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嘿玛 嘿玛》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嘿玛 嘿玛》观后感10篇

2022-03-15 10:5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嘿玛 嘿玛》观后感10篇

  《嘿玛 嘿玛》观后感(一):值得多看几次的电影

  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电影,心里想,怎样的电影会让梁朝伟和周迅无偿演出呢,实在太过好奇,于是开始认真观看这部电影。

  一个男人来到这个类似于寻找自我俱乐部的地方,所有人戴上面具,隐藏身份,隐藏性别,在这里度过两周。在这里没有束缚,有人会安分,也有人选择顺从内心的欲望,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样的森林里,有人偷窥女人洗澡,有人把男女之间的欲望置于光明正大,有人撒尿在酒瓶子里。好像正因为有了面具,脱去了身份,大家都变得肆无忌惮,文明也随之消失,存在的只是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当男主开始犯下罪恶的时候,森林的戏剧表演也进入高潮,他强暴了那个女人,然后杀死女人的丈夫。善恶就是在一瞬间,恶念一旦被放纵,结果便会是不可控的,他因此活在不安里,24年的时间一直寻找着那个女人,终于在24年之后再次回来,却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24年后的那个世界再也不是独立的了,更像是一个真正的狂欢俱乐部。

  电影本身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因果轮回,种下什么样的因,便会结什么样的果。电影中对人性的表现看似晦涩,实际很直接,让人想到了自己。导演说,电影灵感来自于网络聊天室,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写照,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给自己戴上了多少种面具,加上了多少种的身份,一旦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摈弃所有的身份,摘下所有的面具,人性中最原始的善与恶便会展现出来,好到让人意外,坏到让人不敢置信。

  电影中一开始说,要找到自我,而现实里,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找到自我,或者说,有几个人能够摘下那些身份的装饰而去找寻自我呢。生死之间、因果轮回,若是去掉了所有的装饰和头衔,我们又是谁?就像有人说,面子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却是人们最不愿意放下的东西,身份或许也是一样的道理。

  回归到电影本身来说,是一部好片子,至少值得多次看的电影。

  《嘿玛 嘿玛》观后感(二):While I Wait

  最后结尾嘎然而止,让我措手不及:女主角离开、声音消逝、背景暗去、一片黑色。然后呢、没了么、应该还会交待点什么。等待、空白。空白。空白。影名和字幕出现。真完了、好尴尬、结局怎样没有说、失落、回忆些什么吧、喃喃到: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默默的到楼下吃了一碗香菇汤面。突然想到了最后那句话的意义。前面和我预设的感受一样:即使带着面具,你也逃不过内心。进入这场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沉默、去掉身份与过去。但是发生的事情终究和他人有关,你所处的环境、与周围人的互动,在这张大网中,你本来什么都不是,却可能因为与他人互动中的起心动念行动,而陷入不能逆转的轨道。于是,他痛苦了24年,以为有了尽头,却像多米乐骨牌一样造就影响了另一张牌。这张牌最后出现。未知的未来。

  每一刹那都有上万的心识产生,这些心识交融、延长、成长、彼此扭曲环绕、你以为那些开始就消逝了么,那些起心动念,鬼魅地说:“等着吧”。

  “不要为死去伤心、不要为出生欣喜;你在一场梦中死去(此世),然后开始另一场梦(来世)”。你以为活着那么简单么,那些诱惑与欲望,“等着吧”。

  《嘿玛 嘿玛》观后感(三):为什么要诱惑呢?

  据说这部剧的灵感是来自现在的网络世界,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上小学的学生,也可能是政界风云人物,其实到最后,我还是没有看懂这电影说什么。开头和结尾的周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梁朝伟扮演的面具人为什么要诱惑男主?只是为了好玩吗?而被强奸的女人为什么要在河边裸漏,甚至在偷情的时候故意漏出身体给男主看,我觉得从头到尾,那两对夫妻都是在暗示着性,自作自受,要忏悔和谅解,其实不光是男主一个人的事情。

  我觉梁朝伟扮演的夫妻应该从某种意思来说代表人的本性,暴露性。为什么有些犯罪分子,总是很诧异的做一些暴露行为。在美国有个故事,一伙抢劫犯,成功抢劫了一个银行,而且并没有漏出任何蛛丝马迹,其中一个抢劫犯带着账款去了一个陌生地方,在哪里愉快的生活,并且有了女朋友,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自己的秘密,把自己曾经抢劫的事情告诉她的女朋友,并告诉她的女朋友不要告诉任何人,可是他的女朋友得到这个秘密后,她不得不找个人诉说,于是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她的闺蜜,没想到,她的闺蜜又告诉了自己的男朋友,最后这个抢劫犯就这样被抓了起来。

  这就是人类的暴露性,和分享性。

  男主角应该就是代表人的偷窥性。男主角几次潜进别人的地方,翻找东西。

  在男主角杀了人的时候,撞见了一个带着马脸的男人,这个马脸的人应该就是代表人的围观心理。就是默默的站在旁边看你,不打扰,不举报,也不帮助。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部剧我有些看不懂。可能我看到的阴谋论太多了,或者我的逻辑思维,我的判断力,探究欲在作祟。还是开头,梁朝伟扮演的角色为什么要去诱惑男主,又为什么要和自己老婆互换面具。这不是故意让男主睡他老婆吗?

  又或者,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小屁孩,一切别的情节只是男主角的遐想,是男主角看到红面具女郎在诱惑自己的老公,恰好被男主看见,被当做在引诱他。

  一切都只是臆断。我们看东西习惯去想事物背后的意义,也许这部电影本就没什么意义,只是在诚实的讲个故事。一个寓言故事。

  《嘿玛 嘿玛》观后感(四):“只不过是一场电影”

  情态各异的面具是本片重要道具,灵感来自金刚舞,西藏宗教艺术形态之一,是一种佩戴面具的法舞,表达神佛变幻化度众生的方式。密林中的聚会,戴上面具的最初几天,男主并未认同面具的掩盖,他没忘掉社会规则,有对夫妻在面具的隐藏之下帐篷里做爱时,他会用被子把自己蒙起来“非礼勿视”;有个女人知道有多人窥视,但在面具的隐藏之下毫不犹豫脱光在河中洗澡时,他躲藏、悄悄地溜走“非礼勿视”。

  但很快面具将角色与人性最初的本能和情绪重新勾联。男主的欲火被戴红色忿怒相面具的女人也就是河中洗澡那位给撩燃,执着起了面具的表相,不断追寻这个红色忿怒相面具。但女人中途换了面具。那对当众做爱的夫妻似乎在玩某种情趣游戏,俩人分开去换新的面具,丈夫摘下面具时,原来后面隐藏的是梁朝伟,而妻子将拾到的红色忿怒相面具戴上。

  故事发展到高潮,被面具所迷惑的男主,误把这个戴红色忿怒相面具的妻子当成了跟自己暧昧的对象,强暴了她。丈夫听到呼救赶来救妻子时,却被男主慌乱中杀死。在面具的保护下,男主逃避了惩罚。但24年后,男主再次回到密会,他的痛苦追问,不难看出这些年的内心煎熬。

  主办者告诉男主,当年被他强奸的女人生了一个女儿,有可能是他的孩子,他在嘈杂的酒吧找到了扮演女儿的周迅,问:可不可以不在这里工作?女儿用撩拨的姿态问“你养我?”,他不知是什么样的无能为力总之答不上话来……于是就有了影片开场那一幕,首尾呼应,完成了一个轮回的滚动。

  聚会十二年一次隐喻“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一环扣一环,意味着轮回不止。在聚会中,除了主线主角的经历,副线“主办方”表演的“尸陀林主之舞”也贯穿整个影片。尸陀林,乃弃尸之处。尸陀林主为掌管尸陀林之神,护持在尸林中修行的佛法者。歌舞围绕死亡和中阴展开。中阴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是真我醒觉、出离轮回的契机。主线中男主参加的集会就是一个现世体验中阴的仪式,密林是提供展现“真实自己”的地点,但男主不管是在密林之外还是在面具之下,都没有解脱,只有无尽的轮回。

  舞中唱词有“蛇狱卒用骰子看到一切……猪狱卒从镜子中看到所有事……猴狱卒掂量他的业行……”在藏传佛教生命之轮图中,蛇代表“嗔恨”,猪代表“无明”,无明是散逸,是对标签的执着。猴子代表“识”,聪明蹦跳也到处乱窜,但被束缚的见识就像听话的猴子被各种绳索拴住,不知如何解开逃离虐待它们的人。暗合十二因缘中轮回之因果,启悟人们不妄生执着。这也是本片导演在《人间是剧场》一书中曾说的“只不过是一场电影……生命大电影,了解这是一场电影,不意味着就必须走出影院,发誓再也不看电影,无须停止,仍可观赏,但出于了解,不会陷进去,知道它没那么重要……然而我们总是被困住,沉浸于这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其中。”

  《嘿玛 嘿玛》观后感(五):《嘿玛 嘿玛》:隐匿身份就是直面自己

  应该是一种文化归属感,指引我去看这一部由宗萨仁波切导 演的电影。 看完电影看见有人谈感受,看到生死轮回、看到因果报应、看到世俗执念。我却纠结于抹去我所有的一切,置身新环境,戴上面具,我会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会指责你做的不道德,没有人道德绑架,没有人条条框框束缚你,我会去做什么,我会给自己怎样一个人物设定。 影片中参与活动的人们用面具给自己塑造人物设定,或忿怒、或寂静、或贪欲…… 高潮部分是在男主角认错女生,而跟另一个女生强行发生关系,此时的梁朝伟刚好将自己所佩戴的忿怒像改成了寂静像,听到女生呼救,前去营救,在追赶男主时被杀死,有人评鉴说是男主角将善良扼杀了,自此男主就活在愧疚中,在24年后选择再次来参加这个活动,以双面面具,一悲一喜,来寻找解脱。 其实即便是躲在面具后,我们已被我们生活的环境塑造的价值观道德观绑架,躲得掉别人的指责,也躲不掉自己的内心。 我的纠结就这么豁然明朗,其实我不能做到什么,除非从我出生开始告诉我,世界无规矩,你永远不会有自己的身份属性,不过,我就是生活在这个条条框框的世界里,社会大流会告诉你正确的三观。古人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宗萨仁波切说: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 思索过后便得大悟,不管外界如何,自己终究还是自己,因为环境给予你的变化,不再只是想着自己的欲望。隐匿身份能使人上瘾,隐匿身份有巨大的力量。隐匿让你有了短暂的快感,却是长久的自我道德指责。影片最后男主角也选择了直面自己的过错,寻求解脱。

  《嘿玛 嘿玛》观后感(六):游戏的规则

  你就当自己已经死了

  你准备好在这里经历死和生的间隙

  在这里 你没有身份

  朔月之日 你将获得新生

  我们的最后一名访客已经抵达

  可以封闭边界了

  今天是满月之日

  一直到朔月之前 没有人可以离开这里

  你必须保护自己的身份 不能暴露

  这就是你戴着面具 穿着裙子的原因

  甚至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是男是女

  是你自己决定来到这里的

  你来这里 是为了发现自己到底是谁 如果没有人知道你的身份 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这样的机会每十二年才有一次

  所以别浪费了

  尽一切可能 隐藏你的身份和性别

  我认识你们每一个人

  是我亲自挑选你们进来

  应该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有些人可能会想要打探你的身份 并因此感到兴奋刺激

  你最好学会保护自己

  也别去琢磨打探别人是谁

  匿名是一种力量

  一旦你暴露了身份

  也就失去了力量

  也许有人已经知道你是谁

  正磨刀霍霍 就等着这个机会要害你

  隐匿身份能使人上瘾 也会令你胆大妄为

  所以从现在起 下半辈子都要小心了 注意你的背后

  你的面具是你暂时的身份 同时它也能保护你

  没人知道你是谁 这就是你的力量

  如果你遇到危险 就吹哨子求救

  我们也会举行仪式庆祝生与死

  会举办舞蹈 派对 和戏剧表演

  这些活动会随时举行 没有固定时间

  如果你决定在我们结束以前离开划定的边界

  就再也别想回来了

  我知道你们有人会违反规则

  如果你们违反规则 我们会摘下你的面具 公布你的身份

  你的余生都会为此饱受折磨

  如果你犯了严重的错误

  我们会让你永远消失

  而且没人会知道你在这里

  我和我的守卫都会监视着你们

  《嘿玛 嘿玛》观后感(七):嘿玛嘿玛小感想

  嘿玛嘿玛

  戴上面具,隐藏自己

  为了发现真我,经历生死间隙

  踏入那没有身份的空间

  没人知道你会做什么

  没人知道你会是谁

  匿名给予你勇气,躁动和力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只因一时执念,一时冲动,一时贪欲

  误奸人妻,失手杀夫

  惊愕之余,悔不当初

  二十四年,饱尝恶果

  回到原点,坦明善恶

  因缘和合,因果循环

  找到遗女,无可奈何

  只得给予金钱辅助,当做救赎

  人生无常,及时认清

  放弃对欲望的执着

  才能自若的开启证悟真理之路

  《嘿玛 嘿玛》观后感(八):面具之下,我们是什么?

  扎西拉姆·多多在《喃喃》写道:“一定要找机会去一个完全没有人认识你、在乎你、要求你的地方。没有人认识你,是你开始认识你自己的最佳时候;没有人在乎你,是你开始照看自己的最好机会;没有人要求你,你才拥有空间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果你去到一个新奇的地方,周围全是陌生人,你不认识任何人,也没有人认识你。之前所有一切归零,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你会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周围的世界?

  《嘿玛嘿玛》这部电影不长,90分钟,故事不复杂,但可能看一遍看不懂,那就多看两遍咯。电影里的对话是宗喀语,自带宗教神秘感。

  先回顾一下情节:

  故事发生在以喜马拉雅文化为单一文化背景的不丹,在个神秘的封闭的地方,每隔十二年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神秘集会。这里不定期会庆祝生与死的仪式、舞蹈派对以及戏剧表演。

  “你来这里,是为了发现自己到底是谁,如果没人知道你的身份,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集会的核心人物是“阿界”,唯一不戴面具的人,其他所有人,必须戴面具——为了隐藏身份。每个人都是阿界亲自挑的,大家互相之间不知道对方是谁。在这里,所有人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要保护自己的身份。如果窥探别人的身份、违反规则就会被处置。

  我们先从男主这条主线出发,男主这条线大概讲得就是——性,成年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简单概括男主这边的故事——男主几番试探以后和女主交好,一次约会时阴差阳错把换上和女主相同面具的女二号当成女主,并且强行与之发生关系,又失手杀了女主的丈夫,最后他悔恨懊恼寻求救赎解脱。

  水猴年时男主被阿界选入参加神秘集会。第一晚睡觉时男主看见别人裸露的肚皮,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开始着床。 第二天白天看见三人拿着木棍围殴另外一人——暴力在面具的掩护下开始作祟。

  第二晚的舞会上遇见女主,两人跳舞时有了身体接触,十指最后松开时不忍离开,情意绵绵春心荡漾。男主仿佛遇见了自己的阿尼玛(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阿尼玛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成分,包含着男性认为女性的所有好的特质),一见钟情,念念不忘。夜晚睡觉时看到有人做着不可描述的运动,甚至隔天上午看见有人在敞开的帐篷下共赴巫山云雨。然后眼尖的男主看见男二号和女主在一起,内心有了小波动。回到帐篷,看见有人在偷看别人私人物品,最后这个人被暴露身份并关进牢房。

  男主还看见有人做恶作剧,喝完水瓶里的水之后撒尿在水瓶——在面具下为所欲为。男主看见男二号在岸上偷看女主洗澡,本想离开,却被男二号叫过去一起看,男二号甚至往河上丢小石子示意女主,女主并不在意(洗澡时只戴着面具)。尸陀林主之舞,日间戏剧表演(庆祝生死),此时看到女生内心更加受到诱惑。戏剧表演结束在帐篷里看见女主要喝被恶作剧的“尿”时,趁着她洗碗时拿走水瓶避免男主被作弄。他看见女主离开后就东张西望,恰巧看到女二号和后面男性调情。后来那两人分别离开,男主偷偷跟上,发现他们在树下交媾。隔天起床见到女主角主动示好,正想“寒暄”时却收到召集信号。在看表演时男主时刻关注着女主,还盯着女主婀娜多姿的臀部。随后的舞蹈派对上男主的眼光也一直停留在女主。舞蹈派对结束后女主主动招手约男主,女主走向小树林等男主。同时女二号换面具换上和女主一样的面具,女二号的丈夫(梁朝伟饰)也换上面具——他们是约好了换面具的(上面才说世上没有巧合,真是毒奶粉,看来悲剧是注定的)。白天男主并没有找到女主。直到夜晚,男主错把女二号当成女主,强行与她发生关系。女二号的丈夫闻声赶来救女主,最后男主在防御的过程中把女二号的丈夫杀了。(白天的表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恶行,结下恶果。”)故事的高潮就是这里了。

  然后阿界召集所有人,宣布有人死亡,但没指出凶手(其实也不知道凶手)。此时女主向男主打招呼时男主才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于是男主偷偷换面具。 阿界给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男主一路跟随送葬的队伍。女二号伤心欲绝摘下面具,却因为破坏规则而被关进牢房……

  二十四年后,男主再次到来,带上当时杀人的刀,戴着双面面具。他将帐篷点火,调虎离山,然后挟持阿界。也在阿界面前脱下面具,暴露自己的身份(其实也是暴露自己的罪行)。二十四年来他饱受心灵煎熬,无时无刻不痛苦着,他希望知道女二号的下落。

  女二号生下女儿(周迅饰),难产而死,女儿如今在酒吧工作。于是男主去找女儿。

  男主:“我是说,你可以不干这份工作吗?”

  女儿:“什么意思?你养我啊?”

  女儿:“等着吧。”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结局是开放的,每个观众心中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嘿玛 嘿玛》高度集成了音乐、戏剧、舞蹈、欲望、因缘和合、控制与失控、偶然与必然等戏剧元素,90分钟讲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看似偶然却可能是必然的悲剧故事。有人看到了希望,有人看到了绝望,有人看到了救赎,有人看到罪恶……电影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个故事。

  导演钦哲诺布曾说:“身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希望变得有名,但当人真的变得有名后,反而会身陷麻烦,这时你的身份就成了监狱,你想做很多事,但碍于这个身份,你却不能做,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正在看着你;那么相对的,当你是个没人认识的无名小卒时,你反而有可能变得强大,比如一个小偷或强盗,他当然不希望大家能认得他,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多财宝;身份是个非常矛盾而有力的东西,尤其是在当下,比如在网络聊天室,人们不希望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人们享受这样一种权力——只表达自己想要在别人面前营造的那个形象,而《嘿玛嘿玛》的灵感恰是来自于现代社交网络。”(导演其实是立足在自己的身份而拍这部电影,因为他是有头有脸的人,受万人爱戴,但却也更加受限制,他的一举一动似乎也被监视着。)

  人类,以姓名和面孔作为最简便的辨识系统。面孔,的确包含着非常大的信息量——吸引力、表情、眼神等等。这部电影的立足点在于:如果我们所有人失去了身份(带上面具),隐藏了身份,会是怎样?

  “匿名是一种力量,一旦你暴露了身份,你也就失去了力量。”

  当戴上面具,有人开始围殴别人,有人把尿当水做恶作剧,有人偷窥别人洗澡,有人光天化日之下贪欢交媾……性与暴力开始粉墨登场。

  其实这又何止于隐藏身份呢?如果给你一个身份,又会怎样?且用心理学上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来说明。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模拟监狱实验”——为了看环境是怎么影响人的。9名学生扮演囚犯,9名学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补,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监狱长。两天后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开始挑衅看守,看守最后也对“囚犯”们进行各种非人的虐待……一切失控了,所有人暴露恶的一面,有的变成了施虐成瘾的狱警,有的变成了自怜自哀的囚犯……最后原本计划进行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时提前终止。恶之花总是能在温床上疯狂生长(心理学上叫“路西法效应”)。作恶的成本太低了,为善却总是需要自己付出很多。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把人的原始动力归结为“力比多”(即为“性”),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生存本能)和死的本能。按我看来,生的本能表现为欲望,性是最原始的动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最终指向死亡(结束别人的生命或结束自己的性命)。影片中,戴上面具隐藏身份的人,有的开始围殴别人搞破坏释放死亡本能,有的偷窥别人洗澡或在光天化日之下贪欢交媾,满足原始“动物性”欲望……

  人性是善是恶?我看二者皆非,人性本兽。我们不过是一团欲望的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由“自然人”逐渐变成所谓的“文明人”。我们赤裸裸来到世上,本无面具,最后戴上了“人格面具(persona)”,恰如其分地生活在文明世界统领的星球上。

  人性其实是不可探讨的,认真你就输了。当然,如果人性本兽,倒也不完全是坏事,为兽方有更大的可塑性。生而为人,固有其动物性,在文明的熏陶下,我们亦有社会性。不管怎样,我们要相信真善美,拒绝假丑恶。世间若为恶所主导,注定是场悲剧。我辈还须乐观,尽我所能,纵不能使世界变好,也不该为恶。如果按照佛教的教义,此生为善,六道轮回,来世则有善果矣。

  我们不过是一团欲望的主体,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一切是欲望在作祟,文明这一层袈裟,让我们看上去不那么像动物罢了。至于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该怎么权衡,就看诸位心里怎么想了。

  《嘿玛 嘿玛》观后感(九):匿名之力,心之牢笼

  我非佛教信徒,却从小在佛学熏陶之下长大。首先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森林中那些类似舞台剧的画面。给人已安宁,给人已力量。

  匿名是一种力量,带上面具,你便再也不是你。人性,欲望在面具之下,尽显无疑。男欢女爱,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女人带上面具,脱下的是羞涩,洗澡可以被偷看,人群中,可以被抚摸,深林里,可以啪啪啪。面具之下的释放,是真心,还是单纯的欲望?影片的中间,我以为男主有真心吧,至少有那么一点点。可是最后的最后,只是一场走肾不走心的追逐。

  如果故事发展到这里,结束。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现实生活,带上了社会的面具,身份,地位,名誉。大部分人的结尾应该是这样的。可是,男主却在丛林中,认错了人。从这一刻开始,人生的列车,驶向了未知。后面的剧情,发展紧凑。死亡,一场无人追究法律责任的他杀案件。结果又会是如何呢?

  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人,在犯了事之后,试图逃脱法律制裁。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成功的逃脱了,其实我想问问他们,你们的内心,是否安宁,你们是否曾有过焦虑。剧中的男主,不费吹灰之力,无人追究。包括死亡人的妻子,也只能在葬礼最后,无助的哭泣。可是24年的画地为牢,此生此世无法走出的牢笼,又比现实中的牢笼好了多少呢?

  他的心,早已把自己困死在当年的喜马拉雅山之下,此生无法出走。

  最后,男主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希望的是救赎吗?可是,人生很多时候,无法救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为自己,种下的又是什么呢?

  《嘿玛 嘿玛》观后感(十):观后影评

  本片是一部揭示人类的本性佳作。借以虚拟的藏传佛教12年举办的一届 通过面具隐藏身份的法事,展现出人类的基础人性。首先面具完美的掩盖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让所处的环境中的信徒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展现出一个毫无保留的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显露出了人的各种劣根:控制不住的色欲(知道不是想要的对象,但在美色面前仍旧屈服与兽性),窃取他人信息的不良求知欲。(不按规则办事,寻求捷径),禁不住他人(美色)的诱惑(也应该归属于色欲),不敢承认错误的怯懦性(主角背负着这份罪恶24年)。最终禁不住良心的谴责想要忏悔赎罪,却最终得不到他人的原谅。总之有太多点值得人们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