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图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图景》读后感摘抄

2020-01-06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图景》读后感摘抄

  《大图景》是一本由[美]肖恩·卡罗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元,页数:5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图景》读后感(一):21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以及两千年来的洞见

  拿到手发现校对居然是Ent,期待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现在的科普像科研一样,愈发趋向具体和专门,比如讲进化论或者心智科学,毕竟能把一个问题清楚就不容易了。 但肖恩·卡罗尔这本书开头就是本体论认识论两个宏大议题,仿佛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物理时代,这些问题宏大到没有答案,但本书极好地整理了前人的洞见,可以避免重复发明轮子。 所以这本书有多好看,取决于有多少尝试发明而没做好的“轮子”。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发展出阿奎那的自然神学,而伽利略牛顿的物理推导出来决定论这个对比思考很多人都做过,但其中有关定论因果关系之间隔阂的洞见则是我缺了的“轮子”。 有的“轮子”则显得平淡一些,比如贝叶斯概率、科学方法中的假设证明什么的。 当然,作者也有一些自我表达倾向,《我是谁》一章里,给我的观感就是打着讨论本质主义旗号讨论了一把性别认知,并给出了倾向性结论,显得不太“物理”或者“哲学”——倒没有臧否其论点本身的意思,只是审美上觉得可以选取更远离价值争论例子,你看白马非马不是挺好的嘛。 又及:这个封面设计好看的

  《大图景》读后感(二):我们未知道做科普的真正意义

  【这是篇牢骚,和这本书本可能没太大关系。】

  凑合着可算浏览完了一遍。

  就想起来个事儿

  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柏拉图以前搞了个学园,但门上边写的是——

  “let no-one ignorant of geometry enter here.

  不识几何者勿入此门。”

  要是很粗略解释一下,大意可以理解成几何学或曰自然科学是理解柏拉图的基础。所以自从知道这句话之后,作为文理分科制度下非常果断投向人文学科的我,就知道看他的书不光有文化语言隔阂,这学科知识隔阂估计也填不平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虽然书的原意肯定很好,要解释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要找到真相后弄明白自己个儿该怎么活着,然后从内向外推演出一幅生命图景。了不起的。

  只是,隔阂,真的,太,大,了。

  首先这种探讨世界本质问题的书,先不讲具体学科知识能有多隔阂,就说这个文化问题,比方说,人家还是要讨论上帝的,就算现在上帝占比在下降,但这个事情绕不过去的呀。而我,是个扫荡特别彻底的无神论。作者写得再好,读起来也仿佛一个跳芭蕾的和一个跳爵士的非要凑在一起搞个华尔兹圆舞曲。舞不动的呀。

  然后就是,非常理解出版方和出书人想要把好书介绍进来的强烈愿望强大执行力,不过也要考虑一下,这本人的书能出版肯定是要为人家本国读者的诉求着想,尤其这种涉及本体东西的,都会演化成每个人具体的行动和在社会上的行为。同理可得,本国人当然更想知道在本国,这些东西对“我”啥影响实际上,大家买啥看啥,都很功利,“对我有用”才会感兴趣嘛。

  还有,其实学科术语还是有点多的。

  另外,翻译不要用发电。自然科学几乎是完全的舶来品,尤其外来科普作品译介的话,怎么中西思路转换全靠翻译顶在前线肉身过滤,这种发挥比较稳定的也算难得,看了后记,都不容易,还想继续搞下去请务必多考虑考虑收入。讲句不好听的话,地主家也是靠手里有余粮才发展起来,不是爱。

  最后,书本身还是很好的,实体书稍微有些厚,主要纸张用的真好,装帧设计排版都在线,审美非常在线,下边是张中英文不同字体的排版,不好意思拍歪了,但整个的错落有致,真的非常用心了。我个很喜欢那个小小的短分割线,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温柔

  《大图景》读后感(三):思考的盛宴

  肖恩·卡罗尔,真是深得我心。

  我很久之前,就想过,对人进行量子层面复制,所带来的同一性困境结果他在这本书里居然也提到了,而且嵌入在一个“大图景”中,带着我进入了更广阔境地

  在统一场论和“我该如何生活”之间,有着漫长距离,两者常常看起来毫不相关,尽管深深纠缠在一起——对现实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人类力量源泉,从工业能源到娱乐。

  所有的观念,都没有办法被“证明”为绝对正确的,它们需要以贝叶斯定理方式被思考——该赋予多大的置度?该寻求哪些新证据更新置信度?拿到新证据时应该如何更新置信度?

  这才是实证逻辑思维方式。

  从根本上来讲,唯一存在的只是数学结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基础粒子排列组合,而基础粒子是数学结构,参考穿越平行宇宙》)。

穿越平行宇宙8.4[美]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 / 2017 / 浙江人民出版社

  量子复制的思想实验反映出“我”、”生命“、”意识“实际上都不是可靠概念,只是一种方便工具,给人以”独特实体存在“的幻觉。它们的本质,更接近计算机科学中的”进程“的抽象

  ”自我“是一个进程,运行在生命的计算机里。

  生命和意识都是”涌现“的现象,不是世界的基础实体结构,尽管我的直觉告诉我,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生命体、我的意识是独立存在的而不是某种物理过程附庸

  这些现象/幻觉都很有用,让生命体这个生存机器的存在在时间上最大化——可以把基因理解为编码了一种搜索算法,搜索将基因信息存在时间最大化的选择

  或许,不应该把生命和意识当做幻象——尽管生命体和意识不像质子那样有着清晰独立性(质子无法被复制,只能衰变),但,生命/意识模式尽管抽象,却是客观存在的。

  我当下的感觉、直觉、思维,都是真实存在着的,无论它们是否和质子一样存在着。

  这也导向一种更积极人生观——我是生命和意识模式。

  我的生命、意识的本质属性核心能力,是我此生需要去充分理解和展开的,并经由此,深深的理解这个宇宙(和其他可能存在的宇宙),做出自己的选择,观察每一个选择在时空中的涟漪。”理解“是真实的,”选择“是善的,而全身心凝视一切,是美的所在

  《大图景》读后感(四):《大图景》正代表了此时代的哲学,既是很好的科普书,又是目前自然科学积累在哲学层面的总结

  1

  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50章。结构庞大,但其实并不难读,总字数十二万字。须知《洛丽塔》就有四十二万字。它貌似厚重,难于阅读也许是由于装帧精良,丝绢般韧滑的纸张有一定厚度缘故吧。

  本书第一大部分是对本体论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是在阐述认识论,第三部分是对本体论的进一步阐述,第四部分是对生命现象的综合阐述,第五部分是对意识现象的综合阐述,第六部分是对人生意义的阐述。

  2

  本书的主题

  这虽则是一位物理学家的科普书,但同时就是一本哲学书,一本货真价实的哲学书。自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家之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进步的可能就基本消失了。瞧瞧后现代哲学的文字,都是些什么。现在好了,《大图景》就是这样一本自然科学接管哲学使命的书,我读得很开心

  如果一门学问,让热衷于它的人们有种盘道的习惯,让致力于研究它的人必须翻阅此前每一位著名人物的全部文字才有同行认可的发言资格,那它就不是一门严谨的、有客观比较的基准的、可以量化的、有进步可言的、开放事物。这样的学问看起来只是历史研究,甚至仅仅是个人修养。仍然将这样的学问冠以“科学”二字,只能是由于愚蠢虚荣。但我并不是在说哲学的过去。在自然科学与哲学分家之前,它的确是好的。原因简单,那时候人类的知识积累,就那么一点点。现如今可不一样了。

  3

  关于哲学,关于古人

  哲学这门学问,事到如今,仅有作为哲学史研究而进行下去的必要了。对哲学阅读有兴趣的读者最好分清两件事,也许是三件。对古人哲学书的兴趣、对哲学这门学问的兴趣、对哲学何处堪称智慧典范预期,这些不是一码事聪明和多知也是两码事。在货真价实的知识上面,如今的高中生在很多方面也比康德知道得多得多,这不是抬杠。比如,我曾经困惑于《红楼》中人物年纪轻轻何以拥有高超文学能力,曹雪芹是否太夸张了?后来我恍然大悟,那时候学生课表应该很简单,一大半都是语文,所以语文学得好。要分清楚对古人的敬仰喜爱,二者均不可在极端蔑视和极端尊崇之间反复跳跃

  4

  关于语言

  语言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它总有可信还是不可信的问题。但就作为书面语言承载思想的时候,语言的精确性就是最基础的问题。但凡优质的思考、优质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时常强调某个词语歧义。对同一个字词的不同理解,几乎是全部无效的人类对话一半成因(另一半是根本不想对话)。本书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跟着作者的分析,读者能够学到真正有效的思考。

  5

  本书的辩论对象

  本书在总结和阐述自然科学对世界认识的同时,总在和假想敌辩论。是一大写作特点。一小部分是和有神论辩论,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耳闻的美国的宗教环境。美国的确是个很庞大而且复杂国家。它集中了如今最高物质文明科技人才、人文研究人才,而在宗教信仰上也相当保守(但这种保守只是相对的,相比于那些还想拿《古兰经》当法律的国家,美国当然开化文明得多)。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此方面困扰,我自当幸运。但我也能理解反对主张仅用自然科学解释世界之人的心理,那是西方人两千年来的主线之一,也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作者不光与有神论辩论,更多的地方他是在与现在仍然执迷于“哲学”的人辩论。

  在作者与现如今仍然执迷于哲学之人的辩论里,有很多十分有趣的地方。比如一个人问一个科学家:“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世界并不是一片虚空?”科学家讥笑说:“即便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片虚空,你也还是会发牢骚。”我以为科学家讥笑的,其实是一种可怜的、随处可见的哲学热情。还有那个“哲学僵尸”。僵尸哪里都和人一样,说出的想法也一样,但某人说它其实是僵尸,它说的自己怎样怎样只是在说谎;作者反问某人,你又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僵尸呢?看到此处我有一个想法:现在网络上很多年轻人倒是很像一种反面的僵尸:我每天忙着如何如何、享受着什么什么,跟同伴怎样怎样 ,但是,这其实不是我。

  6

  本书的可扩展之处

  作者呈现的结构十分庞大,很多地方当然可以进一步扩展,我以为作者本人自然是欢迎的。仅就知识粗浅的我而言,有几个地方很想补充一些看法。比如对于生物领域的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当然可以继续阅读其他科普著作。尤其是关于脑科学的著作,比如达马西奥的书,而本书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个名字

  7

  历史的趋势迷雾

  在我的经验里,鲁迅总是对的。鲁迅很重视一生时间的有限权衡某二者时,该放在一边的就放在一边。那时候中国的处境很惨,“人生低谷”,鲁迅主张的是救命,救命时顾不了太多。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吧。可是,一百年长吗?

  放眼两千多年的哲学历史,一百年肯定不长。而且哲学也只是一门学问而已。而在漫长历史里的多数时期,哲学也并没有分明轮廓,仅仅是很少一些人类个体的个人思索。历史一直在变化,历史也总是充满着迷雾。哲学的迷雾现如今相对可观。哲学这门学问,说门槛高吧,是针对于付出极大辛苦的人而言的;说门槛低,也是低得不能再低了,读一读,想一想,动动笔就可以了。说实在的,揭开这一层真相是很无趣的。

  8

  人生的意义

  哲学似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多数哲学家的写作顺序也是这样的。但我一直觉得其实该反过来理解,哲学家是为了阐述他的伦理学,而必须先讲明前两部分的,否则伦理学就出现得太突兀。伦理学其实就是他的生活信念,就是他人生的意义。

  本书也以人生的意义为结束。它老生常谈,但最为重要

  《大图景》读后感(五):《大图景》带我们探索宇宙,并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

  中国上古神话山海经》所记,盘古开天辟地故事,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盘古在经历“一日九变”之后,身体各个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种物质

  在中国古代,“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等,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人类诞生自宇宙,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这个宇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量,是要大大超越人类知识的认知范围。也就是说,关于宇宙,有些东西可能对于人类是永远也无法知道的。

  人类能做的就是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接近或达到人类知识能达到的极限。关于世界的运作方式,还有很多地方我们仍不了解,但我们有着绝佳的理由去认为核心理论在它的适用范围中就是自然的正确描述。

  《大图景》的作者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哲学的丝线编织成一张宇宙大图景,让我们尝试一起思考世界的本质。本书好评不断,跻身Brain Picking的“2016年最优秀科学读物”列表、登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科学星期五》的“2016年最优秀科学读物”列表。

  一、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万物之源,没有宇宙就没有地球,甚至没有我们人类。《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换句话说,就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

  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直至20世纪,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是“ 大爆炸宇宙论”。“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 宇宙蛋”里,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一个演化历程。在这个时期里,宇宙的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的密度从密到稀地一个演化。在一次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都称之为——量子物理。通过大爆炸会使物质向不同方向四散出去,宇宙空间就会不断进行膨胀,温度也会相应下降,后来才会相继出现在宇宙当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虽然起源问题无法直接用科学的方法重演,但科学家们仍在观察、推理的基础上对宇宙的起源提出各种假说。

  二、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1970年,赞比亚修女给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部门副主管斯图林格博士写了一封信,质疑他正在进行的载人火星任务的研究,不理解在地球上还有很多孩子忍受饥饿煎熬时,为何投入数十亿美元实施一项太空探索计划。

  “神舟十号”的飞天成功让国人欢欣鼓舞,但质疑的声音也悄然响起:投入一百多亿巨资发展如此高风险的航天项目,是否值得?用这笔钱来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来改善我们落后地区的教育,来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不是更好吗?

  ……

  这样的问题和质疑声音非常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呢?

  天文学就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早在远古社会,部落的首领们就曾向人们描述星空展示出的神谕。无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其神话故事里都有关于天文星象的描述,人们相信,无尽的星空自有深意,一颗星辰的运行往往预示着某种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球在宇宙里都是一粒微尘,人类则更加渺小了。在真理面前,人类知道的那一丁点知识太少了,因此更需要去探索未知。

  探索宇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就如同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在回信中写道的:“探索宇宙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太空探索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同时也孕育出一系列新技术。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增强了人类的信心和进取精神,让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面临的各种严峻考验和挑战。……”

  在《开讲啦》中的周建平总设计师说:“载人航天承载的是人类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探索发现新的科学知识、让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必然的行动。”探索太空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飞天梦”,更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我们的生活,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做贡献。

  《大图景》探索了我们宇宙的历史,包括宇宙运转和进化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当前理解的整体图景,并尝试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的物质,包括粒子、力和量子现象的领域,它们构成了我们感知和思考的系统的方式。同时,作者带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一个没有终极意义的宇宙中,应该如何构建意义和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