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代艺术大师》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现代艺术大师》经典影评10篇

2022-05-23 02:0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代艺术大师》经典影评10篇

  《现代艺术大师》是一部由Louise Hooper执导,阿拉斯泰尔·苏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一):学习笔记——现代艺术大师

  C:现代艺术大师笔记

  第一集:安迪霍尔(1928.8.6—1987.2.2)

  波普艺术倡导者和领袖

  一、童年时期天主教信仰和杂志中的电影明星之后在艺术里融为对明星的膜拜情结。

  作品:《迈克尔杰克逊画像》集合了安迪沃霍尔风格的所有特点:1、画像是打印的,在纸上运用绘画技巧。2、根据杰克逊的照片而非本人绘制3、简化一切,细节被强烈花哨的颜色取代,几乎卡通式。

  二、1924年到纽约 插画师 标志风格:运用呆墨渍线条

  三、商业艺术家 视觉对色彩的敏锐

  四、艺术家。 为使作品又有内涵,通过画作评价周遭世界。是反应消费革命的艺术。

  第一件创作品:《可乐樽》在画布上描绘商业对象,风格干净、几何形的、机械的模式,使安迪成为波普艺术领导者。

  波普艺术:反传统绘画对象、表达商业里的东西,创新。

  《金宝罐头汤》32格罐头汤:明亮的色彩、简洁利落、具有机械感绘画技巧。

  1962年个人画展具里程碑式意义

  五、艺术大明星 1、 “安迪套装”借此推动艺术风格和名望。

  2、丝网印刷术成为标志。办展览,完全摒弃传统手工创作的方式,更多使用流水线生产。

  作品《Mick Jagger》《Jackie Onassis》(杰奎琳 肯尼迪夫人)

  《母牛壁纸》《毛泽东画像》《玛丽莲梦露》

  1962年玛丽莲梦露去世 24个梦露像构成《名人与死亡》

  3、现代艺术品牌等都在吸取和模仿安迪沃霍尔,将高雅艺术转变为一种品牌,有关现代消费文化艺术融入其中。例:麦当娜畅销专辑封面、佩佩牛仔……

  六、工作室:银色工厂

  开始拍摄短片 真人秀历史上的里程碑

  第一部影片《睡眠》八小时拍摄男人睡觉

  《帝国大厦》单一固定镜头拍摄纽约帝国大厦八小时内部变化,再将底片一段段剪接起来。

  《吻》、《妓女》第一次在电影中使用声音

  《我的小白脸》

  《切尔西女郎》分割画面的运用

  《我,一个男人》、《蓝色电影》

  他杜撰了一个词“超级明星”,认为任何人通过不断的曝光都能成为明星。预见:帕丽斯希尔顿、苏珊大妈、杰德古迪……

  七、1965年 正式放弃绘画 开始经营乐队 地下丝绒

  创造了全新的多媒体音乐表现形式

  1968年 女权主义唯一成员在工厂中枪杀安迪

  安迪沃霍尔一生痴迷于暴力死亡 著名作品《死亡与灾难》一张惨死的车祸新闻照重叠十四次印刷。

  第二集 萨尔瓦多 达利(1904——1989)

  西班牙 超现实主义

  与毕加索、马蒂斯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利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描绘异想世界的事物,现实与梦境的结合,时光流逝,必死命运的焦虑感。

  与布努艾尔合作电影《一条安达鲁狗》(1928)《黄金时代》(1930)

  超现实主义早期作品:《蜜甜于血》

  运用大胆的想象,表现随意形态的某种动物,物体或面部表情。

  《伟大的自慰者》以一块石头为原型,表达了达利心中极度复杂和忧虑的景象,以流畅的梦一般从脑海中喷出,表现迷恋焦虑恐惧。

  “嘴唇沙发”“龙虾电话”超现实主义物品,讲趣味感、智慧感、娱乐感引入室内设计

  利用媒体宣传托大知名度,6次登上时代杂志,创办达利新闻进行自我宣传。

  20世纪四十年代 进军好莱坞 与希区柯克、迪士尼合作

  五十年代 著名的超现实艺术家 热衷商业、表演

  战后作品:重新诠释中名宗教化《圣安东尼的诱惑之“魅力”》、《十字圣约翰的基督》……

  将自己定义为核时代第一位画家,加词阶段命名为原子神秘主义阶段

  晚年 西班牙建造达利戏剧美术馆

  第三集 亨利马蒂斯 (1869——1954)

  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致力于单一色彩和简单形状

  作品:《蓝色裸体画》简约大胆

  一、1890 色彩大师

  二、1、1905年《科利尤尔的屋顶》“如果要让色彩显得更浓烈,必须大量使用色彩”创造了一种西方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着色手法。

  2、《打开的窗户》

  3、打破传统“黄”“蓝”两色,尝试“红色”和“绿色”补色

  4、《戴帽子的妇人》

  5、《红色中的和谐》

  6、《舞蹈》

  7、《音乐》不是简单的模仿,依靠自己的想象和思考。

  三、运用颜色传达感情,他的艺术是在反馈生活,描绘他的感觉关于周遭的世界。

  《Moroccan Café》、《钢琴课》、《奴隶》、《红色房间》、《裸体》

  五、剪纸画《snail》

  六、晚年 设计教堂 因为需要,一生追求平静,迟暮之际,创作力涌现。

  第四集 毕加索(1881——1973)

  西班牙 画家 雕塑家

  现代艺术创始人 西方现代画派主要代表 抽象派

  一、1881——1900 童年时期

  作品《DORA MAAR 与猫》、《科学与慈善》

  到巴黎 《德拉加莱特红磨坊》《卡沙盖马斯的葬礼》

  二、1900——1903蓝色时期

  用蓝色表达悲伤《母亲和孩子》、《生命》、《蹲着的女子》《来访者》……

  三、1904——1907玫瑰时期

  由忧郁的蓝色到平静的粉色 《拿烟斗的男孩》《牵马的男孩》

  四、1907——1916立体主义时期

  《亚威农少女》碎片化手法创造立体画派,继透视画法后美术史又一创举。

  《男子和吉他》《我的风采》分割-重画过程

  拼贴艺术,日常生活废品和剩余金属创作雕塑。

  五、1917——1924古典时期

  《欧嘉的肖像》《三角帽》《海边奔驰的两个女人》

  《三个舞者》释放压抑,表现狂乱冷酷。

  六、1932——1945蜕变时期

  《格尔尼卡》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

  设计和平鸽形象

  七、创作陶艺作品。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二):看了安迪的那一段

  因为喜欢伊迪·塞吉维克的关系,所以一直都很讨厌安迪 窝火。

  因为安迪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非常无情。

  简直是非人般的残酷。

  伊迪还有其他人,跟他在一起那么久。。

  但是他却并不关心她。到伊迪死的那天他都只热爱他的艺术。

  当他说出 没错。那确实是复制。那样做比较简单。

  刚开始我觉得他拥有水一样的思维,能够轻易得接受任何的打击。

  或者爆棚的自信。

  然后猛然意识到

  这货天生是观察者,天生对自己本身的存在无所谓,

  天生是疯子。

  他在那里像一台录像机,什么都不做。对于世界的一切几乎都无动于衷。他的冷漠自私开启了现代社会,或者是加入到商业社会当中。

  我念服装时,听到过一句话,真正的大师能够引领下一个10年的风潮。他做到了。事实上他的作品真的很廉价。【尽管卖的不廉价】而廉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觉得他的东西是新媒体艺术的前期,用连续的画面表达东西。

  过程被简化,突出的是想法。

  他有一种哲学的念头在那里。

  万事万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义。

  这在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还不普及的当时简直太奇妙了。

  这几乎可以囊括他不停复制的全部理由。

  后面的一些实验性的片子,是他的灵感来源。

  哪怕观众打再多呵欠,他自己肯定觉得有趣极了。

  事实上这些片子是体验放大的结果,引领人去打开自己的感官,好好的体会和触摸。

  最后那一段说安迪晚期爱上捞钱。

  凡是艺术家都不可能只将眼睛盯在钱上。

  对于他们钱很无聊。

  我觉得他可能是经历刺杀后猛然意识到了自己总有死的一天。于是他干脆让自己成为明星,放大自己的存在感。融入到这个世界。

  就像勃拉姆斯临死前说 下辈子我不再做音乐,我要自己成为音乐。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三):笔记_第一集

  1. Andy Warhol终年58岁,少时家庭条件窘迫,为移民家庭

  ①幼时生病,在家一年,母亲照料,开始作画

  ②病使得其眼睛对光敏锐,因而终身戴着墨镜,同时对色彩敏感

  2. Andy的伟大之处在于

  ①重新定义了艺术(e.g. coke, tomato soup,Brillo Box) ,乃至将art带到music,performance,etc.

  ②manufacture celebrity(influence,现代选秀产生的明星,如susan大妈),核心论点是站在“镜头前的人为明星”

  3. factory

  ①批量生产作品(e.g. Marilyn Monroe)

  ②使用手段与传统不同(silk printing)

  4. 塑造自己的品牌,把自己作为一个品牌

  5. 中年遭枪击一次,对Andy影响巨大,产生系列作品,Death and Disaster

  个人感想

  1. Andy Warhol作品究竟为什么会遭人热捧,就是因为作品表述内容贴近生活?(想起意大利歌剧表现主题从“宫廷”到“平民”)而这种热潮难道仅仅是由生产力爆发带来的吗?

  是否可结合当时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环境,比如,冷战,麦卡锡主义,垮掉的一代等等

  2. Marilyn Monroe系列作品想法精彩,但是其收藏价值到底在哪里?

  3. 二维可否推到三维?(Monroe系列作品)

  4. Andy Warhol对当代影响肯定很大,但是纪录片是不是overrated了?Andy的产生源于时代,那个时代同样产生了其他的艺术家(乐队、画家),两者必然有着联系性,但是如果简单认为是Andy的影响,是否过于片面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四):时代的艺术

  首先得说,越看纪录片越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

  看完了安迪·沃霍尔和马蒂斯这两集。意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为什么很多人说看不懂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确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艺术是严格的,有秩序的大家族,它需要技法,需要寓意,需要各种各种的规章制度,因此,作为一项本身就具有很多可观赏性的作品而言,它自身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已经十分足够让人们观瞻,无需考虑到对于周围所处环境的影响。而说到当代艺术,不得不提到时代,当纯艺术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更精致更完善的时候,也就是无法再纵向发展的时候,寻求新的途径是当务之急。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一定是外界存在催发因素,而社会的变化(无论说是发展,异化,重构等等)一定会给艺术带来新的灵感。因此,这也就是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所最大的不同,当代艺术必须结合时代,结合社会历史变革来看,来分析它的艺术价值。

  安迪·沃霍尔的利用丝网印刷来不断重复简单机械化产品的方式一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工厂化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出现的产物,并且,这样重复的机械化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手工创作的模式,而是将人异化到与机器零件相同的地位,用基本但不能忍受(起码在当时是这样)的方式将艺术快餐化,这里不是贬义,是历史的必然性。只有在这样快餐的消费艺术,才能使得原本显得高雅的艺术出现新的分支,也就出现了现在样式丰富的商标,包装,服装上的各种印花,广告牌等等一系列现代产物。而这种通过单一形象但颜色不一的方式简单的处理了人物情感,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制造出“显得”与众不同的艺术品,这是满足大众心理的一个最有效的基点,也是为什么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观念会如此流行并且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这使得艺术不再单单在静态的仅供欣赏品,而具有了一种活动性和发散性,它联动了身边的种种事物,影响远远超过了原先传统艺术的观赏价值。

  而谈到后来的安迪·沃霍尔,我不得不说他是个天才,他对于先锋具有太多敏锐的嗅觉,甚至我不得不怀疑,如果不是他的存在,很多事物是否会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发展(虽然我一直在强调历史的必然性,但不是都有必然以当代形态出现的可能,或者以别的形态出现)而我也第一次意识到了实验影像真正的意义所在,关于安迪·沃霍尔所提到的人类的偷窥欲,因此得到的三分钟静态镜头,一个人在镜头前面呆三分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这就像是把肖像画动态化了,而后来的实验电影《睡眠》更是让人惊奇不已,仅仅拍摄一个人睡觉的八小时,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它的价值在哪里,可是提到这才是人偷窥欲的最终表现。也就是说,只要在镜头前面,任何人都能成为明星,这种方式将个体的差异性扩大,然后展现给其他人看,来获得别人的关注。这样的模式使得在当代,明星是可以被制造的,超级明星更是可以被制造的。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真人秀节目吧(具体名字我不说了,伤脑筋- -),还有各种草根明星,这一切,都得感谢安迪·沃霍尔。

  后来安迪·沃霍尔放弃绘画而转向音乐,出现了摇滚,the velet underground乐队(我真的是才知道啊啊啊!原来是他的缘故!)等等,大卫鲍伊的成功都可以说是安迪·沃霍尔的成功当代艺术品。前段时间我去翻了些摇滚的资料,重金属摇滚及朋克等等,现在分析来看,如果没有安迪·沃霍尔将艺术进行大规模消费的作法,这些艺术形式的产生,或许还不知道是哪个时候的事情。

  对于当代来说,艺术的联动性就是一切,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玻璃瓶子,一块砖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缘故,而很多人提到的看不懂问题,也就可以解释了,谁能单单从一块砖上看出个世界呢?一花一世界什么的太玄乎。这也就更加让我迷惑于当代艺术品那个“东西”本身的价值,如果说它的价值应该体现到它对世界的联动性上,那这个东西的价值就不足一提了(但并不是说当代艺术没有价值)。

  说到这里,我很想找个煤老板矿老板来问问,他们花大价钱买回去收藏的当代艺术品,哪年能升值到超过一座矿山呢?

  祝他们好运吧。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五):一点观后感

  所谓“现代艺术大师”,从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一种与传统相背离的艺术的开端:安迪霍尔真正做到了把机械时代的复制品变为艺术,且把复制本身变为一个艺术的过程;马蒂斯摒弃了一切绘画中有关秩序、和谐与细节的传统,仅以夸张充满而生命力的轮廓和明亮到刺眼的色彩作来呈现原始的生命力;毕加索除了和好友共同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外,还成为拼贴艺术的鼻祖,从而把艺术带离单一的纸媒介;达利笔下狂野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彻底改变了人们认知日常生活的视角,他还把超现实主义带离高冷的艺术世界,丢入好莱坞和迪士尼的花花世界,以及被同时代其他超现实主义大师嗤之以鼻的广告界。

  纪录片一开始就阐明了本片主旨:意在探究这些大师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什么影响。这让我再一次意识到我们过着一种多么“想当然”的日子。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当代的时尚圈在多大程度上是对大师们艺术的沿袭。比如横条纹衣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迪霍尔;比如我们现代衣服上的设计很多源自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比如 Paul Smith 和 YSL 都从马蒂斯的画中提取过图案和颜色,以及 Macqueen 的某些设计和 Lady Gaga 的风格都是对达利超现实主义的延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奢侈品牌盲目的趋之若鹜,真正的“审美”是缺失的。不过呢,话说回来,只要你喜欢且有钱,背后的设计理念什么的好像统统都没关系,当代奢侈品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有钱任性”吧。

  其他一些零碎的想法:

  1. 安迪霍尔的名人效应与社交媒体

  安迪霍尔的艺术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展现无尽的复制是如何制造名人效应的,他相信未来每个人都能做15分钟的明星。MaCann的一个受访者说安迪是很有预见性的,他所制造的名人效应就像今天FB这样的社交媒体,通过不断的曝光自己来吸引注意力、制造影响、打造自我的品牌。

  另一方面,又一位受访者提到人们对名人的崇拜其实是来自对完美和不朽的渴望。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的解释当代人在社交网络上的“exhibitionism” ,社交网络给了人们“名人”的感觉,于是我们终于可以把之前寄托在公众人物身上的美好愿望转嫁到自己身上一部分。

  2.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对广告的影响

  正如Saatchi的受访者所说,令人惊奇的元素是一个好广告的标志,广告就是要赋予情感以生命,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于是我进一步的想到,maybe advertising is all about surrealism. 比如Ryan称赞过的那个麦当劳的广告 “make billy our problem”,他说这个广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为了表达在麦当劳举办生日趴体的欢脱,站在门口的形象没有直白的用一个调皮鬼小男孩,而是 “one step further” 跨越到了超现实主义的领域,用了一个小怪兽来取而代之。

  3. 超现实主义与个人爱好

  现在想起来我的中二病都是有迹可循的:二次元、重口味、以及对人类学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抓取超现实元素”的学科的热爱,都可以被统一在超现实主义的框架之下。今敏大神的迷幻、英剧的荒诞,也都算是超现实主义的某种表现形式吧。我们的生活都太旧了,那些超现实的意外和惊奇,就算是陈词滥调里的一点杂音,也算是一种救赎了。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六):摘录 (更新至第二集)

  Andy Wharol

  关键词:复制

  “每个人都会在15分钟内成名,之后将耗费他们的一生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有译本很奇怪得解释成为: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成名15分钟。

  “艺术家们总是在画那些生活中的东西,比如干草车,花瓶里的花,水果,而波普艺术表达的是商业世界里的东西,流行符号也能成为艺术。”

  “安迪认为只要不断得曝光,任何人都能出名。”

  Matisse

  关键词:颜色、简单

  马蒂斯成长环境中有一家织布染布坊,所以对色彩有很大的心得。

  “如果你用大量的颜色,没有立体感,没有黑色,白色,或者中立的有机色,就会显得too much。如果我们看这些很强的色彩,并且用他们和一些白色黑色搭配,突然,他们就更加平衡,并且同时栩栩如生。而马蒂斯的画作中就常常在做这样的工作,他的每幅画都会有黑色和白色。”

  马蒂斯鼓励使用鲜亮的颜色,用颜色去传达情感。

  “剪纸的每一刀,你必须做到心里有数,知道该到哪停。”

  “我想这就是从比拟到雕刻这个过程的真理所在吧。我是说,如果你要切一块大理石,只要你的判断有点错误,就会浪费掉一整块大理石。”

  “这是他剪纸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画的是lcarus,希腊神话里的一个人物,他由于飞翔地太靠近太阳而被活生生的烧死。他的头部和整体都是倾斜着的,这包含着一种击败的含义,身体的重量都集中在lcarus身体的最下面,他是在下降,他在向下落,一种顺从的感觉,就像接下来发生的事好像不可避免一样。”

  “马蒂斯启发了无以数计的画家、时装设计师和国内设计师。你还能看见他在商标以及儿童卡通上的影响。强烈的颜色、简单、意味深长的形状,尽可能少的凌乱的东西和细节,更大的冲击力,更多感觉。马蒂斯开创了人们对于现代世界的看法。”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七):我喜欢这部BBC纪录片

  这系列的纪录片于2010年期间播出,介绍了4位现代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马蒂斯、毕加索,达利。

  主讲人Alastair Sooke 年轻帅气,不是一般我们印象中的老学究,讲得深入浅出。他本人是艺术评论家,兼the telegraph的艺术新闻记者,曾经采访过多位当代知名艺术家:Damien Hirst,Anish Kapoor等。

  本片中主讲人亲自去往世界各地,采访很多当事人,专家学者,艺术家虽然都已与世长辞,但看了本系列纪录片后,感觉他们离我们很近,他们的影响依然深远。我更多地了解到了各位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他们艺术的独特之处。我学了多年的美术史,看了本系列纪录片后,犹如架起了一个望远镜一样,大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艺术探究的道路无止境!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八):给自己留一点观后感

  现代艺术扫盲。之前对四位的了解几乎仅限于名字/眼熟代表作,看完之后感觉还是有些收益的,做点笔记。

  达利部分

  超现实主义,来源于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关于conscious和subconcious的看法,我们对很多东西的感受大部分是因为潜意识而不是我们能用语言表达的“前意识“, 所以很多时候艺术可以帮艺术家表达或者刺激受众去感受自己的潜意识。那些特别直接或者略显粗俗的东西反而可以更好的跟我们交流。比较有趣的是主讲人采访一名艺术家的时候他们讨论到达利的两只广告,主讲人开始用语言分析两支广告的不同的时候被艺术家打断,“you are doing it again"。我们太多时候都想用理性的东西去解释我们对一件艺术品的感觉,有些时候可能只是无解的潜意识。

  达利家乡的那片海和各种神奇的石头也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我们没有他的那种艺术天赋,但是其实仔细看也能看出那些骆驼和人脸。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灵感和灵气的地方也是很幸运的。在讲解一个艺术家的人生的时候,多介绍给他们带来灵感的东西是一个好的切入口,也可以让看的人跟他们更接近一点。相信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不仅是天赋,同时也有很多天时地利的因素。

  达利的艺术博物馆也非常有趣,仿佛是一个老顽童的玩具屋。其实作为一个对艺术史完全不了解的人,很多时候去看画展啊艺术类博物馆其实相当无聊,虽然现在把各种艺术品方方正正的摆起来是大潮流,但是私以为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

  毕加索部分

  毕加索的的作品似乎很多都体现了他本人在某段时间的心情,他的很多艺术转型都源于朋友的死亡或者收货新的“爱情”。他更后期的作品的表达方式受非洲艺术影响很多,那种比较夸张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确实更直观更影响人也更适合他所表达的主题。妓院和流浪汉的感觉很难用那种优雅克制的画风体现,立体派的一些更夸张扭曲的表达方法是合适的。

  毕加索的政治偏好很有趣,似乎是被党派当成一个类似吉祥物的存在,和平鸽的原型居然是家里的土鸽子我也是有点没想到。有机会希望能亲眼看一下Guemica,感受一下一副作品在被移来移去的过程中经历的摩擦。

  马蒂斯部分

  应该是四个人之中我最完全不了的一个,但是看完却最迷之感动,虽然作为一个色盲看不出用色的巧妙之处,他的作品的影响的部分倒是比较有趣。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有意思,一个80岁的老人还有那么多灵感,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形式这些灵感可能就没有被大众看到的机会了。

  马蒂斯最后设计的那个小教堂用色反而真的返璞归真,如果有机会很想去一下感受一下那种安静。小兔子也好可爱好可爱,简单的颜色特别适合小孩子的书,

  安迪部分

  最有趣的点是每个人在安迪手下都可以有像明星一样的体验,他本人似乎也这样觉得。技法很难说是最好,但是确实有创新影响力广并且有非常强的预见性。被枪击差点死了之后居然开始更疯狂的爱钱,真是有够妖艳贱货跟外面那些清纯美少女一点都不一样。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九):艺术互为联系

  用四天的时间,争分夺秒一天一集看完现代艺术大师,它分别详细介绍了20世纪的四位重要的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马蒂斯(Henri Matisse)、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达利(Salvador Dali)的艺术生涯。

  镜头跟随主持人Alastair Sooke先生的脚步,走访了四位艺术家们生前的居所、游历、求学、谋生、发迹的国度、釆访了他们相交的至爱挚友、以每一时期的艺术品为主轴,细划每一个时代背景,艺术家诞生的年代滋养了其的艺术发展。此片最难得的是,将现代艺术拍得如此好看易懂,轻松活泼又不失历史文化内涵,足见A的学识扎实,着实掌握了将难言的艺术转成通俗的大众传播语言的决窍。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把名人、大众消费品都当成了一种艺术品,他让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让曝光成为名人赖以生存的手段,简直预言而今的名人制造工业,而后他转向电影,音乐都获得巨大的成功;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从传统画法中不断精简线条,最终缔造简单勾勒,大胆色彩的绘画艺术;毕加索争脱了西洋画派的中规中矩,从蓝色、粉色时代走入了情感宣泄的画风,把旺盛的荷尔蒙做为灵感的源头;达利则终身实践超现实主义,用两撇上飞的小胡子,瞪圆的双眼去审视一切,龙虾电话也罢,嘴形沙发也好,让人类展开想象的翅膀。

  艺术家互相联系,安迪穿毕加索式的上衣,拿着梦露的画,去找达利。马蒂斯说毕加索是个无赖。希望那些满口艺术的人都能静下心来,补补课。

  《现代艺术大师》影评(十):被绝妙的理解击中

  看了安迪沃霍尔、马蒂斯和达利,毕加索还没有看,因为毕加索是之前最熟悉的,留到最后看吧。

  主持人小哥挺可爱的,弹幕里好多人叫他老公,还说他是小受,不过他已经订婚了,感觉是个温柔细心的小鲜肉,啊哈哈我好猥琐。

  几年前去巴黎,看卢浮宫看了三天,虽然也很惊叹,但赞叹的是和谐静谧的、宏大直观的美,朝着瞻仰名字如雷灌顶的古典大师们去的,发出的感叹无非是“哇好像真的”、“真好看”之类粗鄙之语。后来冲到对面的奥赛博物馆,一口气看到天黑,感觉灵魂受到了冲击(哈哈 ),因为看到那么多梵高的画、想到《渴望生活》里那个充满爱的人,看印象派的画,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的冲动、那些飞快的笔触、刺眼的眼光、看到塞尚的倾倒出画面的景物、莫奈的雪地的草垛、睡莲和无数的风景画、还有高更的诡异的日本版画风的大溪地岛民,走出博物馆,夜晚深蓝的天空和塞纳河岸金黄的灯光在水中的倒影,就特么是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里的画面啊!巴黎在那一刻变得如此迷人,那一整天的整个人感觉是醉的。

  扯远了,现在回想,为什么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东西能最普及,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它的题材和风格,是在我少得可怜的艺术史知识的基础上能欣赏得了的,你从笔触的情绪、色彩的冲击中一股脑地感受到画家的激情,那些东西能本能地引起你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美的共鸣。

  但是对现当代的艺术、除了能知道点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代表作、多数无感,越到当代越无感,可能总觉得并没有技术含量吧哈哈,当然了照相机问世以后,绘画的技术含量某种程度上被抛弃了。那些牛逼轰轰的大作,并不知道好在哪里,有的有点感觉,但说不清、更多的,是企图用一些哲学概念去套,象征啦、解构啦、批判啦、嘲讽啦、荒谬啦。

  C的这套纪录片拍的方式很棒,依着时间顺序,先追溯大师们出身成长的经历,小哥顺便当地一游感受氛围,再扩散到作品和周边、对时代的影响,小哥又顺便世界各地观光浪荡一翻,拍得逻辑清晰,画面美好,配乐棒呆,小哥口才不错又很萌。不过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访谈,比如其中讲安迪沃霍尔的时候,采访了安迪的好朋友,纽约的一个老骚货(看起来就是)艺术家和演员叫Dennis hopper,小哥问他,为什么安迪喜欢复制,他说,这不就是我们的时代吗,媒体、报纸、滚动新闻联播~~~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多少回了?小哥被启发了,说,你不觉得安迪能够预言么,他预言了我们时代的媒体运作方式。老骚货摇头,我不认为艺术是对时代的预言啊记录啊什么的,当杜尚说“artist in the future would be a person points his fingers”这个人不一定是画家、不管他是画在布上或者是别的,他只是说这是艺术,这就将成为艺术。!!!恕我无知,之前怎么没有听到过杜尚这句话,惊为天人!我觉得这是对现代艺术最精辟的总结,艺术家就是那个point his finger 的人,成为艺术的方式,不在于他的作品好在哪,而在于对他对艺术的全新定义。

  还有一个是讲达利的时候,小哥采访一个广告创意总监,总监在拍广告,一只完全陶醉在音乐中的黑猩猩以为我独尊、“我的低调不是你们装逼的资本”的气势和着音乐打架子鼓,画面非常动感,小哥很喜欢,提问:“为什么是黑猩猩(有何深意)?”,总监:“why not?你所知道越少的东西,会越迷人和有趣。”小哥:“那比如一个蜥蜴在跳康康舞呢?就不行吧”总监:“为什么不行,你看,这种角度就不对了,企图去搞懂为什么,企图去用理性的认知去分析和阐释,这就错过了重点,出发点不是说让你think differently about this,而是feel the emotion about that。The art of a great salesman is they don’t have to sell,而超现实主义,让你脱离实在确定的东西,到达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你的理性失灵了 。”几句话直击要害,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啊~~~这才是艺术可贵的地方啊,如果艺术是描述或者传达一种思想,那何不直接言说?所以超现实主义重点不是荒谬啊反讽啊,而是一种边界,跨越理性的边界,是一种惊叹,语言所不能描述,理性无能为力的惊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