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证那天,我怕得在民政局崩溃大哭”……
领证那天,我怕得在民政局崩溃大哭”……
我远在东北老家的一个老同学,人美声甜,人称“女版田伯光”,励志要把我市各大高中校草通通交往一遍。结果毕业十年,她却成了同学里最恐婚的一个。她朋友圈只有一条说说: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她对婚姻如此恐惧,然而恐婚的人,远不止她一个。
根据民政部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创了10年以来的新低,只有7.2‰,而且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
人们为什么结婚越来越晚了?
实际上这是某种“无奈”。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查,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结婚年龄都在30岁以下。
晚婚并非不婚,而只是出于对婚姻无奈的恐惧。
2008年,受访者中有22.3%的人认为自己有“恐婚”倾向;
2016年,这个数据上升到61.2%,而且8%的受访者坦言这一倾向“非常严重”。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一场婚姻的产物。为什么反过来开始害怕婚姻?我们在害怕什么呢?
《Lens》杂志写过一位女生,她说,有一天男朋友突然问她以后想不想结婚。
她的回答很直接:不想。
男朋友为此“当场松了一口气”。捅破窗户纸,两个人都如释重负。
那些要结婚的人也会恐婚。
在民政局领证的那天,她的恐惧达到了顶点,当场放声大哭,吓坏了丈夫和身边的人。
结婚意味着生活状态的巨大改变,而经济方面首当其冲——结婚是需要高昂成本的。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经济越好的地方反而结婚率越低,很多人因此想不通——不是都说穷才结不起婚嘛?怎么反而是有钱的地方率先不结了?
一名浙江男生在上海工作,月薪1万,为了结婚准备买房。卖了老家一套房,加上家里积蓄,凑了首付400万。
妻子家出剩下的装修、婚礼的钱;加上连着小区的车库,50万一个。
婚礼是五星级酒店35桌,加上婚庆、婚车、婚纱、摄影摄像等,一共花了45万。
接下来轮到花男生工作几年的积蓄。蜜月旅行花了6万,定制首饰花了6万。
结婚算了一笔总账,花了接近520万,把两家人家底都快掏空了。
她的男朋友来自四线小城市,没钱买房,两人不顾父母反对,各自拿出10万存款,办了一场特别简单的婚礼,为此和父母几乎闹翻。
婚后5年,上海房价已经翻了一倍,更谈不上买房了。
让她大受刺激的是闺蜜结婚——闺蜜的老公,上海有套房,婚礼办得风风光光,在外滩的豪华酒店办了30桌,一桌一万三。婚纱照就花了5万,蜜月去澳洲10万,还有各种装修、家电。
她发现,原本和自己生活水平差不多的闺蜜,因为结了一场婚就把她远远甩在后面。
人们以为在大城市的都是有钱人,但实际情况是,大城市的人们面临着高昂的结婚成本,这才是结婚率低的原因。
学术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中山大学的王樱洁、潘彦霖搜集数据后发现:中国青年结婚年龄的推迟,和结婚成本的升高有很大的关系,而且高成本对城市的影响比农村还要大。
这也是让许多年轻人恐惧婚姻的原因:结一场婚,搞得像是军备竞赛,可是自己又不是钱花不完的超级大国。
结婚的成本除了显性的大量花钱,还有更隐性的、难以度量的方面——日后的生活,要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转变到经济上的相互扶持、负责。
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年31岁的小陈,985本科、英国名牌大学硕士毕业,毕业后在上海工作,收入自不必说,还有上海户口。
怎么看小陈都是婚恋市场上的抢手货,但他偏偏谈了几段恋爱都没有结婚。
有一任女朋友都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了,可是小陈每次谈到结婚,还是顾左右而言他。
傻子都看得出来小陈的犹豫和逃避,所以几段恋爱都没有“修成正果”。
小陈并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每次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
他在单亲家庭长大,八岁那年父母离婚。作为孩子,他早就对婚姻失败的苦果有切身体会。
他总觉得,自己一旦结婚生子,就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包括充足的物质,和永远恩爱、不会离婚的父母。
所以,他的房子还不够好、车子还不够好、收入还不够高,眼前这个女朋友也没有好到自己觉得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婚的地步。
“我不能让孩子重复过我这样的生活了。”小陈总是这样说。
他的恐婚并不是因为不负责任,反而是由于太过负责。
有很多人总是指责恐婚的人:你们不愿结婚是不负责任,是在逃避该承担的义务,是不成熟。
这种指责往往并不成立:恐婚的人,其实恐惧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负责,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对“负责”的要求太过完美,太过害怕失败。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恐婚者中有61.7%的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46.3%的受访者坦言没有做好承担婚后责任的心理准备。
《Lens》杂志采访的一位恐婚者说:
“先是大学同学,儿女双全,老公忙于事业,于是她有了新的感情寄托;身边已婚的朋友也给过我一些暗示;前段时间,连家里的亲戚,快五十岁的长辈,也劈了腿……”
这让她不禁想:要是我结婚了,会不会也出轨?
许多催婚的长辈在指责年轻人不结婚时,总是认为:两个人门当户对就好了,婚姻里总会有很多不愉快、不合适,忍一忍就过去了。
“人生到了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这是自然规律,不能违背。”他们总是这样说。
虽然在十几岁就结婚的古人看来,20多岁结婚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可见结婚年龄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规律,只是一种社会习惯。
一位阿姨在“拍卖”自己的儿子,“一元起拍”。虽然儿子名校毕业,还是年薪百万的高级程序员,但因为对另一半也有要求,遭到了亲妈的无情打击:“太虚荣,好姑娘凭什么看上你?认清自己找个差不多的赶紧结婚吧。”
于是用“一元起拍”想让自己儿子认识到,自己到底值几斤几两。
另一位大爷则把女儿学历从博士改为硕士,就怕别人看不上“女博士”。
按时结婚比跟谁结婚似乎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婚率低只是因为人们“晚婚”,而不是“不婚”。也就是说,恐婚归恐婚,大部分人恐了几年还是会找个人踏入婚姻殿堂。
201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人的婚姻稳定度和结婚年龄呈现倒“U”字型——以26岁为界,26岁以前的越晚结婚越稳定,26岁以后则越晚结婚越容易破裂。
也就是说,晚婚的人并没有等来自己的真爱,反而更容易“将就”,因为焦虑、急迫,匆匆缔造了不那么合适、不那么快乐的婚姻。
在催婚的长辈看来,不愿意结婚的年轻人是“不负责任”的,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值得爱一辈子、为其负责一辈子的人。
不愿轻率踏入婚姻的人并非不负责任。“凑合着过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