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观后感精选10篇
《寻枪》是一部由陆川执导,姜文 / 宁静 / 伍宇娟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枪》观后感(一):看到最后的我也同姜文得意了起来
奔着姜文老师的作品来看的,一开始听过他力荐自己的《寻枪》,就来瞅一瞅。
刚开始觉得挺接地气的,虽然姜文瞪足了牛眼,但是在这个平和安静的小山村里面就觉得丢了个枪也没什么大不了。当我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困境中的男人急赤白脸的摸不着头脑,仿佛他身边的一切事都像个笑料,一会算是艳遇,一会又是战友胡扯,家里媳妇儿又莫名其妙的闹脾气,脱下警服的姜文狼狈不堪。
我就带着这个心态看了半天热闹,直到李小萌的死的时候才开始觉得不对劲,看来偷抢的人不是闹着玩儿的啊!也不知道目标是谁,看谁都不对劲,不像好人。有一度我甚至以为是他媳妇配合他妹夫干掉情敌,毕竟在一个拼命要找出凶手的眼里谁都有一些不合乎情理的地方。
我也不知道这姜文什么时候抽丝剥茧,找到了这么巧妙的一计,假扮周让打死了。他一让打死之后我就特别不理解,何必呢?仔细一看也没穿防弹衣,这是要送死的节奏啊!结果老姜站起来可劲笑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了。
虽然老姜身在一个平庸的以至于让人失去斗志的环境下,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孩子老婆的嘈杂环境下,警察看起来就是他为以糊口的职业,拿了工资回家衣服一脱就是一平头百姓。
可贵的是他没放下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我想到的是自己,是社会,他们可能随随便便就丢下了一些本应该有东西,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道德,梦想,激情,尊严和创造力。因为维护这样的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周小刚维护社会,职业的道德就势必放弃金钱;社会上的卖身之人维护尊严就必须依赖劳动;那些想考学,升职的人要梦想成真没有几个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汗水的。而姜作为一个警察的职责,放弃了老婆孩子,放弃了生命,维护了一个做警察的职责与尊严。
有人说值不值呢,影片里姜的灵魂一起来面无表情,皱眉思索。我估计他也和我们想的一样,到底值不值?可是他看着那把枪,检查没有子弹的时候,全片中唯一一次笑容,这是得意的笑,是难以抑制的笑,是一脸成就感的笑。飞蛾扑火,它却是笑着拥抱死亡的!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虽然有很多辛酸的经历但是收到结果的我内心与姜文的笑容别无二致。
是啊,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维护,一旦做到死又何妨?
所以本来悲剧的结尾却让我喜上心来,因为姜文拿到了枪,我也懂了除了那衣食住行这些小事还有更高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不禁我一同姜文笑了。
《寻枪》观后感(二):电影慢谈之[0351] 寻枪
[0351] 寻枪
2015-08-22
无论从导演还是演员的角度,姜文都是前后三十年间,中国的电影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电影虽然被经常性地过度解读,偶尔还发一些《狗日的中年》之类的鸡汤文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还是那个能够保持思考能力和尖锐程度的男人。
【寻枪】的知名度不低,故事的精彩程度毋庸置疑,会写文章的导演,例如姜文,例如冯小刚,从来都不缺乏编造故事的能力,【寻枪】的故事就不失精彩。姜文眨巴着眼睛,貌似眼神有些结巴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展示着一个贵州山区的小警察失枪后的茫然。10多年的电影,制作上都显得简陋,那是中国电影最低落的时代,但摈弃大投资的同时,反而把精力放在故事和场景上。当年的陆川,还有着足够的沉静去打造不完全靠视觉取胜的电影。
《寻枪》观后感(三):内心的一种证明欲望
导演是比较特殊的知识分子,用画面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这部是陆川的第一部电影。作为一个年轻导演能有这样超现实,直透内心的作品实属不易。陆川也是中影大当家韩三平很欣赏的两位年轻导演之一,还有一位就是宁浩。
我觉得影片中马山一直想证明自己是有责任感。他问过每个人。努力回忆自己的当时的情形,可却因当时喝醉没有印象,至使他出现有点精神恍惚。看见每一个人都像犯人,内心也希望身边的人是罪犯,有种矛盾心理。追偷包的小偷,也希望他就是投枪贼,可惜失望了。所长,局长,周围同事们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寻抢,不惜以生命一搏。只为自己证明自己,抢不是丢了,而是不见了。同事那种责任感也促使他一定要找丢失的枪。枪在电影中只是个象征,象征着别人给予你一种权利,或信任,或是那种只有在物质基础才有的能力。影片中马山把这种事物弄丢了,上司批评,朋友感叹,家人无奈。所以为了重新得到它,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心中一种责任感,不惜也性命一搏。这种用生命还当赌注是一种内心强烈的证明欲,是现实逼他的走到这一步的。
影片用了些许超现实的手法,是可以表达马山内心的一种精神恍惚,杂乱,焦虑。另外韩三平的出现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这位电影大当家甘心替新人铺路,也是其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呀,而且演得很好。
《寻枪》观后感(四):沙漠寻绿人
茫茫沙漠中,一个饥渴的人看到了一片绿洲。这句话用来形容电影《寻枪》中人物马山再适合不过。电影《寻枪》讲述的是一个贵州小镇上姜文饰演的马山是一个普通警察一日醒来发现自己的手枪没了,从此他开始怀疑每个人,不断追寻手枪下落的故事。电影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马山是其中尤为特别的一个,他就好像在追寻沙漠的绿洲,庆幸的是他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绿洲。
影片中马山的是一个勇于担当的警察形象。在马山最初发现丢枪的桥段中,电影以一个运动镜头表现了马山疯狂的冲向派出所的场景。紧接着是马山在所长办公室斟酌怎样告诉所长丢枪的场景。在马山发现拿手枪的人的情节时,他愿意自己假扮周小刚去夺回丢失的手枪。由此观众可以通过导演的一系列刻画看到一个正派的警察形象。
人格的多面性铸就了马山还是一个灵魂出轨的丈夫。影片首先就巧妙的运用妻子韩晓芸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昏睡的丈夫马山。在马山去找周小刚邂逅李小梦时,导演通过一个特写镜头仔细刻画了马山的面部表情。瞪大的双眼,木讷夸张的表情。传递给观众马山对李小梦的特殊感情,这与马山对妻子韩晓芸的态度眼神形成鲜明对比。加之马山洗碗时嘴中絮絮叨叨喊着李小萌的名字。足以看出马山对李小萌有特别的感情。
其实马山最深刻的形象是一个迷失了幸福的普通人。就像是在沙漠中苦苦寻找绿洲的旅途者,这也是导演最想表达的部分。整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像在胡同中马山一直在走镜头摇摇晃晃找不到出路的部分。这其实也暗示着马山的人生也是摇摇晃晃,充满了迷惘与未知。想要追求家庭幸福,却找不到出口。在枪的线索越来越明朗之后,电影以舒畅欢快轻松的音乐暗指了他与妻子孩子的关系也日渐缓和。这都证明了马山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内心非常需要幸福,他也爱自己的妻子与儿子只是迷失了内心。马山留给儿子装好的玻璃球其实也预示着父子的感情重修与好。
影片以主人公马山一个特写的诡异笑容结尾,留给观众无限的想 象。马山这个人物想象是饱满的,在《寻枪》之中是一个丰富的形象。他的身上具有着普通人的愿望,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梦想与希冀。在社会他是一个好的警察,在家庭中他是一个犯了错误的丈夫,但其实他只是一个在沙漠中迷失的普通人。庆幸的是,他足够聪明也够努力所以他最终一定是找到了幸福。我们观此片,应当警醒切勿让内心如马山的手枪一样不是丢了,就是不见了而已。
《寻枪》观后感(五):我的枪不见了,所以我要找回来
姜文的片子总是有他的风格在里头。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很难表达清楚,但就是有那种feel。我觉得他是个鬼才,是个牛逼的存在。
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也没什么太过悬疑或者推理,但结尾还是让我惊了一下。
英雄,在这个时代太少太少。但有时候,洽洽是小人物会体现一种大义。马山就是一个小警察,却展现了大义。
他可能真的并没有多想,没觉得自己多伟大,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境界。可能只是单纯觉得,既然自己弄丢了枪,那自己就得想办法找回来,天经地义。至于周小刚,虽然他是个王八蛋,可自己也没有明知他会有仇家寻仇,还把他往火坑里推的道理。
所以他伪装打扮后去了。死了。凶手和枪也都找到了。值了。
最后的一幕,我的理解是,他就算是死,也终于把枪给找回来了。他做到了,所以他笑了。
看到那个小小的洞口里他的妻子和儿子,我还是忍不住鼻酸了。没关系,放心去吧,他们一定会好好的。
整部电影,除了马山,到底还有没有一个人像他那么真正想把枪找回来?我觉得没有。无论是其他镇上居民的胡吹乱想,还是局长所长迫于上头的压力,还是并不十分理解他的妻子。
他不伟大,只是个平凡庸碌的小人物。
我的枪不见了,所以我要找回来。
《寻枪》观后感(六):九皮闲笔
看著挺偶然的,不是莫言或諾貝爾獎了嗎?看見他與鞏俐,姜文,張藝謀的合影。反正一早上沒事,就去找片子,結果就找了這麼一部以前就略有耳聞的片子。看到最後一段,覺得,這個好像在哪兒有看過。
天地正氣!最後,中槍的馬山拿著他那個沒有子彈的空槍踉蹌著腳步踽踽走來的形象,有一股天地正氣。他要把那支槍放在週五的那個時候局長的辦公桌上,儘管失血過多,但是我相信他能的,他一定能的,一定能走到最後那一刻,含笑而去。
劇中溫情並不少,那是真正百姓的小日子。
開始的時候,馬山倒馬東書包的時候,說實在有種讓人窒息的感覺,感覺那一刻許多東西一瞬間都冰凍起來了,吸進胸腔的空氣都是冰涼的。還有,“以身試險”的時候,給兒子送硫離子和棒棒糖,以及“急中生智”的那一束野花。
覺得吧,姜文的電影一直“政治隱喻”(不知道這個詞恰不恰當,或者說人文關懷)比較多,一“隱喻”,表達就要晦澀,又是主題就可能分散(當然不是說影片本身,只是說存在著這種可能性,一切就要看導演的駕馭能力的)。
結巴劉爲什麽要殺周小剛,周小剛造假酒,喝死結巴劉的家人,“警察講證據,我不講證據”,我只認死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青山幫過周小剛造過假酒,周小剛的兄弟是馬山的戰友,青山是馬山的妹婿(慣偷都說他是第一次作案),馬山是警察。馬山的舊戀人暫住在周小剛家,他們有一腿。結巴劉給領導送簡單餐,領導是誰?馬山所長的上級局長。馬山丟槍,局長發怒,收回獎勵…………這些看似淩亂的關係中,我相信有一種悲劇的必然。(1012)
《寻枪》观后感(七):寻抢-梦境与现实
能看到中国本土的这类片子真是不错的享受,比《穆赫兰道》好多了。
或者是由于中国的电影%管制,或者是故意隐讳的表达,这样的神作注定是小众的享受,而值得庆幸的是资本市场%管%制都没有阻止这部电影的出现,所以在这片思想贫瘠的土地上,我们得以用如此怪诞的方式审视一下我们面对的现实。
《寻枪》观后感(八):看到最后的我也同姜文得意了起来
奔着姜文老师的作品来看的,一开始听过他力荐自己的《寻枪》,就来瞅一瞅。
刚开始觉得挺接地气的,虽然姜文瞪足了牛眼,但是在这个平和安静的小山村里面就觉得丢了个枪也没什么大不了。当我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困境中的男人急赤白脸的摸不着头脑,仿佛他身边的一切事都像个笑料,一会算是艳遇,一会又是战友胡扯,家里媳妇儿又莫名其妙的闹脾气,脱下警服的姜文狼狈不堪。
我就带着这个心态看了半天热闹,直到李小萌的死的时候才开始觉得不对劲,看来偷抢的人不是闹着玩儿的啊!也不知道目标是谁,看谁都不对劲,不像好人。有一度我甚至以为是他媳妇配合他妹夫干掉情敌,毕竟在一个拼命要找出凶手的眼里谁都有一些不合乎情理的地方。
我也不知道这姜文什么时候抽丝剥茧,找到了这么巧妙的一计,假扮周让打死了。他一让打死之后我就特别不理解,何必呢?仔细一看也没穿防弹衣,这是要送死的节奏啊!结果老姜站起来可劲笑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了。
虽然老姜身在一个平庸的以至于让人失去斗志的环境下,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孩子老婆的嘈杂环境下,警察看起来就是他为以糊口的职业,拿了工资回家衣服一脱就是一平头百姓。
可贵的是他没放下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我想到的是自己,是社会,他们可能随随便便就丢下了一些本应该有东西,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道德,梦想,激情,尊严和创造力。因为维护这样的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周小刚维护社会,职业的道德就势必放弃金钱;社会上的卖身之人维护尊严就必须依赖劳动;那些想考学,升职的人要梦想成真没有几个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汗水的。而姜作为一个警察的职责,放弃了老婆孩子,放弃了生命,维护了一个做警察的职责与尊严。
有人说值不值呢,影片里姜的灵魂一起来面无表情,皱眉思索。我估计他也和我们想的一样,到底值不值?可是他看着那把枪,检查没有子弹的时候,全片中唯一一次笑容,这是得意的笑,是难以抑制的笑,是一脸成就感的笑。飞蛾扑火,它却是笑着拥抱死亡的!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虽然有很多辛酸的经历但是收到结果的我内心与姜文的笑容别无二致。
是啊,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维护,一旦做到死又何妨?
所以本来悲剧的结尾却让我喜上心来,因为姜文拿到了枪,我也懂了除了那衣食住行这些小事还有更高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不禁我一同姜文笑了。
《寻枪》观后感(九):牛!
这个电影是帮同学代课,老师在班里放的电影,开始自己还没很是反感,想着等会儿点完名就直接走,才不看这个电影,肯定是又老又俗气的,结果电影的开始就把我的一些排斥消散了,虽说感觉制作比不上现在的大片,但是情节真的很吸引人, 有些个笑点,还有些个悬疑之处,我就想着这电影还是可以一看的,于是就接着看,看着看着我就感觉不太对劲呀,怎么有些地方疑神疑鬼的,怎么和现实出入很大呢,这又不是闹鬼的片,然后我就忍不住好奇百度了这个电影,这一百度可是把我吓了一大跳,各种解读呀,我就看着那些解读,回忆着我刚才看过去的情节,琢磨着其中的细节,越想越感觉浑身发冷,电影里想要真实表达的一面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原来一切都是马山的臆想,刘结巴是一个不存在的人,虽然影片最后把他安排成杀人凶手,但是解释不了一件事,就是小萌被杀当晚是看到了熟人的,笑着过去的,而刘结巴在电影中和其他人的交集就只有马山一个人,当然还有我看到的那些解读和细节,所有证据都指向凶手就是马山,刘结巴是马山心里的人物,电影最后马山被刘结巴杀掉其实自己压力太大而自杀的。我看完这个电影心里一直波澜着,一直想着各种情节,各种暗示,大热天我竟然浑身发冷,姜文真是一个天才!
《寻枪》观后感(十):找回了枪,却再也找不回自我
影片以枪为中心标快速移动的镜头,剧烈摇晃的画面,如浓墨般的色调,带着浓浓乡味的普通话,这是观影过程中,影片给观众最直接的沟通与体验。而这样的镜头语言,是为了适用导演讲故事的方法。影片大部分时间,导演采取的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主人公视角,是受到限制的视角,而展示主人公马山的思考和心理过程,用的手法则与意识流小说相似,根据马三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他意识的流程而随意调度画面,调度电影情节的发展,而不受一般的时空限制。这样的安排,以致于观众必须每分每秒都全神贯注,否则会无法理解后续情节。不过,太留心每一个具体的情节,在观影的那个当下,会难以形成对影片的整体观或容易忽视影片的前后呼应。
电影大致讲述了小镇里的一名警察马山丢枪,寻枪,最后找到枪的故事。枪当然不只是枪,它是一种象征。
枪,象征父亲的权威与权利。马山是在准备好好教训儿子一顿时,才发现枪丢了。马山发现找不到枪的时候,不断地翻找,而全然不顾妻子与孩子的喊声,这时的他进入无尽的恐慌与焦躁中。之后,马山作为嫌犯被关押时,有一个颇为荒诞滑稽好笑的情节:他儿子扔给他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并说:“我提醒你一句。利用这段时间,把这本书好好学一下,对你将来有帮助。。我现在帮你找线索,已经有点苗头了。。。但我有个条件 , 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马山缩在角落,全然失去了往日严父的形象,唯唯诺诺般,说了声好。枪丢了,马山也失去了作为父亲的权威和权利。
枪,象征丈夫的权威和权利。马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向白己的妻子隐瞒丢枪这件事,知道瞒不住了才不得以告诉她。不是因为马山怀疑妻子,而是马山认为当妻子知道他丢枪这件事时他就丧失了作为丈夫的权威和权利。
枪,象征国家力量,象征马山在社会中所处的身份以及这身份代表的权威和权利。马山因为丢枪被开除了。影片里马山朋友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是哪个?你是警察?你穿起警服是个警察,警服一脱,你哪样都不是!”在这里,枪丢了,警服脱了,马山就失去了他往日在社会生活的身份以及权威性。
影片中,导演用镜头语言,把马山丢枪以后的内心感受、情绪具现化。让观众具体直观可感地看到马山的焦灼、紧张、迷茫、恐惧,沮丧。。。。。。
枪,构建了马山的社会身份,枪丢了以后,马山丢失了自己的社会身份。
但是,于个体而言,不管是枪,还是社会身份,根本上都是一个外在的存在,为什么丢枪能引起他自身如此大的情绪转折,甚至是自我认知危机?
根据弗洛姆的观点,人的生存过程是不断超越自然的过程,其本质是人的个体化过程。安全的社会不自由,自由的社会不自由。传统社会,结构稳定,没什么变化,依附于庄园主、贵族、国王,依附于权威,虽然没有自由,但是拥有安全感、归属感。现代社会,资本流通,人们在阶层间流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可是人们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孤立的自我。现代化过程,个体化过程,导致了人的自由增长与孤独感增强。而自由与孤独,构成了内在冲突,使得人们因为恐惧孤独而逃避自由。弗罗姆认为人在逃避孤独或不安全感的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典型的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即施虐倾向、受虐倾向、破坏倾向和迎合倾向。
在马山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施虐倾向和受虐倾向。
施虐倾向,即通过统治、剥削别人,通过展现自我的力量获得安全感。影片中,马三的施虐倾向显而易见。影片初期,不管是面对儿子,妹妹,妻子还是朋友,他都是高高在上的,冷漠而傲慢的。施虐者的强大依赖于受虐者,而一旦受虐者离开了,他就强大不起来。施虐行为实际也是放弃自我独立而依赖外界获得安全感。而从从外界这种安全感是不彻底的,随时受到外界影响。如情节发展后期,他的枪丢了,他的朋友们,儿子,妻子对他的态度不再是畏惧,马山的傲慢强势也就收起来了。
受虐倾向,即通过轻视自己,使自己成为除自身以外的某个有力量的整体的一部分。放弃独立的自我,而因参与整体得到安全和尊严。但是这只能暂时缓和问题。受虐者通过放弃自我,表面上共享了整体的力量,但实际上,他本身仍是软弱无力的存在,这一点,在他面对更为强大的个体时尤为体现。如,影片中,马山对着象征着权利与更高一级的身份的空椅子发抖。他在不同的场景中用坚信的态度复述着局长略显夸张的话,“枪有三颗子弹,那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上职业杀手,一枪俩个,那就是六条人命”。这都是他受虐心理的体现。
而不管是受虐倾向,还是施虐倾向,这两种逃避孤独的途径,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自由与孤单的冲突问题。这两者,皆是借由外界的力量,而不是自发性的,所以随时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枪丢了对马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山因为身份的崩塌,而出现的自我认知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他放弃了由自己决定自己是谁的权利。而是通过施虐,或者受虐,放弃自我,交由外界决定。但我们必须清楚,这种放弃,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是个人在群体中被这个群体固化的观念影响下无意识作出的选择。
我的身份是什么,我是谁,是由独立自主的我决定的?还是因为害怕孤独以及孤独背后的责任,而选择站在人群中,由人群决定我是谁?马山,选择了后者,而这种选择也是因为从出生起他就活在人群中而决定的。这是一种悲哀,是大多数人的悲哀。但,更大的悲哀是,于此同时,马山以及各位马山,从第一刻到最后一刻,都觉得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弗洛姆指出,“积极的自由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也就是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的和理性的潜能。所谓自发性的活动不是强迫性的 ,它基于人的潜能,通过这种活动,个人既能保持自我的独立和完性 ,又能与世界和他人融为一体。他说,这种活动主要有两种: 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他提出的方法是否真的实现大多数人自由而不孤独,对此,我表示怀疑。
影片结局,马山找到了枪。他灵魂出窍,站起来仰天大笑,他终于找回了枪。身份危机最终以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结束了,他再也找不回自我。这样的结局,于个人是喜剧,于社会是悲剧,也许还是宿命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