。恰恰相反,悲伤的结局才可能符合这样的情景……

  薇儿为我们设计的结尾部分非常突兀,但似乎早在上一篇已经暗藏线索。

  故事终结了,却有着让人无法释然的感觉。面对这样的死亡或者重生,你很难说得清: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解脱!

  “如果死并不能解脱——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九):值得聆听的回声

  一如既往地喜爱推理小说,但是英国作家的看得非常少,而且对于女作家写推理在心底总有一丝小小的抵触。这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雅众的“旋梯书架”系列,不禁让我改变了这种态度。

  《遥远的回声》是一部立意非常新颖的小说,我边翻遍不禁为薇儿•麦克德米德的写作手法叫绝!

  首先,故事发生在那个“垮掉的时代”。那个时代是时下文青、艺术家、时尚一族、哪怕是个有着政治偏好的“普通青年”都为之叫狂的时代。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在那个“时代”里找到一点共鸣的东西。即便你是个颓废的“2货”,就如此书的主人公——四个大学生,你也一样可以在字里行间产生一些共鸣。

  第二,主线索就是这四个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因那个暴风雪的凌晨而堕落了深渊。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们不是凶手,即便有一点点小小的怀疑,但立马为他们所深受的磨难而报以一点点同情,在心底就否认了他们是凶手这个事实。我想薇儿写此书的用意就是借着四个学生的人生来反映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一点点“颓废”或“振作”。四个起点一样的学生,在此事之后,一个一直沉沦颓废,以至于卑鄙到敲诈;一个则一如既往地生活,按照自己的兴趣,做着自己;一个因为无法迈过心里的这道坎而寻求灵魂的皈依;还有一个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幸福而向“邪恶”决斗。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碰到挫折时可以参照这四个人的表现,至于你要做谁,由你自己决定。

  第三,我要说的是这本书最令我为之叫狂的东西了。我们都知道侦探小说都有个必不可少的侦探。此书的侦探麦克伦南登场——有点小忧郁,有点优雅,有着洞察秋毫的心理,最为关键的是他坚持着侦探原则而又时刻保护着四名学生。说实话,我很喜欢这种毫不张扬的侦探,既不颓废到靠酒精麻痹自己又不张扬到出生入死、出手敏捷像个侠客,做人就该是这样,做个侦探也应该这样淡然,并且有着良好的品质。

  当我正淡然地跟他一起“探案”的时候,他却死了!真的死了!为救那个被逼发狂的学生而殉职了!那一刻,像我这种侦探老看客第一时间就是:这是个诡计!但,为什么?可同时却像个失去主心骨的“侦探”一样心里大叫:你死了,我怎么办?这案子怎么判啊?这才刚到一半呀!

  这点让我非常惊讶!哪有侦探死了的?事实证明,作者的这个安排是刻意的,她要为后续铺垫,要为25年之后铺垫。这一笔,我无法评论,那种感觉就像个被作者打了一巴掌的孩子,嚎啕大哭着却又被作者塞过来的“糖”弄得嬉笑眼开,一边在抽泣一边在欢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狼狈不堪。

  第四,我们也看到了“技术”问题。每一本侦探小说里总要靠技术解决根本问题的。但是,我们的“技术”却遭遇了“灾难”——25年之前还不能解决的DNA问题,现在可以解决了,学生的嫌疑终于可以昭雪了,但是,证物因为年代久远而丢失了!

  真是一环又一环啊!你也不能不为之抓狂!

  刚死了侦探又丢了证物,你被作者的指挥棒弄得团团转!而且,我敢打包票,你根本想不出凶手躲在哪里!于是——

  第五,再一次让你惊讶到掉了下巴的事情发生了!25年前,那个可怜被杀的女孩子,虽然在酒吧工作却被家庭保护得严丝合缝的19岁女孩子罗茜的儿子登场了!

  案子复杂到了极点!

  死了侦探、丢了证物、又出现个不可能的人物——被害人的儿子!你这是要咋样啊!

  可事情还要更糟——凶手再次出动!触手伸向了学生,一不小心就死了2个!喂!闹够了!我已经毫无头绪了!

  缴械吧!“侦探们”!事实证明你们的脑子根本不是作者的对手!特别是女作家有偏见的。一个阿婆不够,这里还有一个薇儿•麦克德米德,你们就在这“旋转楼梯”上转去吧!人家正叉手站在那里仰天长笑呢!

  当大BOSS站在楼梯尽头等着你的时候,你一定会“啊!”的一声,立马咬住手指甲,然后再不定心地往楼梯上看看——回头翻书去吧!

  我想,侦探小说真正被作者“宠爱”的应该是大BOSS。

  不是吗?他才是那个跟你较量到底的人!侦探都不是他的对手。

  这部小说的确是部立意非常新颖的侦探小说,让我有种新感觉。小说虽然跨度有25年,但是着笔自始自终都在这四名学生身上,所以非常连贯。而且,这种结构安排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始料不及,效果非常好,值得借鉴。

  事实证明,女作家的《遥远的回声》也值得聆听。

  《遥远的回声》读后感(十):悲喜人生,何谓幸福

  当你打开一本书,你会期待看到什么呢?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当你打开薇儿·麦克德米德的三冠作品《遥远的回声》,你一定不会失望。这是一部推理小说,又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单就案子而言,熟读推理的读者应该不难看出谁是凶手。如果在古典黄金派或者本格派的故事里,名侦探早就一边嘲笑警察一边指出凶手并结案了,可在薇儿的笔下,这个案子延续了十多年,让读者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沉浮,去思考人生、亲情、友情、爱情、责任、是非、种族等等一些问题……

  这部小说涵盖了很多内容,书中的人物也让人感慨万千。亚历克斯和琳的爱情以及汤姆神父为保护家人豁出一切的的行为都是书中打动人的地方,但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段落却是关于老马尔基维茨的。这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他是从波兰流亡到英国的犹太人,逃过大屠杀的他在生活中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招灾惹祸,失去了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当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受了委屈被警方怀疑而且为了掩护同伴离开不得不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学校宿舍的时候,父亲的心中只有对儿子的担心和心疼!他毅然连夜动身,开车穿过整个法夫郡,把儿子接回了家,毫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特别是可能还埋伏着的媒体)。亲情总是让人感动,特别是在危难之时,亲情就更加可贵。

  另外,书中还有个人物让人唏嘘不已,那就是麦克费迪恩,罗茜当年的私生子。罗茜其实不是个坏女孩,但是年轻的她在感情上轻易地付出给她带来的只是怀孕的苦果,这也让她对待感情更加的现实而谨慎,恰恰是这份谨慎,让凶手兽性大发,残害了她,命运对这个女子实在太残酷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就是麦克费迪恩,一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达夫家不能出现一个私生子!当这个孩子渐渐长大,也慢慢了解到自己的身世,特别是自己的母亲早已经惨遭杀害,让从小受苦的他心中更加充满仇恨,于是,他在为母报仇的名义下,展开了疯狂的行动,最终惨死在警方的枪下。其实,这个人要复仇是因为他觉得命运不公!他不能忍受自己有着悲惨的童年而那些“凶手”却过着幸福而安逸的生活,特别是亚历克斯和琳的女儿达维娜有幸福的童年。可是,他却从没想过,不论那四个人是不是凶手,他的童年都不会幸福。即使他母亲还活着,并且生活得很好,他被遗弃的事实都不会有任何改变,更有可能的是,她母亲为了现在拥有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持不认他这个儿子,或许那样的话,他的仇恨对象反而会变成自己的亲生父母吧……人啊,不能钻牛角尖,更不能让妒嫉和愤怒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不是有那么两句话,人比人气死人和知足常乐吗。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充满着人生的书。看完这个故事,我总在想,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生活的幸福?也许,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认真对待生活,不要误入歧途,不要让种种负面情绪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别只想着自己,重视亲情爱情友情,一个人就会过得幸福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