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时代》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年时代》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24 02:0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时代》经典观后感10篇

  《少年时代》是一部由篠田正浩执导,藤田哲也 / 堀岡裕二 / 三田和代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时代》观后感(一):人之生,性本混蛋

  人性如狗吃屎,由小及大,亦然亦然。

  片子很难成为伟大,是因为其表现与寓意及技巧上的过于显然,但也正因为显然而不遮掩,呈现出别样的力量。

  把你引入悲观的深渊而又无丝毫能量反驳,这其实不是导演的残酷,而是人性的本然。

  永远会喜新厌旧永远有欺软怕硬永远有利益牵连永远有上下左右永远有人笑有人哭,永远?真的是好远。

  《少年时代》观后感(二):青春的记忆

  很遗憾,我的童年没有经历过权力斗争,没有经历过亲密的男生之间的友情。想到童年,除了烂漫的油菜花和广袤的天空,似乎什么也不剩下。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是在有意地屏蔽那些生活中的残酷与丑陋,或者说,我似乎有意地着眼美好而摒除生活本身。

  我小时候也被人在电线杆上写过名字,字迹也在还记得——用红色的粉笔写得,“ ****去死 ”之类的话。当时,我在乡村的小道上走着,忽然发现了这些字,一瞬间,整日闷闷的心似乎被他人撕裂开,感受到血浆糊在脑袋上,气愤不已,同时,我深深地感到悲凉。因为我自认为,和写这些字的小伙伴们的关系不错。那时的我惊异极了,因为在我的概念里,我们都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平常,再怎么仇恨怨愤都不至于用带着禁忌色彩的大红血字在沿途的十来根电线杆上诅咒我死亡。气愤极了,悲凉极了,我带着这样的心境,怨愤地跑到小伙伴的家门前。最终,阿姨给我道了歉。长大以后,我和友人依然保持联系,依然无话不谈,可是在我的心灵深处,对她的怀疑与不安全感却根深蒂固。再怎么样都无法弥补我血液中的惊悚记忆。也许这就是老话说,“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 吧。

  长大后,越发感觉人与人交流的困难。我在意的事情,也许他人只是胡乱的表达,根本未曾走心。我不过脑的言语反而被有心人听了去,细细揣摩。

  武田对进二在电线杆上的嘲弄,也许就只是出于恶作剧吧。他想要霸占进二,又给巴掌又给枣。进二不满这样的表达友情的方式,奋起反抗,却发现,他人对自己纯粹只剩下巴掌,连友情的甜枣都省去了。进二怀念武田,可是经历了两人之间经历了告密,背叛,反抗,即使是作为小孩子,他们也无法回到过去了。分别是唯一相见的方式,也成为唯一和解的契机。

  于是,我们和进二一样,在火车向前飞驰的车轮中,用力的向着武田挥手,感谢他曾经慷慨给予的友情,向他表示自己离别的不舍心境。

  《少年时代》观后感(三):友谊与背叛

  中学的时候我有3个最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最要好的姓李,天生一副好嗓子,平时也最谈得来。另外两个是刘,张。一次和别的中学打架,我先落入敌人魔掌,被一把发令枪顶在背上带到学校附近的小花园里,对方叫了十数人,准备好好折磨我,当时心里恐怖到了极点。我被带走的路上,三个朋友都遇见了,他们都很机灵,发现没被认出来,都低着头混过去了。

  那是个夏天,在花园里的十几分钟是我生命中最长的时间。敌人在四处捡大个儿的砖头,我忽然清楚地意识到今天要死在这里了。我想着父母,想着那3个朋友,我想他们会不会来救我,随即又开始感到绝望。忽然有几十个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冲出来,前面的就是刘和张,他们嘴里乱喊,手里挥舞着木棍砖头......我就这样得救了,没受任何罪。过了很久,晚上了,一直没出现的李同学忽然来到我家,含糊地问我妈我回家没有?我把他让到我的房间里,他红着脸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后来我们就再也没和他说过话,我的朋友里没有这个人了,只有在红五月的时候,他在台上领唱,我们3个在台下观看时,才会听到他的声音。

  让我想起这件往事的,是今天看的这部电影,是少年人初尝友情和见识背叛的故事,是懦弱和自尊交织的成长史。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944-1945,正好和《萤火虫之墓》同时。原本也是改编自漫画大师藤子不二雄的同名漫画,而漫画则是出自日本文坛最高荣誉芥川赏得主柏原兵三的小说《长路》。所以在景观风物上极其类似《萤火虫之墓》,也是说东京被空袭后城里的孩子去乡下避难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转学而进入新的生活,结识了新的朋友。

  画面很美,堪比《萤火虫之墓》中的绘画风格。导演筱田正浩功力很深,将乡间四时变化的韵味全带到了镜头里,构图和色调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理性层面也不缺失,把小孩世界里的浓情和薄情都社会化了,令人沉思。暴力反思的提出,为本片增加了不少深度。热泪涌动的少年时光匆匆而过,感动和愧疚,友情和背叛,象片尾的火车一样,向前去,不能回头......

  《少年时代》观后感(四):一点感受

  这几天一直陷在这部影片里出不来,因为有太多的感触和共鸣。想到《霸王别姬》,想到《青山之恋》,想到我最早的他。

  影片的深层主题应该是通过孩子之间的争斗反思战争的根源及后果,不过打动我的则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本身。

  在成人看来,孩子的世界单纯平静一片祥和(进二妈妈的台词),其实那里弱肉强食暴力横行残酷程度并不亚于成人社会,这既是人的本性,也有影片暗示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原武懂得游戏规则,以自己的头脑和力量成为孩子王,在成人面前扮好孩子又对其他孩子实行高压统治,他习惯的粗暴方式一直行之有效,直到遇见东京来的进二。进二聪明柔弱眼界开阔,大原武一见倾心,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吸纳他成统治阶层的核心成员,并且他跟谁好就揍谁,对他的占有欲可见一斑;没想到他有时竟然不识抬举忤逆自己,便只好动手管教。大原武对进二又爱又虐的关系,影片表现得非常细腻:因为唱歌羞辱他后马上带他去划船,在众人面前不听话打了他后又飞奔到临镇救他一命,之后再打他,巴掌甜枣轮着上。然而进二不愿成为他的附庸,也非常反感他的暴力之道,最终跟别人一起反抗他(结果却失望的发现其他人上台后也好不到哪去)。相信大原武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所反思,因为他失势后不再暴力还击,也没有萎靡不振,家务活照干并且被打伤后仍然坚持上学,不卑不亢非常坚强。他最后应该明白了,平等友好的相处方式才是两人友情长存之道。

  影片的结尾真是精彩,一波三折。先是进二跟大原武擦身而过没能见面,让人遗憾;之后也没有大原武发现皮带扣的镜头,让人担心他可能对进二即将离去一无所知;再后来我们看到尽管大原武决定去送行,但火车已经开动了他还没赶到,让人不由得焦急叹息,他们肯定无法见到最后一面了。正是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积蓄了极大的戏剧张力,后来大原武飞奔送行两人挥手告别的镜头才那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煽情?没错,可是煽得太到位了!

  影片是群角戏,角色众多。除了两位充满灵性的主角,其他人物也很出彩,比如有点耳聋脑子糊涂的奶奶,台词不多但句句在理,比如那些没有原则和立场的随风草,调皮捣蛋活灵活现,比如城府颇深的副班长,举手投足都有点小阴谋家的味道,再比如那个有勇无谋的胖子,闭着眼睛等进二给他讲恐怖故事一段,蛮横霸道和天真可爱融于一身,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高中时我们班里转进来一个青海的男生,坏坏痞痞的其貌不扬并且成绩很糟糕,但他身上有某种东西强烈吸引我。成熟?洒脱?幽默?异域风情?总之跟其他人很不一样。还记得那时看见他我的心就狂跳,他盯着我我就会兴奋得发抖,还记得他教会我两个男生可以亲密到什么程度,还记得上课时他被老师赶出教室我义无反顾地跑出去找他,还记得他突然找了女朋友对我不理不睬,还记得毕业时分别再没相见,只留下一张片尾一样的合影照片。

  《少年时代》观后感(五):《少年时代》暴力阴影下孩子的成长

  题记:

  “梦想追随着过去和将来的记忆”, 伤感的主题歌带走了孩子乡野的记忆,也让他开始长大

  ――――卡夫卡·陆(KavkaLu)

  1944年夏,东京轰炸前夕,进二的父亲风间修作作为军人将去战场,他让妻子带着上小学的风间进二去富山乡下躲避,他们的到来让乡村的孩子充满了新奇,母亲托大伯照看孩子就回东京了,进二独自留在乡下念书,那些乡下孩子出于种种缘由排斥这个城里孩子,他感到非常委屈,班长大原是孩子头,他总是对进二以及弱小同学吆五喝六,这引起了班上大多数人的不满,在一个叫宽子的同学带领下,同学联合起来教训了大原,失势的大原被孤立了,他被迫辞去了班长的职务,接下来的日子变成了宽子对他的折磨,这一切让外来的进二十分不舒服却无可奈何,一年后的夏天,日本战败,母亲来带进二回东京,已经长大的进二带着同学们的友情踏上了归途。

  这是一部以少年目光反映日本战败前后日本人心态的的影片,本片编剧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山田太一,他对个人处于历史里的无奈的细腻把握非常精准。昏黄的影调呈现出一种宿命的苍凉感。

  影片开头描绘性镜头里田野在蝉鸣里的宁静和战败前夕压抑的进行环境比对让我们了解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特别是祖母所说的他们都要死在东京,进二就成了孤儿的话加深了人们对于战争残酷的认识,导演在影片里以乡村孩子羡慕地看着进二穿皮鞋的镜头反映了当年日本乡村的贫困,他们脚上的草鞋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对于进二的羡慕和嫉妒都有着城乡差异的原因。进二的被孤立不仅是因为孩子的欺生更重要的是乡野孩子的自卑,所以,他对于乡村小学而言永远是旁观者,他再努力也无法融入他们的世界,一个他跟随在同学后面的长镜头显现了这种孤独。

  本片对于少年心理的把握非常准确,胖子佐贺、班长大原和大阪来的美那子都个性鲜明而不失人物本身特征,孩子们的亲疏有时只是一念,作为外来孩子的孤单和乡野孩子因为嫉妒的隔阂,导演以进二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别,而城里孩子的笨拙在搓草绳的课上一览无遗,他们在碰撞里的交往,关系变得微妙,一方面他们想从城里孩子口中了解他们不知道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以体质压迫城里孩子的柔弱。

  在孩子视角下导演通国新闻记录片来表现日本当局对于下一代的毒化教育,这些年轻孩子的命运就像那个被夹道欢送去当炮灰的山本君,他的离开导致了佐贺姐姐他的女友昭子的变疯,具有讽刺的是昭子手上的袖标“女子挺身队”这个细节将战争给普通人的伤害真实地表现在银幕上,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以及个人在时局面前的辛酸。导演以孩子的相互争斗折射日本社会暴虐的风尚为强权在日本的实施寻找心理动因。

  电影里一直受班长大原压迫的孩子起来反抗最终孤立了他,而孩子们在嬉闹里又将诞生新的首领,导演以低沉的萨克斯表现着人性的哀凉,它同时寓意着人类战争的反反复复,这个段落打破了所有脆弱的平衡,有着导演内心极大的惶恐与无奈,若干年后,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枭之城》再次质问了战争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在《少年时代》里孩子争斗的场面正是日后成人世界的缩影,这样的以小见大可见导演对于自己民族根性的认知。本片也获得日本电影界的肯定,获得了1991年第1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艺术指导、导演、音乐、剧本等数项大奖。

  片名:《少年时代》日本1990

  导演:筱田正浩

  演员:河源崎长一郎、岩下志麻、三田和代

  个人评价:艺术性6.5,欣赏性6 扎实的电影

  2006年6月6日 星期二 下午23时10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少年时代》观后感(六):《少年时代》鱼骨:以日本孩子的暴虐反映那场战争

  题记:

  以孩子形象反映战争的电影很多,可是以孩子的争斗来隐喻成人世界残暴的不多见

  ----卡夫卡·陆(KavkaLu)

  对于中国人很敏感的开头,神社和海军陆战队的步履凸现的时代特征。

  海军陆战队的带扣和绿色小虫形成的分量之轻,乡野孩子的草鞋和进二皮鞋的对比,你很难在这样的影像里找到中国人心目中在中国实施三光政策的日本人形象,但这样的影像让亚洲人思考这些谦卑的日本人为什么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就如此兽性,人性的转化点在哪里?篠田正浩描绘的1944日本乡野充满了悠闲的情趣,可是,远方是什么?

  对于少年世界的关注需要用心,细节往往可见,进二和美那子的相识和班长产生的嫉妒性裂缝,这个细节很真实,在儿童世界里被边缘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小团体就像是孩提世界的秘密出于懵懂同样也出于对于异性的开始关注。那个写美那子和进二好的胖孩子佐贺干得事情也经常发生在任何属于少年的天地,而青涩的否定是这个时期男孩的特色。

  电影后半部似乎让我们见到了这个民族本身的暴虐,孩子间的拳头和武力相向和新闻片的对应,民族习性有时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女子挺进队”昭子,以身相许的坚决和男友入伍的疯癫,控诉不是大叫大嚷而是细节里流出的辛酸。

  班长大原权威的颠覆总是让我想起猴王争霸,在暴力面前所有的孩子会习惯于以暴力见证问题,失败的大原就像战败的斗兽一样不再威风,而挑战成功的佐贺却成为了压迫进二的人,这样的设计耐人寻味,作为外来的小难民,他依旧形影孤单。

  篠田正浩有意思在学生的大字写上了“学生兵,军用犬”这个细节似乎有着对于军国主义的戏谑

  作为战争的表现导演很克制,照相馆老板的一席话印证着他们的在时局里的无奈,战争总是让小人物惶惶不可终日,东京疏散而来的孩子使得我们了然战争的残酷。日本孩子倔犟和造就了他们民族一种阳刚精神,他们不断的争斗只是为了维护一种将来注定为成人世界控制的威权。

  1945年8月2日富山被炸,接下来就是战败。军人的不服输和老百姓向往安宁成为对照。

  而在进二回东京的火车上,那些饥肠辘辘的乘客看着士兵吃罐头再度揭示了战争的受难方是民众。而在班长家里希特勒的画片给了我们一些警示,孩子心里的魔兽是谁释放出来的!

  这部电影由意思的是对于人性状态的描绘,这些孩子强弱间的转化和力量之比,日本孩子的可贵在于硬,宁可鼻青脸肿也不告密,事情总是由角力解决。

  胖子佐贺和阴险的宽子,由强变弱的班长,以及孩子进二身上忍辱负重的道德立场,他没有推波助澜,他没有能力阻止却始终与人为善,在班长失势之后被罚拖地板的场景里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孩子眼中的同情。

  在电影里班长大原的形象更加有意思,一个有些强悍的渔家之弟,一个被打败的猛兽,导演暗示的团结为了什么?是揭示众体的暴力,还是为了突出力量的比较。他的自卑以暴力的姿态显现这已经为进二发觉,所以,他从来没有真正和他隔绝,他虽然老受欺负却依旧对同学有着留恋。这和小女孩美那子的态度成为比照。那个带扣传递的孩子之间的友情和牵挂。

  篠田正浩的拍摄是细腻的,带有昏黄的怀旧色调给了我们苍凉的感觉。

  以少年目光完成日本战败前后的历史反思并不容易,他做到了,特别是新闻片的运用,

  八卦一下:岩下志麻是导演的太太,一个端庄的女人。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少年时代》1990日本

  导演:筱田正浩

  演员:河源崎长一郎、岩下志麻、三田和代

  片长:116分钟

  奖项:1991年第1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艺术指导、导演、音乐、剧本等数项大奖。日本蓝丝带奖最佳作品、导演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导演重要的战争反思影片)

  2006年5月3日 星期三 上午01时55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