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的潜力?
写在前面
我同学淼淼喜滋滋地来找我聊天,她儿子鹏鹏之前参加了一个小学生的编程比赛,拿了第二,不光有奖牌奖状,还发了一小笔奖金。
这可是鹏鹏第一次比赛得奖,虽然比赛规模不大奖金也不多,但也称得上是开创历史了。鹏鹏也特别开心,大方地拿着奖金请爸爸妈妈吃了一顿好的。
淼淼后来也跟自己老公说:“看来你的想法才是对的,我以后也要多支持鹏鹏!”
原来鹏鹏能拿到这个奖金也是不容易呢!
鹏鹏是个很喜欢电动玩具的男孩子,特别是带智能的,可他不光喜欢玩,还喜欢拆,老是想琢磨清楚这些玩具的原理,为什么可以和他对话。
这样一来,被拆坏的可就不少了,家里堆了好些,淼淼很生气,这些玩具都不便宜,鹏鹏这么拆真是太费了。
可是鹏鹏的爸爸却很支持鹏鹏,还让他去学幼儿编程,鼓励他:“学好以后你就能做出自己心目中的智能玩具了。”
淼淼气得和老公吵:“有你这么当爸爸的吗?说话这么不负责!拆玩具还能拆出来个玩具发明家?还编程,这么点小孩子数学都没整明白编程能学什么啊,还不都是交的智商税!”
只是老公很坚持,对淼淼说:“就让鹏鹏试一下,不行再改也来得及么,鹏鹏才多大,不用现在急着打压。”淼淼虽然听了劝,可是心里还是很不以为然的。
就这样,鹏鹏从幼儿编程开始一路学习了快四年,这次拿奖,确实出乎淼淼意料。她其实已经有打算让鹏鹏放弃了,毕竟已经上小学,她觉得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现在,她改变了想法。
而编程班的老师也说过:
“儿童编程更强调的是一种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孩子,学起学校课程来也会更轻松,反过来也能助推编程的学习,两者能够有良好的相互影响。”
淼淼说:“我确实太小看鹏鹏的潜力了。”
1
孩子的潜力一直都存在
最近是期中考试期间,我相信有不少父母在成绩出来以后都会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道题别人做出来了你做不出来?”
明明都是一样地上课,补习班也没少上,为什么自己家孩子比起别人家的就是差那么一点呢?
用有些父母的话来形容就是孩子“脑筋转不过弯”,就是不开窍,看着特别气人。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太过于压制孩子,一心只想叫孩子循规蹈矩地学习,却没有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潜力。
就像淼淼,如果鹏鹏老老实实玩玩具,和智能玩具做互动游戏,她就觉得很满意认为鹏鹏很乖;
而鹏鹏如果要动手拆玩具,就立刻生起气来,只认为孩子太费,没有去想孩子拆玩具的主观意愿到底是只是单纯的捣蛋还是想好奇研究。
同样一件事,父母看问题站的角度不同,态度就完全南辕北辙,淼淼和她老公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孩子的潜力能否被激发,真的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思维意识,不要做浪费孩子潜力的父母哦!
2
兴趣与鼓励,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看孩子,不要一味只盯着今天学了什么知识,更多地还是应该放在孩子今天有没有发现什么新问题或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上。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办法让孩子把兴趣转换成求学的动力,也是让孩子保持学习动力的一项法宝:
鼓励孩子从新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进而鼓励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寻找的过程中自发学习,不是比被动接受效率高得多了吗?
而且问题解决时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比父母强压或者拿外部诱因去激励孩子,不光效果好太多,也不会有别的负面效果。
3
孩子的兴趣需要保持
孩子的兴趣往往来得快,但也去得快,很可能他在提问题的时候兴致勃勃想要弄清楚,可是转过脸来看到别的更让他感兴趣,就把之前的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或者是孩子想出了一个新颖有趣的主意或问题,可是没有记录的习惯,之后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一点灵光也就遗憾得错过了。
因此父母也应注意,多教孩子记录保存,使得对一个问题的注意力能够得到有效地延长,而不是转头就忘干净,最好能保证孩子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到有头有尾,这样坚持下来,孩子的自觉性可是会大大提高的,凡事都愿意研究透彻而不是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