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怪杰》经典观后感10篇
《圣诞怪杰》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金·凯瑞 / 泰勒·摩森 / 杰弗里·塔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诞怪杰》观后感(一):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Carrey果然还是把本来面目遮住,才更能令人关注他的肢体语言和演技。太被人熟稔的谐星,往往都有着这样的尴尬。作品情节简单,适合时令,却也令人可以获得简单却真实的快乐和感动。属于Xmas的温馨小品为数众多,此作算是素质不俗的一部。
《圣诞怪杰》观后感(二):魔幻但棱角圆滑令人舒服的电影
很棒的电影。枯燥的生活多一些怪诞,不是很令人放松吗?我喜欢这部片子,有时候,节日是一种负担,因为相互比较,有的得意,有的失落,有的不服,还有的自惭形秽,节日本应该简简单单的,这个电影以童话故事和魔幻的风格启迪我们,这不值得挖掘吗?还有,以童话的角度,又符合大人的观影风格,告诉孩子们要有同情心,不要嘲笑和捉弄别人,不是比一些电影赤裸裸的警告要好一些吗? 大爱金凯瑞
《圣诞怪杰》观后感(三):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格林奇是一名心胸狭隘的隐居者,他的心脏只有正常人的四分之一大。他与狗伙伴麦克斯住在克朗皮特山的山洞里,靠野菜汁、蓖麻油与酸奶充饥。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将至,克朗皮特山下的呼威尔镇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在为庆祝节日而忙碌,这一切被格林奇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他决心让镇上的人都和他一样过不上节,于是他和麦克斯化装成圣诞老人与梅花鹿,趁着天黑下山“打劫”,准备把镇上所有的圣诞物品“一网打尽”。
《圣诞怪杰》观后感(四):Jim Carrey的脸呢
我是冲着Jim Carrey去看的
可惜
看不见他那有赋有语言的脸
只有毛茸茸的修长的手指
和身体
但是
本片的立意是不错的
就是要
融异
不能因为表面而去排斥它
对于这个社会有警示
鬼精灵的所遭遇的一切
不是他自身的问题
而是他人加在他身上的
慢慢的养成了
我们要学会去包容
就像房龙说写的宽容序言
《圣诞怪杰》观后感(五):一个人的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人每年最为重要的节日,每当这个节日来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但却有一个人除外,这就是本片的主角,金·凯瑞扮演的妖精——格林奇。生性孤僻、心胸狭隘的他,在年少时因为外貌奇丑而被所有人嘲笑,没有人愿意跟他交往,逐渐的养成了他孤僻、小气的性格,一个人独处深山。每当圣诞节来临之时,看见欢乐的人群,每个人都有的礼物,他就气不打一处来。眼看一年一度的节日有将到来,这次他策划了一个大阴谋。
还是一部针对儿童题材的电影,再加上围绕圣诞节展开故事,更是能抓住年轻观众的眼球,本来金·凯瑞一贯的喜剧风格就非常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这次再圣诞档期上映的这部应时应景的电影,更是卯足了力气准备挣孩子的钱。这种搞怪的角色也确实非常适合他来扮演,那丰富的面部表情加上招牌式的夸张动作和声音,一次又一次的为大家带来欢笑。
《圣诞怪杰》观后感(六):`
格林奇 不论它有多恐怖 我的家里最可爱 我们把邮局的小女孩吓个半死 说不定她一辈子都怕我们……我根本不需要出门 因为我一点也不闷
辛蒂想知道格林奇因为什么讨厌圣诞节 于是她去问格林奇的同学 她说:格林奇有一回想送我圣诞礼物……他刮了胡子 但他把脸刮伤了 所以满脸都是纸片 于是有些人就嘲笑她 还把他摔到圣诞树上
辛蒂对镇长说:我选格林奇做庆典之星 因为庆典之星应该由最需要鼓励的人来担任
镇长:他不会来的
辛蒂:你不能和大家重修旧好吗?你也能得奖 别人都会输给你的
格林奇:不知是你可爱的眼睛 还是坚强的意志 你就像当年的我 我被你说服了 说不定这次圣诞节会改变我对生活的看法
格林奇来到镇上 看见镇长向格林奇小时送圣诞礼物的那个女生求婚(他用纳税人的钱买车送给她) 镇长看见格林奇 笑嘻嘻地送给格林奇一把剃须刀 这让格林奇气坏了 他等镇长做着好梦时用那剃须刀把他的头发剃成了反莫西干头 然后格兰奇假冒圣诞老人 进到辛蒂家里 把她家桌上的圣诞礼物都拿走了 辛蒂下来喝水 看见“圣诞老人” 辛蒂求他:您别忘了格林奇家 虽然他脾气坏 又一脸毛 但他挺可爱的
格林奇拿走了镇上的所有圣诞礼物
早上
辛蒂爸爸:圣诞节并不只有礼物和灯饰 还有家人
辛蒂:格林奇 我来看你 圣诞节不应该有人是孤独的
格林奇把所有礼物都送给了辛蒂 辛蒂吻他的脸颊:你的脸……
格林奇 我知道 毛乎乎的
不是
油腻腻?臭烘烘?长痘痘了?
不是 是暖洋洋的
《圣诞怪杰》观后感(七):被伤害的与被治愈的
“你对过圣诞节持什么态度?”这类我们从小到大在语文试卷上以各种形式出现过无数遍的问题恐怕早已和央视的“你幸福吗?”一样,沦为在认识层面上可以一笑了之的滥觞了吧。现在的我们似乎已不需要正经八百地去回答,或者说,被目不暇接的信息席卷着的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停下来去思考,并给出一个认真地态度了。没关系,反正“家”住胡谷镇旁松饼山上的“鬼精灵”格林奇的态度很明确:他极度深切地痛恨着圣诞节以及和圣诞节有关的一切。
童年时留下的阴霾可以怎样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我想,从片中貌似疯疯癫癫的格林奇身上可见一斑。他狂躁、暴虐、极具破坏力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也曾温柔地喜欢过某个人,他也曾用尽全力地去完成一件可以让别人满意的作品,他也曾试图用符合大众认知的方式去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可残酷的是,先天的缺陷让他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对象,痛苦不堪的他甚至不惜以伤害自己为代价(用剃刀刮去怪毛)去迎合大环境的认同。然而他所收获的,只不过是更为变本加厉的嘲笑和凌辱。当接二连三地遭到现实的否定时,反过来去否定现实的行为似乎变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他封闭了自己,逃到松饼山的洞穴里,与一切对峙,尽其所能地破坏掉身边的一切。他甚至愤愤于和他一样离群索居的圣诞老人为什么就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于是,暴戾变成了常态,自我否定变成了习惯,当小女孩辛蒂邀请他担任圣诞主角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就否定的这种可能性。
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挣扎的过程却更为痛苦,被善意感染了的格林奇在纠结于到底去不去参加圣诞聚会时的内心斗争恐怕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懂得。在找了无数个不去的理由后(其实这一点和我们的拖延症极其相似),在小狗的推力下,他去赴宴了。然而希望的再次破灭将他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他驾着那架用一堆破铜烂铁自制的无比后现代和朋克味的“圣诞雪橇”来到胡谷镇上方穷凶恶极的报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虽然影片的气氛是一部如此喧闹的无厘头儿童喜剧,但看见格林奇趴在冰冷的悬崖边缘用夸张的哭腔喊出“我讨厌你们”的时候,我竟然像一个坐在电影院里的五岁小孩一样为他深深地揪心和难过。礼物、游戏、美食、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欢庆节日的温馨气氛,他恨这一切,只因为他自己从未真正拥有过它们。一切痛苦,都来自于人们稀薄的同情能力,惨淡的包容心,和最不经意却造成最严重后果的伤害。
前面有朋友说,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好治愈。我想任何一个看完电影的人都很难去否定这一点。不光是影片充满的童趣让我们倍感轻松,更是因为小女孩辛蒂出于最原始、最本能的善意,撇开世俗的价值体系,去给予一个被边缘化的个体积极的温暖力量的行为让我们感动。童真的美好便在于此,它对于善恶的判断遵守的是上帝的规则。片中的众人让我们看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行善的能力,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因为善,是和生命的本质相符的。
影片其他几个场景的隐喻也很有意思,比如被商品化了的传统文化致使节日经济的泡沫漫天。我想当格林奇喃喃道“Maybe Christmas doesn’t come from a store. Maybe Christmas, perhaps, means a little bit more. ”时说出了很多人压抑已久的心声。另外,当权者对“仪式性”行为的需要和愚民的习惯性拥护,对规则神圣性的亵渎(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时可以现场制定规则),用纳税人的钱买来的车取悦心仪的对象的情节,无不是对现实赤裸裸的讽刺。
然而最终,电影只应该是电影。对于一部拍给小孩子看的圣诞节家庭电影何必要想得那么复杂呢?只要那些对每年这个异常盛大的节日期待已久的孩子们能如愿以偿地被金•凯瑞过度夸张了的肢体动作逗得前仰后合,只要他们能在影片结尾管弦乐和铃铛声奏出的欢快圣诞颂歌中能体会到那种最简单、最纯真的兴奋、开心与满足就够了吧。一切需要教会他们的,一切该留下来的,最终都会自然而然地如圣诞夜的雪花般融化在这些快乐的时光中,浸透在他们美好的童真记忆里。也许,这恰恰就是这些圣诞节电影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