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3 03:0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精选10篇

  《穿制服的女孩》是一部由列昂蒂内·萨冈执导,赫塔·提勒 / 多萝西·维克 / Emilia Und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一):我们的反思电影在哪?

  这片子带给我的震撼不比当年第一次看凶手M小 --- 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

  这种高压式的教育至今还在亚洲实行。每年都有惯例跳楼的学生,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估计也没几个校长像片子里那个代表“反方”的校长最后受到的震动大。

  可我们至今找不到什么反思我们教育制度的电影。这都2014年了!

  里面学生之间的团结之情让人温暖,但也许太理想了吧。至于玛努薇对女老师,我觉得像恋母多过爱情。--- 话说女老师气质不要太好,而且声音还又酷又萌的!谁当她学生不会心动啊!!

  倒是女老师对女学生的感情搞不好更纯粹些,从一开始就被吸引然后各种欲拒还迎顺手再虐两把。。。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二):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

  主演的女老师 Dorothea Wieck 是三十年代非常有名的德国女演员,她的海报在上海的天蟾剧院还曾经出现过!她当时主演的爱情片什么的在上海也曾经放映过。

  这个影片主要讲德国的女子学院的故事,女老师非常爱护学生,学生们也都很尊重女老师。每天晚上她们互道晚安的时候,女老师都要挨个给学生们一个亲吻。渐渐的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女学生们都被充满魅力的女老师所吸引了,她们都争着当女老师最心爱的学生……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相当前卫的影片,黑白光影,缓慢的镜头,晦涩的情节,很明显的女同情节又带有一种青涩美好的青春期的令人心痛的感觉……相当有味道,有意思的老电影!

  女老师的声线真是美极了……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三):这是一部应当进入电影史的电影

  这是一部应当进入电影史的电影。

  对于任何电影,我从来没有对其中某些所蕴含的细节做出评价的习惯,更不说分析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分析导演在其中所赋予镜头的意义和象征。美好的事物是经不起推敲的,对我而言,影像只是对某种感情和转瞬即逝的灵感的追忆和描绘,我希望捉到其中没有变质的,而不希望了解导演所有采取是的是何种方式。

  固然一方面是出于我懒惰的天性,我从来尽量避免使自己陷入过于臃肿庞大的细节中去,而且我没有义务勉强说出电影本身所应该说的,我只是说出我在观影其中的我的感受。因此“对我而言”是我最常用的一个字眼,在这一块豆腐片中同样如此——

  对我而言,或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在是一部过于古典的电影。现代电影受好莱坞模式的影响,我们陷入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审美模式中去,比如说下面的枪和上面的枪。在这一部电影里,有一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先兆,而且相比同时代大部分的影视作品,这种先兆更加明显。

  拒绝思考,是我们时代在文化纵切面所呈现出来的绝对方式,因为思考会最大的程度地妨害在直观感受上的欢愉,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和气力等到思考所来带的欢愉,并且我们缺乏为此而承担的风险的勇气。

  快速地,急功近利式地构造冲突,而不必顾及这种冲突可能附带的某种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但是在这部电影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重要的本质,就是将这些粗砺的、蛮横不讲道理的手法纳入宏大的、古典的结构中,使它们占据的地位变成屈从的地位,预留出巨大的空间。

  文学作品的经纬是风格和结构,影视同样如此。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四):穿制服的唐·卡洛斯

  从Henry & June(改编自阿娜依斯·宁的日记,有公映Mädchen in Uniform的片段)追溯到本片。很惊喜30年代的电影能把女性之间的爱慕表达得如此优美、自然。Manuella在旋梯上与同学初次见面,被善意地提醒不要爱上Miss Bernberg。可以想见,她们所在的教会女校,对女教师的爱情虽不可张扬却再寻常不过。

  少女们在威权教育的指缝里焕发着不可抑制的生机,她们激烈的感情唯有在Bernburg小姐那里得到理解和抚慰。她以爱引导学生,希望她们拥有壮健的人格,不沦入恐惧和孱弱。她执行纪律和抗辩命令的方式令人敬服。近乎理想的形象。Miss Bernberg所言说与践行的“爱”是多义的。既可能是上帝之爱,也可能是母性之爱、浪漫之爱,没有清晰的边界。这种暧昧颇可玩味。我很愿意想象,当女教师说“我爱你们每个人”时,同时也在吐露对少女们的柔情。

  演出结束后,贵妇们围坐在女校长周围闲谈,对《唐·卡洛斯》中的自由表达略有微词。席勒的戏剧作为德意志文学的经典被允许阅读和演出,但其中深蕴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却能够引起魏玛共和国权力阶层的不适。校长在表白现场的盛怒,所聚焦的也是公开表达了虔诚之外的激情。惩罚者与反抗者的主要对立在于:做上帝和民族的好臣仆还是做一个有个人感情的人。蔑视泪水还是珍视泪水。女教师和她的女学生们,更像是浪漫主义者的后人。

  教会学校的日程排满了各种仪式,为上帝歌唱,为权威列队。唯有其中之一是爱的仪式:Bernberg小姐的睡前吻。女孩儿们穿好睡袍,跪在床头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一吻。它使人感到即将过去的一天是值得的。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五):爱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见钟情,在楼梯间看到玛努薇拉时的目不转睛,等待玛努薇拉下楼、拦下玛努薇拉搭讪时脸上的明媚笑意真是让我反复倒回去看了不下十遍。美极了。

  冯•伯恩伯格夫人翘起的嘴角真是甜美极了。接下来以老师的身份训诫玛努薇拉时有意的拉近距离,还不忘摸摸头,作为一个老师第一次见到学生有必要么?就是因为动了心,想要肢体接触吧。哈哈哈。

  冯•伯恩伯格夫人真的是个很温柔的人啊,很爱她的学生们,每次欢喜的笑容一露出来,立刻想起自己老师的身份,顿时就严肃了面容,真的太可爱了。这大概是性格古怪了吧。哈哈哈。

  还有在熄灯时的亲在额头的晚安吻,真的太温馨了,在如此苛刻的环境里,冯•伯恩伯格夫人的温柔就像一位真正的母亲一样抚慰这每个学生的心灵,难怪每个学生都爱她。

  冯•伯恩伯格夫人对玛努薇拉的爱意表现在了那一个特殊的吻里。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老师是不会有那样的一个吻的。

  而玛努薇拉的拥抱也是特殊的,她生性敏感所以她能够察觉到老师对她的特殊,她也很勇敢,看她第一次见到冯•伯恩伯格夫人时,紧张不安到发抖,再到后来直接拥抱(在晚安吻那里,也可以说是扑到冯•伯恩伯格夫人怀里吧。哈哈)着冯•伯恩伯格夫人,她没有迟疑没有怀疑,她坚信对于冯•伯恩伯格夫人来说,她就是特殊的。幸运的是冯•伯恩伯格夫人回应了她。

  冯•伯恩伯格夫人不看她的时候就热切的看着她,专注含情的目光导致冯•伯恩伯格夫人都不好意思的移开目光,但是真正被点名和冯•伯恩伯格夫人对上时,却害羞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完整,而在被叫去办公室两人相处时,却还会耍点小性子,这就是恋爱中的女人,她知道冯•伯恩伯格夫人一定会包容她的,她知道冯•伯恩伯格夫人对她的爱是特殊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心里就怀揣着这个两人间的小秘密,但是在喝醉酒之后就控制不住了自己,她要把这件事昭告天下,她热烈的近乎虔诚的赞美祝愿她的恋人,她陶醉了。

  冯•伯恩伯格夫人对于玛努薇拉醉酒后的不理智行为是非常生气的,她第一次质问玛努薇拉”你做了什么?你对我做了什么?”让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看的删减版,是吗?所以玛努薇拉做了什么。

  玛努薇拉当众向冯•伯恩伯格夫人示爱,把她们的小秘密公开了,而冯•伯恩伯格夫人毕竟还是一位老师,年长于玛努薇拉的女性老师。 玛努薇拉的公开严重的伤害了她,伤害了她们之间的感情。

  冯•伯恩伯格夫人承受的压力要更大,她身为年长的一方,她要考虑的更多,担忧得更多,年轻的玛努薇拉对她的爱是否纯粹,是否够长久,而不是一时兴起,这份感情如何长久下去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暗地里心照不宣的来往是最好,如果有一天其中一方走开,那造成的伤害也是有限的。

  最后的最后,没有最后,结局就是没有结局。那就是最后的结局,那是最好的结局。

  :冯•伯恩伯格夫人真是太美了,笑起来太美了。我也想要一个那样的晚安吻。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六):Girls in order

  1)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tle of this film?

  'girls in uniform'

  what's the meaning of uniform? According to Wikipedia, a uniform is a type of clothing worn by members of an organization while participating in that organization's activity. In this film, the military school i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se girls are the members of this organization. Thus, wearing uniform becomes a mean of maintaining the order and discipline. The title of the film, therefore, signifies a group of girls in a system of orders.

  2)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tem of clothing Fr von Bernburg gives Manuela?

  Fr von Bernburg gives Manuela a petticoat. And petticoat is a piece of women's underwear like a thin skirt or dress that is worn under a skirt or dress. In a sense, the petticoat is a very personal stuff, and as a teacher, Bernburg gives Manuela a petticoat is an action that beyond a teacher's duty. This action brings the affinity between Benburg and Manuela. However, as we know from the school teachers meeting, affinity is not allowed. Thus, the item of clothing that Fr von Bernburg gives Manuela can be viewed as a symbol of rebellion.

  3)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tifs of acting and performance in the film?

  The play the girls played in the film reveals a parallel storyline. In the role of the prince, Manuela says farewell to the queen, and the similar line is said by Manuela in the real life when she says goodbye to Fr von Bernburg before she attempted to commit suicide.

  4) consider how dress, clothing, physical appearance are depicted in the film. what does this depiction suggest about its makers'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and/or desire?

  The first day Manuela arrived at the school, the teacher takes her own clothes away, since it is forbidden. Girls in the boarding school have to wear the same uniforms to show the order and disciplines. The uniform is very conservative that covers the knees. As Judith Butler has mentioned in Gender Trouble, 'gender is something one does, rather than some something one is.' Wearing such uniforms like in this film clearly constrain the expression of gender as a woman. Also, the strips of the uniform are similar as the uniform of prisoners, which indicates the severe orders and the authority's desire of control.

  5) do you think this film is conservative or subversive?

  ubversive

  《穿制服的女孩》观后感(七):穿制服的德意志民族(严重剧透)

  想到Mädchen in Uniform,许多人第一个想到都似乎是关于LGBT。

  的确,这是世界上的首部女同性恋电影,并且发生在魏玛末期的德国,甚至影片曾被纳粹列为禁片。

  但在同性恋的外衣下,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到更多,更多关于政治、关于历史、关于那个时代、关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的方面。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位是Leontine Sagan——史上有名的积极倡导女同电影并在这一方面确实有所贡献的该片导演,而至今尚未出现任何资料表明或有依据可推测她本人(也许)是同性恋,总之她与一位男士结婚并且婚姻美满。另一位是重要的Christa Winsloe——该片的编剧,早在完成了短篇小说《Mädchen in Uniform》(也就是该片剧本原型)之后,被丈夫提出了离婚。Christa Winsloe确实是一位女性同性恋,并始终对此表示公开。

  Mädchen in Uniform的剧本实际上建立在Christa Winsloe早年在波茨坦的寄宿制学校Kaiserin-Augusta-Stift的求学经历之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电影中的寄宿学校基本呈全封闭的与世隔绝状态,而这与Kaiserin-Augusta-Stift实际上是非常相像的。因此这本小说,或是这部电影,基本就是Christa Winsloe的半自传。小说的出版,相当于公开告诉自己的丈夫,你太太是女同,而且要公诸于众。

  说回电影。我始终相信,在女同的噱头之下,或导演和编剧也许确有此意在LGBT的世界闯出一片天下的基础上,这部电影有意无意地暗示并挑战的,是当时的德国社会。

  efore anything else,影片中所反映的德国教育,确实是当时的氛围,推崇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提倡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严苛的苦难教育、耻感教育为荣。

  影片一上来,镜头就以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许多代表力量、权力的男性雕塑,是一种对男性力量、阳刚之美、熊刚之气的推崇。而镜头所塑造的这种革命、阴森、全民激昂的基调,正是一战失败后德国所处的状态。紧接其后士兵般排队行走的女学生,是全社会、全民崇刚的象征。

  主角小姑娘Manuela是个军官的女儿,在被姑妈送到寄送制学校的时候,甚至在办公室流泪,敏感的女孩对应的是一战后面对巨额赔款、百废待兴的德意志民族,是一种脆弱神经的体现。

  学校校长是该片中代表了国家/社会的管理者/治理者的角色,从影片中这一角色的饰演特点中,也可显而易见地看出这一治理者角色在作品中是毋庸置疑的男权、刚性的绝对威权代表。当会计呈上报表,因校长说要缩减开支而回应称孩子们已经吃不饱饭的时候(要强调:这些孩子的出身在社会上至少也是中上层,而学校老师的出身也普遍较好,基本名字里都有“von”这个单词,在早期德国社会,这是贵族出身、高贵血统的代表,至少也是远亲,当然“von”这个说法随着贵族隐姓埋名等各种原因,在今天的德国已经不稀奇也无法代表任何身份了,但在魏玛末期,这仍是与生而来的身份象征),校长在此的反应是脱下眼镜、怒目圆睁,正色道:“饿?我们普鲁士人不懂得饥饿!她们是士兵的孩子!若能如愿,也将能成为士兵的母亲!她们需要的是纪律,而不是奢侈生活!”

  “贫穷不是罪过,它让人高贵,这才是普鲁士精神曾经的真谛。”校长的这句话,在这部1931年的影片中尤为显眼。在德式严苛教育的前提下,一战后的德国因巨额赔款一度民不聊生,虽于上世纪20年代逐渐得到经济复苏,却在1929年与整个欧美都面临了经济大萧条,而这一经济事件实际上也正是除政治受挫外,点燃了当时德意志民族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刚性、艰苦的教学环境中,尤其像Manuela这样敏感的女学生,期待的是一个母性的角色。正如当时处于复仇情节中的德意志民族,在疯狂的全民政治热情、之后意识形态愈发走向极端、纳粹开始发迹并于30年代进入重要而迅速的发展阶段、统治者严苛而愈发显示出独裁性质的国家、社会大背景之下,有一些人看到了社会对母性、对冷静、对温柔的实际需要,而(在当时)反社会却也确实在欧洲社会初露发展端倪的女同现象,正是一个很好也很自然又确实反映了社会小众群体的出口。

  当时的德国人民,既处于复仇和振兴的强烈愿望中,也对于平静安稳的生活、思想和艺术和言论上的自由等都有着迫切的追求,这两者文武、刚柔看似矛盾,但却是德意志民族当时所处的环境,奋发而激昂,疲劳而虔诚。因此,产生了对von Bernburg夫人这样一个温柔形象的需要,这是全民的。

  Von Bernburg夫人,首先是一个女人。在这个极端刚性的学校中,她是一位美丽而大方,对学生严格却不严苛,温厚而关切的女人。在她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一个外表美丽而年轻端庄的情人形象,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所期许、严格要求但不喜惩罚的老师、上级的形象,由于学校不允许学生写纸条,有学生写纸条被von Bernburg夫人看到后,后者采取撕毁宽恕的保护态度,这是包容宽恕、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包括她将新的衬裙送给Manuela、在睡前亲吻每个学生的额头,这些都是慈爱温柔的女性象征。

  Von Bernburg夫人,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在她身上,集合了所有的女性角色。而当时的德国,需要的可能恰恰是一个女人。

  此外,Dorothea Wieck所饰演的von Bernburg夫人,是一个即使生气、失望,也只能从冷峻的眼神中解读的沉稳女人。这一点,与片中其他面露于色、怒目圆睁、激昂冲动的女性威权者,是有别的。

  作了上述阐述,当然并非是为了要否定这部片作为一部女同史上重要里程碑的意义。当von Bernburg夫人在亲吻女生的额头时,面对拥抱自己的Manuela所回应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唇吻;面对Manuela对自己的数次不同场合的表白,von Bernburg夫人所回应出的“恼”,却仍是以温柔和踟蹰为基调。此外,影片一开始提及von Bernburg夫人之时,实际上就早已暗示了von Bernburg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不少学生对她的这种“爱”实际上并非单纯是简单的师生之爱,想必B夫人自己也是有所察觉的。

  尽管如此,如果要视“女同”为这部影片的主要表达点,个人认为还是略欠稳妥。《Mädchen in Uniform》(1931)所想要表达的“女同”的视角,可能会很容易令人想起另一部电影《Cracks》(2009),Eva Green在其中扮演了类似于von Bernburg夫人、陷入与女学生暧昧关系的老师Miss G。但这种师生恋或暧昧关系的基调,是年轻懵懂的少女学生,和成熟稳重的中青年女老师。即使是在《Mädchen in Uniform》(1931),实际上也暗示了少女的性好奇。在一个桥段中,女生们围在一起让胸部发育的Maria屏气,因为Maria胸部发育而将上衣的扣子一一撑破而笑话她,这个众生喧哗的桥段被校务巡查厉声喝止,在表达了学校严厉管教、暗示了高层强硬压制的同时,实则表述了青春期少女正常的、对性的好奇和懵懂。回到影片中师生间的暧昧关系,如果认真剖析这种往往是基于崇拜、感激、敬畏、(普通)好感、少年冲动、性好奇等多味综合的情感培养基,以寂寞来调和的暧昧关系,那么,爱情是这样的吗?英语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划分:CRUSH, DESIRE, ADDICTION, INFATUATION, ADMIRATION, OBSESSION, FIXATION, ADORATION ... 那么,“爱”(LOVE),究竟是什么呢?是这几项的综合体吗?无论如何都可以确定的是,“爱”,绝不是上述中的单一,它包含其中的几项,因人而异,但其实际内涵应该是更大的。这也就解释了一个问题:是否同性间的暧昧,就一定能发展成为爱,爱是否就是简单的相处种种。当然,电影往往选择将我们的实际生活、实际体验作简化,但作为观众,面对《Mädchen in Uniform》(1931)这部电影,是否确实有必要将大把的注意力集中在“女同”这个点上,我认为是有待反思的。即,一定要分清”女同“究竟是作品的“表达目的”,还是“表达手段”。

  全片最有意思的,我想还是片末Manuela欲跳楼自杀的片段。这其中可从三个角度和分片段来进一步解读。

  其一,Manuela欲自杀时的虔诚祷文。影片中,Manuela一级一级地顺着阶梯走向顶楼,边走边祈祷:“我们天堂里的圣父啊,您的名字如此神圣,您的王国降临了。您的意志将像在天堂一般抵达人间。请赐予我们每日的面包,并原谅我们的罪过,正如我们原谅那些侵害我们的人一样。不要将我们带往诱惑,而将我们从魔鬼身边带走。您拥有王国,拥有权力和荣耀,永远如此,阿门。”虽然编剧Christa Winsloe早年所读的Kaiserin-Augusta-Stift,确实是一所纪律严苛的寄宿制教会学校,但全片对宗教的涉及,最集中、最有力也最浅显的,可能就是这个片段了。Manuela的祈祷内容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当时德国社会全民对新晋党派纳粹的炙热崇拜,结合纳粹本身的特征,这完全是一种父性崇拜。“您拥有王国,拥有权力和荣耀,永远如此,阿门。”这句话更是将德意志民族当时的这种盲目的政治崇拜推向最高点。因此我想,Manuela这一整段话中的影射所指,实际上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von Bernburg夫人与校长(绝对威权)的争论。校长冷漠而不屑地说:“我听到的全是‘帮帮她’!”而von Bernburg义正言辞愤怒地说:“我们是在谈论一个人!”这段争辩,首先是一场对绝对威权的挑战,其次所透露出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母性力量有所需求的再度强调。

  其三,片尾校长走下台阶,绝对威权败仗。学生们救下Manuela后,von Bernburg夫人对校长说:“孩子们避免了一场悲剧,否则我们会后悔一辈子的。”校长拄着拐杖,一级一级地走下台阶,这里镜头给了一个冗长的跟拍,校长的背影逐渐地消失在走廊中,同时背景音乐响起的是胜利的号角声。影片在一个黑镜头中画上句号,象征的是绝对威权这一力量被打败,逐渐衰弱。

  与其说这部影片是Leontine Sagan的作品,不如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编剧Christa Winsloe上。作品与作者生平的联系,往往是最为紧密的,尤其对于这部几乎是Winsloe半自传的小说/电影。除却Winsloe公开女同并且与丈夫离异的事实,她实际上还加入了社会民主党(SPD),这个左翼党派与反对共产主义的纳粹显然站在完完全全的两个对立面。30年代末期,尤其在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日益强大,势力如日中天。意识到时局的变化及对个人命运的清晰认知,Christa Winsloe与其说是逃离德国,不如说是躲避纳粹,移居到了法国。二战期间,Christa Winsloe甚至与法国民众一同参与了法国抵抗运动,以抵抗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尽管Christa Winsloe最后并未被纳粹处决,甚至没有受到来自纳粹的任何惩罚,但她最后被法国人误杀的结局却也相当凄惨。在这件蹊跷事件的背后,其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深度隐情,尚无处可考。

  魏玛末期,许多德国影片都借助各种罕见的题材之身,实质暗示了第三帝国前期的社会氛围,在不同程度上赋有远见地表达了对风雨即将来袭前的忧虑。即便《Mädchen in Uniform》在1958年得到了翻拍,在技术上似乎更胜一筹(当然,时间上的超越性一开始就为原版和翻拍版的比对制造了不公),但这部原作于1931年的电影,凭借代表“纪律”、“独裁”、“苛治的上层”(纳粹)和“渴望母性温柔的女生”(民间),以女同这一噱头作擦边暗示,在某一程度上确实也是成功地引开了观者的注意力——当然出于编剧和导演在女同领域的惯有态度,也许说女同仅仅只是影片的噱头,是一种对这一题材和电影本意的误读和刻意贬低。

  但在同时,我不得不认为,外界对于这部作品在同性恋方面的贡献是高估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社会对同性恋现象,包括同性恋群体本身对自己的认识不及今日深入、更接近爱情的本质。如前文所述,少女的Manuela对成年的von Bernburg夫人的“爱”,是一种形同初恋的、忘我的、青涩的“爱”,但并非基于双方的理解和默契之上,而是以后者对前者在寄宿制学校这样一个严苛的教学环境、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的照顾和关爱为基础。此外,戏里的少女Manuela和戏外的编剧Christa Winsloe,在就读寄宿制教会学校前,就都已幼年丧母。因此,在这种少女的、相比不成熟的“爱”的背后,甚至可以说,其中暗藏、透露的是一种出于感恩、崇拜和依赖的恋母情结,这种“爱”,并不比传统的异性恋爱更接近爱情的本质。

  因此言归正传,在审视这部电影的时候,必须将德意志民族在当时所处的状态和大背景纳入考量。因为正是这种特殊的时局性,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才赋予了这部影片特殊的“时效性”。在影视作品的世界里,技术可以改良,配乐可以提升,演员可以择优,但一旦剧本具有时效性及特殊的表达意义(包括“第一部女同”这种在创新和革新上的特殊意义),其本身所涵带的价值和意义就变成了不可超越。即,这部作品的杰出之处,并非在于其表面的内容,而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提出了特定的呼声,作出了特定的希冀和预断。这正是许多伟大电影作品的共通之处。因此那些认为1958翻拍版超越了1931原版的呼声,个人以为是纯属技术上的考量,反倒忽视了在这种具有特定“时效性”下的艺术作品,其本身不可复制、时间规律不可打破的固有属性。

  艺术或而表现现实,或而反对现实(表现期望或梦想)。《Mädchen in Uniform》(1931)显然是双方的结合体,种种“偏离”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以及最后女主人公欲自杀的桥段,正是对德国现实社会的反叛和抵抗。这种巧妙的处理,对一战后、二战前时局和当时德国社会状态的反映、思考及个人化的预测,是难能可贵的。

  2016.4.1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