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经典影评10篇
《小孩不笨》是一部由林文辉 / 黄光荣 / 黄慧仪执导,李创锐 / 洪赐健 / 刘谦益主演的一部新加坡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孩不笨》影评(一):有些收获只在过程
《小孩不笨》是九年前新加坡很叫座的一部片子,既有电影也有电视剧,搜索百度百科,我看的是电影的形式,却是电视剧的情节,反正到底是什么也不重要,随它去吧。
寒假的时候就把这部电影下载下来了,当时是因为妹妹闹的厉害,于是就找了几部适合儿童看的片子,这是其中之一,结果一直拖着没给她看,就留到了现在。
做自己喜欢的,这是步步高手机的一句广告词,广告中的女主角很是有魄力,辞去工作周游世界。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梦想,面对现实,这样的梦大多数时候也只能是个梦了。
我无意抨击什么,一切都是对我们好的说法我也只能表示赞同,说的远一点,等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想自己的父辈要求自己一样去要求他们,既然不能改变就只能顺从,文凭就文凭,可以换饭吃,电影只是电影,只能拿来做梦的底本。
影片中还对新加坡的国民性进行了一定的映射,“新加坡的鱼很难钓,因为新加坡的鱼和新加坡的人一样,死都不开口”,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民还是进步了一个层次,至少有很多人还是敢讲的,至于讲出来的效果和后果,大家都清楚的。
谁也不是一个笨小孩,只是各自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路上不尽相同而已,祝福各位收获在路上吧
《小孩不笨》影评(二):Whatever,反正大人说的话不全对。
连续把1、2部都看完了,觉得新加波真的需要这样的电影来自省,想必对教育这样的觉悟也是和中国是差不多的吧。我记得,自己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被妈妈打过,但为什么没有那么厉害呢?是妈妈打得不够厉害,很会理解我的存在,还是我完全没有反抗的意识?
记得看电影的时候,我在笑,笑里面jerry的荒谬想法,过于极端了吧?我问自己可不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但不全是。
你假若问我,想成为一个全才,抑或偏才。那偏才好了,至少能少理会点东西,钻深一点。小时候,我爸我妈会有这样的思想吗?肯定没有,他们都是这样长大,甚至更艰难地长大的,为了那些所谓的饭碗,为了生存还是生活,顺应社会,遇到什么做什么。现在的我,不是偏才,更不是全才,但是,又怎么想去甘心为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朝九晚五呢?
诚然,最近到《韶关日报》里面的专题部实习,发现这里的工作和想象的完全不同——为了第二天的稿子,拼命上网,顶多是在一个板块写上一篇文章。有时,他们忙到没时间去策划第二天的稿子,因此,很容易遇到第二天来了才去找要上的材料,很多时候,仅仅是在网上看到了就copy下来。这样的工作算是他们喜欢的吗?我不知道,即使他们拿到的工资比其他部门要多得多,但一直郁闷于心又有何用?我想去跑“百姓生活”,至少能够让自己确定下来,每天都是充实的,不一样的。
他们拿到的工资的确很高,让你给我有些小嫉妒,有些想参与。
“每个人都有一把钥匙,只是我们把它藏了起来。”对第一集印象比较深。因为喜欢三个男孩童稚的脸孔,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小时候的父母。terry和文福是两个极端,一个被宠惯得什么都不会做,一个从小当家,在一起反而成了好朋友,咦,恰好也是肉干的招牌。
就缺少一点勇气,对母亲的教导说不。terry恰恰不是左耳入,右耳出的聆听者,所以有了接下来的一串串闹剧。他那个responsible的母亲总是他的庇护神,很难想象“不要多管闲事”也能出现在terry身上,及时对待好朋友。
那仨小孩很可爱。
“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少看缺点。”这句话我能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多一些称赞别人吧。啊~哦~嗯~
:喜欢文福在戏中的表现和样子,但千万不要搜他的其他视频,他可能不是很帅了,反正他不是gay的,在我看来。
《小孩不笨》影评(三):All for Our good!
All for our good ! 这句话,每个小孩几乎都是从小听到大的,可谓是每个人成长过程的必修课。对于这句话,大人和小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差异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一定程度的沟通问题。俗话说:三岁一个代沟。大人和小孩,相差整整一代,那该有多少代沟呢?
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Terry 从不怀疑母亲的动机和做法,坚信这是妈妈的心声。所以才会有“吃啊!妈妈一定会把大便做成美味的”的骇人言论。这是一种盲目的相信。这是这种盲从的依赖,造就了Terry 闲事莫管,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的心理机制。胆小、怕事、事事依赖母亲的决断,不为好朋友向教导主任说出“摔倒事件”的真相。这种心理被绑匪精炼的概括为民族心理“乖乖的,不要逃跑,只要继续发扬新加坡人的传统。”Terry 就像是同时拥有老妻和少妻的男子。迁就老妻的喜欢白发,任由其拔掉黑发;回过头又任由少妻拔掉自己的黑发。希望大家都开心的结果就是:这个男人很快就发现自己全秃了。“事事迁就,很快你就无事可迁就了。”相对于秃顶男人,Terry 就变成了一个“秃主见”的小孩。Terry 妈妈挂在嘴边的“All for our good”与影片末尾文福口中喃喃念到的“All for our good”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诞生了万事听从父母,没有丁点主见,没有勇气,指挥一味哭泣的新时代“瘫痪儿”;后者则是在明白父母苦心,并以此为动力,勇敢地接受成长阶段中的挑战,不是一味的逃避,而是“接近它,了解它,摸清它的底,然后在打败它”的“小大人”。
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小孩。文福用努力换来的成绩走势图:45分—76分—92分。这个走势图向固有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发出了挑战,让许多被定性为“不会读书”的小孩重新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相对于小孩的成长,政府与希望看到新加坡人的健康成长。只会一味的灌输“All for our good ”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唯有让人民在一系列政府举措中获得成长、实惠,才是最重要的。国家需要的,不是一味盲从于“All for our good”的新加坡人,而是认真的理解到其核心并加入到“ All for our good”的建设的新加坡人。
唯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 All for our good”!
《小孩不笨》影评(四):关爱当下教育制度下的孩子
高考过后在明珠台看过原声版,加上中央八还有第一次在翡翠看的,这片子的电视版就看过了三次。看完片子,还是推荐看电视剧版的,有更多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无论看什么都好,只要有共鸣就会追下去。而昨天的那份《南方都市报》就有一个关于中国当下教育制度的专题,也就想到了这么个主题。
TERRY,出生在一个富裕之家,连早上吃早餐泡咖啡涂面包也是让工人做的。生活的一切都是由母亲料理着。母亲的经典就是:This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而与TERRY不同,姐姐是在这种完全看管下的叛逆者,这种样样到位的看管就是对自己自由的约束。而在母亲的眼里,孩子们的一切只有在自己的看管下才会是好的,所以她没收孩子的红包;虽口头是说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布置房间,但后来就把孩子们的全部否决。当姐姐提出抗议时,就又弹出:This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TERRY是意外的证人,但母亲不允许孩子强出头,很明显的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大人们这些应该与不应该的约束下,孩子盲目了,思维受到压抑。TERRY的能力是因为受到约束而停滞,成了一个只会知道听话的孩子,而且连好人坏人也分不清,是非与否也分不清的笨小孩。
文福,父亲就是因为讲义气而坐牢,所以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文福身上,她不喜欢文福跟他父亲那样常常强出头,只希望儿子以后不用呆在面店。文福的能力是因为生活而停滞,他要帮母亲做生意又要照顾弟弟,同时也要受人对EM3学生的歧视。这孩子是因为自尊而放弃学习的,当新来的李老师表示出对EM3学生的尊重时,他开始接受老师的建议与教育。之后几次的数学测验都证明了他的能力。
片子开始就提出个疑问:你要做听话的人吗?
“影片即将放映,请赶快坐下
请关掉手提电话
来点掌声如何
谢谢,大声一点好吗
再大声和热烈一点好吗
谢谢
你们怎么那么听话
哈哈哈哈哈……”
自认为自己是个听话乖巧的孩子,甚至在老师强迫我揭发同学时她也如此“盛赞”我。我那时就不喜欢“听话”这个词,听话说明什么,说明你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尤其是看到TERRY时,我会愈加有共鸣,虽不会夸张到什么也不会干,但或许会干的就是读书吧!
到现在也为朋友的状况而迷惑,到底读书的作用是什么。要是他有能力而真的不会读书,那读书的意义还何在呢?他是没有这课程的兴趣,那这门课程的教育于他的意义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