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读后感精选
《杏仁》是一本由[韩]孙元平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仿佛看完一部韩国电影一般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看到是描写述情障碍所以想翻翻看没想到就翻完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婆说“太遥远的不幸不是我的不幸。”每天人都在到处同情别人的遭遇,过两天就转眼忘掉。怎么说,大概会述情的人未必真的感同身受吧。
《杏仁》读后感(二):杏仁|没有一种情绪是不必要的,而他却表达不出来任何情绪。
《杏仁》中提到了一种状况叫述情障碍。对周边的事物表达不出任何的喜怒哀乐,包括亲人的离世。患有述情障碍的人被视为“异类”、“冷血动物”.....
这样一个人们眼中的怪物“”应如何生活下去,是我关心的问题。我希望他被善待,书中的确也是如此。直到一个圣诞夜,直到他遇到了坤。
看这种疾病类的治愈书籍的价值在于,去看看人们活出的另一种可能性。无关活的是否精彩,而是生命的健康与否。如果可以的话,去了解了解,体谅体谅。做不到帮助他们,但最起码不要造成伤害。
推荐这本杏仁:3.5-4星。比起治愈,我更愿意用温情来形容。涉及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亲子关系、亲情与友情、心理疾病等等。相信读完会带给大家一点思考。
《杏仁》读后感(三):杏仁
后来发现是最近才出版的,学校临近期末,还好很快看完了。
谈谈感受吧,讲了一个从出生以来就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他感受不到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情感,后来经过成长,变得和我们一样。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母爱吧,他母亲知道他这样后,没有放弃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教导他,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我们也是一样都需要不断成长。
《杏仁》读后感(四):如果可以 我不想要我的杏仁
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的原因有三个,到后续想记录关于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时写着写着就变成是自己情感寄托的一个载体了。
一是“述情障碍”,如果我像封面的男孩一样,每天目无表情地活着,不知害怕恐惧为何物,便更加不知开心难过又是何物,那该多好呢。
二是那句宣传语——无论多么不同,总会有人拥抱你真实的模样,我看到这句话时心里下意识地怀疑,真的有吗?因为即使是我自己也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开始慢慢接受那个真实的我自己。
三是看到电影《隧道》制作人张元硕的点评”对庸庸碌碌度过每一天的人而言,这本小说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的力量“。有过很短暂的一段时间,每个清晨醒来的我都觉得人生的无意义感很浓郁,像一杯极度苦涩的咖啡即使在一饮而尽后仍觉得素然无味。
如果一定要追索一个时间点和原因的话,大概是因为大学那段感情结束之后我便将真实的自己藏起来了,也许不是藏起来,是被我硬生生地活埋了。
是一段真切地让我感觉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地对未来的期盼与想要变得更好的动力的关系,后来他在触摸到原来内在的我其实是那么柔软又脆弱的我时,兴许他是觉得无法接受,又或是他会认为多愁善感的我会偷走他更多的快乐源泉,于是他在我还沉浸在那种属于两个人更美好的未来时毫不犹豫地离开了。
他只是很短暂地被外表是热情开朗、活泼爱笑的我吸引了一下,在我即将向他袒露我的内在居住着另一个我时,他便转身离去了。
这段关系仓促地结束后带给我的伤害至今我认为还是在的,我用了好长的时间去好好爱自己,尽管现在的我也在被别人捧在手心里持续地热爱着,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个角落是留给自己的。负面情绪上来的时候写东西已经满足不了,我会忍不住点一根烟,然后再写点给自己看的碎碎念,这个时候我会想起《欲望都市》里的凯莉,我知道抽烟对于女孩子来说不是个好的习惯,特别是在中国,会被长辈或者传统观念很深的人认定这个一定不是好女孩吧。是啊,我想大概比一般女孩要坏一些吧,因为脑海里和心里强迫被清空的区域会比正常的女生稍微更多一些。
回到书中最后的高潮,是男主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坤,我不知道他脑海里的杏仁有没有那么一瞬间长大,但我知道他大概明白了什么叫“生命中重要的人”,
在感情世界的里我已经没有勇气去相信眼下这个人是我无论如何都要好好珍惜的人了,因为我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对方会离开,会无法接纳负面情绪的那个我,所以我拒绝很多的开始,我知道这样的自己不对,但原谅我,我真的怕。
写着写着又不知写了些什么,我总是如此。
又是一篇给自己看的碎碎念吧,但这本书对于有感觉的人来说还是可以的,尽管后面发现剧情有些老套。
豆瓣真好,真的想不懂为什么有人会用它来yue。
《杏仁》读后感(五):为了不变成怪物,我们拥抱这世界
这是关于两个怪物的故事。
鲜允载与允以修,一个在关爱中长大,却天生没有感情;一个有激烈的情感,却从未体会过爱。
他们都被这个世界拒之门外,以怪物之名。只有在彼此的交锋中,才能互相救赎。
1
十七岁的鲜允载,除了脸上永远没有表情,看上去与普通高中生并无不同。然而,他脑子里负责感受不同情绪的杏仁核天生比常人要小,这个小小的缺失把他从常人的喜怒哀乐爱怨欲中排除了出去。
换言之,鲜允载的世界里没有感情的波动。
我们看到车辆迎面驶来,会第一时间往旁边闪躲,鲜允载却只会站在原地。因为我们害怕被撞到,而他不懂得什么是害怕。
我们看到亲人落泪,会想要伸手拥抱安慰他们,鲜允载却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因为我们明白伤心需要被温暖,而他不懂得什么是悲伤。
他所有对世界的理解,都需要额外的学习:车子靠近要跳开,这是害怕;对方笑了要跟着微笑,这是礼貌;被人夸奖要说“谢谢”,这是感激。
他的母亲把这些行为和感情的公式一笔一划写好,贴满了他们的家。别的孩子努力背诵九九乘法表时,鲜允载要每天在心里重复这些准则,并且接受母亲和外婆的定期抽查。而这一切努力,按照鲜允载母亲的话说,都是希望他不要被贴上“奇怪小孩”的标签,不要不合群,能够过上平凡的生活就好了。
鲜允载的外婆管他叫“我可爱的怪物”,这两个女人倾尽全力教会他面对世界的基本方法,用自己的坚强与爱将他保护起来。直到十七岁的平安夜,一个生活失意的陌生男子向人群无差别地挥起了匕首。
鲜允载的外婆当场死亡,他的母亲也变成了植物人。而他只能站在原地静静看着,连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从那天起,鲜允载要孑然一身地面对这个世界,这个将他视之为“怪物”的世界。
2
十七岁的允以修,看上去就是同龄学生间的异类。他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有一双愤怒的双眼,习惯用吐口水和骂脏话来表达自己的不屑。
年幼时在游乐场与母亲走散,有记忆开始便在不同的陌生环境中来回辗转,允以修从来没有被什么人真正关爱过。福利院、领养家庭、少管所,直到意外再次找到亲生父母。
可他们早已不是一路人了。他的父亲是受人尊敬的教授,甚至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这个全身充满戾气的儿子,空白的十几年横亘在他们之间,鱼刺一般如鲠在喉。
没有同学愿意接近这个问题少年,他们一边背地里打听允以修在少管所的经历,一边聚在班上广为传播。而允以修只用冷酷的态度回应:我就是这样的人。
直到全班同学去济州岛修学旅行,发现班费在途中不翼而飞。所有的目光都指向了允以修,即使他说不是自己做的,即使事发当时他在网吧待了一整晚,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他的书包里找到了原本装班费的信封。
他的父亲来到学校,默默地补上了班费的缺口。后来允以修就消失了。“别人怎么看我,就怎么活。”他说。
3
“我妈妈希望我过得正常点,虽然有时我不太懂那是什么意思。” “换句话说,不就是希望你过得平凡吗?” “平凡……” 我喃喃自语着,说不定就是那样。跟别人一样的、没有曲折而常见的。平凡地上学、然后平凡地毕了业,运气好的话还能上大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还能跟心仪的女孩子结婚组成一个家庭,再生个孩子,诸如此类。这跟不要高调是一脉相通的。 “父母对孩子都有很多期望,但如果达不到就会希望孩子平凡点,因为他们觉得那是最基本的。但老实说,平凡才是最难实现的价值。” …… ……“平凡”是个很刁钻的词。大家都以为“平凡”没什么,总是轻易挂在嘴边,但又有几个人能拥有其中蕴含的平顺呢?对我而言更是困难,因为我的出生就不平凡,也不是不平凡,就是个在灰色地带的奇怪小孩而已。所以我决定挑战一下,让自己变得平凡。这是“我”,鲜允载在《杏仁》这本书中的自白。在这部并不厚重的作品中,作者孙元平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成长、共情、爱与被爱,以及文字和书籍能够改变世界。
虽然我很想一股脑把后续剧情全部告诉大家,但剧透危害社会,这个探索的快乐还是交给大家。在我看来,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值得一读的轻巧作品。
《杏仁》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作者孙元平对自己孩子的感悟。她的宝宝很小,毫无防备地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她这样问自己。
于是有了这本动人的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两个各自缺憾的少年相遇又互相改变的故事,却能够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作者借鲜允载的双眼去描绘这个“客观的”世界,没有多余的偏见,不带任何的傲慢,他却比我这个杏仁体大小合理的成年人更加的饱含深情。他永远充满勇气,用他那颗不懂得害怕为何物的心,让隔着书页的我也跟着颤抖起来。
真诚荐书。
eace。
版权所有©
abusivesnack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