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0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10篇

  《我的唐朝兄弟》是一部由杨树鹏执导,胡军 / 姜武 / 李立群主演的一部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一):关于长寿

  我看完这部片子,一直在想长寿这个角色的作用。觉得本片的一条线索,其实就是以叫长寿的小孩成长为线索。而这个孩子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特殊的影射。

  他的名字首先就包含着这个村子人们祈愿长久安逸的生活方式。在片子开头,罗娘向陈六这么介绍的:“没爹没娘,傻的,这么大了还不会说话呢!”陈六回:“可怜啊!”“也冻不着饿不着,都养活着他呢!”这里长寿就是全村人的一个映射,过着冻不着饿不着的生活,每个人傻傻的,与世无争。而陈六一语道破全村人的悲惨命运。到最后,长寿的再次出场,是重生也是悲惨的延续。太晚了,不想接着分析了,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暂时写这么多。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二):国民现代性的再审视——《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想法的电影了。忽略不自然的推拉镜头,以及叙事上的些许断裂,《我的唐朝兄弟》还真算得上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国产片之一。确切地说,这是一部悲喜剧,也正是悲喜剧的架构给影片带来了批判力量。影片的情绪主调被诗人的出场明确地分成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充满了喜剧的幽默和顽皮,后半部则洋溢着悲剧的凝重和感伤。喜剧式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加上出人意料的悲剧性结尾,影片基本上做到了趣味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即中国电影先驱之一的蔡楚生所倡导的,以浅显而通俗的喜剧形式,刻画下层社会的痛苦和不幸,这也许就是悲喜剧的精髓所在。

  在里正的率领下,苦竹林的村民们一直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两个强盗的闯入搅乱了这里的安宁,然而,真正给苦竹林带来巨大灾难的,却是那些前赴后继的大唐官兵们,他们暴戾嚣张,不可一世。在影片里,大唐官兵总是以飞扬跋扈、欺男霸女的残暴面目出现,两个强盗则是以反抗官兵、亲近村民的英雄形象出现,而广大村民则被夹在这两股强势力量之间左右摇摆,不知如何是好。两个强盗多次完成击退官兵的壮举,并开始帮忙村民们干农活,因此他们逐渐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彼此之间也开始达成了一种默契。然而,唯独赵六思(名字本身已经超越了“三思”),即苦竹林村的里正却始终思考着如何对付这两个不服从管教的外来强盗。最终,为了将两个强盗绳之以法,赵六思私下引来了大批官兵,致使广大村民惨遭屠戮,几百年的村子毁于一旦,但他依然念念不忘大唐律法,突然间对强盗薛十三痛下杀手。当我们都以为两个强盗最终会被官兵缉拿和惩办的时候,影片给了一个颇为震撼、出人意料的结尾,是里正而不是官兵杀死了薛十三,这才是引人深思的关键所在。

  影片主要展现了大唐官兵、两个强盗和一伙村民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刻描绘了官吏、精英和平民三类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句话说得好,重要的不是历史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对于历史题材的影片,我们更应该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来进行观照,而不是一味沉浸在久远的历史年代里。实际上,影片人物贴切地对应了当今社会的三类人物,即政府公务员、社会精英分子和广大平民百姓,生动地影射了这三类人物之间的关系现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影片里的两个强盗并不是那种常见的残暴之徒,而是颇具幽默感和亲近感的顽劣分子,尽管他们以打劫为生,却从不滥杀无辜,他们甚至想在苦竹林村安顿下来,过上安稳的日子。当然,两个强盗也有不同于一般村民的特质,那就是他们突出的叛逆与反抗精神。面对大唐官兵的黑暗暴行,他们不是“怕字当头”,也不是“忍字当头”,而是凭借自己的武力英勇抗争,因此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看,两个强盗对应着那些敢于同腐败、专制作斗争的社会精英分子,对应着那些倡导体制改革的先驱者。

  在这部电影里,里正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有文化的老百姓,尽管自身饱受大唐官兵的欺凌,但他始终臣服于主流权威,始终牢记着大唐律法。在影片里,里正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多半是文言句式,显得顽固守旧,可笑而又可爱。作为封建专制的受害者,他不敢和势力庞大的官兵们作对,只能一忍再忍,而且不自觉地维护着大唐律法的权威性,以至于自身也沦为封建专制的爪牙。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的代表,里正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见,面对一个腐败、专制的政府,他是勾结强盗、反抗压迫呢,还是臣服官兵、默默忍受?影片给出了答案,里正选择的是后者,协助官兵捉拿强盗、镇压反抗。在苦竹林遭遇官兵们带来的灭顶之灾后,里正依然愚昧顽固地认为两个强盗才是罪魁祸首,并出其不意地杀死了强盗薛十三。这一结尾具有振聋发聩般的警示作用,而里正这个人物也让我们联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那些愚民形象。里正对薛十三的迫害,实质上就是广大民众对个别英雄的压制,愚昧国民对社会精英的戕害。

  同样,在影片四十年前后的两个时间段里,苦竹林的广大村民们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四十年前他们“没有里正的安排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四十年后他们依然少见多怪,高喊着“打妖怪”的口号,俨然一群愚昧守旧的国民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叫长寿,小时候又聋又哑,长大了依然一副傻模样,显然是愚昧国民的一个极端代表。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广大民众又何尝不是愚昧如故呢?在自上而下、缺乏监督的集权体制下,腐败和专制现象比比皆是,然而广大民众却是怕字当头,默默忍受,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为了加入特定的利益集团,享受体制内的优越权利,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在拼命报考公务员,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并维护着这种不断滋生腐败和专制的集权体制,排斥着那些倡导体制改革的先驱者和敢于同腐败、专制作斗争的社会精英分子,与影片里的里正和村民们又有何异呢?

  如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依然处于远远落后的局面,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现代阶段,那么我们依然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上,几乎还处于前现代阶段。实际上,全面现代化不仅要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而且要求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上的现代化,体现在国民素质方面,主要就是国民现代性的不断提高,具体而言,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科学、理性等现代思想在广大民众当中的深度普及。

  在《我的唐朝兄弟》这部影片里,里正和广大村民们依然是封建专制思想的承载者和封建专制体制的维护者,依然是类似于鲁迅小说笔下的愚昧国民,依然需要“五四”文化精神的继续启蒙和深度普及。同样,在当今社会,广大黎民百姓一方面对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热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加入公务员队伍,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吃皇粮、官本位意识的操控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现代思想还远远没有深入广大民众的内心,国民现代性的进程显得漫长而遥遥无期。影片通过三类人物之间层层推进的矛盾冲突,重点批判了里正这种盲目服从于主流权威的愚昧态度,并通过借古讽今的寓言式故事架构,批判了当今社会广大民众过于浓厚的官本位意识,重新审视了国民现代性的发展程度,并尖刻地指出中国国民距离现代性还很遥远,具有相当深刻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广大公务员们也可以借着这部影片反思自己的行为,工作中是否真正把黎民百姓的权益放在首位了呢?

  整部影片看下来,和韩国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还颇有几分相似,都是一个村庄里发生的多方力量彼此争斗的故事。相比之下,《我的唐朝兄弟》也许在制作水平上稍有差距,但在思想主题上,显然要更胜一筹。在这部影片里,胡军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而姜武的表演,也颇有几分三船敏郎的感觉,导演杨树鹏显然也有向大师黑泽明表达敬意的意思。总之,作为一部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悲喜剧,一部精彩且很有想法的华语电影,《我的唐朝兄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看,去思考。(谢开文,上海电影评论学会)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三):无过敏祛斑霜

  无过敏祛斑霜?我不知道大家用的是什么,我最信赖的产品就是【海圣金装组合】。真的特别给力。

  我对“剩女”这个词很敏感,因为我一直都是剩女大军的领军人物。一开始觉得一个人自由、潇洒,所以坚持着独身主义,后来就是被迫独身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各种问题都开始出现了,尤其是色斑,越发的严重。看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都走进了婚姻殿堂,我开始觉得一个人孤单了,但是我只能干着急,虽然嘴上仍在逞强,要独身到底,但我内心里也十分渴望爱情的温暖。

  脸上的斑让我成为一个剩女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女人最终还是要有个家的。但是我现在这个样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老上好几岁,哪会有人看上我呢?唯一的出路就是变漂亮,而变漂亮的第一步就是要祛掉脸上这可恨的色斑,要不然就只能剩下了。但这祛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不容易呀!其实我从开始长斑就陆陆续续的在使用祛斑产品了,但总是不能彻底祛除,脸上还是有不干净的感觉。有的刚开始有效果,但是一停用就又反弹了,真的很无奈。

  后来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在祛斑美容网上我看到了很多不错的祛斑方法,尤其是海圣金装组合给了我启发。它不同于一般的祛斑产品,“海圣金装组合”品牌是由南方协和倾力打造而成的,该成品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专利VC乙基醚技术,以“疗效显著、配方独特、选料上乘”而享誉海内外。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试一试。

  为了达到最佳的祛斑效果,我每隔两周就把我的祛斑情况发给他们官网的客服专家,让她们给我进一步指导使用。就这样在使用大概三周后斑点就比以前变淡了,而且皮肤整体都变白了,给人的感觉很健康。就这样,我继续使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小斑块消失了,大的斑块也几乎看不到了。我的皮肤现在好白,不都说嘛,一白遮百丑,皮肤好了,整个人看上去自然漂亮不少。无过敏祛斑霜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四):《我的唐朝兄弟》:“大唐律法”视域下的正义悖论

  《我的唐朝兄弟》:“大唐律法”视域下的正义悖论

  【文】凌国华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slingguohua

  乍一看,这是一部没有内涵的搞笑片儿。网上也有些评论说浪费了看片者的时间。可《唐朝兄弟》绝非如此简单。

  故事倒不复杂。强盗薛十三和陈六入山村打劫,官军缉拿顺手祸害百姓,强盗仗义手刃作恶之官军。淳朴之村民(以里正为代表)奉所谓“大唐律法”为圭臬,“抢财夺物杖二十,击杀府军死罪”,孜孜不倦缉拿为非之强盗。府军来临,强盗逃脱,府军杀村民泄愤。强盗再次援手。吊绑里正。陈六纳了村民罗娘。里正装疯,暗中报信官府。罗娘接受陈六,陈六习惯了正常的村民生活,干农活,其乐融融。府军指挥派兵前来征剿强盗。村民遭灭顶之灾……

  苦竹林作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代表,里正则是其领导人,其作用比当今之村支书和村主任还重要。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需要里正来维持,而各种农事之安排也要里正来操作。自称常山赵子龙之后的里正,虚张声势,如果没有强盗和府军的介入,管理这个与世无争的苦竹林自然不在话下。自己的儿子聘了本村最漂亮的姑娘罗娘,然后结婚生子,把里正的位子传给儿子,继续统治苦竹林。该交租的交租,该纳粮的纳粮,闲暇时刻喝着酿造的醇醪,空气清新,身心俱醉,这传统公序良俗之农业社会在无风无浪的日子里逍遥。

  可是,薛十三跟陈六,两个土强盗的闯入,加上府军的介入,这个秩序被打破了。严格意义上讲,这俩强盗不是真正的亡命徒,有着善良的本性和仗义的热血。只是劫财(陈六还劫了色),不伤人命,府军口口声声的所谓“灭门惨案”,更是一种栽赃陷害。而各式村民的一一登场,也让人看到了乡村社会的人性真实:淳朴、懦弱、有些阿Q。马六、胖子、还有常山赵子龙之后之后的赵四郎,无不如此。反而一个女屠户鹦哥的阳刚气概,盖住了所有的苦竹林男人!然而,在府军大肆屠村的时候,懦弱如胖汉,也能杀府军;赵四郎最后也敢向官军射箭(虽然射在马屁股上),环境可以改变人性,尤其是逼仄的生死存亡关头。

  长寿的癔症有着云山雾罩的隐相。开头和结尾中,弱智的长寿已经成年,却仍旧弱智,他拼命抽打雨中的枯草,在荒野中跳跃,这中生命的勃勃脉动是里正维持的乡村所没有的。正常人都很稳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吃饭,劳作,休息。娶妻,生子,酿酒。看天阴晴,看月圆缺,看云卷舒。这生活好像“大唐律法”规定了似的,没有一丝波澜。陈六“纳”了罗娘之后,便决定留在苦竹林村,过正常的生活。他忘了自己的强盗身份,即使他的本质并非狠毒。在“大唐律法”的视域下,一旦戴上强盗标签,就是一辈子的事儿。即使是安分之罗娘,府军都敢强暴(未遂),何况强盗,那就更有堂皇的借口击杀了。

  李白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些意外。不可思议,李白是跟两个强盗喝酒时,写下了“床前明月光”那首诗。而强盗薛十三问的那句话:

  “你们这些诗人,靠什么活着?你们也不种地,也不经商,也不当兵,也不打劫。”

  “我们……卖诗为生。”后来的诗仙说。

  “卖…身……太辛苦了。”陈六说。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文人(包括诗人)作为政治的附庸,没了独立性,卖诗跟卖*身又有什么区别呢?李白恭维杨贵妃的那三首诗,遇赦时高兴得“千里江陵一日还“,可以说明了。

  强盗仗义救下遭府军强暴的罗娘,却招致里正埋怨:“谁请你们帮忙了?”于是“大唐律法”的正义和强盗土贼的邪恶较量上了。殊不知,真正的正义不在大唐律法,不在府军,更不在高高在上的天子。正义在这里似乎无处容身。而那俩强盗,也并非真正的强盗,估计是流民被逼上梁山了。陈六决定留下,割稻子,捶稻子:“一干农活,心里就敞快!”女屠户鹦哥,也希望薛十三留下,薛十三并非不愿留下,可他知道“强盗”标签的意义,又击杀了府军,留下来无异于戕害全村。在去与留的争执中,装疯的里正悄悄报了信——这同时也宣告了苦竹林村灭顶之灾的到来。

  在一阵肃杀紧凑的竹笛声中,府军大部队来征缴两个强盗了:“村民与强盗一党,杀光男人!”于是村民惊惶失措,纷纷倒地。陈六还不忘安排长寿躲好,并从裤裆里掏出干粮给他。火光中瞽目的老媪问孙子胖汉什么情况,答曰野猪进村了。却不知尸横遍野,火光冲天……

  面对着姜武演的陈六,我却想起了姜文的《鬼子来了》中的乡村意象。说村民愚昧也好,淳朴也罢,反正都遭了秧,而且或多或少是由于自己招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死守着陈腐迂拙的“大唐律法”,就一定是真正的良民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年代,真正的正义不是看“大唐法律”或者“强盗”的标签,而是看实实在在的行为。

  片尾曲《时或有喜》,演绎了传统公序良俗秩序下理想的乡村社会:

  稻子正好/可以酿美酒

  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

  种稻子啊/忙着收获

  收获时节/定在七月

  七月流火/正是凉快

  我家小儿/长了一岁

  我家娘子/梳头抹脸

  脸上擦的/是鹅黄粉啊

  可这只是奢望。因为,“大唐律法”仅仅是正义的符号而已。Just so-so.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五):天真与矛盾

  看到府军在村里大‘肆杀戮的时候不禁痛恨起里正,纵使他一次一次地站在官府一边,甘心做府军的“走狗”。只能说他太过天真,他的天真让他的是非观单纯简单:官府是对的,而强盗是错的。这个村子的村民开始是也有着同样单纯的是非观,但随着强盗一次次地把他们从府军的刀下救下,我想他们的三观也开始重建了。

  这部电影中,强盗是正义的,官府是残忍无情的。电影里的幽默令人捧腹,整部电影的格调很轻松。看到最后却发现整个故事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人们都死了,也许他们死的时候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里正死了。带着迷惘,愧悔,憎恨……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悲剧?是因为里正不应该去报官?还是他们最开始来打劫,或者是在看到罗娘遭强暴时出手相救?他们想不明白,我也想不明白。

  电影中处处充满了矛盾。打劫的强盗伸张正义,朝廷的府军为非作歹,里正和村民按章法行事却惨遭横祸,善良天真的村民的内心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这是一部现实的电影,或许有些残酷。它赤裸裸地展现出当时的执政者对人民的碾压。最应该给人们希望的官兵却带来绝望。执着追求正确的人们却被杀害……

  这部片子看得这么痛快又痛苦也非常大程度上归功 于演员的出色演绎,一部很值得看的片子,但也许给喜欢反复思考的人带来些许沉重。为单纯欣赏电影情节与艺术手法的人带来不解,故只打四星。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六):很美很原始【我的唐朝兄弟】

  该片一开始的影像,给人黑泽明的感觉,画面运动感很强,不过是热看越热,越热越看,很美很原始。

  两个挎着齐头刀的流浪强盗,来到苦竹林,路遇军抢女,杀猪杀屁股,救了罗娘,而民捉盗,盗杀军,军杀民,民杀盗。

  里正的迂腐,村名的愚真,原始的安定,被两个流浪强盗暴力打破。

  家里有女人才是安嘛,“怎么能没有女人”,大唐也有苦竹林。

  两个暂定下来的强盗里正,怎么能没有女人,没有阿拉爱呀死呀,没有什么道德礼仪,一切尽在行动里。

  李白月夜吟诗苦竹林,强盗与诗人对话,真是神来之笔,既然是风流文雅的大唐,怎么能没有诗人,“是啊”,强盗也有“静夜思”,不是献给达官贵人换金银,而是流浪与女人。

  百年的村庄,百年的统治,被付之一炬,放火的是官,民杀了的是盗。

  依靠的是兄弟,埋葬的是心上人,箭穿竹叶笑似我,一阵风倒我想谁?

  稻子正好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忙着收获,收获时节定在七月,七月流火正是凉快,我家小儿长了一岁,我家娘子梳头抹脸,脸上擦的是鹅黄粉啊……笑了,笑了……美呆了长寿,很美很原始……

  Catkin2009-12-29初写失,再写完。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七):与《鬼子来了》相比,浅谈《我的唐朝兄弟》的“自我囚禁”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八):无奈的时代。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用心,只记得结局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最近要动笔写本关于唐朝的小说,于是决定翻出来看看,正好弥补之前的遗憾。

  看完了,仍然一头雾水。可能是总觉得一部电影应该明确的讲点什么,但是这部电影却是在单纯的讲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激昂的配乐,就好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下雨天平淡的给你讲述他的一生。

  电影的情节一直围绕着村民,官兵,强盗三者,村民在最底层,官兵高高在上,强盗则站在圈外。三者站在不同的位置,每个团体内部有着矛盾,外部互相之间还有矛盾,三者纠合在一起,就演绎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若从只从村民解剖,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愚昧无助的群体,他们无所依靠,强盗来了只能抓着连鸡都捅不死的叉子啸聚在一起,却什么都不敢做。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到了后面,村民杀官兵像杀猪一样,之前对于两个强盗却迟迟不敢下手。后来我明白了,是大唐律例。正是这个保护着他们的东西让他们终究送了命。

  事实上他们本可以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果断杀死两个强盗,他们的村子又远离繁华,天高皇帝远,恐怕没人会知道。

  但是农人的淳朴让他们一直都没下得去手,就这么放任强盗横行。

  仔细想想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其实导演并没有脸谱式的刻画,罗娘,里正的儿子,美女屠夫,这三个都是颇有反抗精神的,不过面对人高马大的官兵,他们的反抗则太无力了。

  还有一直唯唯诺诺的固执里正,到最后竟然敢一木箭杀死盗贼,这是影片中一个很大的转折,也使里正这个人物真正活了起来。

  可惜到最后他并没有思索一下自己的做法,始终把罪责都归咎在了两个盗贼身上。

  无论导演是如何为这个群体增色,他们终究还是沦为替罪羊——死了这么多官兵,却只因为两个盗贼,向上面说不过去,只能杀了这些盗贼。幸好两个盗贼英勇善战,官兵怕再杀下去自身难保于是提前撤退,否则估计这一村子人一个都剩不下。

  再从官兵身上分析,说起统治阶级,历朝历代都要背无数的黑锅。在这部电影中这个阶级倒是没有太多刻画,典型的独断专行昏聩无道恣意享乐凶残暴戾,浑身上下找不到半个可以称道的优点。

  再从村民强盗与官兵说说。在官兵未到之前,村民和强盗一直都是对立的关系,因为两伙人只有利益的冲突。当官兵来了,利益就可以忽略了,因为大家开始面临生命的威胁。

  这里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小人物的挣扎与反抗,统治者的残暴专横。我历史很差,所以这里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在豆瓣看过一篇影评关于这点写的很好,也不用我献丑了。

  再说说村民与强盗。其实这两者之前算是比较和谐的,虽然有着利益的冲突,但是在村民懦弱的配合以及强盗的进退有度下,倒不怎么强烈,所以这个部分是笑料最多的部分,也使得整个影片不至于太过严肃。唯一一个不和谐的因素就是罗娘——没办法,红颜祸水。

  再说说村民这个群体内部矛盾吧。

  唯一值得说说的恐怕就是罗娘和书生了。看得出来,罗娘很喜欢书生,书生自然也倾慕罗娘已久。可惜啊,生在乱世,官匪横行。本来一对佳人硬生生被拆散了。后来,罗娘跟强盗走了,一直到死。

  但是强盗最后死的时候罗娘却没有一点悲哀的样子,或许是活得久了,看开了,也或许根本对强盗没有感情,之所以跟他走只是因为那句:你别杀他,我跟你走。

  最后要说的,就是强盗与强盗之间的故事。

  从那坛子金银财宝看来,他们两个大概已经经历过无数的生生死死了。但是胖子遇到了罗娘,有了归隐之心,没办法,十三只好暗自琢磨如何让胖子走。

  后来的决定是,杀掉罗娘。因为他太了解了胖子的性格了。同样,当胖子发现罗娘不见了,他立刻就猜到了一个最可怕的可能,因为他也太了解十三了。

  无论如何,罗娘最后总算没死,皆大欢喜。胖子也想清楚了,他和十三走。

  做出这个决定恐怕比当初决定留下了难多了,但是没办法,江湖就是这样。

  可惜后续的矛盾让他们都没来得及走,就卷入了那场屠杀。

  最终十三身亡,胖子成了瘸子。可笑的是二人的财宝竟然被转移了。

  不知道是别人偷走了还是十三害怕别人发现自己转移了还是十三担心胖子变心。 后者的可能性不大就是了,十三也知道。

  可是在最后,胖子还是带着长寿回来祭拜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导演很年轻,我想或许若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导演,结尾或许就不是表达这个了。但正是这一点,让整部电影在这个细节上升华——见过了所有风云变幻之后,依然带着妻儿去祭拜可能一直在提防着自己的老友。这也是导演在最后想表达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有着一丝淡淡的无奈,而这种无奈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写照。

  纵观这部电影,时间不长,信息量略大,而且很隐晦。

  当我看到6.7分的评分觉得很不解,这也是我重看的原因之一。

  总之,这部电影若是深究起来,就像一杯茶一样,一眼见底,回味无穷。

  即使算上一些硬伤,我也能给8.6分,妥妥的。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九):卖身太辛苦啦!

  电影: 我的唐朝兄弟

  我是偶然看到这个电影的,一开始不以为然。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个很低俗的喜剧范。实则不然,更像是一部世说新语。

  一部生活词典,用生活诠释着那些有温度的词语。

  解释了什么是强盗?有钱就拿,没钱也就算了。

  解释了什么是爱情? 看上个女的,就能一直看上,一看上就是一辈子。还一起把一个傻孩子养大。

  解释了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兄弟?兄弟,就是把钱藏在一个地方。一个死了,另一个才发现钱早没了。可是40年后还是会来他的坟上喝一碗酒。

  随着情节的推进,很快就到了一次小高潮,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开始后不久,人物台词就提到了法大还是情大,我想这恐怕是立即就触到了所有法律人的敏感带。有人说法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有人说情大,人是感情动物,受人点滴当涌泉相报;还是中国乡土界还是有人才的,要说怎么智慧来源于生活呢,那(发内音)个站第一排的猥琐大叔灵机一动说,还不是您说了算。什么憋半天不出一个响屁,什么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有眼力价的只需这么一句,您说了算。

  自古中国都是在家里家长说了算,一个国家皇帝说了算。 有时候在法庭上陈述诸多业界先进理论,列举各种超前判例,法官一句“干扰办案”“别说了,庭下提交”就把业界精英给顶了回去。法治不是中国特色,人治也不是中国特色。以中国的特色该这么说,您说了算。他坐在大堂上,虽没手持水火棍的差役在旁边伺候,但还是大爷。你再牛逼能给法官普法吗?

  最高权力无法直接伸手就摸到的地方,就用公事公办的法治来约束。当地总有一个家望很高的野老,封一个不轻不重的里长,也就是随口的事儿,但在地方上,别拿里长不当干部。

  当权力或者武力可以直接触及并控制的时候,就撕下法律伪善的面纱,换上一副刽子手的黑铠甲,人人都可能是与强盗勾结的共犯,即使仅仅是莫须有,也都要杀,这叫为帝国的根基稳固斩草除根。

  这是一部少见的小电影,说他小,是因为立足小社会,小范围,小人物,小故事。因为小,也颇有些管中窥豹的意思,官军与强盗,村民与官军,村民与强盗,每个组合都是充满矛盾且不可调和,这些矛盾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危难时相互利用,太平时又相互排挤的中国人特质。

  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社会, 连最本能的性都欲遮还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

  电影市场永远都有两个完全迥异的风格——商业片、文艺片。商业片像是快餐,轻松简单,满足大众观影需求,但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文艺片则容易陷入导演等创作者自身的意淫跟胡思乱想,让人不知所云,陷入小众的泥沼中难以脱身。随着观影者自身电影观感的囤积,新人作品越来越难入“大家”的法眼了,一个抄字下封杀多少属于年轻人的才华,所以在电影界青黄不接的今天,想要故事讲的有深度,叫好又卖座,才是电影难题。

  看完后 意犹未尽~

  《我的唐朝兄弟》观后感(十):里正爷来啦

  “里正爷来了”,在村民的一声吆喝中,里正爷便第一次出场了,这一次出场便让里正爷一直活跃在剧中。“吾乃常山赵子龙之后” “按大唐律法”这是里正爷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生所信守的准则,他一心为“大唐律法”视真理,可是正是这所谓的大堂律法毁了村子。也将他的人生推向死亡。

  在剧中,里正爷为了维护他心中的“大唐律法”数次报官,里正爷是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官欺民,民畏官”这似乎已是常理,而“里正爷”就是若干村民的缩影,臣服于官府压榨的旧社会,不敢反抗,思维冥顽不顾。

  “法大?情大?”里正爷也曾对这个问题迟疑过,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可最终还是抵不过多年来的思维惯性,最终选择了大唐律法。剧中的村子与外界似乎完全断绝了联系,村子周围全是竹林,罗娘曾说自己从未出去过,也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更不知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可是纵使如此,她也不想出去。从罗娘的口中,我们仿佛看见了整个村子的村民们迂腐的思想以及狭隘的眼界,以及那个时代的悲哀。

  里正爷在生活中,有着自我满足感,并安于现状,他自恃是秀才,自恃赵子龙之后,从而自我膨胀;但他也胆小怕事,认为官府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尽管一生金遭束缚,也不敢反抗,既认为情比法大,也会嚅嚅叹道“可是按大唐律法.......”他把自己唯一的希望都寄托于大唐律法,寄托于官府,殊不知,村民的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里正爷唯唯诺诺生活了一辈子,只有在村民面前方扬眉吐气,可见其恃强凌弱的小人心理。

  剧末,里正爷再一次将村子推入险境,整个村子都被大火烧的所剩无几,面目全非。两个强盗和村子里剩下的人聚到了一起,可即使看到如此惨景,里正爷依旧将削好的木削插向了陈十三,杀死了陈十三,成全了里正爷想死的心和借口。而原本的强盗二人帮,也只剩下陈六,村中活人已屈指可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