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都会》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都会》影评10篇

2018-07-04 02: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都会》影评10篇

  《大都会》是一部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罗伯特·帕丁森 / 杰伊·巴鲁切尔 / 保罗·吉亚玛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都会》影评(一):末世纪暴潮

  末世的味道存在豪华轿车奢侈糜烂,存在于穷街陋巷的污水横流;

  存在于现世未来的无限惶恐、对过往偏执解读;

  存在于食物低端对上层虚无孤独臆想的自我麻醉

  金融健康性爱科技......资本运作的庞大机器里,原来我们都只不过是背靠背从原点出发划着圆弧的零件;大卫哥登堡的故事,从开始时每一个场景转换就开始断裂,他不提供管中窥豹意淫高潮,也无意构建严谨科幻感觉,观众的观感随着主人公世界一起崩塌,木讷表演冗长对白长久自我认知屏障,让我们觉得电影中的一切都如此滑稽可笑、不合常理,却忘记历史上每一次大萧条和金融风暴来临时的错愕措手不及

  和《录影带谋杀案》最大的区别,这不是警世预言,我们无需用现实去对照当年对媒体吞噬人类的猜想;它是把信息爆炸年代的所有人的愤怒贪婪无知自以为是软弱都放入搅拌机高速运转,蝼蚁般想爬上高塔的人,妄想用暴力改变自身标签的人,以为能掌控一切的人......演绎里无数遍的大都会在不同时代都泛起诡异耀眼光芒毁灭时刻在无声的倒计却从未在寓言结尾时出现,或者这就是每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无法停止的焦虑

  《大都会》影评(二):大都会

  就像影史上好几部拥有同样中译名的电影一样,《大都会》并不好懂,从角色晦涩的、似乎总在自我取悦的长篇大论中,有人看到了寓言性和冷幽默,有人赞绝于高概念风格化,有人欣喜于柯南伯格邪典趣味回归,当然,也有人对其装腔作势和神神叨叨完全难以忍受破口大骂笔者不才,看不出太多的门道,读了一些观后感仍然似懂非懂距离领会导演意图尚有十万八千里。撇开所有若有若无的含沙射影不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全力烘托的末世感,这是柯南伯格竭力营造的,完成异常漂亮。 一个被金融骤变击溃、事业陷于绝境的亿万富翁,穿越城市去完成一次仪式般的理发,这是影片的前提,各种折射着末世特征的场景和事件在沿途渐次上演。对婚姻充满异见的妻子拒绝与他亲热,他转而与其他女人性爱来麻醉困惑前列腺不对称的症状折磨着他完美主义者心灵,他最钟爱的歌手在当天举行了葬礼,他孤注一掷做出疯狂投机决策平静外表精神已濒于崩溃,甚至若无其事的将保镖杀死。一路上象征财富的豪华礼车布满涂鸦和凹痕,高科技内设散发着赛博朋克般的颓废和虚无。白天暴乱横行、拥堵不堪的街头,随着夜幕的降临蜕变为“没有枪就撑不过五分钟”的罪恶天堂,空荡的街道突然窜出奶油袭击者,破败的窗户中毫无预兆射下子弹,仿佛工业文明极盛后衰败的荒凉感。及至高潮处脏乱阴暗房间,争锋相对的言词对峙,宣泄着他与他的准谋杀者的焦虑。在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中,他射穿了自己手掌,后脑被枪所指,一个生无可恋的人静静等待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结束,绷紧的弦无法放松,悬起的心无法落下,低落情绪没有找到一丝半点的慰藉,只会堕入更深的黑暗,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影片叫人想起不少奏着末世乐章杰作,《银翼杀手》《世纪末爆潮》《V字仇杀队》等,但在那些堕落的世界,仍被英雄头顶光环所照亮,以黎明曙光作结的共通结局,无疑给人希望。与之相反,本片中经济滑坡、暴乱四起和犯罪横行的都市,充其量只是个灰色版的现实,并非无可救药的人间地狱,那情调十足的酒吧,恬静雅致的书店整洁明亮餐厅,都展现出这个世界秩序井然一面。与之相对,主人公却并非救世英雄,而是无可逃避的滑向毁灭的凄凉之辈。世界仍有希望,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却求不到未来,这更像个末世悲剧,更叫人对末日逼近的脚步声心有余悸。 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本片,也有抱怨它扯着文艺腔大打哑谜。其实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故事,而是为了感觉。与童年相伴的那些老电影,多半已不记得太多情节(除非每年过年都会重播一遍),但当时那一份激动与雀跃却能历久弥新,时时在心头。我们回忆老电影,多半是回忆感觉,而非剧情细节。《大都会》的末世感凉透骨髓,足以叫人铭记,两个小时时间有了感官上的回报,故事和故事背后的那些东西,也就不重要了。 文/方聿南

  《大都会》影评(三):《墮樂迷城》末日的錯覺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309期.2012年9月30日)

  美國再發QE3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有多大?歐債危機還可以撐多久?「中國模式」和維穩政策到底能否消解洶湧躁動的民情?究竟是一個傑出的作家先知之靈感,還是日光之下無新事,才會讓《墮樂迷城》(Metropolis)看來像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寓言?

  《墮樂迷城》改篇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作品《大都會》。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富可敵國的年輕金融才俊Eric Packer早上心血來潮,要到紐約市的另一邊理髮。他的巨型轎車與其說是一個流動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太空船的中央指揮部,一邊運籌帷幄通曉全球市場資 訊,一邊輪流接見下屬和朋友。飾演Packer的Robert Pattinson延續他在《吸血新世紀》的形象,繼續面無血色神情呆滯地演繹一個深藏不露的厲害角色。這個資本家像一個外星人,坐在車裡就像處身在另 一個空間似的,但明明又是在這世界中──車外的人群情洶湧,有反資本主義遊行,也有剛暴斃的繞舌歌手的龐大送殯隊伍,但豪華車廂平靜無礙,車窗彷如電視屏 幕──那些景象是真的嗎?Packer是個矛盾的角色,他的知識和決策觸及全球,同時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也許找Pattison來演這角色,就是為了給 人一種印象:太過富有的人就像吸血鬼,愈來愈不像人。

  不是的。這趟車程因為各種群眾活動,也因為總統的車隊經過市中心,極度緩慢,慢得足以讓一個麻木的吸血鬼變回一個人。若把一個工人比喻為機 器,Packer就像是一個控制眾多機器的中央系統,他的車廂也令人想起《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續集裡的「建築師」(那個弗洛依德造型的人)的房間。因為極 度富有,Packer並沒有(或並不需要)一般人的人情常理:他可以粗暴地決定買下大洋彼端的一所教堂,不論對方是否願意出售;裸體作前列腺檢查時接見女 下屬,毫不避忌,更說她的身體語言顯示出「sexual tension」;與另一鉅富家庭的千金(也是詩人)新婚燕爾,卻已疏淡如水,也不忘淡然地問「我們何時可以做愛?」,彷如問及「今晚在哪裡吃飯」一般, 但絲毫不見熱情。他彷彿只是一個資本主義極致之象徵,錢、權、慾三位一體的化身,卻已到了臨界點──錢、權、慾都已不能帶給他快感,雄激素再多也只是麻 木。

  acker和華爾街那些炒賣專家一樣,賺大錢就是靠高風險的投資,風險愈高愈能帶來快感,不能自拔,直至泡沫爆破。Packer炒賣人民幣失 利,瀕臨破產。他的臉看來仍然像白淨無波的湖面,不料暗湧已翻──這反而成了他回復人性的契機。也可以說,他是資本主義的象徵與人性的合體,然而兩者並不 和諧。如海德格爾所言,人面對著死亡而倍覺其存在;本來對外界漠不關心的他,看到示威人群中有一個自焚的僧人,感到驚詫;喜愛的繞舌歌手猝逝,他抱著歌手 的監製同哭。但Packer也生出了自毀傾向,也許意味著資本主義內部不斷推延但終必招致崩壞的弱點。即使保鑣不斷提醒「有人發出了死亡恐嚇」,他卻更想 走出車廂之外──麻木太久,他反欲自招痛苦與危險。他叫女保鑣用電槍電擊他,又殺死最貼身的保鑣,丟棄他的槍。最後Packer乾脆叫司機把他送往恐嚇者 的住處,離開那豪華轎車的保護。

  那時,他的金錢帝國瓦解,妻子要離婚,保鑣、司機和車子等排場也消散,只剩下一把舊式手槍。他找到那個恐嚇他的人,一個前任員工,但 Packer已對他全無印象。這個被解雇的員工,離開了Packer掌管的經濟體系,彷彿失去了身份,滿心憤懣,起了殺心。Packer決定把最後一顆子 彈打在自己的手背上,既是讓痛苦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也是與恐嚇者合作──脫離使人麻木的既有體制後,他們需要對方,一個要殺人,一個要死亡,在罪孽中尋 找「我是人」的確據。

  資本主義是這樣終結的嗎?那似乎是○八年金融海嘯給觀眾的闡釋餘波。電影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年份,但原著小說在○三年出版,故事背景公元二千年。那不是過去了嗎?我們已經歷了多少次「末日」?

  《大都会》影评(四):额……

  咦,为毛有人说柯南伯格这片是故弄玄虚装逼到底呢。柯南伯格不一直是这种范儿么。我反倒觉得挺好。构图特立独行,很花心思。电影内容就像是在台词中写论文一样。韵味音乐紧张悬疑气氛中散发。色彩也相当考究。你见过这么花心思节奏缓慢的电影么?柯大爷这叫自信

  概括出来,这片子讲的其实就是一个金融投机分子在对自身的困惑中,给我们观众呈现对世界的理解。金融投机,全球化,政府主义政治事件。

  帕丁森这个角色还是多冷酷慵懒的,对自己的生活有些厌倦。有个自己不太确定是否真心爱自己的文艺诗人女朋友。不停地在寻求刺激

  噗,为毛柯南伯格总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把台词写得跟诗歌一样呢,有点冷幽默。

  《大都会》影评(五):慕名而来失望而去

  唐•德里罗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大都会》被改编搬上了大荧幕,不得不说这是导演大卫•柯南伯格一次大胆尝试。没看过小说的人直接去看电影,会觉得不知所云,因为小说本身不以叙事为主,重点是营造一种境,以开篇第一小节的几句话为例:

  “现在他失眠次数比以前多了,一周不止一两次,而是四五次。……他当晚读的是英德双语的狭义相对论,但最终还是把书放到了一边,安安静静地躺下,试图用他的意志力说出一个简单的词来关灯。他身边空无一物,只有头脑中的嘈杂之音和时间概念。

  当他死去的时候,他的生命不会终止。这个世界将会终止。”

  以上类型的文字影像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首先观者要有极为活跃思维(得跟得上作者和导演的速度),其次是信息传达难以面面俱到,而信息量不够的时候,境也就无法营造,本部作品的光彩点随之被无聊情节所掩埋覆盖。电影中的场景切换比较生硬,原著中确实是直接性跳跃,可书中靠的是思维逻辑,跳跃后总有藕断丝连,电影便很难把它们再汇集梳理。片中角色间的对白可能是大部分观赏者蒙雾水的直接原因,导演力图把语言搞得朦胧模拟后现代风格,可是,不搭边的东西硬往一起凑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

  我认为这次尝试是失败的,导演努力地想搞出独树一帜的风格,基调却偏离了主线,以致南辕北辙。所以那些看过电影,吐过槽的朋友们,有空看下原作,茶余饭后,电影会变成一个小话题,飘散嘴角间。

  《大都会》影评(六):柯南伯格的实验舞台

  法国人的电影口味真难捉摸。今年《电影手册选择了科南伯格的《大都会》为年度十佳的第二名。这位以恐怖片起家的加拿大名导一向都是电影手册的常客。今年这部新作也是争议不断,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挑选了一名青年偶像来担大梁。这里面到底包含着多少商业上的计算我可猜不透,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只能说中规中矩

  坦白地说,这部改编自美国后现代作家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充满着浓浓的实验味道,整个观感跟传统概念的电影有着明显差别,更象是舞台上的独幕剧。在狭小空间设置单调对话场景,谈论的话题却夹杂着金融业主题高深专业术语扑面而来人物对白又不像是日常用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隐喻或反讽的书面语。

  我只能感慨地认为,并非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这里当然不是否定科南伯格的剧本,只是说这种文学性极其深厚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要冒着难以预测的风险值得一提还有络绎不绝出场的演员明星可惜大部分都只有10分钟左右的发挥,完全不解瘾,当初看预告片里群星熠熠的阵容还以为会有很多演技对决火花四溅的精彩场面呢!

  现在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是一个稚嫩的男演员在豪华房车里疲于应对各色人等,谈论着金融危机,还有他一日之间消失掉的财富。嗯…对了!还有一个老掉牙的主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想没多少观众想进电影院了解这个吧!

  《大都会》影评(七):车震、老鼠、奶油蛋糕和垂死的资本主义

  我怀着莫大的希望来欣赏这部此次戛纳我最看好的影片 结果最后是极大的失望和怀疑 想打两星来的,还是定三星吧

  柯怪的想象力和诠释能力退化了吗?最擅长将公认不可影像化的小说影像化的导演拍得让我想去找原著或者一本哲学著作来看了,因为如此枯燥无味为什么还要看一部电影呢?

  最擅长把性拍得无比物欲邪恶恶心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的导演玩得几次车震都索然无味 crash里汽车和性的莫名关系的摩擦激情在哪里呢?

  我印象中柯怪最近多年的电影从暴力史开始就比较内敛和极简了然后突然在影片行进中间给你来那么一下子让观众震撼到死,这片子也是内敛和极简的也有突然那么一下子但是 这哥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话痨了

  到和理论家讨论什么cyber capital什么时间的配合车窗外的示威那块还让人有兴趣,没想到影片继续还在说 一个小时多点的时候,保安队长被打死 我还以为高潮该来了呢 结果直到结尾都是侃大山

  世界轰然巨响 你以为是恐怖主义炸弹实只则是导演放了一个屁

  据说这部后现代小说很有名不过我没看过,影片的对白和推进倒是很明显的后现代小说的风格 元小说 破碎 解构 颠覆 虚无 反讽 拼贴 伪科幻 无意义 脑残叙事 (无贬义)

  我们的主角是个亿万富豪 叫喊不惜代价把教堂买下来,安保实时监控 基本足不出豪车,前列腺是对称的然后天天玩好几次车震 每次做的都很难看 虚无 悲观。。。

  同时,外面也太危险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老大在朝鲜被人扎眼睛还是现场直播

  危险分子在叫嚣老鼠 老鼠要当货币

  人民币的比价(黄祸的升级版,yuan重复了n次)让我们的高富帅频临破产

  自己的老婆拒绝做爱,并且说我第一次发现你的眼睛好蓝,然后天天躲在书店

  这是什么末世图景咧。。。

  他有句话对此认识的很清楚:we are dying everyday 我们每天都在垂死挣扎

  他在垂死,资本主义的世界也在垂死

  问题是难道就要靠往人家脸上扔奶油蛋糕来发泄咩?还是靠打死个别的富翁?

  这就是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过呢,目前谁能提出什么实质性解决办法吗?没有。

  你想,垂死的东西,怎么会有救呢?!

  un monde pourri、maudit et moribond!

  电影有三处见血镜头,电视上资本主义代表人物被杀

  埃里克突然打死自己的保安队长 希图挣脱走向自由

  埃里克用枪给自己的手掌打了个洞 这是啥 感受痛苦吗?

  和老婆的三次见面 我闻到你浑身散发性的味道,两人的冷漠让我想起秃头歌女

  和三个女人的对手戏,第一个好无聊 比诺什大婶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来演

  第二个就是在做著名的“前列腺对称”,同时对方在挤压瓶子体现性焦虑

  第三个终于露点了 对方还那把枪在他身上乱扫

  哦 对了 还有那个讨论资本主义时间消费的理论专家也是女的

  要说诠释后现代小说 这电影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就是话太多,

  说这么多废话 不如去再看一遍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或者老马的资本论

  说到底还是异化的问题 那异化的话还不如柯怪拍得裸体午餐 录像带谋杀 那才是完美诠释

  结语:在餐馆,他老婆说,我操,“这是我点的?”(我操是我加的)

  《大都会》影评(八):《梦游大都会》

  《梦游大都会》

  玩,卡夫卡吗?怎么看本片都是《城堡》的纽约翻版!

  当然,执拗的测绘员变成了掌控外汇交易市场的大佬!努力进入城堡的行为,转而为努力穿越纽约,目的是去理发!

  这位大佬由罗伯特·帕丁森出演,其留给人吸血僵尸的感觉,或许真的可以很好背书此角色呢!

  其他呢?

  哦,有趣的是,他的一天之内没落,是因为过份押注在人民币升值上(当然,杠杆肯定是很高的),结果因为我国伟大的央行没有按照预期调正利率,使得整体方向倒转了!

  而其升值预期来源于一种称为自然流的模型,据说这个非常精确,以致可以让他28岁就拥有数十亿资产,甚至想拆掉一座教堂,转而搭建到自己家中!

  因为,有的就是钱,外加屋子够大、足够大!

  片中还有一个讽刺,就是货币单位由“老鼠”取代,美元则更干脆由死老鼠取代!

  这像极了目前所谓比特币的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有人想设计个什么,从而取代旧货币体系!

  最终极的目的,无非是掌握印钞机,因为那才真正是一本万利!

  而用老鼠作为货币单位,不是更“终极”一些吗?想像下,纽约联储的地下金库,改为冷库,储藏上亿死耗子的尸体

  -----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笑话!

  其他吗,片中其他的,您或许该先看看费兰茨-卡夫卡的《城堡》。

  一切都迎刃而解,说白了,就是导演喝多了,将叙述方式弄成了一锅粥!

  《大都会》影评(九):Cosmopolis:“连老鼠都成了货币单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算是一部比较小众的电影吧,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不过剧情片向来如此。

  好久没抽时间看电影了,今天参加集体活动,和一个喜欢看电影的男孩聊了会儿,才想起来电脑里存的电影都还没看完,的确,抽点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

  找了一部2012年5月份上映的片子《Cosmopolis》(《大都会》),与电影里呈现的剧情一样,看电影的环境极其喧嚣,一个人满上一杯热腾腾的白开水,要是有点茶叶会更好些,听着电影里的旁白,其实我还是喜欢这类剧情片。

  导演David Cronenberg(大卫·柯南伯格),加拿大籍的鬼才导演,是国际影坛中最富争议、也最成功的导演之一。1943年3月15日出生于多伦多,已经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从1997年起,他开始为法国文化部的“艺术及文学勋章”部门工作,1999年他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作品回顾展全面启动,关于他的书籍也纷纷出版。2001年,58岁的柯南伯格被多伦多大学授予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David Cronenberg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自身对文学和音乐独特的才能,除了弹得一手好钢琴、吉他等,他也出版过文学作品,怪诞恐怖是其独特的创作视角、风格。理性与感性并存,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从生化专业改学英国文学,David Cronenberg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其所学的生化学知识对他后期以“怪异、暴力、色情”为主调的导演作品提供了不少创作灵感。

  电影《Cosmopolis》和他早期的作品一样,仍旧以科学技术对人本身的影响为主题,而科学技术所能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我们能够直接预知的那些先进文化、生活等以外,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各种突变而使一切变得无法控制最终使人走上宿命的悲剧命运。David Cronenberg的每部作品,“其实几乎都离不开对死亡和欲望的诉说,在电影里,死亡变成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像开启人性魔域的钥匙,在其看来,人类平时的正常生活都是假象,而死亡则是使隐藏在表象下的内心渴望得到解脱和释放的途径。”

  我本身对David Cronenberg的电影所要传达的这种对死亡和欲望的诉说有所共鸣,从电影最真实和原本的人性展示中曝光了世态炎凉的丑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场景无限扩大,就淋漓尽致的构成了我们整个生存的空间,手法貌似漫不经心实则展现了导演用心营造的电影氛围,越往后看才越觉得电影有味。

  电影《Cosmopolis》(《大都会》)

  剧情简介:未来,纽约,年轻巨富埃里克·帕克(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 饰)坐在豪华轿车里,在保镖贴身保护下,前去从小就熟悉的那家理发店。一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怪异的事:他的年轻妻子爱丽丝(莎拉·加顿 Sarah Gadon 饰)与他若即若离,只能在路上偶遇;一位中年女人(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前来和他做爱然后告知他艺术品信息;人民币持续升值令他眼睁睁看着财产损失,车窗外的曼哈顿逐渐陷入一场暴乱,还有人在追踪他,似乎想要杀死他。攻击从一个蛋糕上升到子弹,空气中的一切充满恐慌和末世感,如期抵达理发店的帕克也想知道这混乱的一天该如何结束……

  电影让我想起了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196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正直善良的伊凡·杰尼索维奇无辜被投入劳动营,并要呆上10年为开始,虽仅描写了伊凡在劳动营里一天的经历,却充分揭露了人的权利遭践踏的冷酷现实,显示出深刻的批判意义,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

  扯远了,但电影《大都会》虽然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所描写的大背景截然不同,但皆是以相同的展现手法,从一个人一天的生活窥探他的过去或预示他的未来,从而在描绘中揭示整个社会的丑态和人性的扭曲。

  看过《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人可能对男主角的饰演者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并不陌生,这也是罗伯特·帕丁森尝试不同电影角色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电影从“I want a haircut”开始贯穿始终,接下来的场景便是在去理发的路上发生的,电影用了1:48:56来刻画整个故事,一路似乎那么遥远,又遇到了那么多险阻,还收到了那么那多坏消息。

  越巨大的资本就越冒险,毁灭的冲动既是创造的冲动。影片中Packer的程序化、冷酷,完美主义隐约流露出纳粹的倾向,真实与虚幻被混淆,常规定义被打破,固有概念被模糊,一切都处于一种模凌两可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却又是当下真实现状的写照,Packer的那辆车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给他提供一切所需从而隔断他与外界的交流。

  为数不多的几次下车三次是找妻子商量做爱,这三次与“外面”世界发生关系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一次在餐厅,一次在书店,一次在剧院门口,饮食、文学、艺术,象征意味明显。

  再后来就是为了理发,去理发是本片最重要的事、是Packer最初的愿望,而这个简单的愿望是那么的难以实现,但最终Packer走进了那家老理发店,“老”意味着它有过去,而Packer这么坚持要到那,不是因为老店理发师手艺好,而是因为老理发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换个角度说Packer在这家店能找到自己的过去,能找到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在那的定点上他不是孤立的。

  电影中的一切发生在曼哈顿,也就是Cosmopolis,国际大都市,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下的产物,Packer只是生活在这个经济制度下的个体,并且可以说是金字塔上端的一枚,但其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走向自我毁灭,这是电影原著作者Don DeLillo和导演David Cronenberg对于资本主义的预言:这个体制没有出路,没有未来。

  acker神经错落自我毁灭的原因很简单,钱没了、权与欲的保障没了。人性在硬币面前丧失才是最大的危机。

  通过影音台词重建,表面上大段大段的对话让人不好消化,缺少情感的渲染貌似使故事变得沉重而漫长,但从整部电影的开始到结束,都能从导演所构建的故事结构中感受到一种死亡与欲望的主调。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Packer剃了头,换了车,找到了要杀自己的人,进行了一天中最长的对话:  

  “能说出你的嗜好,就是对人,你虐待一些人,无视一些人,迫害另一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却不知道悔改,这些都是你的天赋。”

  “可你的系统太精确了,我跟不上,找不到数字,太过微小了!于是我开始憎恨你和这份工作,还有电脑屏幕上的所有数字,以及我生命中的每个分秒。”

  “我有综合征,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很担心我的性器官会缩回我的身体里,缩进我的腹腔里。”

  “疾病正在蔓延,成千上万的男人都活在无尽的痛苦与恐惧中。”

  “像你这样的人不会成功,我明白了。”

  “你可不是暴力型的人,暴力要基于真正的动机才有意义,就像世界为了防御自我或采取进攻而武装起来,你想犯的罪真没有价值,只处于没劲的幻想,就因为别人那么做而跟风

  “就是因为过去,所有的事都基于历史。”

  “你真是疯狂无耻的富得流油,怎么不说你的慈善事业?——我不做慈善。”

  “你拥有可为之生活的一切,我却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另一个我想杀你的原因。”

  “我的前列腺是不对称的。——我的也一样。——那意味着什么?——什么也不意味,无所谓的,只是个无害的变异而已。”

  “你把分析的方式搞得恐怖又变态般残忍的精神,可你忘记这其中不变的真理了吗?——什么?——不平衡的重要性,事物都是有偏差的,是你一直在寻找平衡。”

  “我的韩式恐惧病发作了,这是我多年来抑制我自己怒气造成的。”

  “尽管我的脚趾中间有个霉菌在对我说话,尽管这个霉菌让我杀了你,即便如此,因为你站在这个地球上,你的死都是正义的,为了你所挥霍的奢侈公寓,为了你所做的日常健康检查,仅此而已·······健康检查,每天都有,为你豪华轿车排进空气你的尾气,让人们不得不呼吸像在孟加拉国一样的空气,仅此而已。”

  ······

  “因为时间现在是共同财产了,它属于自由市场这个系统。“现在”变得更难寻找。”无政府主义下经济泡沫的破裂引发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失去约束则失去控制,继而演变成骚动和暴乱等。

  acker本身就是资本本身,每天穿梭于华尔街的巨额资本,整个片子就是资本的运作与终结,上车的每个人都代表资本与其的关系,资本与科技、资本与艺术、资本的健康度、资本周期等。

  到最后Packer貌似生死未卜,其实结局我们可想而知,电影省略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和跑步女人在车上做爱的过程,一个是最后Richard的开抢,Packer在结尾时留下的眼泪是复杂的,他并不是因为惧怕死亡,在一切都置之度外之后人性上的颠覆和精神上的毁灭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反思与重生,至少比起开始影片中Packer的程序化、冷酷,完美主义隐约流露出纳粹的倾向这样的回归更让人感到欣慰。

  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复活》,Packer不缺乏理性思维的逻辑构建,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后面或许有一股无形的推动力把他的人生摆在了那样一个位置上,“连老鼠都成了货币单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大都会》影评(十):迷幻之舞,混沌时代

  很难想象在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好的作品被拍摄出来。

  首先我相信导演究竟在片中表达什么,可能会是观影者心中永远的谜。但是若不从一个明显的立意去看,本片将显示出某种清晰的“混沌”。在文学上,我们一般将这种清晰的混沌称之为表现主义,或“卡夫卡式”的。如同片中所上演的,一个富翁在现代经济学、或社会学上的“混沌化”,开始无法在逻辑上查找出自己的财富的支点。人民币的流通方式破坏了他的思考,连同他的财富,他所看到的财富帝国的稳定支柱。与此同时,我相信导演不光是着眼社会,同时也在片中隐含了尽可能所有的模糊感受——关于一个不存在富翁身份的独立的个体的思考、知晓、以及他所谓的“不再有用的”分析。

  事实上我们现在由西方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连同社会正在今年走入到该种态势中。如此絮絮叨叨式的法国式拍摄加上一个财富帝国、以及预兆的混沌的来临,在社会学中被如此表述——过去的所有的规律将不再管用,那些较小的、式微的意念将很有可能随机化地取代主流,并且这在每一次生产力革命中都会发生。今年所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革新呢?或许仅仅只是对于这个社会不再稳定的警醒与暗示,但也许是对不断堕落的人类精神提出警示——我们无法再允许自己远离这颗星球了。否则……我们将被自己所仇恨。清楚知道他人的想法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犯下错误时,以更高意志的爱去接管自己的内心,彻底地原谅、接纳自己。

  除了主角不太入戏的表演外,真是一部棒到不行的片子。推荐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欣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都会》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