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为什么要写作》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一):47
现在回顾起来,真是令人十分吃惊:我们对于讲话的口音和行动举止还有衣服的剪裁都能那么快的一眼就看出不同。有些孩子甚至在冬季学期中途最寒冷难熬的时候毛孔也淌着铜钱臭。特别是在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虚荣得天真谈论着什么瑞士,什么苏格兰沼泽地,什么“我叔叔的游艇”,什么“我们在乡下的房子”,“我的小马驹”和“我老爸的旅行车”等等。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二):他身后的长路
这本书,是关于奥威尔的生平一部分记录。
在读的时候,有种心痛感。以前并不知道,奥威尔的生活是这样的,正如他的书一样,让人有种不舒服感。但是这种不舒服,对于奥威尔这个人,是出于热爱,想不到他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动物庄园》和《1984》那两本书,则是因为揭示真相,以及伟大的预言,那令人惊异的洞察。世界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按奥威尔的预言运转,而他,已经逝去那么多年,并且是在还算年轻的时候。
在《我为什么写作》一篇中,奥威尔陈述了自己写作的理由,有些理由,可以说是写作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后也有共鸣,以前,并不是非常清楚写作这个事情的意义,是在近年来,才慢慢明白,而且脱离开小我,进入另一个写作的世界。
而我现在致力于审美方面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地探索世界,并且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世界,有很多时候会感觉辞穷,然而又希望不断努力以跨越那个疆界。我深信一个人可以左手专业、右手文学,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阅读奥威尔,也给我力量。他的书曾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而我也希望学习这种影响力,如果可能,也把这种影响力散发出去。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三):近期读到的最好的书。真喜欢董乐山的译本。
好自卑啊。
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好自卑啊
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傻逼呢。你们问的蠢问题乔治奥威尔不是早就回答过了吗。用你们狗眼好好看书行吗。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四):回顾学生时代
如果要谈谈让我产生最大共鸣的文学作品,那无疑是几天前才刚刚阅读的《如此欢乐童年》。这篇文章不仅平实的地讲述了1911年至1917年奥威尔在圣塞浦里安学校的经历,而且异常清晰地写出了他在那段经历中的心理,最后又谈到了成人后这种心理的变化。而这一切的经历、心理和变化都与我近两年的经历、心理和变化异常相似。
《如此欢乐童年》,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略微了解奥威尔的人就都能看出此中的讽刺意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篇文章除了很少几句话讲了他在学校中的幸福以外,全部都是他对那里的痛恨与厌恶。
他出生于一个英国上层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他们家却并不富有。八岁时,他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被减免学费录取到圣塞浦里安预备学校,一所严格、势力、功利、粗暴、压抑的寄宿学校。对与他这个家庭状况并不好、体弱多病、与学校氛围格格不入的小男孩,这段经历对他的童年造成了很大创伤,并使他一直仇恨这所学校直到毕业后二十多年。
也许绝大多数成人读者们在仅仅看到这篇文章的简介时会认为这种痛恨与厌恶是幼稚的——就像绝大多数的家长、老师和社会舆论所说的:学校做什么都是为了你们,任何一名学生都应该感谢他的母校。但是我相信,对于学生们而言,几乎是书中的每一个事件、每一处心理、每一点转变都能唤起他们相似的回忆。至少对我是如此。而对于成人们来说,他们已经淡忘了自己的童年,所以自然难以理解奥威尔学生时代时的痛苦,也自然难以理解他们的孩子的痛苦。
好了,那么现在,充分回忆一下你的学习时代吧。不论你是正在经历,还是只能依稀记得。然后打开书,体验一下奥威尔的学生时代。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五):简评《我为什么要写作》
选这本书的时候,当时在我它与广西师大理想国的一本旅行杂记中很有一番纠结,但鉴于对奥威尔从来都是只听其名,未读其作,加之董老师的翻译,一分半钟之后,选了这一本。
这是奥威尔本人经典短篇与评论的合集。开篇西蒙·黎思长长的介绍对我们了解奥威尔本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几篇自述类型小说足以与开篇介绍交相呼应,其中所含有的冷讽很淡、很冷,也很有意思。当然,我不会使用“意味深长”这样的词汇,因为老实来说,这种讽刺在东欧作家作品中多有见到,它虽有意义,但并非首创,也并非深长。
我更感兴趣的是其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之后的评论。在此推荐前不久看过的一个有关“左派”与“右派”的视频(见后)。内容不多描述,觉得作者为我们 提供了诸多新的思路。在很多方面,结合视频论述基础,可以感觉到乔治·奥威尔的观点像是一个左派与右派的混合体,很有意思。
总结一下,这是一本不急切的好书。换言之,如果你很闲又找不到想要阅读的材料,不妨读一读。后半部分观点论述密集度高,或许需要多出一些脑力。本书似乎是《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思想的稀释版。由于我对于童话、政治和反讽细节的兴趣实在不多,觉得这本书就可以大致在脑中描画出George Orwell的印象。与我有同样初衷的读者也不妨跳过两部名作,从这本读起。
打分的话,5分满分,我给3.8。
:对于书中提到的毛姆倒是真的很感兴趣,《月亮与六便士》已到手,mark一记!
:视频链接http://v.163.com/movie/2011/11/8/D/M83H79PLE_M84G40F8D.html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六):行刑。奥威尔与鲁迅。
行刑/绞刑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是在两三个月前,那时就觉得奥威尔与鲁迅很像。
奥威尔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和鲁迅在他的很多小说中所扮演的相似:一个略有觉醒意识但还无法摆脱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当然,读者们自然知道真实的他们绝非文中的形象,他们之所以不塑造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只是为了加强文章的压抑感,使读者真正的有所感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一个相似之处便是结尾。奥威尔《绞刑》的结尾与鲁迅《祝福》的结尾出奇的相似。由于过于明显,在此只把相似之处点出,不加赘述。
“在绞刑以后,这个景象看上去很安宁祥和。我们大家因为该做的事已经做完而松了一口气。你感到有想要唱歌、奔跑、大笑的冲动。刹那间大家都开始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了。……我们大家在一起相当亲热的喝了一杯酒,本地人和欧洲人都一样。那个死人就在一百码以外的地方。”
——乔治·奥威尔,《绞刑》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七):奥威尔的写作
由布莱尔到奥威尔
读奥威尔小说时万般揣测这个灵魂的真实和清白,而本书开篇即是西蒙·黎斯的《奥威尔论》,伟大的灵魂立即被赋予了血肉之躯,使文字背后的奥威尔有了性情。
“正直、诚实、单纯、平等的信念、简朴的生活、简朴的写作、简朴的语言,总而言之,一个人几乎不顾一切立志要说出不受欢迎的真话的人。”由布莱尔向奥威尔的转变,是作家向政治作家的转变,如他所言“对政治和作家这两个词是同样着重的。”从蹩脚拙劣的写作过程中到找到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声音和看法,这是作为作家的转变,并不异于任何一名伟大作家的成长;在不同的地方体验生活,《如此快乐童年》里写到的儿时记忆让他充满自卑,《射象》里写到的传奇缅甸经历唤醒了他内心的困惑,《收容所》、《绞刑》和《西班牙内战回顾》里写到的残酷更是催生出他对帝国主义的质疑。奥威尔最终皈依社会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人对人的统治,并站在受压的人群中,这些觉悟是作为政治家的转变。
儿时经历产生的创伤对奥威尔从事写作及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经验至少磨尖了——或者磨钝了他的感受力的某些刻面;它们使得他对后来生活中的某些遭遇特别敏感或者容易受到感染;它们修整了使得有些种子比较容易生根的土地。”奥威尔用他那锐利的眼神去看当下的人和事,当然也会回身翻看陈旧的记忆,并让记忆重新变得鲜活,好像当下的很多事在儿时便有了征兆。
“奥威尔并没有达到普遍性的水平,这是所有大艺术家所特有的标志。而且他的作品大概也不会具有经典的永久性。”但《奥威尔论》最后说的是:今天,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生存具有更加紧迫的针对性。
我为什么要写作
先来说说写作观,《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写道:“提高自己的气质和避免在还没有成熟的阶段就动起手来,或者陷于一种反常的心态,是他之责任;但是如果他完全摆脱早年的影响,他就会扼杀写作的冲动。”我猜想,多数热衷笔耕之人,最后却因深恐造次渐渐让自己苦苦耕耘的文字土壤荒芜。这种态度在我看来是对写作的尊重,是一种严谨的写作观,对自身而言却是一种损失,长此以往写作冲动会殆息、笔耕技艺会生疏。毕竟阅读和写作不像升学,它们的时限终点和质的改变没有同步性,与时间异步的特征模糊了成熟的标志,使得我们无从知晓何时收割这种成熟。
另外,奥威尔总结了写作的四种动机: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和政治方面的目的。在他看来,他自己是一个头三种动机压倒第四种动机的人。很多读者可能会因此感到讶异,为何奥威尔不是为了政治目的写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坐下来写一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自己说,‘我要生产一部艺术作品。’我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这句话紧接的是审美,他将其放在其次的地位。
这里提到的动机是初衷,而非当一名作家拥有明显倾向性后的写作态度。像美蒂奇家族由最初的放高利贷者,转向资助艺术拯救灵魂的“圣人”,所有伟大的事物不一定最初都得揣着一个纯正的初衷。奥威尔提到的“我说不好自己的哪个动机最强烈,但是我知道哪个动机值得遵从。”这才是“我为什么写作”的要义,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八):关于本书中奥威尔对于写作动机的一些摘录。
7
一般来说,你对任何时期的记忆总是随着这一时期的逐渐离去而必然慢慢淡忘的。你不断地在学到新的事实,老的事实就必须让位于新的事实。在二十岁的时候,我能够以现在完全不可能的准确性来写我学生时代的历史。但是也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以后,你的记忆反而更加锐利了,因为你是在用新的眼光来看过去,因而能够把以前毫无区别地存在于一大堆事实中的某些事实孤立出来,好像才注意到。
131-133
除了需要谋一生计以外,我想从事写作,至少从事散文写作,有四大动机。在每一作家身上,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任何一个作家身上,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要看他生活的环境气氛而定。这四大动机是:
一、纯粹的自我中心。希望显得聪明,为大家谈论,死后留名,向那些在你童年的时候冷落你的大人出口气,等等,等等。硬说这不是动机,而且不是一个强烈的动机,完全是自欺欺人。作家同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律师、军人、成功的商家——总而言之,人类的全部上层精华——都有这种特性。而广大的人类大众却不是这么强烈的自私。他们在大约三十岁以后就放弃了个人抱负——说真的,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几乎根本放弃了自己是个个人的意识——主要是为别人而活着,活着干脆就是被单调无味的生活重轭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少数有才华有个性的人决心要过自己的生活到底,作家就属于这一阶层。我应该说,严肃的作家整体来说比新闻记者更加有虚荣心和以自我为中心,尽管不如新闻记者那样看重金钱。
二、审美方面的热情。欣赏外部世界的美,或者,在另一方面,欣赏词语和它们正确组合的美。享受一个声音的冲击力或者它对另一个声音的冲击力,享受一篇好文章的铿锵有力或者一个好故事的节奏明确。希望分享一种你觉得是有价值的和不应该错过的经验。在不少作家身上,审美动机是很微弱的,但是即使是一个写时论的或者编教科书的作家都有一些爱用的词句,对他又非功利的吸引力;或者他可能特别喜欢某一种印刷字体、页边的宽窄,等等。任何书,凡是超过火车时刻表水平以上的,都不能完全摆脱审美的考虑。
三、历史方面的冲动。希望看到事物的如实面貌,找出真正的事实把它们存起来供后代使用。
四、政治方面的目的——这里所用“政治”一词是指它的最大程度的泛义而言。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改变别人对他们要努力争取的到底是哪一种社会的想法。再说一遍,没有一本书是能够真正做到脱离政治倾向的。有人认为艺术应该脱离政治,这种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
136
写一本书是一桩消耗精力的苦差事,就像生一场痛苦的大病一样。你如果不是由于那个无法抗拒或者无法明白的恶魔的驱使,你是绝不会从事这样的事的。你只知道这个恶魔就是那个令婴儿哭闹要人注意的同一本能。然而,同样确实的是,除非你不断努力把自己的个性磨灭掉,你是无法写出什么可读的东西来的。好的文章就像一块玻璃窗。
-------
接下来的阅读计划之一:
在新年之后阅读奥威尔最负盛名的两部讽刺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因要外出办事,预计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在书架搜寻许久,要找一本轻薄的书,放在包里拿取方便,就选了这本。这本书买了很长时间,一直未读。奥威尔的《1984》读过两遍,依然记得开头的句子,那是四月,天气还未完全转暖,主人公进了一扇门,故事由此展开。
《动物农场》和《1984》应是奥威尔的写作高峰,尤其是《1984》在今天看来仍觉芒刺在背,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对《1984》的喜爱超过了许多书。这本奥威尔的随笔集一直未列入读书的清单里,总想有着有一天会读。
这次终于有机会读了这本书。在嘈杂的大厅里,时不时响起叫号的声音,排在我前面的有100多人,我有足够的时间阅读。
一个人的童年据说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普通人童年的影响可能会是处事的方式、价值观,甚至对某一件小事的看法,童年渗透在成人后的世界里,如影随形。对作家而言,童年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在他成为作家的岁月里,来自童年的回响或许总要敲打他的心扉,他有欲望把这些变成文字。在回忆与记记之间,遥远的童年或许早已不是本来的面目。在奥威尔笔下,他的童年是一部反讽剧。一对校长夫妇,童年的他叫他们一个“翻脸”,一个“傻包”,这是孩子对成人的好恶判断。
在“翻脸”和“傻包”的参与下,奥威尔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甚至让人有些痛恨。他尿床、他被歧视,这些都对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总让人想到《1984》的高压政策,童年的高压生活对他写作《1984》不知带来了多少影响。《1984》是对成人世界的反思与警示,而对逝去的无法再追回的童年,奥威尔能做的就是把那些埋在心底的无法释怀的感受再一次呈现,这样的呈现多少有一些主观色彩。
在本书开头的序中,西蒙.黎斯说,来自同一所学校的校友也写过一本书,在校友的笔下,童年无疑是明快和幸福的——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不能说奥威尔的童年脱离了实际感受。
当初选这本书,主要冲着书名去的,想看看奥威尔从事写作的原因。奥威尔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他二十七岁辞职决定以写作为生,但是第一年只赚了20英磅,根本无法养活自己,潦倒的生活持续了几年,到三十四岁的时候才算真正能以写作为生。大作家的开始也是这样不堪回首,连奥威尔也是用七年的时间才慢慢步入作家的行列,更何况资质平平如我者?
奥威尔归纳了写作的四大动机,分别为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政治方面的目的。第一条原因最能打动我,这也是许许多多开始写文字的人最原始的冲动吧。写作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字与自己共鸣,如果还能打动他人,则更是锦上添花的美事;写作也是自我不妥协的抗争,多少人因为生活的琐碎与平淡淹没其中,渐渐抹去心中的梦想,渐渐归入普通一员。写作者的光辉在于,他总能发现生活的那么一丁点乐趣,不管这乐趣是真正有趣的还是无聊透顶的,他总能张开第三只眼睛观察这世界,为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奥威乐的直率在随笔中处处可见,有两篇文章中提到了职业书评人,其中一篇为《书评人的自白》为题,专门写了书评人的窘境与现状。奥威尔替书评人讲出了真话,“如果不付钱让他写评论,他是一句也不会读其中任何一本的,而且几乎无一例外,他能写的唯一讲真话的评论将会是‘此书引不起我任何感想’”。就算在当下,仍会如此,一本书在书评人的笔下与实际的阅读感受会相差万里,奥威尔深谙此中门道,职业书评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早在上世纪初叶的英国就真实存在着。
奥威尔对于写作同样有自己的要求,他说每写一句话就要问自己四个问题,今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在问:
我要说的是什么?用什么话来表达?用什么形象或话语使它更明白?
这个形象是否新鲜,足以产生效果?
是否能写得短一些?
有没有可以避免的笨话或蠢话?
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写文字的人珍藏为座右铭,让每个写下的字都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我也怕,如这篇文章的大多文字经不起这四个问题的拷问,唯有常要求、多练习,这些问题早晚是迎刃而解,不在话下。
《我为什么要写作》读后感(十):一位政治预言家的诞生
近年来日渐闻名遐迩的乔治·奥威尔是个英年早逝者,同时既不是多产高产的作家,也不是以长篇著名的作家,但凡读过《1984》《动物农场》这样的妙书之后,对于喜欢在吃过鸡蛋之后探索下蛋鸡的好奇的读者来说,具有以文学为预言能力的乔治·奥威尔的写作及其写作方式自然就有很大的好奇,偏巧,刚好遇见了他的《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
在他这本与写作相关的文字里,谈到的并非作品的勾画,而是作品的灵魂——写作的四大动机,他分析的动机有四个: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以及政治方面的目的。
于是,他这样说——“我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一本书的,甚至不会写一篇杂志长文。” 或许就是这样的要求,让他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1984》和《动物农场》,引来村上春树用《IQ84》这样的书来向他致敬。
细读这本书,品味他在伊顿公学的童年,他经历的种种或是战争、或是颠沛流离、或是死亡威胁,在跟着他走进他的写作生涯,会发现他所分析的四大写作动机在他身上的体现,然后,当他开始为小说辩护时,便会看见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了解他对文学与艺术与政治等方面纠结复杂关系的剖析,看见他对书,对文学,对艺术的热爱,也更深地感受到,他对真相的追求,他对坦诚的渴望,并会惊叹他表达自己思想的绝妙方式——很架空的《1984》和很童话的《动物农场》。就像西蒙·黎斯在《奥威尔论》里写道的:“他以一个有见识和正直的匠人开始他的文学生涯,最后成了我们这一世纪的大预言家。”
阅读《我为什么写作》比阅读《1984》和《动物农场》轻松,因为奥威尔是平铺直叙他的心胸的,没有半点嘲讽或隐晦,但同样心情是沉重的,为他在伊顿公学的不公正待遇,为他在军队里、二战中以及西班牙内战等所经受的各种遭际,最后,明白他为何一直反对极权主义,就如同他自己所说——“我不能够,也不愿意完全放弃在童年时代所形成的世界观。” 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已经被迫渗进了极权主义的绞肉机,他在我们所有人没有任何感触的时候已经深深地痛过了。
透过《我为什么写作》读者会发现,奥威尔不仅仅是政治预言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书评人,还是文体评论家,他身兼了很多身份,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系,阅历让他看见了绝大多数人看不见得的危险,“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辞藻和堆砌的通篇的假话。” 这也正是西蒙·黎斯所说的:“归根结底来说,他所以能有这异常的成就,与其说是由于他的文学才能,不如说是由于他的勇气、专致和清晰的眼光,能够看到极权主义对人类的没有先例的威胁,并加以分析和谴责。” 其实,与他同时代同样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著名作家很多,比如鼎鼎大名的海明威,比如纪德等等,但至今日,奥威尔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地唱响在英语作家群之中,不能不说正因了他的勇气、专致、清晰。
掩卷之后,或许,读者会再次重读《1984》和《动物农场》,因为《我为什么写作》告诉我们,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照例,我们一贯看完了那只生蛋的鸡,都会继续吃那枚蛋的。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15202606&BlogID=150117&PostID=377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