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10篇

2019-11-27 23:00: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10篇

  《树看到了什么》是一本由[韩] 李贤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一):体悟不同阶段人生感慨

  对绘本定义,从一开始就是给孩子看的,而我一开始想要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怀抱着给孩子阅读心态而开始。看着封面样子,满满耀眼的黄和鲜活的绿,还是鲜绿色银杏点缀棕色树枝叉上,偶尔还有几只简笔的小鸟在其中驻足,觅食……感觉,这本书应该是一个活泼明快的书,孩子看到了应该会觉得非常的愉快

  然而在看到书封上的那段话

时间偷走一切,除了爱。教孩子走出孤独关怀他人、探索世界的诗绘本。”

  这让我的猜想出现了意外。这应该会是一本教人思考的书,这大概也是一本成人图画书。银杏树房屋刚建成的时候就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它作为这个小区的第一位住户等待着小区更多的客户进驻其中;小银杏随着客户的入住一点点的成长,也见证着屋中人的成长和变化

  在小银杏年幼他喜欢热闹,所以看到的是幼儿园钢琴教师,和孩子们一块聆听音乐美妙,树枝随之舞动,这是春的生机,地上的小苗也刚刚萌芽;在长大点,小银杏有了自我的认知,看到了他人眼中的自己,但也被修剪,进而长的更快,逐渐成形,这应该是夏的郁葱;当秋的成熟来到我们眼前时,银杏的树叶变黄了,树叶随风飘舞的美丽,她看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体会幸福味道;冬季来临,树上只零星的挂着几片将落的叶子,银杏看到的是老人孤单生活变得灰暗,心中仅存的是对家人思念,这一刻,银杏感觉自己哭了,空气着满满的忧郁的蓝。见证了人一生的四个阶段,银杏觉得有些孤单,仿佛没什么东西可以吸引自己,只有自己的影子一直陪伴自己,小区也变得安静下来……树长寿特性让银杏变得更加的孤单,时间太多,有趣事情却太少,只能呆呆的望着天上的繁星默默的思考:自己还能长多高?还能活多久?我是否可以努力长得更高和天上的星星做朋友……在努力向上“伸手”的过程中,银杏意外的发现,原来这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同伴一样在努力,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同伴,可以一起玩耍聊天……

  绘本以树在十岁、十四岁、十七岁、二十岁、二十五岁不同时段的所见为基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安静,甚至于忧愁故事

  但我却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温故而知新的故事。孩提时,兴奋于再次遇到同伴的快乐;年少时,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成家时,体味家庭团聚的喜悦垂垂老矣时,会回首人生孤单的同时有带着老友重聚的阔达。在不同时段阅读这本书,带给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却同样的都是积极向上的。

  银杏树寿命是绵长的,但在旅途中,有和它一样的人相伴着,都是美好的……银杏树的一生很长,在它的每个阶段,它都在寻找和它一样的同伴,所以它在它还年幼的年龄当中就看到了人的一生,只能挣扎着向天空伸展再次找到一起前行的同伴,在最后努力的探索中,它也终于成功的找到了自己有一段旅程伙伴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二):从树的眼中看世界:分离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从一棵树上你能阅读到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从这个关于树的绘本里我却读到了很多。这本绘本很特别,因为他的主人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棵树。 你没有看错,就是在讲一棵树。故事从小树的10岁开始,它在一栋大楼前面不断长高长大,观察到了这栋五层大楼里,每层都有不一样的景象。 一层的房间里是活泼可爱学钢琴的孩子们,二楼的窗户里是热爱画画画家,三楼是相亲相爱一家人还有宠物狗,四层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五层则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幅画面,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领悟到这样几层意思 一层里面画满了小孩,可以理解童年,和一层一样高的时候,小树刚刚发芽。说明是在春天,春天同样隐喻童年。 他们一起学着钢琴,有音乐启蒙含义,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代表好朋友们在一起会很开心,也代表孩童时期无忧无虑,另外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舒缓情绪。 从二楼的窗户里看见了好多银杏树的画像,有的是叶片,有的是枝干。有的是全身照,有的身边还有小伙伴。 从窗口可以看出银杏树树叶繁茂,应该是夏天。这里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的阶段,小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对自己有了更深刻认识。而画画的叔叔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绘画是不断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三楼是幸福的一家,其中银杏树最喜欢的是小狗一家。成年之后组建家庭。对于大树来说,我们都以为夏天是他们最繁盛的时候,但是对于银杏树来讲,9-10月是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秋天才是它最美的时候。这也是绘本里小树最喜欢的一层。 第四层整个画面变成了灰褐色,这里住着一个老奶奶,再经过三层的繁盛之后,这里显得有些落寞。 第五层整个画面变成了忧郁的蓝色,银杏树不断地长高,但是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影子,看起来真的很让人伤心,可是成长不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么?我们总要习惯离别。 三岁的宝宝马上就要离开熟悉环境和爸爸妈妈,去到幼儿接触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都他们会像小银杏树一样感觉到迷茫著名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观察把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我们常常见到幼儿园开学的时候,一片鬼哭狼嚎惨烈景象。此时的宝宝们情绪表现激烈,大哭大叫或者又踢又闹; 第二个阶段是失望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又哭又闹了,表面上似乎适应了分离,其实他们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老师同学不怎么理睬; 第三阶段是适应阶段。宝宝们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也慢慢学着习惯幼儿园里的新环境,但是偶然想起爸爸妈妈来,还是会有点小难过。 一般经过2-4周之后,这三个阶段就过去了。如果在三岁前养育的好,宝宝的安全感强,这种焦虑时间就会大大的缩短。 虽然说这种焦虑是每个宝宝都必须要经历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它,不然会对宝宝有不好影响。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帮助宝宝度过这个入园焦虑期呢? 第一提前铺垫,在入园前就可以提前给宝宝读一些入园相关的绘本,例如这本《树看到了什么》给宝宝讲成长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让宝宝提前去幼儿园附近看看,熟悉环境并且多和他讲讲幼儿园的好处,让他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第二缓解焦虑,这个缓解的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很多父母的焦虑情绪比孩子还明显,娃还没走进幼儿园自己已经哭成了泪人,一边担心孩子小不适应,一边担心受欺负了怎么办。但其实这都是多余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强大,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三入园前几周最好亲自接送,孩子刚刚离开妈妈的时候,肯定会不适应。别因为怕看见离别场景就让其他人接送。 妈妈应该亲自接送宝宝,尤其是放学时候,尽量早来,即使不能早到也要告诉宝宝,妈妈会在下班后第一时间来接宝宝。用你的自信潇洒感染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后来《树看到了什么》里的小银杏树想了想,我还能长多高呢?我不禁也在想,我的小宝贝又能长多高呢? 生命本就开始于分离,第一次分离是生理的分离,从脐带剪断开始;第二次分离是心理分离从断奶开始。 而进入幼儿园又是新征程的开始,在这里还是想引用龙应台的那句话结尾。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三):从树的眼中看世界:分离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从一棵树上你能阅读到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从这个关于树的绘本里我却读到了很多。这本绘本很特别,因为他的主人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棵树。 你没有看错,就是在讲一棵树。故事从小树的10岁开始,它在一栋大楼前面不断长高长大,观察到了这栋五层大楼里,每层都有不一样的景象。 时间都去哪了 一层的房间里是活泼可爱学钢琴的孩子们,二楼的窗户里是热爱画画的画家,三楼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有宠物狗,四层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五层则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幅画面,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领悟到这样几层意思 一层里面画满了小孩,可以理解为童年,和一层一样高的时候,小树刚刚发芽。说明是在春天,春天同样隐喻童年。 他们一起学着钢琴,有音乐启蒙的含义,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代表和好朋友们在一起会很开心,也代表孩童时期的无忧无虑,另外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舒缓情绪。 从二楼的窗户里看见了好多银杏树的画像,有的是叶片,有的是枝干。有的是全身照,有的身边还有小伙伴。 从窗口可以看出银杏树树叶繁茂,应该是夏天。这里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的阶段,小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画画的叔叔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绘画是不断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三楼是幸福的一家,其中银杏树最喜欢的是小狗一家。成年之后组建家庭。对于大树来说,我们都以为夏天是他们最繁盛的时候,但是对于银杏树来讲,9-10月是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秋天才是它最美的时候。这也是绘本里小树最喜欢的一层。 第四层整个画面变成了灰褐色,这里住着一个老奶奶,再经过三层的繁盛之后,这里显得有些落寞。 第五层整个画面变成了忧郁的蓝色,银杏树不断地长高,但是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影子,看起来真的很让人伤心,可是成长不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么?我们总要习惯离别。 三岁的宝宝马上就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和爸爸妈妈,去到幼儿园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都他们会像小银杏树一样感觉到迷茫。 著名的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观察把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我们常常见到幼儿园开学的时候,一片鬼哭狼嚎的惨烈景象。此时的宝宝们情绪表现激烈,大哭大叫或者又踢又闹; 第二个阶段是失望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又哭又闹了,表面上似乎适应了分离,其实他们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理睬; 第三阶段是适应阶段。宝宝们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也慢慢学着习惯幼儿园里的新环境,但是偶然想起爸爸妈妈来,还是会有点小难过。 一般经过2-4周之后,这三个阶段就过去了。如果在三岁前养育的好,宝宝的安全感强,这种焦虑时间就会大大的缩短。 虽然说这种焦虑是每个宝宝都必须要经历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它,不然会对宝宝有不好的影响。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帮助宝宝度过这个入园焦虑期呢? 第一提前铺垫,在入园前就可以提前给宝宝读一些入园相关的绘本,例如这本《树看到了什么》给宝宝讲成长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让宝宝提前去幼儿园附近看看,熟悉环境并且多和他讲讲幼儿园的好处,让他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第二缓解焦虑,这个缓解的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很多父母的焦虑情绪比孩子还明显,娃还没走进幼儿园自己已经哭成了泪人,一边担心孩子小不适应,一边担心受欺负了怎么办。但其实这都是多余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三入园前几周最好亲自接送,孩子刚刚离开妈妈的时候,肯定会不适应。别因为怕看见离别场景就让其他人接送。 妈妈应该亲自接送宝宝,尤其是放学时候,尽量早来,即使不能早到也要告诉宝宝,妈妈会在下班后第一时间来接宝宝。用你的自信和潇洒感染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后来《树看到了什么》里的小银杏树想了想,我还能长多高呢?我不禁也在想,我的小宝贝又能长多高呢? 生命本就开始于分离,第一次分离是生理的分离,从脐带剪断开始;第二次分离是心理分离从断奶开始。 而进入幼儿园又是新征程的开始,在这里还是想引用龙应台的那句话结尾。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四):我们的世界,成长的世界

  我喜欢大自然的感觉,因为呆在大自然里会觉得很舒心。特别是看书看得比较多的时候,休息一会望一望随风飘动的树叶,都会觉得特别的放松。我特别喜欢银杏的叶子,因为银杏的黄色树叶,让我感觉特别的明亮。虽然,在春天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没有变黄的银杏叶子,曾经也是一片的翠绿。

  我们生活的地方,从来都不会缺少各种树木。我们看世界的时候,这些树木也在看着我们的世界。很多人都喜欢养一株小树,然后看着它长大。那么,在树木的世界里,我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知道在这个大自然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世界里,有些事情,我们总是没有在意而已。

  《树看到了什么》是儿童绘本,而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看到一颗茂密的大树。树干有着清晰的纹路,树叶有着深浅不一的颜色,而在树枝上,还有成双成对的小鸟儿在一起欢歌笑语。平时没怎么观察过树的我,忽然觉得我也应该走出门去,去看一看我们家门前的树,是不是也像这绘本里的树一样,有着这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世界。

  树说,“我十岁的时候搬到了这里。”陪伴着十岁树木的,是搬运它过来的车子,以及远远比它高大的高楼。在高楼的世界里,这棵树应该是很矮小的,因为它才十岁,还没有长大。

  十岁的树木,能够看到的世界,只有这栋高楼的一层。在一层里,有一间钢琴教室,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小朋友们在这里学习钢琴。大树能够听见优美的琴声,当琴声飘到窗外的时候,鸟儿和猫咪也会和大树一起聆听这优美的旋律。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对于大树来说,它的小伙伴就是在它身上停留的鸟儿,也是偶尔在它身上捉迷藏的猫咪。

  而当大树越来越高大的时候,它会发现它能够看到这栋高楼不同楼层的故事。不论是画家每天画下来的属于世界的美景,还是画的大树的模样;还是小狗一家快乐的生活;或者是老婆婆望着照片的孤单背影;亦有可能是长大后的大树,看着楼顶自己的影子发呆。对于大树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都是不同于昨天的,也是可以期待的明天。

  《树看到了什么》这本书内容不多,基本上每一页都是色彩丰富的图案。但是从这图案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也可以读到很多的故事。

  大树十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毕竟,大树是在自己十岁的时候才搬到这里的。那么,在十年的时间里,大树又是如何生活的?它是如何从一颗种子发芽长大,变成一个小树的?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一种非常开阔的思考方式,因为每一个孩子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大树在成长,那么高楼会不会在成长?在高楼里生活的人们,以及那些可爱的宠物们,会不会也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十年过去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在未来的世界里,又会是什么样子?树看到的世界,到底是属于世界,还是属于我们自己?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里面简单的绘画方式。因为我也可以和家里的小不点一起,拿出画笔,按照《树看到了什么》里面的世界,学会绘画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每年的春天,都会觉得是一个奇迹发生的时刻,因为每年的春天,我都可以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上,冒出一颗颗的新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芽一点点的长大,最后长成茂密的树叶,点缀我们生活的世界,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一片树荫让我们在夏日炎炎的时刻乘凉嬉闹。看着树木的成长,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看着孩子成长,收获的是人生里幸福的时光。

  大树在成长的最后,结识了新的朋友银杏,那么在我们的世界里,必然也会有不同的朋友和我们相识,最后相知。我们的世界,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世界,是我们最后选择的世界,就如同树看到的属于它的世界一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五):成长中,我们都需要多一些可能性——在《树看到了什么》中看到了什么

  When you're falling in a forest,and there's nobody around. Do you ever really crash,or even make a sound. ——《Dear Evan Hansen》

  以前在听柯倩华老师讲绘本的时候,知道了一个词——“可能性”,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不过却是第一次听人用这个词来讲绘本。

具有想象力的图画书,并不仅是描绘现实不存在的事物,而且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不能启发想象力的“想象”,只是大人的“炫技”,“想象”超越现实,但又不违反现实规律”,对孩子有效的“想象”不是毫无逻辑的。想象力带我们看到很多“看不到”的东西,看到“可能性”,“可能性”对孩子而言很重要,因为ta的经验是很单薄的。

  我们对想象力的认识常常是非常片面的,觉得想象力是看到一个人走啊走,走到悬崖边,马上就要掉下去的时候,能想到或许背后长出一对翅膀来他就不会掉下去。

  但看到一个人走到悬崖边快掉下去,能想到他可以转一个方向,虽然不再朝前但也不会掉下去,这也是一种想象力。

  想象力不是特指天马行空,它是一种联想能力,可以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更多面,让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没法解决,也不会无法回头掉下那个悬崖,转一个弯,总有另一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树看到了什么》这本书时一本生命教育的书,说来以树为描写对象来讲生命教育的绘本还是不少的,中国古代也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已亭亭如盖”等等典故,也都与生命有关不言不语、安安静静又高高大大的树总是能让我们联想到生命。

  这本绘本的角度还是挺特别的,它讲述的是一棵小树被移植到城里,在一栋楼前慢慢长大,伴随着它的长高,它看到的楼里的人和事也在变化,从快乐的童年,到寻找自我的青年,到相互依偎的中年,再到孤独的老年。

  树在观察人们生活,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蕴也在它的身上得到体现。

  同时,树也在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欢喜悲伤,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最初来到这个地方的时感到新奇愉悦,在画家的画中看到自己样子时开心又激动,被园林工人剪掉枝叶时疼得掉下眼泪却又在之后的快速生长中感到神奇不已,看到豆子一家时感到幸福,看到老奶奶独居时又感到伤心……

  在体验了不同的感受之后,树也长高了,和房子一样高,但是它却不再能看到伙伴,只能独自相处,它只有顶楼空房间里自己的影子,孤寂的夜空。

  但是,生命永远不会没有出路,无论在怎样的年纪,我们的成长永远充满各种可能性,重要的是不要陷在自己眼前的楼里面,以为我们能拥有的只有这些,失去楼里的人与物就是失去全部。

  树继续长啊长,穿破黑夜之后,终于比楼顶更高的它,看到了另一番世界,而且也找到了新的伙伴。

  愿我们都能冲破生活中遇到的黑暗时刻,我们的人生经验总是单薄的,但是阅读却可以告诉我们生命可以是什么样子。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六):教孩子温柔感知,教家长温柔以待

  “转眼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个子和房顶一样高。在这里陪伴我的,只剩下长长的影子。”

  看到这段话时,一阵扎心。虽然这是一本儿童绘本,然而二十出头的我读到这里,也是深深感慨了一下——简直说出我的心声,焦虑、孤独、困惑、不被理解也难以理解这个世界。但看到结尾:“新的一天开始时,我努力将枝叶直直地伸向天空。”自己的情绪仿佛也因此得到舒缓,于是我马上意识到:这个美丽的故事一定也会舒缓孩子的情绪(分离焦虑),教会孩子温柔感知和对待这个世界,也教会家长对孩子温柔以待。

  《树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本兼具艺术性、故事性、哲理性的绘本,从一棵银杏树的视角出发,照亮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以温柔的口吻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和父母分离,鼓励他们自我寻找,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故事的主角是一棵银杏树,它十岁的时候搬到了老公寓旁,一年年长大变高,看到了公寓里不同楼层的人——1楼钢琴教室无忧无虑的孩子,2楼追求梦想的青年画家,3楼幸福温馨的豆子一家和4楼孤单的老奶奶。后来它的个子长到跟房顶一样高,但是陪伴它的只有长长的影子,“我还能长多高呢?”既是自我怀疑,也对未来有所期待。在自我探寻之后,银杏树依然选择努力生长,终于迎来了惊喜和希望,看到了更广阔美丽的世界。

看到自我,独立成长

  银杏树伴随着一楼的琴声和二楼的画作迅速成长,画家的画让银杏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模样”。后来园艺工人对它进行修剪,银杏树疼得直哭却也越长越快。这可以联想到孩子的成长,一方面需要吸收音乐、艺术的养分,另一方面也要锻炼出抵抗挫折的力量,在经历过「修剪」之后,人跟树一样,会成长得更加坚韧、更加枝繁叶茂。

  银杏树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告别、不断拥有的过程,绘本的冷暖色调随着故事情节发生变化。一楼的琴声和小伙伴,二楼的画作和青年画家,三楼的豆子一家,这些画面以明亮的黄绿色调为主,可以感受到银杏树在快乐地成长,就像人经历了纯真可爱的童年、追求梦想的青年和家庭圆满的中年。但是来到四楼时,树看到的却是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坐在黑乎乎的屋子里。银杏树的叶子也已经凋零得所剩无几,它的情绪出现转折,说“我也很伤心”,这时画面下起大片蓝色的雨。

  然而更令人伤心的是,五年之后它长到和房子一样高时,陪伴它的只剩自己的影子。1-5层的房间空空荡荡,它的树枝光光秃秃,一个人的日子越来越多,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失望。

  “我还能长多高呢?”在面对自己的时间里,这句话既有对自我怀疑的意味,又有饱含对未来的希望。“我想了又想。”银杏树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终于在新的一天努力将枝叶直直地伸向天空,呈现在它面前的是无比广阔的世界,以及那么多与自己同样努力的美丽银杏树。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最后一幅跨页,银杏树的高度超越了公寓,它看到了什么呢?你可以让孩子观察绘本说一说。

  它看到了无数各不相同的树冒出嫩芽,还有一棵树也被卡车刚刚运到这里,就像故事开始时的自己;它看到了猫咪沿着屋顶在散步,后面还跟着两只小猫咪,让人想到第一页上的猫咪也已经成长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它看到了更多的公寓,公寓里还有刚睡醒人,崭新的马路、奔跑的车辆……一切都是那么充满希望和活力,仿佛突然发现:原来银杏树有这么多的朋友!

  银杏树的成长可以看做是一个从“建立依恋”→“产生焦虑”→“认识自我”→“找到伙伴”→“告别焦虑”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分离焦虑的出现也是建立在依恋关系之上,没有“依恋”则没有“分离”。6个月前的孩子,是依恋关系的建立期,抚养人的照料与及时回应至关重要;但是6个月-3岁的孩子,需要逐渐与父母剥离、走向自我的独立。这将是一个孩子心灵的转折期,是他们学会认识和面对自我的第一步。这之后孩子人生中无次数分离,都是以这个阶段与父母的分离互动为蓝本来复写的。

  学会与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说“再见”,并获得独立思考、独立成长的能力,主动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孩子来说极其可贵,可以帮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本文图片:未小读)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七):树看到了什么:通过银杏树教会孩子对外界的认知

  儿童的世界永远纯真无瑕,但是再可爱的孩子也要学会长大,长大是个缓慢又艰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家长始终担当重要的角色。每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做孩子,每个家长同样是第一次做家长,如何才能对孩子做出正确的鼓励、引导、矫正呢?这时候需要利用图书绘本与孩子之间建立沟通桥梁。

  什么样的绘本才是优秀绘本?我个人觉得适合孩子阅读的才是优秀的,具有深刻主题的内容、色彩浓厚的绘画图片、良好的纸质体验,能激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并从中学到一定有效的知识,这样的绘本才是孩子的好伙伴、家长的好帮手。

  由韩国作家李贤珠撰写的绘本《树看到了什么:时间和我们的故事》,就是一本优秀的绘本,通过对一棵树的描写来教会孩子面对孩子如何成长、如何面对外面广阔的世界,以及如何面对同龄小伙伴。

  绘本通过第一人称“银杏树”的视角展开的,银杏树从被种植到一幢大楼外,最开始它只能看见一楼房间内的场景,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长高,开始看见二楼、三楼……里面的场景。这个过程中,银杏树对身边这幢大楼始终保持着好奇,这正好象征着幼儿长大过程中对身边坏境的好奇感,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停了解,逐步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认知。

  第一层:银杏树听见了美妙的钢琴声,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外界世界的声音。

  第二层:银杏树看见二楼画家叔叔画的自己,可以引导孩子用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

  第三层:银杏树看见豆子(小狗)一家,可以引导孩子对小动物有一定了解。

  第四层:银杏树看见孤单的老奶奶,可以间接的引导孩子如何面对失去和孤独。

  当银杏树长到和楼房一样高的位置,它再也不能看见房间内的场景的,它只能看自己孤单的影子。这里恰好对应幼儿成长到可以上学的年纪了,上学之前家是孩子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孩子通过家学会很多基本的东西,正如银杏树从这幢楼中学会了很多,但是成长是向前的,当家无法满足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就需要有新的环境出现,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顺利的,很多孩子最开始都害怕上学,孩子和银杏树一样,当对一个环境产生了依赖,就会对新的环境有一定抗拒。

  银杏树在一个人的日子里,不停思考自己能长多高?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它努力将枝叶直直伸向天空,当它长过公寓,它看见在远处有很多个银杏树:

  “从老公寓的另一边,

  远远传来其他大树打招呼的声音。

  那声音乘着风,停留在我的枝叶末端:

  你好呀,我是这里的银杏树。”

  最后,银杏树选择勇敢的长大,它再也不能回到以前,去看公寓里发生的故事,但是它收获了无数和自己一样可爱的小伙伴,正如孩子长大再也不能回到无忧无虑的孩提时期,但是可以拥有无限更旷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友谊。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八):绘本的意义,就是教会我们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一棵树,会看到什么呢?

  看到封面时,我先做了一个猜想。如果是由我来画这本绘本,我会看到脚下的花花草草和眼前的风景,就这些事物做一些延伸,其他的似乎也看不到什么了。那么作者会给这棵树作了哪些猜想呢?这位作者可是获得过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图画奖的殊荣的韩国绘本作者李贤珠,她一定有自己有趣而独特的思维。

  仔细感受一下封面:印刷很精致,标题是浮在纸上的,触感良好。这棵占据了整个封面的大树,郁郁葱葱,大树之间还躲着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树叶层层叠叠,颜色深浅不一,不论是嫩嫩的黄色还是浓浓的绿色,都很赏心悦目。未小读很用心地把开本做成了特殊大小——和树的形状一致。

  因为是第一次看未小读的绘本,我特地翻了一下网上相关的内容。发现「未小读」童书共有三条产品线,分别为绘本、艺术启蒙和自然科普。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绘本,「未小读」的绘本品牌定位是与世界接轨,引进的童书几乎都是获奖作品或者获奖作者的新作品,从设计到内容上都十分精湛。

  就像这本《树看到了什么》,你会看到时间的烙印。全书主要的绘画手法是水粉画,色彩主要是黄色、泥土色、绿色、蓝色等色调,不浓烈,和书的风格很像,温暖而安静。

  书的主人公——一棵树,10岁的时候搬家到了现在住的地方。他随着自己的成长,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第一层是童年。一层是个钢琴教室,里面是叮叮咚咚的琴声,和热热闹闹的小朋友。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一副很投入的样子。画画的线条很简单,大家也很享受琴声萦绕。就连树和小鸟都在聆听琴声。这一层的隐喻,是童年和快乐。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是最值得珍惜和感动的。

  第二层是成长。二层是画家的家。画家画了很多树的画,从一片落叶到树苗再到一整棵树,画家画下了树搬到这儿来的每一个时刻。树也很开心,他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成长。仔细看会发现,10岁时的树,在主枝干下面只有零星的几个小树枝,而14岁时候已经又长出了几个分枝。这时,园艺工人来修剪了,会疼,但是长得更快了。这就像成长的代价,痛并快乐着。疼,是因为成长总会遇见不开心的事,快乐是因为没有了这些干扰物,长得更快了。

  第三层是家庭。三层是豆子一家。除了爸爸妈妈和女儿,还住着小狗豆子和他的五只狗宝宝。狗妈妈刚生完狗宝宝,妈妈给小狗盖上了暖和的被子,怕他们着凉。五只小狗依偎在豆子旁边,在树飘落了一地的落叶上面打滚,这是幸福的时光,是家的味道。爸爸妈妈和女儿坐在厚厚的落叶上,每个人抱着一只小狗逗着玩,家庭中简单纯粹的幸福。

  第四层是衰老。四层住着一个孤独的老奶奶。只有她一个人住着,屋里静悄悄,也没有光,暗暗的。墙角静静地摆放着一排植物,和老奶奶互相陪伴着。奶奶的手里是家人的照片,她一个人背对着门,抱着照片笑着。门是半掩着的,透着一些光亮,但是光亮照不到奶奶身上,画面有些悲伤,下起了雨,雨是蓝色的,画也是蓝色的,蓝色代表着忧郁。

  第五层是离去。五层什么都没有,是顶层。小树长大了,和房顶一样高,这一层里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画面同样选用了蓝灰色的色调,光把树枝的影子照得长长的,孤独而虚无。看到这里,绘本的情绪走向是由开心走向伤心,最后变得悲凉。孩子可能看不到这一层,但作为成人,我能看出来小树长到这一层时,所要面对的,是离开(死亡)的悲伤。

  树越长越高,也越来越孤单,一个人的日子越来越多了。日子也从春天走到秋天,又到了冬天。天空从白昼走到了黑夜。树枝从翠绿变得枯黄,又纷纷落下,最后又重新焕发生机。

  又是一年冬去春来。小树长成了大树,它的树枝直直地伸向天空,和另外一棵大树相遇了。这时再抬起头看,远远近近的,都是一棵棵大树在互相打招呼。世界重新变成绿色,小树不再孤独,他能每天看到身边的同伴。更深层的含义,大概是看过了生老病死,走过了春夏秋冬,小树也长成了大树,走向了成熟。

  对3—6岁的孩子来说,不一定能理解这么深,他们只需要能看懂故事就足够了。可这本《树看到了什么》,不只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它的读者还有——作为父母的我们。看过更多的风景,经历过更多的风雨,我们终将走向成熟。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九):诗意和智慧,都藏在生长中

  “时间偷走一切,除了爱”,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电影《岁月神偷》,心里五味杂陈,罗鞋匠一家人在无情岁月中拥有的,流逝的,最终化为了一声叹息。年轻与衰老,无情与有情,残酷与温馨,热闹与冷清,失去和获得交织在一起,这是我们终其一生无法逃避的事实。 面对岁月这个最大的“神偷”,我们该如何去抵抗?我们该如何去珍惜?又该如何去给我们的孩子阐述生命的规律和成长的意义? 幸好,这个世界有好书。 有那些智者用爱与智慧创作的财富,他们用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文字滋润我们的心灵,指点迷津,启发思考,引领我们抵达生命的从容温馨之境。它们把我们想对孩子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的东西,清晰准确告诉给他们。 《树看到了什么》就是这样的佳作,它用一个简单易懂的小故事轻易解决了我们对孩子的生命教育难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的李贤珠,曾获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和世界插画师巨匠展大奖。书由国内新锐文化品牌“未读”旗下子品牌“未小读”出版,秉承“有趣,实用,长知识 ”的理念,旨在用真实质朴的阅读体验引发孩子共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成长意味着面对疼痛和分离,我们终要承受孤独,在生命的自然规律中学会坚强,不惧疼痛,大胆去探索未来和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绘本,适读年龄3—6岁,但其实,这本书给予成年人读,也毫不违和,其中蕴藏的情感能量和深刻寓意早已超越一般童书价值。 在和我家小年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数度被细腻唯美的画面打动,孩子也完全沉浸到这棵“树”温暖安静的世界里。 小年糕亲切的称“这棵树”为“树树”,他认为它应该有名字,因为它“能看见”,“真幸福”,“很伤心”。他用小手轻轻抚摩着树枝,仿佛拉着好朋友的手。 我告诉他:树树的一生,也就是人的一生。树树看到的人生,也是人的一生。

  一、童年与快乐 10岁的小银杏树,来到一个居民小区,它生长在一栋楼前,随着自己的成长,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一楼是个钢琴教室,每天萦绕着小朋友们“叮叮咚咚”的琴音和快乐的嬉戏。连窗外的鸟儿、猫咪也赶来一起聆听,它对生命的感受没有忧愁,只有轻松。

  二、自我与成长 14岁的时候,小树已长高,它看到二层画家叔叔的家。画家画下了小树,它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又开心又激动。园艺工人来修剪了,小树疼得掉眼泪,可是它发现,真是神奇,修修剪剪疼过之后,长得更快了。慢慢长大的小树再也不是懵懂无知,它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和疼痛的意义。 三、团聚与幸福 17岁的时候,小树长到了三楼的窗边。看见豆子一家:狗爸爸,狗妈妈,和五只狗宝宝。它们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小树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幸福。

  四、苍老与孤独 二十岁的时候,小树看到了四层孤独的老奶奶,她一个人坐着,看家人的照片,房间黑乎乎的,小树也为老奶奶难过。从童年的欢快到晚景的凄凉,小树从别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并汲取了自己独特的智慧。 所以,在它25岁,到达第五层的时候,面对空荡荡的楼顶,它没有迷茫更没有害怕。它和原来的一切都已分离告别,只有影子陪伴他。在黑暗中,它依然在思索:如何长得更高?还能长多高?新的一天开始时,它努力把枝叶直直伸向天空。

  终于有一天,从公寓楼的另一边。远远传来其他大树打招呼的声音。“你好呀,我是这里的银杏树”。 小树终于迎来了新生。我们也随着小树的新生而释然。 故事完了,但是故事之外的现实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孩子也要和小树一样,经历成长的酸甜苦辣。我们为人父母和小树看到的风景一样,从快乐的童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到责任重大的中年,最后到孤独冷清的晚年。 “虽然最后要面对的可能是虚空和孤独,但是我们不必气馁,拥有过程即是生命最好的意义。逝去的不必追,未到的不必忧。好好珍惜“此时、此刻,当下。在平凡的生活里,无怨、无悔,过好每一天。”这是《树看到了什么》给予我们的智慧。 “有得必有失,任何时候,不要放弃自我成长;永远相信自己的力量,越过孤独和黑暗,就能迎来惊喜!”这是“树树”给予孩子的智慧。

  想要更多感受小银杏树的美好,快快和宝贝一起来读书吧!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十):心中充满爱,刹那即永恒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他会给每个人写出最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时光如梭,自我生完承承到现在也有半年多了,这半年有辛苦也有快乐,我也终于是体验了一把当妈的酸甜苦辣。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宝妈,自是希望孩子能与我一起徜徉书海之中,而非过早沉迷于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

  绘本,作为低龄儿童的启蒙读物,代替父母枯燥的讲解,用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来启发孩子,让孩子在看故事的同时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或领悟一些道理。

  而对于生命和时间,孩子亦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带着孩子去书店闲逛之时,这本《树看到了什么》登时吸引了我的注意。

《树看到了什么》“时间偷走了一切,除了爱教孩子走出孤独、关怀他人、探索世界的诗绘本”

  这是书腰对这本书的简介。我深知作为一个独生子,学习走出孤独、关怀他人的重要性。若非如此,纵是身处茫茫人海,也如黑夜一般,孤身一人,蹒跚独行。所以带着对孩子未来美好的憧憬,我终是带走了这本书。

  趁着孩子熟睡时分,带着强烈好奇心,我悄悄打开了这本绘本。映入眼帘的,是整页的插画以及短短的一句话——十岁的时候我搬到了这里。自此,银杏树开启了自己的成长之旅。作者借银杏树的视角来写出人们白驹过隙般短暂的一生——整栋楼,每一层都是人成长的一个阶段,亦是银杏树成长的一个阶段。

一楼——孩童时期

一楼——孩童

  清脆的鸟啼声,在树下打盹的慵懒猫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优美柔和的钢琴声。孩子们的童年充满阳光,恰似银杏树上努力生长的银杏叶,富有活力。孩子们无忧无虑,尽情的玩耍着,一如我可爱的孩子,他是那么小,那么可爱,无论什么风霜雨雪,全都吹打不到他。

  这时的银杏也是个好奇的宝宝,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和猫咪午睡,听着钢琴动听的旋律度过幸福的一日又一日。

二楼——逐渐成长

二楼——画家

  时光荏在,一转眼14年已经悄声划过,于银杏来说不过是眨眼一瞬,它长高了,看到了二楼的画家。画家看到了银杏树的成长,便为银杏树画了很多肖像画。而银杏也通过看画家画画,明白了自己的样子。但是人容易误入歧途。而此时园丁的到来,便是将那些不好的可能一一修剪——小银杏感到了疼痛,却生长的更快,更高。

三楼——其乐融融

三楼——豆豆一家

  三楼是豆豆一家与自己的宠物。小银杏在经历了童年与成长,已然成为一棵成年的大银杏,他看着三楼的其乐融融,那是人类成长的下一个阶段——组建自己的家庭。爸爸妈妈和女儿,以及宠物,一家人相互关怀,相互慰藉,是为告诉我们家庭的温暖。这时的人类,经历了童年和成长,已经到了中年时期,心境与想法愈发成熟,也愈有担当。

四楼——慢慢老去

四楼——奶奶

  四楼的奶奶是最触动我的一段。这时的人已经步入老年,子女婚嫁,能伴在自己身侧的唯有当初宣誓的那个人。屋里的奶奶,想来是没了老伴,一人孤苦伶仃,只得看相框中的照片,回忆着年轻时期,才得以慰藉。同时整个绘本色调从明亮的白色黄色绿色,转成了灰暗的深色系:棕色、黑色、灰色、蓝色,代表着沉重,预示着别离。而此时的银杏,叶子也已掉光,迎来了寒冬时节。

楼顶——柳暗花明

穿过楼顶,便是新世界

  最终银杏来到了楼顶,这里空无一人,它再也看不到人们了。孤独和寂寞霎时袭来,银杏乱了——它只能思考着,努力着继续成长,向着未知的明天。

  最终通过银杏的努力,它终于看到了存在于城市中的其他朋友,它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大到可以为人遮阴避雨,高到足以穿过楼顶望向远方,与远处的银杏们相互交谈。

  自此,戛然而止。

  整本书意义深刻,恐怕不是3-6岁的孩童可以理解的。而于大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番感叹呢?

  《树看到了什么》,由2014年6月成立的新锐文化品牌“未读”旗下儿童读物“未小读”出品。虽然未读是个年轻的品牌,但是它选择的书目却是精而细的。眼光独特,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即便是简单如绘本,也是越读越觉得意义深刻。相信在未来,未读和其旗下品牌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