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 3000上海孤儿,奔波千里来内蒙求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 3000上海孤儿,奔波千里来内蒙求生

2019-11-13 13:08:46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 阅读:载入中…

 / 3000上海孤儿,奔波千里来内蒙求生

  / 3000上海孤儿,奔波千里来内蒙求生

  这场“求生”之旅背后,有一位伟大草原额吉:她一生没有子女,却成为28个孩子母亲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遥远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

  站在这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央视刚刚热播完的电视剧国家孩子》,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感天动地历史。1960年,3000名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

  多年后,一群早已长大成人,甚至鬓染秋霜的南方孤儿,重回内蒙草原,重回内蒙母亲的怀抱时,他们老泪纵横,亦齐声唱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500

  ▲《国家孩子》剧照

  他们不是草原的孩子,草原却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不是草原母亲的孩子,草原母亲却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场罕见自然灾害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使得全国上下陷入了不同程度饥荒

  江浙一带受灾严重农村,很多家庭挣扎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当“活下去”成为了最残酷考验时,那么伴随它的,一定不乏人间惨剧

  当时很多养不起孩子的父母被迫选择了一条不是生路的“生路”:将年幼的孩子遗弃到上海等大城市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他们以为大城市繁华阜盛,总会有一口饭可以喂养可怜的孩子。然而,这样的侥幸心理,换来的只能是弃婴生死难卜。

  当时,上海的儿童福利院接收了很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咿呀学语幼儿面如菜色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

  500

  ▲上海孤儿来到内蒙古,图自纪录片《母亲在草原》

  因物资极度匮乏,这些孤儿经常因营养不良患病,甚至夭亡。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周总理汇报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康克清找到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

  乌兰夫在征求了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意见后,毅然决定接收3000余名来自上海的孤儿。

  这趟“求生”之旅,历时三年。3000余名孤儿,陆陆续续,从千里之外的上海,被接到了遥远的内蒙古。

  500

  乌兰夫主席当时做出批复:要确保这些孩子“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从江南到塞北,从赤地千里,到青草连天碧,是一次生命的漫长迁徙作为命运弃儿,这些小到一两岁,大至七八岁的孩子,最终被草原宽广温暖的怀抱所接纳

  当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国家”二字有千钧之重,它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肩负着更神圣使命

  2

  起初,3000名孤儿被接到内蒙后,第一批身体比较健康的孩子很快就被领走了。健康状况不良的孩子到了草原,先被安置在育婴院,以调养他们羸弱不堪的身体。

  500

  牧区抽调了一批年轻的女牧民来当保育员,当时只有19岁的都贵玛就成了其中一员。

  苏木领导问她能不能照顾孩子,年轻的都贵玛慨然应诺。从此,她走上了一条荆棘密布之路。

  500

  ▲年轻时的都贵玛

  “当时28个孩子中最小的才刚刚满月,最大的也仅仅6岁,就像草原上的小羊羔一样。看着他们一个个饥饿样子,我想草原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然后就把他们带回了家中的蒙古包,照顾他们吃喝拉撒睡、换尿布等等我都不会,只能一步一步地学。”

  这个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困难,整日忙得如陀螺般的她,时常面临着精疲力竭焦头烂额的考验。

  虽然为此吃尽了苦头,但都贵玛却说,我绝不放弃

  因为看到孤儿的一刹那,她也仿佛像看到了当年被命运遗弃的自己

  1942年,都贵玛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4岁那年,还未充分省察人间事,她便遭遇双亲猝然离世不幸

  幼小的她牵着姨妈的手,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那个再也没有了父母的家。

  六尺之孤,寄生于茫茫的天地,幸有姨妈的照顾,她才得以存活下来。

  如果说都贵玛不辞辛劳地照顾这些孤儿,是出于同病相怜的孤儿情结;那么后来收养28名孤儿,是她作为草原人做出的大爱义举。

  19岁的花样年华里,别的女孩子沉醉于花前月下,她却成为一名整天围着一群非亲生的孩子转的未婚妈妈

  500

  ▲都贵玛在牧区工作

  面对角色迅速转换,都贵玛从最初的五味杂陈,到最终的甘之如饴

  回忆起那段最难的时光,都贵玛说:“那时家里接收了那么多孩子,像关了很多小羔羊一样特别吵。我白天要照顾他们,晚上还要值夜班,夜里是最难熬的,根本没有办法睡觉,一个醒来哭,其他的就都跟着闹。”

  一开始,爱干净的她看着孩子们的尿布就恶心,后来,不但不感觉恶心,每天还特意去闻一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辨别出孩子有没有生病。

  而当孩子生病时,她经常冒着凛冽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深夜独自骑马去几十里外找医生

  28个孩子,各种状况总是层出不穷出现,年轻的都贵玛左支右绌,却一次次化险为夷

  500

  ▲都贵玛(中)女儿查干朝鲁(左)在居住的蒙古包前

  有时孩子发高烧,她就整夜难眠,衣不解带,看护着孩子,直至他们转危为安

  很多时候,抱着高烧渐渐退去的孩子,她喜极而泣

  他们不是她的亲生骨肉,她却一样视如己出。

  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这群来自南方的孩子们,熬过了草原上的风霜,抗住了北方的寒冬,一个个都长得结结实实、健健康康

  在中国那段最艰难的时期,都贵玛收留的28个孩子没有受到任何饥馁之苦,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月,无疑是一个奇迹

  而草原的其他母亲们收养的来自上海的3000多孤儿,也都在第二故乡健康茁壮地成长。

  他们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蒙族名字,护佑他们长大的额吉(汉语“妈妈”的意思)成为他们的“长生天”。

  当年,草原的母亲宁愿自己忍饥挨饿,鹑衣百结,也竭尽所能地,让这些被称作“国家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得到草原人民最笃厚无私善待

  正像斯琴高娃老师说的那样:“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叫做善良;一个草原收养了3000名孤儿,应当说是一个民族博爱,是草原母亲最无私的奉献。”

  3

  但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都贵玛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未来,都贵玛狠下心来,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送他们离开!

  毕竟是28个孩子啊,他们在一天天成长。她再有本事,再肯百般吃苦,也无法去应对越来越棘手,越多越困难的问题

  500

  但她同时担心,将这些孩子送养的新家庭是不是真心接受这些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所以,在决定将孩子送走后,她会告诉前来领养的父母,接孩子时要带上全新的衣服

  因为,当地的草原有这样的一个风俗,领养孩子的时候要准备新衣服。孩子出生的时候什么都没穿,既然要领养,就要把他们当成刚刚出生时的婴儿一般,像自己亲生的一样去照顾。

  都贵玛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孩子,别人就接走一个,她生生经历了28次的痛苦离别

  她将上海孤儿抚养长大,目送他们渐次离巢,飞向更高远天空,她自己却孤身只影,以度余年。

  都贵玛的丈夫英年早逝,她一生未孕,但是她说:“母爱让我的生命变得充实幸福。”

  57岁的达来,他的牧场距离都贵玛的家不到100公里,有关自己的身世,他所知甚少,直到儿女长大,他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额吉。

  500

  ▲都贵玛和她抚养过的达来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而达来离开的这些年,都贵玛一直都在默默关注这个孩子

  母子相认的那一天,她买上奶皮子、奶豆腐和一些奶糖去看望达来。

  那一天,达来的家里,架起了一口大锅,煮上新鲜的羊骨头。母子二人谈笑风生,看着也已经年过半百的达来,都贵玛说:“不管我的孩子多大年纪了,他都是我的孩子。”

  他们中大一点的六十多岁了,小一点的也都过了知天命之年,其中很多在草原长大的孤儿没有回到上海,扎根于草原的他们,矢志回报草原母亲的天高地厚般的恩情

  有的孩子则远走高飞了,但他们飞得再远,也会时常回来看看,因为他们的心在草原,因为养育了他们的额吉在草原。

  凤凰卫视执行董事王纪言说:“在草原上,他们叫国家的孩子。当国家把孩子交到草原时,恰好交给了最有同情心、最慷慨、最大度的草原人,交给了草原的母亲。所以,这些国家的孩子跟这片土地,跟这里的人,有特别亲的感情。这在别的地方是做不到的。”

  “我从心里爱他们,也真心感谢他们,让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对于都贵玛来说,被孩子们叫一声“额吉”就是最大的幸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都贵玛从当年花样的年纪,到了垂暮之年。她的背驼了,眼神浑浊了,已经苍颜白发的她如一棵秋天的老树,枝干虬曲,年轮如刻,见证世事的蹇难与岁月沧桑

  如今,她的孩子们散居四方职业不同,生活轨迹各异,但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有一个额吉叫“都贵玛”,他们都曾在她宽厚怀中被她喂大。

  你在远方我的母亲

  梦中的你在亲吻着我的脸

  你要我勇敢像云中的雄鹰

  你让我坚强像风中的花朵

  当我昂起头大步向前走

  我知道你会永远陪伴我……

  而留给都贵玛的记忆,除了那些和孩子们共度的艰辛而又幸福的时光,就是那个记录着孩子们名字和和新消息本子了,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她都一直珍存在身边。

  2005年,都贵玛在去旗里开会的路上,遭遇车祸颈椎受伤。多年来,都贵玛时常接济贫弱,家里并不富裕病床上的两年,不但让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家里也日益捉襟见肘

  都贵玛的亲人希望她能向政府申请救济,毕竟,他们的额吉有着“草原母亲”的称号

  但这一要求,都贵玛却从未开口提出

  4

  都贵玛不仅将一片爱心赋予了上海的孤儿,也给了草原上的母亲。

  都贵玛所在的杜尔伯特草原地广人稀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不少牧民年过半百就已诸病缠身,而生产更是成为广大妇女难以跨越的一道“鬼门关”。

  她发现草原上的产妇们因分娩而承受巨大风险,甚至因此留下一生之痛时,她不顾亲朋好友劝说,毅然参加了旗医院组织学习培训

  500

  基础文化极其薄弱的都贵玛,一边放牧一边学习。在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无数的医学概念和救护措施

  同时,她向能接触到的的妇科大夫虚心求教,经过大量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即便在简陋条件下也能顺利接生的独特珍贵方法,就这样,都贵玛凭着对工作的巨大热情和对草原母亲的责任担当,成为了当地有名妇产科医生。

  十几年来,她先后挽救了40多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也因此被称作当地妇女的“守护神”。

  5

  上了岁数的都贵玛患有严重的白内障,有人劝她做手术,她却说:“年纪大了,不用做了,省下钱还能帮助几个贫困学生。”

  500

  她收养过的儿女们看她孤苦一人,生活不方便,想接她到城里享享福,但是都被她谢绝了。

  都贵玛不希图什么回报,她最朴素愿望,就是这些大难不死的孩子们,都能生活幸福。不给孩子添麻烦,是上了年纪的父母唯一能表达的爱的方式

  多年来,她的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一部老式望远镜陪伴了她几十年,而当左邻右舍有困难时,她解囊相助,从不吝啬。

  “什么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