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典观后感10篇
《网》是一部由金基德执导,柳昇范 / 李源根 / 安智慧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观后感(一):想象的尴尬
1.对于他者的想象,总是以异已的方式完成。我所是的,必然是他者所不是,如此(通过划界)才能确立自己。
2.如果一部电影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与我们的印象相符,那么这必然是一部相当不用心的作品。
3.金基德对北朝鲜的廉价想象与我们的印象相合,正如国人所制作的抗战片中鬼子总以同种形象呈现。
3.如果未曾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仅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另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塑造时,往往会陷入贴标签的尴尬境地。
4.无论是东方主义(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还是反过来-西方主义(东方人对西方的想象)都不免陷入这种困境。
5.《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出于一位法国人对下乡知青的廉价想象,真实的知青生活会如此美好?(甚至李安的《推手》也简单地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上),《她们的名字叫红》中出现的那位西方友人,纯粹是对外国人可能在中国遭遇的简单想象。
6.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迷失东京》与《如沐爱河》,虽然前者与日本文化没有太多关系。还有可以作为典范的《德尔苏·乌扎拉》和《鬼子来了》。
《网》观后感(二):结尾,挺怪的
只聊一点,就是最后的结尾。个人感觉最后的收尾有点硬,好像是为了让哲宇死而死。
他为了与妻子女儿团聚,盯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回来了。却最后在明知道会被击毙的情况下依然要出去捕鱼。他说自己“受不了”。
他被释放后,表现出惊慌失措。我个人理解是,他见过韩国的生活真相后,对现状的反思。人真实经历过什么后,很难摆脱真相对思想的影响。这就好像,如果你一直住30平米的房子,从来不知道有更大的房子,或者即便听过,但没亲眼见过。你也觉察不到这30平米的房子住起来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开眼”了,或许就收不住了。
我并不认为哲宇被物质吸引了。而是他发现自己知道真相后,无法继续生活在更加真实认清的谎言里,那怕他还想继续自欺欺人的生活都不行了。
但是否这一点强大过他对自己家庭和女儿的爱呢?这就有点不合理了。
这个片子最后的“死”戏有点牵强,个人感觉。
其他方面总体上还好了,只不过金基德以往的“血腥”味淡了。
《网》观后感(三):金基德:我不陪你们玩儿了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允许有人高出人间一头,也允许有人低入尘埃三尺,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有的只是一堆狗血的问题。这些问题编织成一张巨网,人皆困缚其中,互相嘲笑,彼此怜悯。
金基德的《网》,首次摈弃了宗教(佛教)的救济路径,将人物置于幽深封闭的人间,对其实行严厉的空间管制(国家、密室),一步步将其逼入边缘情境,一点点摧毁其生而为人的自由意志与生存欲望。
南哲宇是生活在朝韩边境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朝鲜渔民,一套房,一艘船,老婆孩子炕头暖,小日子过得挺美满。某日清晨,南与妻子鱼水之欢后,神清气爽地出门网鱼,引擎发生故障又舍不得弃船而飘进了韩国国境,不出意料地遭到了韩国当局的严密盘查。在基本认定南不是所谓的间谍之后,韩当局负责人秉着一颗治病救人的拳拳之心对其进行“招安”,威逼利诱,设局下套。然而价值观的霸凌并没有让南放弃抵抗,他一心念着妻女,坚决要回北边。几经周折回到北边,又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朝鲜当局的盘问。在韩国,南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回到朝鲜,却形同木偶,懦弱胆怯。所谓的国家意识形态,不过一面教人对自己人做顺奴,一面教人对敌人做暴徒。结果,南牺牲菊花从韩国偷渡回来的美元救了自己一命(此处令人脑补到《国产凌凌漆》,金基德估计也想不到更巧妙的法子来黑腐败了)。回到家中,南并没有很兴奋,面对妻子的主动求欢只能泪流满面——他,阳痿了!金氏这次终于手下留情,没有快刀斩落烦恼根。性功能作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是金氏重点审问的对象。过去,金氏将其作为罪恶的根源,而今竟成了被迫害的对象。从片头的主动求欢,到此时的阳痿无能,首尾呼应之下,金氏刻意书写了南哲宇的阳痿之路,揭示了人生的空间困境及其导致的精神焦虑与功能障碍。笔力至深,令人叹服。渔业许可证被吊销,阳痿的南哲宇终于爆发,决心跟世界拼个鱼死网破。他不顾边防狙击手的劝阻,毅然下江捕鱼,结果饮弹而亡。
有观者认为本片是金氏自我颠覆的一部作品,以往的金氏风格在本片中荡然无存。以我拙见,片中多少还保留着一些金氏痕迹,比如南说:“我最近可能是网了太多鱼,现在轮到我被网死死地缠住了。”这不正是金基德一贯的宿命论吗?佛教并没有遁去,而是演变成一种绝境中的若有所悟。过去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后,如今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前。这些问题是人生自带的原罪,摆脱不掉,消弭不了,怎么办呢?或许只能象征性地呐喊一声:我不陪你们玩了!
《网》观后感(四):一个脱不了北的朝鲜人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
------------------------------------分割线----------------------------------------------
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网》观后感(五):电影《网》
韩国电影《网》,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很讽刺的一部电影。 讲述的是朝鲜渔民南哲宇,原本来南北交界打渔为生,但是一次意外,因渔网卷进发动机引发渔船故障,漂流到韩国国界,被韩国带回后一番审问,屈打成招,糖衣炮弹,车轮审问等等方式,主人公南哲宇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只有留在朝鲜的家人,其实开始看到一半,觉得讽刺的是韩国草木皆兵的国度紧张,当然对于间谍问题确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行为思想太左了,也未必是好事,在韩国幸好遇到好心的保安真宇,才有了后来能回到朝鲜的机会 对于韩国而言,富足的生活,经济的领先确实将归顺作为一种优待待施加给别人,但是南北问题一直以来的根源,是敌对的政治立场,经济是一方面,所以在于归顺问题上来说,韩国所持姿态就自高了起来 真正击溃南哲宇的,是回到朝鲜后的态度,当历经劫难回到祖国后,得到的是比韩国更屈辱和不公的对待,所以,当心理的希望破灭之后,带来的就只有绝望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个亮点,1,当南哲宇被带到首尔后,一直闭着眼睛,他的信念是看的越少麻烦越少,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事实是回到朝鲜,是否睁开眼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被认为比自己认为更现实,2、韩国将南哲宇放到首尔街头,妄图让他归顺,其实这种行为和可笑,没错,很多人流连花花世界,那是对于向往的人而言,不是所有的花花世界都令人向往,就如同南哲宇说书,人们浪费粮食,酒没喝完就扔到,女同志出来卖身,富裕的国家怎么这样?没错,金钱和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享受,同时我们也面对的是道德的缺失,所以,事物正反面的关系吧,3、回朝鲜的时候,南哲宇脱掉所有衣物,代表着决心吧,也更多是是为了避免麻烦,不确定里面的爱国心有多少,但是确实是很明智的行为。4、回到家中后,南哲宇绝望了,因为他不在确定自己坚定的信念是否值得坚守,不知道是否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坚持捕鱼,被枪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吧,毕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 挺现实的一部电影,南北朝鲜问题是主题,现实远比我们电视看到的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许只有朝鲜和韩国人民才有判断和发言权吧,作为旁观者,中立的去看,认真的感受吧
《网》观后感(六):子非鱼
一般人听到这句话时,总是会想到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濠梁之辩”中的著名语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但是,我却斗胆想改动一下,子非鱼,焉知鱼之苦也。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习惯于站在高处,指点江山,总有种好为人师的表现欲。但是,面对别人的苦难,却总是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片子中的渔夫,因为一场意外穿过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在这两个原本应该是同根同源的国家里,却无法达成回家的愿望,而回到祖国后才发现,他已一无所有。
且不提影片中的政治立场,究竟是独裁还是民主更适合,到现在也无定论,而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彼此隔空对话的情景我们也屡见不鲜,但是关于影片中作为代表人物出现的双方政府人员,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影片中,除了看守人员“真友”外,没有一个政府人员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无论是南韩还是北朝鲜的官员,在“政府”的外衣下隐藏着都是个人的私欲。无论是暴戾还是贪婪,在其背后,都是对普通民众的俯视,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俯视蝼蚁般苍生,人民的艰苦,他们假装没有看到。南韩的官员因为自己的家人丧生在某场战役中,从而对所有从北朝出来的人都非常仇视,不惜采用屈打成招的方式对待他人。而北朝鲜的官员却是异常贪婪,用尽手段从渔夫手中拿走了原本属于他的钱。也许在他们心中,从未将民众视为平等的,他们是上位者,民众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政令出自于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政府人员口中,上司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也屡见不鲜,究竟何时双方能够坐下来平等的对话?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网》观后感(七):简析金基德新片《网》
朝鲜渔民南哲宇出海捕鱼,由于发动机故障,渔船飘向韩国海域,南哲宇被韩国边警抓捕审查。金基德的新片《网》,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南哲宇一心想回到朝鲜的家中,韩方审查人员怀疑他是间谍,设置种种障碍阻止他回家团聚,并且企图说服他归顺。南哲宇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回到了家中和妻女团聚,但是,他们原来平淡美好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
我不要而你们偏要给的“自由”是不自由
南哲宇落入韩方审查人员手上后,一心只想回家。负责审查的警察却百般阻挠,这位警察有亲人葬送在当年的朝鲜战争中。虽然早已过了意识形态严重对峙的冷战时期,但这位满腔热情的忠贞爱国分子,却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意图从事间谍活动的赤色分子。他的上司局长先生,显然是出于舆论观瞻的考虑希望事情处理妥善:不管南哲宇是否间谍分子,都要把事情处理的让媒体满意,能够说服南哲宇归顺自由民主的大韩民国是最最好的结局。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关系到这位局长的政治前途,这位局长发自肺腑想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民的热忱,几乎要感动到观众。
在韩国人印象中——至少在韩国官方口径下:北朝鲜处于独裁统治之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是不幸和可怜的。甚至,他们对朝鲜的这种印象让他们产生一种“良心”上的自觉:拯救每一位独裁统治下的可怜人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的热情毫不亚于当年高喊“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那帮人。
韩方承诺:投诚之后,即使不出去工作政府也会提供生活保障。除了南哲宇的警卫人员,韩方人员不理解南哲宇为什么不要“自由”。其实,对南哲宇来说,他开始并不懂得什么是自由,他对自由没有概念。但他知道什么是“不自由”——他们想让他生活在自由的韩国,但他不愿意;他们硬要把他们珍视的“自由”加诸于他,这就是“不自由”。
我醒着你们这些睡着的人偏说我睡着了还大声疾呼的要叫醒我
南哲宇到了韩国不愿睁眼看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奢靡,但后来还是被韩方人员略施小计开了“慧眼”。韩方人员以为,他只是开始还不习惯,只要他见到接触到自由世界久了并且适应下来,必然不复再想回到专制独裁的国家。这里似乎有个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长期在昏暗洞穴以为知道真理的人,一旦走出洞外,见到太阳(“洞穴隐喻”里用太阳比喻真理),必然觉得灼伤难受,以至于一心只想回到洞穴,而等他们慢慢适应,就能接受太阳一样的光辉真理。
但南哲宇并没有被资本主义花花世界迷乱双眼,他还是一心想着返回朝鲜。对此,韩方人员说他被洗脑了。就在南哲宇以为自己逃脱审查人员的跟踪,看到韩国的生活物质丰富时,他偶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模样,这匆匆的对镜注视让他更清醒于他所处的这个繁华世界——他并没有被朝鲜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洗脑,他也并不醉心于这个表面自由繁华、内里平庸拜金的资本主义世界,他只牵挂徒四壁立的家和妻女。(引申来看,通过男主角南哲宇对家庭情常伦理的坚守,导演似乎想揭示:对抗当下冷漠的全球资本主义,还是要回到人的情感中寻找动力。)
而那些说他被洗脑的人,试图要叫醒他给他自由的人,其实是被洗脑睡着了。他们是自愿且不自知的被“自由”、“民主”、“文明”这些符号洗脑了——韩方那位女性说客,她得体、大方、礼貌、理智地说服南哲宇归顺、“组建新的家庭”,不正是反映被符号洗脑的她情感严重缺失吗?
有钱的国家没理想,有理想的国家都在想办法搞钱
那个暴力且充满爱国热忱的韩方审查人员,他简直是盖世太保附体。当他发疯似的高唱国歌时,他的上司也发疯了似的让他闭嘴。自由、民主、富裕的大韩民国不需要(也无法)时刻制造国家危难的紧张气氛和无处不在的假想敌,以维护某个政党或军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审查人员的发疯,完全是残留在他意识里的冷战思维让他无法面对当下的韩国现实造成的;假如把朝鲜的政治环境置换到韩国,他绝对是伟大领袖的忠实战士,能“用征服宇宙的精神,建设强胜大国”。
没有崇高的国家理想,资本横扫一切,个人不再相信意识形态宣传的绝对真理,个人存在淹没进物欲横流和及时行乐中。这就是相对北方的南方朝鲜半岛。而在北方的朝鲜,国家的崇高理想以及意识形态宣传,无所不在;权力深入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钳制每一个体的出生、成长。在努力给人民洗脑的同时,当权者能清醒地分辨出每张美元的面额,即便这美元是从屎坑里捞出来的。其实当权者很清楚:那些被洗脑的人,并不都相信国家宣传的崇高理想,他们只是为了家庭团聚、生活平安,装睡而已。
你在做爱,“老大哥”在看着你
据说“自由”是没法下概念的,因为一下概念,这“自由”便被限制,便不自由。
开始,南哲宇完全没有自由或不自由的认识,他的生活清贫却自在、安乐。经历南北朝鲜对他的轮番审查,他懂得了恐惧和不自由。电影在开始不久观众看到他勃发的性欲,而在影片结尾处他却变得无力勃起,这种性能力的展示始终伴随墙上的两张领袖像——权力的无孔不入,以及南哲宇对这种无孔不入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死亡是因为他走投无路。他深感权力的压抑,自由的无望,自身的无力。他像一条被网住的鱼,找不到出路,无论在北朝鲜,还是在南朝鲜。
《网》观后感(八):《网》——金基德,朝鲜和韩国
本文又名“everyone is 狗逼”。
1.韩国电影导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善于挑动观众愤怒的情绪。比如我,这篇就是满怀愤怒写出来的。(这里有一个愤怒燃烧的QQ表情)
2.大韩民族是一个虚伪的民族,在政治上尤其如此。我举个例子吧,电影里面的组长,要把渔民逼供成间谍,如果他成功了,一定会得意地享受功劳。等到事情败露的时候,再自杀谢罪。这就是大韩民族中常见的虚伪的荣誉感。不是因为做了错事而耻辱,而是因为做了坏事被发现才会耻辱。如果是日本人,会在完成自己使命后自杀谢罪。如果是中国人,并不会谢罪,会继续当组长。
3.由于韩国政治上的虚伪性,所以韩国从来不会有足够伟大的政治家,这同样是韩国总统职位为什么这么危险的原因。电影中韩国官员全是大傻逼,这也符合现实中我对韩国政府的观感。
4.同样由于这种虚伪性,韩国也很难产生足够优秀的政治题材作品。韩国导演真正擅长的是讲述小人物之间的感情,比如《请回答1988》。我强烈怀疑,导演的格局和国土面积是正相关的。中国完全有可能拍出优秀的政治题材电影,中国导演的问题是基础不行,技术不行。
5.即使是金基德,在拍南北题材电影的时候,也很无力,缺乏思考,只是粗暴地喊,韩国朝鲜都不是东西啊,everyone is 狗逼啊。
6.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金基德。我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总不能说,韩国真好,朝鲜是狗逼吧。这样也不行。
7.韩国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总在凑够想方设法凑够120min。这不是批评。如何凑够120min也是一种技巧。比如《釜山行》里面那段穿越车厢找老婆孩子的剧情,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每节车厢情况不同,扔手机吸引丧尸,遇见变异的同学,等列车过隧道,一节车厢5min过去了,不会显得空荡荡。到了《网》里面,如何凑够120min呢?为了让渔民归顺韩国,在街上装小偷,让他睁开眼,让他遇见卖淫女,再让卖淫女打电话。要回朝鲜了,把衣服都扔了,却留下个娃娃,搞笑呢?朝鲜官员审查他,发现了美元,就贪污放过他了。这种剧情,看起来深刻,充满隐喻,实际上非常肤浅。甚至是拙劣的。
8.另一个硬伤是没有搞清楚人物的价值观。《教父》伟大不是因为主人公是黑帮,黑帮不就是违法犯罪吗,有什么伟大的?而在于里面人物的价值观交代的非常清楚,尊重规则和契约,为了家庭什么事都可以做。反观《网》,渔民的价值观在哪?到底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还是忠于祖国?没有交代清楚。组长的价值观在哪?是因为家人被朝鲜间谍恐怖袭击而心理变态还是因为自己是极端分子?没有交代清楚。莫名其妙唱起了那段韩国国歌,简直是个大笑话。
9.结局也是强行深刻。渔民费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家里,然后就要违抗命令出去捕鱼,然后被击毙。并不是主人公最后非要死才能要作品深刻起来。何况是这种莫名其妙去送死。最后一个镜头,强行让小女孩笑一下,又是强行充满隐喻,实际上非常肤浅的示范。
10.2003年,记者采访比较人类学家Sally Merry,谈起了巴基斯坦的一桩轮奸案。记者试图引导她说,虽然出现了强奸案,但是应该尊重巴基斯坦文化的相对价值。sally说,我不这样认为。记者问,那你有没有认识其他人类学家会这样认为,Sally说,没有人类学家这么认为 。虽然片中有卖淫女想去朝鲜,认为那的生活比较好,去了就是下一个植物人。从来不存在朝鲜和韩国有相对价值这件事,不存在朝鲜人民也有自己的幸福这回事,金家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独裁政权。
11.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来说,说一种语言的大韩民族是一定会统一的。到时候,一个有萨德,一个有核武器,哼哼。
12.从不狭隘的民族主义来说,我们都是一名世界人。家乡,祖国都不那么重要,保卫地球和保护好身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网》观后感(九):关于网
人在决定是否看这部电影时候,往往在看完导演之后,就决定了。金基德的新片<网>,在看了两分钟之后,的确有牵着观众要让人看下去的心理。
人物形象设置比较典型,非黑即白。渔夫到了韩国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监护小哥,真不知道有这么一颗公主心的人是怎么来当监护的,在与渔夫接触没多久之后,就用“辞职的说辞,来担保渔夫不是间谍”。这种心理动机,让人觉得他真的是职场小白啊,本来一个敌国的身份不确定家伙,监护小哥你是怎么那么快入戏的?另外,中间一个走心的戏里,监护小哥和渔夫大叔套近乎,说出了自己坚信渔夫是好人,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经也是朝鲜人,渔夫大叔的口音和爷爷的口音很像。这真的是什么做作、牵强的梗啊,宁愿不要出现,简直分分钟跳戏。渔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形象,在刚开始的对自己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到最后再吊销了渔业从业资格证之后的一意孤行,这都是一个完整人物本身具备的心理的起伏、变化。
审讯的戏中,导演的处理较为巧妙。可以想象,韩、朝两边的审讯都会同样的严苛、都会同样强行逼供。相对来说,导演把在韩国的审讯时间占用了较长的篇幅,把朝鲜的审讯情节相对压缩。因为在韩国审讯中,有各色人物出场,正、反两派人物的出现,让审讯、考察期的动作、情节过度自然。而在朝鲜的审讯内容其实是与韩国的审讯是如出一辙的,如果再把韩国那一套再以同样的长度、同样的情节再上演一遍,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时间太长。还好导演用“长官贪污美元”这样一个小的情节点,结束了审讯,不仅让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在情节上更是凸显了人性,可为是非常之妙。
影片中还有一些没有展开的小线索,在韩国审讯室内神秘的眼神,传递的话语是否是间谍的密钥,以及骨汤家少女出门时异样的眼神。也许因为这就是电影,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只言片语,而现实中的世界的故事,往往会比电影更为复杂吧。
虽然都说本片已经不像金基德导演的风格了,但是片尾渔夫回来的一系列镜头和语言,我还是很喜欢的,总算是没有多余的说教和解释,默不作声的动作、哭泣,一意孤行的前往捕鱼只为了家庭的生活,以及女儿拿着自己的新旧的玩偶玩乐,都给人无限的思考。
《网》观后感(十):一点感想
忘了上一次看金基德是什么时候,是他的《圣殇》,印象很糟糕。但只要是他的电影,还是会看的。他是不可能现实主义的。他对边缘人物的关注,并非出于道德上的关怀,而是认识自我的需要。
就《网》来说,它与其说是要呈现一个事件,还不如说是在思考一个情境,进而展开人的命运。呈现会有更多细节上的差异,而思考会有更多符号上的相似。最经典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牛奶和妓女。
在不得不睁开眼睛之后,渔夫看到的首尔便是一边垃圾桶堆满浪费的粮食,一边年轻漂亮的女孩卖身为生。这样的安排的确有些刻意,但是从渔夫的角度,他的确会倾向于看到这些。
这就是你们的自由社会?你们凭什么有一股优越感,并且以拯救者自居?这样的发问的确有些陈旧,但值得不断地重复。
从整个电影来看,似乎容易得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俨然差不多的结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尤其是作为意识形态都不可避免的恶。因此两种社会形态只是有差异,并非有高下。
资本主义的确没有以拯救者自居的资格,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优越。高下之分并不一定非得基于等级,也可以基于差异。而对于脆弱的人来说,这微小的差异足以致命:当一个社会在谈自由的时候,另一个社会在谈幸福。前者为此悬置幸福,后者为此压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