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着魔的指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精选

2019-12-28 23: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精选

  《着魔的指南》是一本由[罗]埃米尔·齐奥朗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1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一):齐奥朗:孤独不是教你踽踽独行

  在《着魔的指南》这本书里面我觉得作者最多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一定要去体会生命,而不要为生命所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时时刻刻都是在忙碌当中度过的,一定要使自己生活有意义,这样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你才会觉得无怨无悔。 因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这本书中,抒写的内容是他自己在游历欧洲时,特别是南欧和巴尔干的一些见闻,对于西方文明宗教随想。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现在社会当中,我们将出行旅游的意义变得好像成了一种炫耀朋友圈的一种炫耀,其实真正的旅游是要深入其中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去体悟当地的文化,而不是向你的好朋友们炫耀你去了哪里。旅行的意义在于去享受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展现。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作者是以随笔散文诗形式赞美自己在旅途当中所遇到的蓝天绿地高山大海壮丽,这些美丽风景都给他带来了巨大感受,与此同时,而这些作者的所见所闻描绘的背后,作者还深刻揭示了西方传统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作者这样的旅行才是有意义的。像我们今天坐着便捷交通方式,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拍几张照片,又回到了自己宿舍的窝里面去了。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发觉,作者是一个直面孤独,拒绝名利场,隐居底层,不求虚名孜孜不倦地阅读和写作兼收并蓄各派思潮学说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伟大作家。这也是齐奥朗作为思想家和作家,他终其一生所尊崇的生活态度行为准则。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态度确定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的生活就是按照这些来操作进行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集体而言,是适用的,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作者对于孤独有自己独到见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因为在他看来,孤独可以使人远离追名逐利的喧哗,净化心灵,潜入冥思,深刻反思求索,杜绝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提出独特的创见。在看完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也尝试着按作者所说的,自己去进行孤独的锻炼。偶尔会感觉到自己很寂寞,但是大部分时间,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并不是孤独的感受,你是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和谐相处平衡状态。他的格言告诉我们说:“孤独不是教你踽踽独行,而是教你成为一个独特的达人。” 作者的文字很淳朴,他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很长,但是你在这短短的文字之间,你会阅读出他背后深刻的含义出来。他想要通过这些阶段句子向我们表达生活当中的一些道理,让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一些借鉴,从而少走一些弯路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二):为精神赴死

  看到书的介绍里说他只是随性随笔, 这样的标签会让它的题材更加不固定,也更加自由,不会像特定文学一样框架在一种体系里,因为是随想,所以所讨论的题材也不是单一的。人每一天遇到的事情千变万化,每一天的境遇和感受也不同,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的日常思考

  昆德拉说过:“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前十年中。”这句话我们可以延伸一下,你就说人的一生在少年儿童时已经定了型,用心理学说在我们十七,八时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这将会引导我们的一生,也是由这些思想判断我们今后的行为是对是错。正是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知乎问题,穷养富养有什么区别?答:《红楼梦》前120回合后40回的区别。我们知道曹雪芹年轻时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足纨绔的生活,以及后来被抄家而流浪落魄,但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仍是那种富家子弟的文骨,他也忘不了他小时候富贵生活,他的经历也为《红楼梦》注了力。昆德拉在书中提过:他从小就有对哲学的思考,可那也成为了他小时候的负担,想离开自己的房子,去旅行。 关于民族的讨论: “一个民族一旦开始保守消沉或者厌倦地一味抱怨光荣英勇劳苦,那就意味着它正在走向消亡。 显赫荣耀无为而治愿望是一个民族的最高托词。自我感觉良好——则意味着它的死亡。” 这些话让我想起了咱们清朝到近代史,从清朝不再与其他国家建交,既然内力无法打破,那就被外力打破,大炮打开国门,开启鸦片战争,签署了屈辱条约,我们就应该明白,国家如果不兴发科技,不与其他国建交,只一昧的自我良好只会导致它的灭亡。可以说,中国的这段历史,与上面那句话一一对应,保守对应闭关锁国,消沉厌倦、抱怨光荣对应国民开始吸食鸦片,身体迅速消亡,思想消极。 关于精神和死亡: 对于精神而言,死亡像任何事物一样,存在也是很短促的。但出于血缘古老真理和心灵传统的强制,精神确认它。精神不得不屈从。 对于精神来说死亡只是一部分,在思维范围内,但对于肉体来说,死亡是结束,死亡或消灭肉体。精神靠肉体向外界表达,所以精神不得不屈服于肉体,对于死亡也多了一种恐怖渲染,但我们有时会成为了精神而放弃肉体, 这个时刻方面让我想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可以说是肉体,爱情是给精神的消耗品,而是精神则是自由,我们有时可以为了精神理想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放弃肉体。 齐奥朗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曾经说,他的书既不是压抑的,也不是抑郁的,而是怀着狂怒和激情书写的。这本书是很有思想的,他像诗用激昂的文字呼唤人们内心需求,又像散文一样缓慢的抒发情绪,又像专业论文一样去和你讨论生命,死亡爱情等等观点。也感谢作者记录了下来编成了书,如果说一本书就是透过一类人的世界,那这本书让我们可以透过哲学家眼睛看这个世界。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三):超凡脱俗的思想之旅

  《着魔的指南》是罗马尼亚齐奥朗在生前没有发表的随笔作品,这本书是齐奥朗进行了一次超凡脱俗的思想之旅。他游历了整个欧洲,特别是南欧和巴尔干的见闻,以随笔及散文诗的形式赞美蓝天、绿地、高山、大海的壮丽,并且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带领着读者们与作者共同游戈于精神放松的世界。

  齐奥朗在旅途中陷入深思之中,引发了作者去认真的思考,并由衷地对生命价值有所感悟,便拿起笔来,写下在生活中的感受、情绪、觉知。只有用生活的哲学来超越我们的思想认识,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非常珍贵回忆,要把握住自己的幸福时光,在精神领域里自由地驰骋一番。他对于西方文明和宗教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揭示了西方传统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

  作者将自己平时生活的某些点滴细节用着行云流水般的节奏谱写成文,作为我们这些读者也是在跟着作者于不知不觉中着沉浸在作者充实的生活之中,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品味人生。书中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些什么?作者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用哲学思想的譬喻来给我们上了生命的意义的一课,你一定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最好的答案的。

  作者埃米尔·齐奥朗先后用母语罗马尼亚语以及法语写作,发表的作品集达二十余种,大多为随笔、断想、冥思、格言、警句短小精悍之作,以文笔简洁涵义深刻著称。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齐奥朗对人类怀着最热切的期待思索国家民族的历史和个体生命的命运。看到欧洲人欢乐家庭在郊外野餐夏天树荫下睡午觉享受着生活的闲暇时光,享用美食甜点。从中感觉到时间的厚度,将自己对自然动物、风景、滋味等进行了深入的关注

  生命的短暂岁月流逝,是多么令人感慨。以自己在旅行中的见闻罗列其中,是一本幸福的回忆,令人心羡慕。每个人都是对梦想企盼事业追逐,爱情的向往感叹时间的有限,何不快乐选择自己的生活,让命运中遇到的来改变人生

  我读着书中的文字,好像看到作者是在用悲悯情怀关注世界,展现尘世的至善、大美,阐发人生哲理,文字或绮丽、或素朴,但都潋滟动人闪烁智慧波光,荡漾着爱的温暖涟漪。在悠闲生活的节奏之下,仿佛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人生应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用一个平和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作者在书中用质朴而智慧的文笔讲述了都是旅行中目睹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经常处于心中不安的状态里。城市的快节奏和职场压力人际关系难处感情生活的不如意。我们我们工作生活有压力,那也不妨经常在假期去晒太阳看书,过悠闲的生活,一位内心非安定的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不管是遇到什么事,亦复如是。什么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都没有一颗安定的心重要。其实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看清楚事情的本质,把剪不断理还乱烦恼放下,然后就会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这本书能够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彩,软皮新颖精装的封面,有着东欧国家的情调象征着东欧人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四):埃米尔•齐奥朗:浪漫主义的狂怒,迸发于灵魂深处的嚎叫

  尽管幸福的闪光认识不到美景,给世界带来过的任何一个危险,在阳光神秘虚无主义中,震颤魔力。 ---埃米尔•齐奥朗

  他整夜整夜的喝酒,朗诵着《嚎叫》:

  quot;我看见这一代杰出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天使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美妙关系。"

  字里行间充斥着愤怒的“嚎叫”,让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把“垮掉的一代”比作“一代精英”,五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美国,借用这些来进行意志反抗。金斯伯格在嚎叫,齐奥朗的狂怒,唤醒沉睡的灵魂。

教作傀儡

  回到现在,来谈自由生活。我厌烦那些向生活妥协的人,他们不仅自己“投降”,还要告诉你,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许是受传统的妇女教育传递,她们教我要如何去做一个“乖媳妇”。做饭洗碗打理家务照顾小孩孝顺老人道德和自我自觉前提下,会去做一些付出所谓付出,前提是自愿的,所有的教条都会来鞭笞你,“自古以来,不都是女人做家务吗?洗衣服做饭不是应该的吗?”

  魔鬼怕是会嗤笑,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都是为爱发电,用你认为的“自古以来”,强行道理,不过是给自己黑黢的脸上抹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精神毒药

  还有一种噩耗,精神层面苟延残喘,没有勇气去反抗,任凭对方的践踏,中毒的时候不想着找寻解药,而是透过毒药,在痛苦适应,来自我迷惑残忍自私,会把自己得不到的,统统粉碎,麻木冷漠、痛苦,沉浸在别人和自我的罪恶之中。

  “法国在他的统治下(无端)受苦。但是,一个国家只有通过冒险才存在。”沉浸在美好的假象中,民族放弃了战斗,向上的心,便开始走向没落,不复存在,无上的荣耀、战功,才是存在的最好证明苟且偷生,是可耻的,齐奥朗反对宗教对人类复仇的指责原谅敌人发挥可笑怜悯,觉得人类缺少宽容,人就是人,别人伤害了你,即使心里怀着怨恨、毒药,却不能抒发出来,什么都不做?这样算是一个“好人”,那也太累了,任凭“坏人作威作福,自己还要假装原谅,活着要有血性,战斗才是身为人自觉的荣耀。

《着魔的指南》封面

“永不”妥协

  《着魔的指南》是齐奥朗用罗马尼亚文书写,由罗马尼亚人文出版社根据他留下的两份手稿整理和编辑成书,一九九一年首次出版。全文充斥着宗教的蔑视,宗教把你禁锢在一个思想的牢笼企图通过逃避获得救赎,其实,只是一场人对人的欺骗和自我欺骗。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呐喊,罗马尼亚民族悲惨命运,通过自己的呐喊,告诉世人,这两千年来对于上帝祈祷救世主依赖,就是一场可怜自欺欺人,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需要那些醒着的人,去唤醒更多的人,人要自救

  《着魔的指南》读后感(五):《着魔的指南》:孤独、迷茫并非今天才有,历代哲学家们都在研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丧”文化在年轻人中特别流行,“佛系”“葛优躺”“人间不值得”也成了大家自我调侃的网络用语。如果溯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不难发现,经济前所未有高速发展才是根本原因。

  和过去不同,当下社会,只要努力工作,每个人都能获取一份不错薪水;然而直播、Vlog等职业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新的可能——门槛低、收入高。不少人纷纷未经思考就扎了进去,结果挫折连连。而新的消费观念则不断刺激人们及时行乐,钱花了才是自己的。

  长此以往,人们的信念感和价值感缺失,孤独、迷茫、抑郁也成了常态。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今天才有,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发生巨变时,人们多少都会出现这些情绪。

  《着魔的指南》是罗马尼亚哲学家埃米尔·齐奥朗于1943年完成的作品。彼时,罗马尼亚刚刚经历从高度政治集权的华沙体系下独立出来。在此之前,更是经历了近百年的侵略、瓜分、异族统治之苦,人们活在迷茫与痛苦的困境中。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出走西方,齐奥朗也是其一。

  这部作品讲述了齐奥朗游历欧洲,特别是南欧和巴尔干(罗马尼亚位于该岛南部)的见闻,以及对西方文明和宗教的随想。他以散文诗的形式赞美秀丽山河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西方传统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对祖国悲惨遭遇的不公充满愤懑。

  在这本书中,齐奥朗以悲悯之心告诫人们以平和之心面对当下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警醒我们不要屈服于孤独、迷茫等消沉的精神中。

01.出走西方的哲学家齐奥朗,踽踽独行的思想者

  1911年,齐奥朗(Emil Cioran)出生于罗马尼亚西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一个东正教家庭。17岁时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攻读哲学,最早接触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作品。此后5年,齐奥朗一直在柏林潜心研究宏大的哲学体系。1939年移居法国。

  尽管后世人们称他为“法国的尼采”,但齐奥朗显然并不买账。《诞生的灾厄》中齐奥朗写道,他停止阅读尼采,是因为他发现尼采“太幼稚”,“不是一位哲学家”。他强烈否认自己是追随尼采的哲学轨迹,只承认尼采的写作方式对他产生了影响。

  齐奥朗的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以罗马尼亚语写作;以及1947年至1995年逝世前用法语写作。

  齐奥朗的一生,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亲身参与了欧洲这两场浩劫。

  他青年时期在德国生活和学习,自然而然产生了亲纳粹的唯生命论思想,但他很快便意识到自己的荒谬,进而猛烈地自我批判。

  后来他在自己第一部法语作品《解体概要》中写道:“我跟那些神秘论者混再久也无济於事,在内心深处,我从来便是站在魔鬼一边的:可因为无法跟他的威力媲美,於是我至少尽力通过自己的无礼、尖酸、专横与任性来使自己无愧於他。”

  齐奥朗是极度冷静、理智,甚至是像他说的“专横”的一位哲学家。1947年左右,他选择放弃母语而以法语写作,以示彻底与过去决裂。

  战争之苦、民族之殇,与故国决裂的齐奥朗内心的孤独与煎熬可想而知。但这也让他的写作视野更变得更加宽广。

  《着魔的指南》中,他直面自己的病态及身心由内而外的腐坏,尽力呐喊唤醒世人放弃对上帝的狂热,唯有建立起民族自豪感,才能真正的安稳、自由。

  齐奥朗是一位真正的世界性的哲学家,他的文字皆是对世人的悲悯。

  诺尔曼·马内阿评价他: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

02. 批判康德、尼采,哲学家中的背离者

  齐奥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对人世磨难与苦痛,有极为敏锐深刻、极端清醒的观察体认。

  他怀疑一切,“我每天都进入我的怀疑,就像其他人进入办公室。”这常常扰得他失眠,迫使他在独自在深夜思考。幸而有写作作为发泄出口,“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也许像他说的,会选择早早死去。

  他研究,却不把自己局限于哲学之中:“我背弃哲学,是在发现康德身上找不出任何一种人性的弱点,听不出一丝真正的哀伤以后;

  康德如此,所有的哲学家也都如此……哲学——这种没有人情味的焦虑,这座贫血概念搭建的避难所——正是人们逃避生命那蚀人的繁茂所使用的方法。

  几乎所有哲学家最后都落得善终:这便是对哲学最为不利的一条证据。

  就是苏格拉底的结局也没有什么悲剧性:那不过是一场误会,是一位教育家的死——若说尼采是疯了,他也只是作为一位诗人和通灵者疯的:他所赎回的是他的战栗,不是他的思考。”

  尼采在疯癫中忍耐了十一年,荷尔德林四十年。这句话尽显齐奥朗对德国哲学家的反讽。此外,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都没能逃过他的批判。

  很多人将齐奥朗视为一位格言大师,也有人称他为虚无主义者,齐奥朗对此表示不屑一顾。“我纠缠于虚空,但不能说我就是虚无主义者。”

  我想,这大概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他的文章不讲究逻辑,而是反系统的碎片化叙事,他有自己独特的构思,能够从多个层面切入问题、引出思考与自己的见解。

  他杜绝标签,也厌恶荣誉,认为那“无非是极肤浅的东西或许都可以冒充为最高深莫测的思想”的一场表演,毫无价值。他拒绝外界对他的褒奖,里瓦罗尔奖是他一生唯一接受的奖项。

3.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齐奥朗

  齐奥朗的痛苦来自于看透世界后的极端清醒,而今天的年轻人迷茫、抑郁更多的是对未知世界看不清。齐奥朗的作品如同一个个“流血的伤口”,虽然没有治愈功能,却能帮助我们戳穿生活的真相,帮助我们看清世界和自己。

  1)孤独

  直到1995年离开人世,齐奥朗一直住在巴黎,做着翻译等文字工作,清贫但自得其乐。据说,他曾有过情人,但拒绝有子嗣。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孤独写作中度过,“孤独不是教你踽踽独行,而是教你成为一个独特的达人。”

  齐奥朗无疑是一位天生的写作者,1934年发表且获奖的处女作《在绝望之巅》就已经表露了写作才能。书籍是他少年时代开始失眠就伴随他的良药,后来成为他表达自我思想、安慰自我灵魂、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

  对于齐奥朗来说,孤独从来都不可怕,反而更有助于他不被外界打扰地思考。

  2)迷茫

  齐奥朗并非一生都对自己如此苛刻。从中学起,他就常常失眠,陪伴他的除了哲学书,还有学校附近的一家妓院。齐奥朗常常去那里消磨时间。

  后来离开故乡去柏林求学,与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的罗马尼亚铁卫团过从甚密,支持纳粹。当意识到自己的荒谬之后,迅速与纳粹划清界限,并毫不留情地批判自己,并定居法国,逃离故乡。

  而同时,他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和民族的悲惨遭遇。在这些遭遇下,他如何不心生迷茫?

  唯一直撑他的是哲学。他用哲学的思维看世界、批判宗教与世俗,又反思哲学本身。他时刻保持清醒,不被外物左右。

  3)焦虑

  “既没有愁苦到足以成为诗人,又没有冷漠到像个哲学家。”齐奥朗的这句话,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而当代人的焦虑,很多是源于自己的能力(也许是一时的,也许是永久的)追不上期望,而又不甘心安于现状。

  齐奥朗清醒地感到虚无,对此疑惑却又无能为力。在无意义的世界里无意义地活着,做一个没有意义的废人,也许正是大多数人的宿命。这一点,用李诞的话说就是“人间不值得”。

  其实早在古雅典文明死去时,西方就已经出现民族性的失落情绪。自此之后的历代哲学家也都在积极寻找解药。

  后来有人选择相信上帝,也有人如齐奥朗一般,杜绝虚幻,坚定地相信真理。他们认为,“找不到有效的解药,我们就换一种,因为我们既不相信自己寻找的安宁,也不相信自己追求的快乐。”

  另一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提出,现代人最典型的困境便是“生活缺少方向感,丧失意义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比之前更加宽松,个人意志也充分被接纳。但习惯了群体生活和标准答案的我们,一旦进入到单打独斗的社会中时,就会产生“我是谁,怎么做是对的”的迷茫感。不要担心,这也是人类千百年来哲学家们疑惑的地方,也许,从这些书里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