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的影评10篇
《董存瑞》是一部由郭维执导,张良 / 杨启天 / 张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董存瑞》影评(一):为了心中国,前进
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了信仰抛头颅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我牢牢的记住了最后一句话,不管是不是被人讥笑为不识时务。
新中国,心中国
《董存瑞》影评(二):与众不同
前几天看到导演访谈,主持人问导演,董存瑞的最后一句话是真的吗?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影片,正是因为它具备那个年代浓厚政治氛围下少有的一种淳朴和信念力。导演这个人属于蛮“特”的那一种,他一直强调董存瑞这个人的力量,所以他在拍摄的时候与众不同地将董存瑞塑造成一个“平民英雄”,他平凡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从懵懂渐渐成长,直到最后一刻,他也在试图求生,他不想死,不像其他电影里的英雄动不动就玩同归于尽,他自救,求生,但是他却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放弃生命,一个人真实的伟大就在这里体现。除了本片背景是解放战争,作为内战,把他塑造成伟大的英雄太过分,但是,作为一个为自己理想献身的年轻人,我尊敬他。
《董存瑞》影评(三):新兵的成长之路
董存瑞代表了不论时代,想要大干一番的青年,但又有刘邦的主见。不听信条规,听自己的生存本能,马上指出“入伍年龄”、“发的子弹不够”,“提前入党”的问题。打仗也不是为了信仰,而是建功立业的爽快,因而特别敢干。他的疑问解释了共产党困难的处境。
其他小兵,一个爱挑衅,一个实诚,一个幽默,同入伍的沉默,班长冲,都很鲜活。班长让同乡评价董存瑞,小伙子虽然觉得他没错,却没敢提子弹的事,刻画了老实的农民孩子。
那个“像极了我小时候。我是不是有点偏爱了”的连长很出彩,也是个不吝条规,不喊口号的,递小手绢神马的我忍不住想刷(快住口
小木棍代替子弹那里虽然预料到了,还是有点泪目。“这是我这个月的党费”其实王平说出口并不觉得自己伟大,是想在死的时刻维持平静,让其他人正常撤退。
现在有些人指责红色电影,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生活没有“被变好“,因而对方这几十年的所有事都居心叵测,都“反人性”,而一刻也没有考虑他们当时看到的世界,促使他们反抗和战斗的来源。为什么?因为人有两种,1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平时受别人嘲笑,给别人利益了,就受顶礼膜拜。内战错?那你要对国民党说。共产党贪污,你为什么不入党去改变?他们也是人,追求权力利益,因此排挤他人,并不丑陋,人性的动力皆在于此。而你们试图把自己的冷眼旁观说成心怀天下,把别人的行动“预设置”成无私伟大,并幻想有些国家,有些政府就是如此的完美,才真的恶心。
能指出的都不叫错误。我更好奇不让年轻人干事,却怂恿年轻人吐口水的势力,台湾?美国?认为危言耸听就天真了。我也得省省力,这些评论者只怕很清楚我的逻辑,并且他们就是想利用这个逻辑,愚弄人性呢!
《董存瑞》影评(四):19岁的老兵董存瑞
昨晚,看到了介绍董存瑞的片子,虽然从小就对这故事和电影都非常熟悉,但此节目的镜头剪辑评说相当不错,有血有肉,颇能打动人。
据我的了解,共军虽然一直以人海战术打天下,但还是颇为聪明,进攻之前通常会围困国军颇久,通过若干次试探性进攻,搞清楚火力点,然后制定严密的破坏方法,经过长期的土工作业,逼近对方阵地,待到总攻时,按计划行动。
这么一来,国军虽然有火力优势,但在丧失机动力的围困中,只能一步一步的被共军蚕食阵地,面对共军逐渐延伸的工事,高明的土工作业,反冲击也难以奏效,所以共军对各地的围困和总攻总是相得益彰,颇有成效。
具体到董存瑞这个故事中,又有点不同,国军大多数火力点已经被解决掉,但这座桥里的隐蔽工事却一直都没暴露,等到总攻马上就要开始了,才突然发难,几挺重机枪一起开火。
董存瑞冒着火力,到达国民党作为工事的桥下,四下都找不到放置炸药的支撑点时,共军的冲锋号吹响了!
共军的战术的核心,就是在破坏火力点之后,以果敢的人海冲击波,集中几百上千人一起蜂拥而至,从精神上严重打击对方,造成阵线慌乱,只要突破一点,整个阵地就完全崩溃了。使用这套战术,虽然在开始会付出巨大的牺牲,一旦打破阵地,只要有一个人逃跑,就会连环反应,造成阵线崩溃,就此追击,可以歼灭数倍于己的敌人。
共军靠这套战术,吃掉了几百万国军,在朝鲜战争中也曾多次应用,结果却与内战是大不相同。
因此,共军的冲锋号一响,就算是原子弹在头上爆炸,战士都要跃出掩体冒死冲锋。
而此时,董存瑞头上的几架机枪连续扫射,冲锋出来的战士成片的被打倒,自己却在桥下急得团团乱转。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久经沙场的亡命之徒,一个在战前表足决心,通过全营激烈竞选才争到爆破班长的董存瑞,能忍受战友大批在眼前被射杀么?
19岁的老兵董存瑞,只能不顾一切炸毁工事了。
《董存瑞》影评(五):真正的力量是信仰
真正的力量是信仰。
前阶段到处乱逛的时候看到一条非常赞同的签名档:精神损失不是损失,物质损失才是损失。也许很多朋友不免讪笑,谁不知道物质怎么能和精神相比,可实际上这句话隐含着精神总是在受损失,无以挽回之际只好用钱财没有带来也没有带去自嘲。美其名曰“看穿”的后面,实在是多么的看不穿。看不穿什么呢,种种之间,有一种便是信仰的缺失。
在开始说董存瑞的时候说起这些主要还是从两条新闻想起的。第一条是大众电影摘录的文章说导演质疑董存瑞炸碉堡,第二条算是个笑话叫做“不要相信**人”。这里对这些我不想继续无聊的辩白与反驳,因为如果说后者有妖魔化**籍人士之嫌,而前者其实那位郭维导演丝毫没有不敬的意思,相反很诚恳地强调了董存瑞的确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炸掉了碉堡。但我觉得这样的新闻之所以风波大起还是一个意识形态反弹的后果。曾几何时,出于保护还是愚弄的心态,我们听到的新闻总有粉饰的成分,譬如如果说雷锋日记还只是有一定的疑问,那么当时颇为热闹的王杰(可不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的那位啊)日记就完全是组织上组织的赝品的,当这些新闻随着岁月地淘洗“偶尔露峥嵘”的时候,我们一次次丧失信心,我们还可以坚信什么,于是我们在被取笑之前忙着取消昨日的自己,归根溯源,就是丧失信仰的后果。
董存瑞的事迹可贵乍看是他“舍身为国”,其实更难得是他面对战友一具具倒下的尸体,他首先想到自己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职责,试想一下,这个时候不是怎么炸的问题,而是如果不炸不到机枪打到子弹穷尽,倒下的尸体就越垒越高的问题。一股血一冲,举手擎天就是最自然的举动。
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我发觉这么一翻话:董存瑞牺牲不久,兵团的程子华司令员率前指人员进城视察战果,在隆化中学前见许多战士哭泣。程司令很奇怪,问他们打了胜仗为什么还哭?战士们介绍了董存瑞的壮举,令身经百战的程将军唏嘘不已。
如果没有战友的哭泣,如果没有将军的唏嘘,董存瑞的这个刹那又算什么?一缕轻烟吗?
而董存瑞哪怕想到了事后的这所有一切,在那个时候,他还是会举起自己的臂膀,轰隆一声之后,和敌人同归于尽,因为他坚信他这么做有价值,他坚信他这么做可以换回胜利甚至更快地迎来新中国,“只有解放了生活才有保障”这样朴素的思想从当兵的一刻就贯彻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所以是否真的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出发前清清楚楚说过“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在那个时代,男人说话要算数,更何况还是从男人堆里拔尖出来的战斗英雄。
当时的小孩子也许不知道什么叫做“言必行,行必果”,可在无法思索的刹那,本能反应是迎上去而不是瘫软下来,这就叫英雄好汉。
我们对这的迟疑甚至嘲讽,也许是面对生活的压力迎上去只能是粉身碎骨,而瘫软下来却可以苟活守得云开见月明,趋利避害难到就不是英雄好汉了吗?没有信仰的时代,我们哪怕死了,又为了什么呢?
但也许总有些时刻,我们会遥遥看见一个不见得就惊天动地的十九岁男孩,用他的臂膀把一切炸得惊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