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觉得你说的都是对的吗?”
【正文共:1789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前不久,我收到这样一条有趣的私信:你真的觉得你说的都是对的吗?你真的觉得你所说的都是真理吗?我没有直接回复,反而萌生了写这样一篇文章的念头。因为我觉得这是个格外有趣,也足以引人深思的问题。对此,我想首先表明一下我的态度——绝非如此。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时候,那么他必然是绝对错误的。这是个辩证的问题。或者,不妨引用冯有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写的那句话:“要确定什么是绝对真理,这个任务太大,任何人也不能担当,还是留给上帝独自担当吧。如果真有一个上帝的话。”一个作者,其实总会有身在此山中的局限的。亦是因此,我常常感激那些告诉我,我哪里做错了,哪里还做得不够好的人——虽然有些批评是情绪性的,但如果能够坦然接受,并在心中去印证,总是能够更好的反思自己。我刚至而立之年,于学不过是初入门庭。谁肯有以教我?谁肯见我深陷偏蔽鄙陋之境,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攻吾短者是吾师”,阳明先生的这句话,总是谨记在心中。理愈辩而愈明。平日里和诸友在评论下的问答,看似解惑,又何尝不是自省?虽每天下许多慎独的功夫,可必然是有许多私,是己所不能全知,而需旁人点拨才知的。这也正是交流的意义。好了,这就是我的立场。可是,表达完了立场之后,我还有件更想要做的事。那才是我之所以想要写这篇文章真正的原因。下面我所写的这些,并不是强求,当然亦绝对不是真理。只是一个邀请。一个可以从容接受,或从容拒绝的邀请。“你真的觉得你说的都是对的吗?”如果这个问题是情绪性的,那么一切休提。因为当一个人有心求不是的时候,怎样都不是。可是,假如这个问题并不是情绪性的,那么其实在问出这个问题之前,是能够多问自己一个问题的。“我真的觉得我的质问,一定是正确的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学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标志着他懂得反思的开始——在向他人提出质疑之前,心中几乎是本能般地,将这种质疑,以某种更合适的方式,先询问一番自己。就是反思的能力。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能力,但并不代表着,它不可以通过练习慢慢掌握。我常常会进行这样的反思。比如不久前,我曾写过的那条微博:「总是觉得,“自私”这样的词语,应当是用来自省,而不是用来责人的。因为每当我想要责怪他人自私的时候,我都能清楚感受到,其实自己也是动了私心的。既已动了私心,又如何还能责人呢?」这样的反思,能够让我看到事物的两面。从而得以让自己,不纠缠于他人的错处,而是更好的修行自己——因为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我想要去改正的问题。那么,反思还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我可以告诉你,读书的好处。可以告诉你清淡饮食的好处。可以告诉你锻炼的好处。但我没有办法告诉你更多更具体的,反思的好处。有人说,反思是可以带来智慧的,是可以让你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然后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可这些变化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所带来的,也并不局限于某物某事,而是渗透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当你开始反思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它能够带给你的好处。反而是困扰更多一些。大概正是因此,让一个不喜欢反思的人去反思,是件格外困难的事。所以,我只把它当做你可以从容接受或拒绝的邀请。你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在漫长的人生里,缓缓去沉淀。试着去看一下,反思能够给你带来怎样的改变。不必强求,只是尽力而为。今天能够反思到哪里,就反思到哪里。但假如,反思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让你开始埋怨自己,讨厌自己。那这种反思就应该停止。要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并不是终点。“反求诸己”的意义,是让你继续去行,继续去有所做为。而不是停在这里,让自己陷入瘫痪的地步。反思自己,是为了行有所得。那么,得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那个变得更好的,让你更喜欢的自己——并不是偶尔的喜欢,而是尽可能长久的喜欢。譬如,当一个人,因为一时情绪的激动,而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既而内疚自责起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好,那也不是真的喜欢自己。然而,这些心事,是己所独知,而人所不知的。其中微妙的变化,亦只能独自领会。反思就是领会它最好的方式。至繁总是归于至简。即所谓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见山是山,是不能对此山反思。见山不是山,是你开始了这种反思。见山还是山,则是反思之后的答案。山还是那个山。你却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你。<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