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是开放的》是一本由(美)柯蒂斯•J•邦克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22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一):权俊懋(Joon Mo Kwon)
“这是一本有关未来学习和未来教育的引人入胜的指南。对于所有试图理解本世纪推动力的人来说,这本书应该是必读物。”
——权俊懋(Joon Mo Kwon) 耐克森公司(Nexon Corp)首席执行官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二):保罗﹒金(Paul Kim)
“在当今高度网络化的世界里,柯特.邦克抓住了奇妙的数字赋权之实践与哲学的精髓。从他的书中,您将会了解到,教育科技创业是一种极易感染的妙不可言的病毒。
——保罗﹒金(Paul Kim)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技术官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三):网络时代的噫语
在中国很难实现,虽然国内正在不断的向其靠近,但是低效的网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落后的教学法、课程论,还有民族自清末以降的惰性,决定了我们距离获取这十把金钥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至少要用两代的时间才能达到书中所描述的场景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四):教育与营养
当我看到134页一粒免费的大米,FreeRice 网站,我以前也访问过,通过单词的判断来为灾区人民提供大米,每答对一个单词就会免费捐十粒大米。学习新单词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好长时间没上这个网站了,抽空得去看看,捐点大米。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五):罗伊﹒丕(Roy Pea)
“邦克教授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景式的、激动人心的新纪元;一个普遍可以获取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访问社会性网络的新纪元。读起来妙趣横生!”
——罗伊﹒丕(Roy Pea)斯坦福大学学习科学和教育教授;斯坦福大学学习创新中心主任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六):约翰﹒丹尼尔爵士(Sir John Daniel)
“借鉴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的灵感,邦克教授的著作《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则是个人之旅,它以一种毫不掩饰的后现代意识流的写作风格,描绘了学习网络如何改变了他,并如何变革着整个世界。与弗里德曼一样,他虽然写的是美国的经验,但揭示的是对全球的意义。这是一本数字化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汲取灵感的书。”
——约翰﹒丹尼尔爵士(Sir John Daniel) 学习共同体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七):我的眼界也开放了
我本就是学教育技术的学生,对用在教育上的技术很感兴趣,但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高,可是读了《世界时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我的眼界慢慢变开放的了……
书中把变革教育的网络技术总结为十把钥匙,在每部分的介绍中举了许多例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学习、世界公开课、播客、博客网站,我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学习资源,是的“开放存取是一种人权”!太喜欢这里面的观点和资源。但是我们国内人的这种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资源好似没有国外的丰富,并且我们国内还存在这严重的“数字鸿沟”。改进和消除这些,寄托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多多汲取,利用书上提到的这些可得到的、有用资源吧。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八):朱莉﹒杨(Julie Young)
“如果你不知道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校将如何演变——如果您想‘看看’那是什么样子的,这本书将会告诉您。邦克博士提供了大量有关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令人信服的例子,他的那些故事会让你思考: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在线和混合学习的机会,为什么我们没有做更多的工作。他还运用弗里德曼关于劳动力民主化的理论,对全球网络互联世界中学习的衍变进行了解释。这本书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中那些几近无限的可能性。现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跨越时间、文化、语言、和地域,将青年人和老年人联系起来。它将使迫切希望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打开无处不在的学习之门。”
——朱莉﹒杨(Julie Young) 佛罗里达虚拟学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九):读《世界是开放的》感触
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教师在这部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一次文明传播方式的进步,就相应出现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演化发展中不断前行。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一直以来我们中国的教师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在数字化时代这三大基础正在不断的演化发展中。作为传统教育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通过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应重新定位于继阅读、写作、计算后的第四种基本素养,《The World Is Open》让我认识到网络技术正在教育的形势、方法、理论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乃至于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更善于利用现有设备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微博、博客、SNS、即时通软件等来展现自我,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体验造就不同的大脑结构。”拥有不同大脑结构的这一代就被称作“数字原生代”。而在这数码狂潮袭来之前就完成社会化的那一代就被称为“数字移民”。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无意识的生活其中,一个是要刻意的融入其间。问题在于,在学校中,恰是移民在为原生代授业解惑,教者,大呼一代不如一代,摇头不止;习者,难忍沉闷缓慢呆板,委屈抱怨。代际的断裂在此也得到充分体现。
时至今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有的媒体都在向全面融合的趋势发展,传统的报纸逐渐走向了落寞,智能手机的大幅增长更加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WIFI网络渗入了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的需求不断驱动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在信息流动的大潮中变成了一个个的信息节点,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成为信息的接收者。由此发现,人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使我们不在拘泥于时空的限制,教与学的方式也变的灵活多样。WE-ALL-LEARN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十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教授知识的方式,结合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正处于不断修正并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他们从E-learning正在转向到B-learning这个模式上。同时OCWC公开课程计划的不断完善,使我感到震惊,为何我们和他们同时开始做相同的事情,收获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果。中国高校的精品课程上网,只能在教育网中少量提供,而MIT的全可以提供给全世界,他们还有更宏大的计划,试图将所有人类已知的知识都数字化,Google和Facebook正在为谁受关注越多而不断的改进,微软和谷歌正在为云计算做着充分的准备,知识的媒介正在从纸张走向数字,数字图书馆计划如果能够最终实现,那么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超文本的形式进行链接起来,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将是更加丰富、立体、生动的形象。
可叹的是,这些都发生在美国,离我们好像还很远的样子,我们正在沿着工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学生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们应试能力水平,同时不断的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在成为讨论的热点,我认为中高考方式不转变,也就很难转变教师的思想状态,本书看到的内容也许会在将来实现,但是肯定的是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是开放的》读后感(十):Terry Anderson
关键词:Google化学习 指尖知识时代 后印刷时代 互联网档案馆 开放内容
这本书共有400多页,今天大概看了几十页,后面再陆续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体验。
资源分享:
2、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secon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