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放生,你可能不爱听,但我不得不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关于放生,你可能不爱听,但我不得不说

2019-08-29 21:16:13 作者:妙元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关于放生,你可能不爱听,但我不得不说

  最近无意中看到一个纪录片疯狂消费时代》,其中第二集片名叫做“放生背后”。不是纯佛教题材,却和众多佛教徒息息相关。 片子题头特别注明:“本片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不涉及任何宗教组织团队。”但戏剧性的是,片中采访记录的几个放生团体个人,恰恰都是佛教徒。让非佛教徒困惑不解、质疑甚至嘲笑的,正是很多佛教徒对放生的盲目错误执着甚至疯狂。 放生的历史追溯放生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护生观念影响民间已经流行放生的习俗。比如,北魏献文帝敕令,禁止用牲畜祭祀;北齐文宣帝提倡佛教的慈悲观念,断绝肉食;梁武帝则撰写《断酒肉文》,敕以蔬菜水果为祭祀品,后下诏建立放生亭,撰写《荆州放生亭碑》。唐宋以来,放生作为皇权贵族乃至平民百姓延年益寿、祈福消灾的方式,与佛教慈悲、护生、戒杀等理念进一步紧密结合,成为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普遍接受参与仪式对于放生的目的意义,《梵网菩萨戒经》中提出比较清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大正藏》卷24,1006页中)至今,仅在汉地,诸多寺院皆不定期集众举行放生活动,民间也有自发的放生团体(慈善团体、动物保护组织等)或个人行为。以寺院主导合法宗教团体的放生,自有宗教管理部门监督道场僧众的带领合法性合理性自然得到保障。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后者——民间放生。 是放生,还是杀生时下的放生,不放还好,越放越死。放生人们虔诚善举”,反成杀生,葬送了千百条性命佛号背后,不是放生,是送其往生。很多人不注重所放物种和生存环境关系,盲目的放生带来的是生态圈的破坏、物种的相互残杀,以及存活有限。比如,将罗非鱼、巴西龟、牛蛙、塘角鱼等放到江河湖水中,这些外来物种极易蚕食其他水生物,会造成一定水域的生态链破坏,这一类放生,适得其反。再比如,南方高温天气放生,如鲢鱼、草鱼等,若不适当降温,则容易缺氧而死;北方冬天气温低,鳝鱼一类放生,无法在冰水中存活。包括很多人工饲养的生物,放到野外存活率较低。纪录末尾,还提到放生团队经常聚集的地点,容易吸引很多渔民商家,前者放、后者立刻捕捞,二者价值观不同,甚至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让人啼笑皆非。 是放生,还是作秀很多人集众放生,喜欢场面,专门挑选海滨广场、江河码头景区湖泊进行放生。美而名之“感染他人,度化众生”。不久前,深圳的某佛教文化公司,打出广告豪华游轮放生,著名仁波切主持仪式,一次放生过百万,功德无量。附带有各类放生套餐:阖家安康一万八千八,事业有成两万八千八等等。让我们仔细思考,大型法会固然殊胜,但回归个人,真正的实修是内化而不宣扬的。放生的意义在于长养和扩展慈悲之心,不在于乘坐多么豪华的游轮,多么绚丽的场面,多么百年难遇的“大师”。 是放生,还是契约很多人放生,不是基于自己修行中觉悟之心的训练,而是有挑选的放生,有目的的付出。比如,有人出资放生,是希望自己接下来的生意谈判成功,希望用一点零钱,换取巨额的利润;有人参加放生,是希望自己和冤亲债主的欠债一了百了,希望以一两次的放生功德,抵消无量劫欠下的债;有人参加放生,是希望医院无可奈何重病,能够出现奇迹心愿是好的,遗憾的是,欲望也是无边的。放生如果仅仅只是人心利益趋势下的契约交换,则失去了对放生意义的正确理解,不可能在放生中观照慈悲的无限性、观照有情众生的平等性、观照离四相(人、我、众生、寿者)的必要性 是放生,还是敛财很多网络曝光的民间放生团体,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由善心发起逐渐演变为聚众作秀,流于形式,落入俗套。低成本的放生费用,最终得到了高额的收益大家无形中被消费的,是那颗善良的心。纪录片中,专门采访了几个大型的水产市场。其中有几家水产店生意特别好,因为放生团体经常固定(甚至每天)光顾。按照商家的说法:“他们一次就把我店里的货买光,我们很高兴,我们希望他们天天都来”……“他们放出去,存活的多,还会拿回来再卖,肯定对我们有好处嘛。”放生的人执着地买,商家乐此不疲地按需供应,有需求就有捕捞,有买卖就不会停止伤害。这究竟是放生,还是将众生当成循环商业链中的玩物?究竟是成就有情,还是消费疯狂?科学合理的放生,固然是好,既保护动物、延续生命,也让人能够在这样的护生中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怕就怕大家的盲目、盲从和盲信。本人也坚持参与寺院放生,以下,和大家分享对放生的认识。 所谓放生,是将有限的生命无限延续佛教生命观,是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阐述的。(谓三世两重因果)。时间上,个体生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延续,延续的原因,是由众生无明烦恼所致,三毒(贪嗔痴)不除、三业(身口意)不净,轮回不已。空间上,过去恶因导致现在苦果,同理,现在善因,能生发未来善果。生命的有限在于:不停造作受苦,时刻无常变迁。还没来得及向上挣脱和自我觉醒,就迅速堕入下一场轮回之中。只有体会到自我生命在业力面前的无力感,才愿意放下执念承认自己得渺小脆弱。如经中说:生命的无限在于:只有当你放下自我的执着与欲望,才有可能理解别人的苦楚无奈;反之,当你深刻体会到其他生命的可贵,才会细致洞察到自己的自私。故而,放生的意义在于,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在对其他有情的救赎帮扶中得以无限延续;将自己容易退缩的发心,在其他同样受苦的众生身上得以印证寄托坚固   所谓放生,先从吃素和戒杀开始做起印光法师在答居士书中再三强调,吃素就是最大的放生,戒杀实乃最好的护生。很多人,早晨欢欢喜喜放生,下午开开心心杀鱼炖鸡。放生时候声声佛号,骂起人来口不留情。对放生动物慈悲眷恋,对自己身边亲人痛恨无比。其实,能够劝自己和劝别人不要杀生,从源头减少杀戮,已经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少吃一口肉,已经难能可贵。如在《云栖净土汇语》中,莲池大师提出:“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卍新纂续藏》卷62,第8页上)可见,在古德看来,戒杀是前提,放生是方式,目的在于规范言行,不再起惑造业。与其人前人后用放生包装自己,不如默默从约束自己的口、自己的手开始改变   所谓放生,是承认自己平凡与和渺小持续我执的结果,是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过于傲慢的我们,似乎生下来就自带优越感富贵之家看不上贫穷之人,名牌衣服的看不上无标签着装的,一线城市的看不上二三线城市的,省会的看不上地级市的,城里人看不上乡村人。同样,会说话的,看不上不会说话的;直立行走的,看不上爬行的。根深蒂固等级观念是我执的显现。你是否真正地、诚心实意地将所放有情视为平等一如的苦难众生的一份子决定了你慈悲的观照和智慧觉知,能否在放生中得以逐步塑造。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言,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是无缘无故的大爱,一体难分的关怀我执不除,不可能见众生。不承认自己的平凡,将永远自命不凡。不看清自己生命的转瞬、生死的迅速,你眼中的你,仍是高枕无忧的你,你手中的泥鳅,还是那只渴求你救赎的泥鳅。试问,我们天天放生,是否放下了对生之种种贪求? 所谓放生,是放自己和别人一条生路其实,对方生的解读,还在于我们修行视野价值观念的改变与提升。如果你真的认清放生的本质乃不离缘起,或许对放生的认识就能随之扩展。比如,你是否能够洒脱放下那位相爱相杀、相互折磨的人?感情中,敢于放手的人,既是放自己一条生路,也是放别人一条生路。比如,你是否愿意看着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终究有一天离开你去过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快乐人生?亲人间,愿意成全对方、还予自由给予祝福的人,才是真正爱对方的人。放生,是放下纠缠、放下执念、放下仇恨,最终也是放下挂碍,放下所得、放下过往 发现没有,看似简单的放生,也是需要智慧(般若)的指导的。否则,简单容易被骗、容易落入俗套,甚至,意味粗暴文末,对于当下乱象百出、层出不穷的“民间佛系放生”,我不想给出任何价值评判解决方案。给出的唯一建议是:真的想如法、如理的放生,那就到寺院去参与。愿天下众生不要因为所谓的放生,再遭荼毒。愿放和被放的众生智慧增长、离苦得乐!妙元 合十©文|师父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当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人这一生,最不该挥霍的3样东西一种成熟,叫成人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