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哀乐中年》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哀乐中年》影评10篇

2022-03-22 03:3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哀乐中年》影评10篇

  《哀乐中年》是一部由桑弧执导,石挥 / 朱嘉琛 / 沈扬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哀乐中年》影评(一):我不在那儿(算不上影评,只是观后感)

  幸福。这是我走出放映厅时的心情。一部电影能给我这样的感受,这很少见。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我差不多又看了两遍,这对我来说则近乎罕见了。

  石挥让我着迷。通常来说,我为一个男演员着迷的时候,他们都在爱情故事里。但这回,是在女儿问他你的手杖哪里去了,他说哎呀忘在刘老伯家里了的时候(或者他说的那个词不是刘老伯?我听不太清,不过这不重要),是在他用可爱的语气读着女儿记账似的日记的时候,是在他掏出老怀表,眉头一皱,生气地说“嗯,又停了”的时候。这些时候,爱情故事还没有开始。今天我在一本电影史的书里读到一个老导演徐昌霖的访谈,他说“《哀乐中年》演的比较失败。《太太万岁》也一般。因为到底不是万能的,那个角色不是他最喜欢的,是人家让他演的。他当时是‘文华’公司的头牌男明星,任何戏都要他演”——“那个角色”到底是哪个角色?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不希望是前者,但也许他说的就是前者。可是我又没法问他,您说的到底是哪个角色呢?我讨厌这样的语焉不详。

  我也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朱嘉琛饰演的敏华。我喜欢她和喜欢男主角一样多,或者,只比男主角少那么一点点。女人。穿旗袍的女人。被柔光包裹着的女人。黑白胶片里的女人。究竟是黑白胶片让她们更美,还是她们的美让黑白胶片熠熠生辉?她们各不相同,仪态万千(可现在电影里的女人们都变得千篇一律)。敏华问,那么你想我是不是应该答应他呢?她说的不是,你希望我嫁给他吗?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微微颤抖。在这部片子里,爱情的感觉(或者我所以为的爱情的感觉)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我甚至对老夫少妻式婚姻的印象也大为改观。

  伟大如石挥,在银幕上依然是我欲望的对象。或者说,电影就是欲望机制,整个世界就是欲望投射。(不过,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个既沉重又轻浮,即明明白白又不知所云的词儿吧。)这其实不是我看的第一部石挥出演的电影(客观的讲是《姊姊妹妹站起来》,主观上却不能算),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初次相识总是印象深刻,而这里又恰巧有一个爱情故事,除了《假凤虚凰》(我甚至怀疑有生之年能否看到这部胶片)外,他的角色大概都与婚姻爱情无关。你自然会去搜索他的资料,你自然也会知道在1957年冬天的某个夜晚,他跳进了汹涌的黄浦江。他如果活到今天,会是97岁,但很少有人能活到97岁,所以我猜测他也许甚至必定会在这之前离世。这样一来这个日子便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我只能去追忆。

  没错,就是这个词:追忆。

  某些人的世界结束的时候,我的世界还没有开始。我无法冲破岁月的坚冰跨过时间的长廊。我不在那儿。我看老电影,一大目的便是想看看中国人曾经是怎样生活的。但那样的时空消失了,那样的肉体也早已消亡了。前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纪录片,从而得知一个惊人的“常识”——当母亲还在外婆腹中之时,那些孕育我们生命的卵子就已经准备好了。生命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奇迹,也因此,再没有比肉体的消亡更叫我恐惧和悲伤的事情了,而我们每一天都在一步步地走向它,时间一旦启动便无法回头。诚然如乙所说,假如今天与明天相同,明天与后天相同,假如时间的差别消失,一切便也没有了意义。可所有的意义叠加的重量抵得上那一秒钟的戛然而止么?甚至,意义究竟是什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在那儿。

  我,不再在那儿。

  《哀乐中年》影评(二):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电影在温情脉脉、平淡朴实的叙述过程中,以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做了主导,这种力量来自于传统世俗观念,也来自于一种集体势力。

  《哀乐中年》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风格上的轻喜剧色彩。喜剧天生的娱乐性更符合个性张扬和人性的解放,所以该片的出现是一个更“开放”也更“现代”的标志。中国电影的主流,对集体和阶级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个人;而在对个人的关怀中则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者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中年;进而在中年故事中对他们的物质生活的关心远远大于对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的重视,本片明显是一个另类。本片将哀婉、讽刺与幽默达观融为一体,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编导技艺圆熟,有如哀乐人生的抒情诗篇。以桑弧和张爱玲为代表的展现市民世俗生活的都市市民喜剧,包括《太太万岁》《假凤虚凰》以及《哀乐中年》,不仅迎合了建立在30、40年代上海工商业发展基础上的都市市民文化,还形成了具有独特品位的轻喜剧的样式。

  电影也显示出导演桑弧沉郁的一面, 本片表面上描写的是两个年龄悬殊的教员的爱情,实则表现的父子冲突这一亘古不变的叙事母体。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是桑弧的拿手好戏。话剧皇帝石挥以万变应不变的表演风范,一变他在《太太万岁》中的酸腐和荒唐,而换之淳朴而拘谨。片中最大的寓意乃儿子在父亲50岁生日之际,竟送墓园,而父亲却把这墓园改建为一所小学,谁在葬送谁,谁在教育谁,怕只有天知道。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文华风格”中最有风格的一部。它深深根植于时代生活的深层,深得上海独有的都市市民文化的底蕴。

  《哀乐中年》影评(三):现实主义的魅力与遗憾

  和《东京物语》一样,本片在叙事中的耐心与节制让人敬佩。影片节奏安排得当,技巧与内容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石挥的表演堪称经典。要挑它的问题那就得从时代着手,剧中反映的中年问题虽然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是已经转移到了老年人身上,而且也缓和多了。再者,编剧一定是个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对于“变”的重视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但是他太着急表达自己对独立的见解,对于男主角少了些现实层面的关怀,竟然让50岁的他面对少女的表白时欣然接受。女主角也是,张口就是“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影片的立场是“解放”,这种“解放”却是以一种不容反驳的压倒性意志展开的。想想那些洋溢着抗争精神的台词吧——“你得有狠心撕掉旧的,才能创造新的”,“他们不能代表全部年轻人,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罢了”。仅仅这一点就与《东京物语》拉开了差距。说白了,本片那场突袭式的“爱情”不过是个支持论据,有鲜明的态度,却没有充足的理由。须知好的作品往往引出问题,差的作品才提供现成答案。作为一部电影,本片无可挑剔。但是在人文关怀和个性化表达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它显得过份理智。

  《哀乐中年》影评(四):人和世界《哀乐中年》1948年出品,桑弧作品

  人和世界

  《哀乐中年》1948年出品,桑弧作品

  对于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珍贵的影像资料,那些可爱的演员们,我心中充满了感谢和激动,但是更多的是敬畏。今天有幸在影院观看了桑弧的《哀乐中年》。

  这是讲述了陈绍祥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家庭故事。

  同时也讲述陈绍祥和刘敏华的爱情故事,一个近五旬的中年男人和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的一段新的人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思想。

  桑弧、石挥和朱家琛,对于前面两人的喜欢的狂热已经变为淡定了,从《哀乐中年》开始,对刘敏华的扮演者朱嘉琛的爱慕似乎开始膨胀了。这个朱嘉琛据闻是黄宗江的前妻。黄宗江是个才子,但更是情种,毕业于南开大学后,便美参军,后归国创作,经历了五段感情,朱嘉琛可能也只是黄宗江生命中的一滩昙花,两人的婚姻关系并不漫长,而黄宗江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病逝于2010年。关于朱嘉琛,这位女演员,散发出书卷气息,同时夹杂着清新柔和的风味,我也心里顿生爱慕之情。桑弧当时也是因为喜欢朱嘉琛的气质,所以才请来了她来当《哀乐中年》的主演。解放后,朱嘉琛这位美人儿便追随黄宗江参军,后来两人便离婚了,昙花一现的朱嘉琛,此后逐渐被世人所忘记。

  这部产于1948年的电影,其艺术品位和思想质量跟当下的电影相差无几。更令人吃惊的是,影片所表露的思想观念更是直指人心,突然发现,五十年前的人所拥有的生活观念和五十年后的人们所怀揣的生命理念毫无变化。从电影中反思自己,反思生命,这是我所追求的,桑弧用电影化的手法让我达到了目的。

  首先是生命观,人的生命观的改变大多是因钱而起。早年的陈家,母亲离世,父亲只是一家小学的校长,拿着微薄的收入,家里三个孩子上学,陈绍祥还供给着自己姐姐的孩子上学,一大家人其乐融融。那时候,大人的生命观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然后长大成材,而自己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应该的,值得的。因为在陈绍祥的心里,孩子是自己的全部,是家庭的全部。

  后来,三个孩子长大了,女儿嫁人生子了,大儿子荣升为银行的二把手,也娶媳妇了,二儿子谈恋爱了。老人要开始当“老太爷”了,一天到晚可以在家吃喝玩乐,一切只是等着死亡的到来。因此,连家里的仆人都不把这位老太爷当回事儿。于是,大家的生命观开始变了。老太爷生日,儿子就给“老太爷”建墓园,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等死这件事情只是自己意识到的,那还是开心的。但是如果旁人也认为你活着只是等死,那这件事情就严重了。生命的意义是让别人能感觉到你存在的价值或者是利用的余地,一个等着进坟墓的人,还会有别人认可的价值?

  “老太爷”实在无法继续这种“老太爷” 般的生活下去,于是他回到了学校去找刘敏华,刘敏华是一个温婉动人的女子,她一直将自己对陈绍祥的情感对都深藏于心中,却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希望。刘敏华对陈绍祥的情感起源,从某种程度上,陈绍祥是代替了一个抚慰她心灵的角色。刘敏华的父亲在后母面前总是唯唯诺诺,就算是面对后母对女儿的胡乱指责,刘父也只是忍气吞声。而陈绍祥对刘敏华的点滴关心和呵护,却让这位善良的女子将陈绍祥的关怀铭记于心。多年以后,刘敏华长大了,出落的亭亭玉立,美丽动人。心中空虚多年的陈绍祥,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女性角色来倾诉,来陪伴,唯一的女儿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无暇顾及他。恰恰此时,是她,给了这位“老太爷”新的生命希望。而陈绍祥的坚决和果断,让这一份新的生命希望开始燃烧。

  其次是反思人。反思人的目的是希望看到人可爱的一面。而看到人可爱的一面则是建立在看到人丑陋的基础上。但是,在电影中,丑陋不能挟带十分强烈的批判色彩,不然的话,人便不是一个电影人物。

  第一,陈绍祥是一个可爱的人,对儿子安排的“老太爷”生活言听计从,收集邮票、旅游、养花、养鱼等,他是一个可爱的老人;后来自己明明悄悄的喜欢上了刘敏华,却全然不知,当知道之后,他表现出来竟是坦率和果断。就个人视点而言,这是一个小漏洞,当陈绍祥得知自己的心里一直藏着刘敏华,表现出来的爱首先应该是羞涩的、纯真的、可爱的,接着才是大胆的、直爽的、毫无顾忌的,直接忽略了第一步,便会减少这个中年人另一份纯真的可爱。但是相反的,这个可爱的人,是不成熟的,因此表现出来的便会是自私、无厘头。如自己生日之时独自离家,如果儿子对父亲足够的漠视,那么这次的五十大寿便可忽略。陈绍祥被“老太爷”的这种称呼所忽悠了,所以啥也不干了,养花养鱼,打麻将,因为,老人从来都是不需要学习的。于是,陈绍祥始终如一的延续着自己老一套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个迷乱的年代来说,似乎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如果陈绍祥的后半生没有遇到刘敏华,他将会怎样度过他的余生?是学会与人沟通,还是保持一如既往行为风格?第二,刘敏华的后妈是一个丑陋的人,她为了生计,为了占有,不得不排挤刘敏华,并将她找个人家嫁了。陈绍祥骂她没心肝,她也认了,后来女儿要和陈绍祥结婚,后妈站了出来接着骂陈绍祥没心肝,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这个时候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她是可爱的,只是这种可爱是肤浅的,柔弱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观看的时候,是故事重要;思考的时候,是思想重要;回味的时候,是人重要。是那一群人,给了我们一个新世界的故事,一个新世界的思想,让我们享受,引起我们的层层思考。

  《哀乐中年》影评(五):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写给石挥

  “He did the books and he died.”

  “他写了书然后死了。”福克纳说希望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着。

  有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石挥,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人。

  迟迟不敢动笔,也越来越渴望写点什么,不想太感性,所以看了几乎所有看得到的石挥:他演的电影和写的书,以及他人眼里的石挥。

  天才无误。

  看石挥的电影,最初是纯粹的慕名,因为中国电影史绕不开他去。大学特意拉片看《关连长》,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被震动了。黑白年代拍解放军竟能如此挥洒自如,见血见肉,真开眼。明星石挥消失在关连长的身体里,与肖教员拉呱那场戏,轻松自然到与其他演员的表演风格格格不入,他分明不该属于那个年代。

  震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十余年就这样过去,期间不记得看过他的电影,翻查过他的资料,直到这个三月。

  因为对早期国产老片爱得痴迷,又作为铁杆张迷,开始有计划地看老片。《太太万岁》里的婆婆最喜苦情戏,越苦越好,但她自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喜剧人物。这位婆婆的戏几年前只看过一部《太太万岁》,直至《哀乐中年》《宋景诗》,才发现她不是玩票,且与石挥不少对手戏。这次看片是随机从《天堂春梦》开始,蓝马在片中是个无情有义的阔老爷,夺了朋友的孩子,养情人又把上官云珠演的太太气得半死。看时尚不知蓝马与石挥的好交情。这一部后,系统自动又自动推荐了几部,评分都不低,随便打开一部桑弧导演的,是《哀乐中年》。因早听说编剧有张爱玲一份,当然要看。

  《哀乐中年》之前,见识过《我这一辈子》里怎么演怎么有、完全掌控影片节奏与风格的石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人艺早期创始人。所以印象中,石挥是银幕上泼洒自如、大气张扬的绝对大牌范儿。直到《哀乐中年》。看见开场他与老友在墓地相遇忆当年的一幕,我再次傻掉:这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老爸也是石挥?内敛、矜持、娓娓道来的人物形象叠加,这里自然有桑弧的力道,但看不到一点刻意去找人物感觉的痕迹,石挥再次溶解在陈绍常的哀与乐里,这太可怕。我不是演员,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进入一个角色的身体与抽离会不会很痛,会不会像《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那样令当事人濒临崩溃?

  后来又见到《姐姐妹妹站起来》里的马三,这居然也是石挥。他不介意把坏人演得好过好人,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他是豁出去地演,“忘我”两个字努到头儿也就是这样了。真让人心疼。那时并不知他的终极命运,但不知为何,已经有一丝不安,为他的不留后路而不安。

  僧格林沁是他演过的唯一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沧桑、狡诈、敏感、紧张,整个人都变了。戏少,知道从马上摔了下来就要结局,看得心里一阵紧似一阵。意大利电影评论家说整部《宋景诗》只看到了一个人,石挥。角儿都是这样,不论角色大小、戏份长短。在自己的行当,拼命到这个时候,同梅兰芳是一样的了。所幸。

  而我们是不幸的,注定看不到这位话剧皇帝一丝一毫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了。那是另一个他,邪魅狂狷、肆无忌惮,不需要照顾镜头,连观众都不必照顾。如果真的有时间隧道,我已想好要冲回去的几个时刻。当他在台上扮“秋海棠”时,我要在台下听清每一句台词,旁边有人咳嗽都不可以,尤其是那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当他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修改《我这一辈子》的结尾时,我会坚持要他无论如何让“我”活着见到解放军进城,和儿子海福紧紧拥抱;当他站在台上被批斗时,我要痛斥那些颠倒是非黑白的懦夫,无论是姓郑还是姓赵;在1957年11月的那条渡轮上,我会跑上前跟他聊天,像《雾海夜航》里的“小辫子”那样问个没完,绝不放他一人沉思的机会。

  如果一切成真,他定会好奇地问我:“你是谁?怎么好像什么都知道?”

  我会告诉他:“我是您的影迷。我来自那个您不曾到过的年代,在那里,仍旧有您很多的影迷。您的电影,我们看得如痴如醉。”

  也许,即便我穿越回去,结局仍旧无法改变。因为他是石挥,他也就没那么容易被改变吧。

  总看到他,在一幕幕黑与白的时光里,他分明站在摄影机前,永远挥舞着一截露在袖子外面的手臂说着同一句台词:“我在这里呀!”

  今年刚过一半,就知道最快乐的几个小时是北京电影节的那几个夜晚里。大风吹不动的中间影院影幕墙,一遍遍地预告着明晚的最新西片。在一旁麦当劳不夜的黄色灯光下,跟几个观众摸黑走近放映厅,一个中年男人对女同伴说:“这都是来看上官云珠的。”

  我不是。我没有话,静静地记住这一刻。

  电影是接头暗号。我们是自己人。

  《太太万岁》的片头音乐过香艳,像是一个与石挥无关的电影。那个岳父到底也一点不像他,他就是爱极了与观众捉迷藏。

  第二天是《恋爱与义务》,公布了阮玲玉的耀眼青春与未及的老年。因为黑白,又觉得石挥也这样坐在影院里看过、不小心睡着错过了阮玲玉与金焰无声的争吵。爱上电影资料馆,一座通往老上海、老电影、老爱情的时光隧道。

  最后一场是百老汇的《雪里红》。不必说,李丽华与石挥开过的玩笑一定令他开心到忘不了。

  找不到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去站片刻,解放后也不流行衣冠冢了。今年看到连《天仙配》都被后窗冠以“桑弧作品”。脑海中一片一片他的表情,都似不真。电影是巫术,用银幕吃掉了他们。阮玲玉在景深处越跑越远,虽然回头张望,却听不见有许多人在叫她;石挥眼睛小,瞟一下、瞪一眼、上下打量,都一定是真看到了什么我们不见的而不全是戏。

  我信灵魂的存在,就像信电影那一半真。

  2016年7月20日 北京 暴雨

  《哀乐中年》影评(六):永远不会老的就是“新电影”

  2017第161部--8.9/10. 久闻大名,今日一见震撼啊震撼!1949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份居然能拍出如此深刻隽永温情又讽刺的电影实在是令人佩服。这部电影蕴藏着巨大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看完让人满心欢喜,这样具有启蒙性质的电影应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导演创作者们将不灭的希望传承下去啊。可是后来呢?我想到的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我们这个国家经历了什么?是更好了还是更坏呢?我们后来都拍了些什么?当年的那些老演员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电影是看得让人满心鼓舞可电影之外的现实却是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地掐着喉咙。

  我们之所以过了68年再来看《哀乐中年》依旧感动是不是因为我们至1949年起再也没有创作出比这更好的作品了所以内心才会觉得历久弥新的触动?它似乎放在建国以后任何一个年代里都让人觉得是跟现实紧密贴合的,这很难得。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或许我们这些年来什么都没变”,所以才会被电影中超前性批判性的思想所折服?

  如果真有一脉相承的话,如果当年没有那么多运动,如果当年没有上山下乡没有WG,如果真有一脉相承的话,1949年至今将近70年我们现在大陆的电影创作氛围是不是会更好?当然这都是屁话。

  说的全都是电影之外的感叹,这不是影评,我也写不出影评,这是永不过时的经典电影,这不是老电影,这是永远不会变老的“新电影”,影片中有好多非常经典的台词,可惜没字幕,不然可以截好多带台词的经典剧照了,还有,QQ群里有个叫“缺德梅”的网友用片中敏华的剧照当头像,让我观影过程中屡次出戏。

  《哀乐中年》影评(七):未老先衰群体中的小孩儿

  未老先衰群体中的小孩儿

  陈先生过日子。敏华来解说。

  陈先生责任当头做实事(道)、为朋友担当(义)、爽朗乐观地生活(达)、注意多年未变的朴素着装(雅·调)。而敏华说过三句话:1.“中国人只有小孩、年轻、老人三个阶段,却没有中年,而中年正有经验有精力,应该做点实事 ” 2.(最后一次清明节碰头)“你真可爱,像个小孩儿” 3. (到了陈先生未来的陵园)“我们中国人真奇怪,活着的时候总是想着死这件事,却不好好想怎么活的问题,真是一帮在年轻时就未老先衰的人”

  陈先生总爱讲两句话:1.“我再去做点事儿,大儿子总觉得我给他“丢脸”,在家里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闷死’了” 2. “我讲个故事,刚办这所学校时才12个人,现在都已经600多了。(专注、平淡、恒心)”

  而别人的生活是:“过日子”嘛:为了“家”外甥去商店学徒,“内部人”可以打折嘛...为了“家”嫁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子怎么了...教员太清贫了,我早就在等机会转行了...我从来不赌博(银行、麻将)...我要读书做个有志气的银行家...

  《哀乐中年》影评(八):又是教育

  在民国上海电影圈,教育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创作母题,众多电影和教育有关。

  哀乐中年当然主题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情感故事,人物表演很克制,是古典的表演方法,很少情绪性的表达,有煽情的地方,也是含蓄地表达。主人公是一个不那么激烈的人,虽然办小学有魄力,但是在儿女面前一直都是服从,没有抗议。甚至最后的抗议,也是平和的。

  主人公陈先生最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在墓地里办了学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春。两个人的爱情就像小津安二郎里面的电影,平淡,含蓄。

  剧本有很多巧合的地方。墓地的两次重逢,跨年龄的恋爱,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批判,从老年和青年的划分,修祖坟看风水,到社会名流的撒谎,小学教育事业的寒酸,乃至老太爷该干什么的讽刺,都很精彩。

  后娘当然还是糟糕,但是近亲结婚倒是没有批判。这一点倒是挺有趣的。

  桑弧怎么会想到拍中年人危机这种题材呢?真是绝了。如果说费穆还在纠结于知识分子的爱情和伦理问题,更多电影人开始左翼叙事或者国防民族抗战,而他竟然想到中年男人危机这个问题。

  张爱玲的太太万岁写的是婚姻的危机,和事老的太太最终选择了留下,相比之下,哀乐中年的出走反而更加具有突破的意义。

  《哀乐中年》影评(九):【哀乐中年】——民国三十八年的中年危机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棒的电影。在【哀乐中年】后又看了一些别的,但是那种惊呼“好”和“好看”的体验几乎没有。【哀乐中年】里,我可以说找到了李安和杨德昌的根源,找到了小津安二郎所不能及的叙述方式。最重要的是,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拼命想要干涉父母生活方式的想法。

  多年过去,建中娶了银行经理的女儿,事业节节高升,但他却只想让父亲安心在家做一个“老太爷”,绍常为此常常感到苦闷,只有已经长成独立女性的敏华理解他,劝慰他,两人也在每日的相处中产生了感情。

  当陈绍常对一众子女说出他想要与刘敏华结婚的想法之后,他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体家庭成员的反对。影片的最后,陈刘二人来到建中为他五十大寿准备的豪华墓地处,重新建立了一所小学,开始了他俩的生活。

  五四之后乃至今日,青年人挣脱父权控制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而【哀乐中年】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挣脱子女控制的父亲的形象。诚如许多“为了子女好”的儿女一般,以建中为代表的子女所做的,也无非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父亲身上。

  影片有几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是建中和家境优渥的未婚妻走在路上,看到父亲坐在路边理发刮脸,建中第一反应是装作没有看到,怎奈父亲喊他的名字,他只得不得已去打了招呼。事后他直言,“爸爸,你这个人真是糟透了!”怪罪父亲的不体面。

  另一幕是建中已经功成名就,看不过去父亲依然天天挤电车去上班,便要他辞职做个老太爷。陈绍常认为自己的年龄还没有到做老太爷的地步,建中却说道:“一个人该不该做老太爷不是看他的年龄,而是看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在他的眼中,他自己已经是一个极具社会地位的人,而他的父亲也理应在家做个老太爷。

  建中并非是一个反派,也并非一个不孝的儿子,他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太过虚荣,常常觉得父亲的生活方式和他这个银行经理的身份不匹配,便强制父亲按照他的意志生活。但是他这些举动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真的为了父亲好呢?恐怕两者都有,甚至更多的是为了父亲好——让父亲不再操劳,让父亲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

  这和许多父母一定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定要孩子乖巧懂事的性质差别不大,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这一点是一个共识。因为对自己的父母和子女怀有爱意,所以要让他们用最佳的方式来生活,而什么是最佳的方式,这个话语权则往往取决于父母和子女中更有经济实力的一方。所以我们看到,上述第一幕过后,陈绍常在街头哑然失笑地反问自己“我糟透了?”在第二幕中,陈绍常也是接受了儿子的理论,开始了他的老太爷生涯。

  而用一种自己不认同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着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陈绍常忍不住选择了反抗。这种反抗和【家】中觉慧的反抗以及【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反抗是相似的,都是一种进步的意识对腐朽的意识的反抗。作为一个中年人,陈绍常认同自己小学校长的工作,也没有因为儿子功成名就就认为他有多么了不起,反倒是在广播中听到建中自吹自擂地演讲心生厌恶,感慨出“现在的人,怎么都像我儿子这样”。他对所谓的社会地位没有兴趣,只是觉得自己并没有老,自己依然可以工作,在这一点上,敏华是他的知音。

  而建中即使是青年人,思想却十分腐朽,浮夸虚荣的作风着实令人生厌,而他自认为对待父亲好的方式也必然是不为父亲所认同的。在陈绍常五十大寿的那天,他送给父亲一块豪华的墓地,本以为父亲会高兴,没想到却惹来不快。当父亲出走,在那块墓地上重新兴办起小学的时候,实在是让人感慨究竟是谁在给谁送葬?诚如敏华所说,“他们不是年轻人,他们只是一群未老先衰的人。”

  以老无所依为主题的电影有很多,而它们往往像一声叹息,只是道出了衰老的无奈。但在六十多年前,【哀乐中年】中的陈绍常却宛如一个先贤走出了自己理想人生的第一步。

  青年人的角色和女性的角色常常是反抗的,中老年角色的反抗性却少之又少。青年人的反抗常常是充满希望的,是浩浩汤汤的,而女性和中老年角色的反抗却不得不留下“某某出走,然后怎样?”的问题。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这部电影不仅看起来丝毫不过时,在我看来,它甚至依然领先于现今的时代。我暂时不想去想绍常和敏华日后的生活,我为这部很“左”的电影打100分。

  《哀乐中年》影评(十):观罢心有哀乐在

  我被这部电影震惊了…… 这竟是部1948年的电影! 黑白胶片、国语台词、服饰发型调和出老物韵味,然而转念思想竟与当下处处冥冥相契,真是神奇的感觉……里面的女子实可称道,胶片封存了她美丽的时刻,再次感慨戏剧是放烟花,而电影如品老酒。现实里美人黄土,而电影里她永远自顾自的青春芳华。 “中年危机”、教育资源短缺、堕落的青年、家庭暴力等等问题在这部影片中都得到了展现,但难得的是如水墨画中的远山含烟般淡淡呈现。 我知道这部满满正能量的电影,嗤之为毒鸡汤可也,但里面有的孩童般单纯的理想主义让我心动。 这部电影值得翻拍,也应该翻拍,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以现代的电影语言重新进行诉说。 石挥真的是伟大的演员,电影里他走的表演路数比其他演员高的多,看起来也更为现代。他是我的偶像。 唉……想说的很多,但就此打住吧。深夜思绪杂乱,不能表达电影十分之一二的精彩处。好东西不能独享,为大家推荐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