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邮差总按两次铃》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邮差总按两次铃》经典观后感集

2020-02-10 22:5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邮差总按两次铃》经典观后感集

  《邮差总按两次铃》是一部由鲍勃·拉菲尔森执导,杰克·尼科尔森 / 杰西卡·兰格 / John Colicos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邮差总按两次铃》精选点评

  ●老版的还没看。对女人要这样:要么不下手,要么下死手。对女人撩拨骚扰浅尝辄止,临阵脱逃,半途而废……想象不到还有比这更让女人恼怒疯狂的事情了。要么别招,要么到底。然如果她想和分道扬镳,你最好还是同意吧。不然……她们杀起人来也是不会半途而废的。

  ●西门庆与潘金莲谋杀武大郎的故事

  ●始车祸终结于车祸——敛的情与欲,不收的与恨。

  ●把46版受限于海斯法典而不敢拍的部分,以极其直接的方式呈现,反而禁锢古典好莱坞的荧幕美学

  ●叫欲火焚身更对

  ●淡化了原著悬疑感,温柔地像一部纯粹爱情片。(老杰克真棒!)

  ●看着壮年的杰西卡·兰格,我居然可耻的石更了。没什么露点戏,但性感无比。

  ●In the heat of passion two things can happen. The second is murder.

  ●着重在两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上,亮点在无尽的欲望里,餐桌戏和车祸戏,两场真的是邪恶到家了。ps 我怎么总觉得尼克尔森很帅?

  ●Jessica Lange太性感了 结局有点意外 改编得快失去书的感觉了 但是Jessica真的太嗲

  《邮差总按两次铃》观后感(一):还得觉着片名像希区

  还得觉着片名像希区可可的电影,或至少也是一部侦探片,原来不是。

  是爱情片,肯定得算爱情片——是在大萧条时期的爱情片。如果考虑这点,就不能算是谋财害命,只能说是社会在以某种方法重新分配财富。同样的原素,老夫少妻,历史不断会重演。但既然拍成了电影,就都会带点宿命色彩。。。非常喜欢两个人从暗战到重归于好的填充,在不涉及钱的前提下,看着两个人还猜忌对方,那么这不是爱情片是什么呢?

  《邮差总按两次铃》观后感(二):两次谋杀——邮差总按两次铃

  高度聚焦。 一间饭馆,一对夫妻,一个雇工。 雇工和老板娘科拉偷情,想要干掉老板。第一次行动失败,老板娘决定放弃。 当老板痊愈,通宵饮酒庆祝,雇工和老板娘再度行动,老板被杀掉了。科拉向律师认罪,律师却帮助他们脱罪,代价是1万美元。 雇工和科拉生活在一起,科拉回娘家,雇工鬼混,律师的助手前来勒索,代价也是一万美元。雇工将他制服,开车去银行文件。科拉发现雇工去鬼混。 一番争吵,最后重归于好,两人开车外出,在车上接吻,差点撞车,最后科拉被甩出车外,死去,雇工大哭。哭了一会儿,他就停止了。科拉永远闭嘴了,雇工没有威胁了,又像是一次谋杀。 詹姆斯凯恩小说,“上帝就像邮差,他总是按两次铃。而他通常都在后院,总要等到二次按铃的时候才能听见。”小说很经典,三度被改编为电影,尼克尔森主演的这一版正是第三版,谋杀两次,车祸两次,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意想不到。对旧时美国的司法制度进行了讽刺,又对人性进行了深入刻画。

  《邮差总按两次铃》观后感(三):我的一些想法对于这部电影

  1、对电影名称的理解

  邮差按门铃就算第一次没有被听见,第二次也一定会被听见。有点宿命论的感觉。电影中的弗兰克和克拉,虽然第一次犯罪没有被抓住,第二次依然会被专注的。

  2、对弗兰克性格的分析

  弗兰克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一个很狡猾的伙。一开始他到那个小店里就是为了骗一顿吃的(他借口上厕所,然后从门缝中看顺路来的人走了,再借口出来说没带钱)。但是看见了美貌的克拉才接受留下来的决,这是弗兰克的好色一面。后来决定私奔到芝加哥,却要钱赌博,这是他好赌。

  但是最后,他被被克拉所感动,答应结婚,这是他转变的开始。可是车祸却不期而至,也许这也契合了电影的题目:不管什么事都是躲不过去的。

  3、对克拉的人物理解

  克拉是一个美国版的潘金莲。自古至今对潘金莲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从女性的解放角度来看,却是一个敢于追求幸福,无所畏惧的女人。这一点对于克拉的理解应该是一样的。我想应该还有一点电影没有好好交待好,那就是,作为希腊人的老板尼克大概也是因为有点钱才娶了克拉,他们之间是没有什么真情的,这点从她不想给他生孩子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的吧~~

  《邮差总按两次铃》观后感(四):看似平淡,其实还是蛮有深意的

  电影刚看完并没有什么豁然开朗的感觉,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之后稍微一想,觉得还是蛮有深意的:

  人都是复杂的,没有绝对好绝对坏的,剧中的人物的行为有时被情欲左右,有时被利益左右,有时却又是面对危险的自然反应。

  但是导演告诉我们,不管是好人坏人做了坏事所导致的因果报应却是一定的,应对得好有时侥幸过关,应对不好小事也会酿成大祸。

  我能想到这么几个镜头:

  1,Frank开车不看路,跟女友亲热。这在影片中出现不只一次,前一次侥幸逃脱,最后就让女友丧命。这种看似小事,不经意间最后变成大祸。为何?因果使然。(请问你平时闯红灯么?)

  2,Frank跟女友真正害死了希腊老公,律师巧舌如簧帮他们赢了官司让他们回了家。但是从因果的角度这事没完呢(的确干坏事儿了),结果后来律师的助手被解雇之后拿了女主人的供词来家里敲诈,险些又酿成再一起命案。这又是因果。

  3,作为公诉方的警察在败诉之后,抛出一句狠话。以后你就是出门吐口痰的话我也会整死你。这也为最后的车祸埋下伏笔,Frank肯定是难脱罪名的,被绞死是必然的。

  我不禁回想起,影片开头Frank要跟女主角私奔,然后在车站里面向女主角借钱赌钱。女主角看了觉得很泄气,觉得这个男人是个赌徒于是就一甩手不私奔又回家了。Frank说其赌客都很蠢自己一定能赢,最后Frank回到家把赢来的钱给了女主角,并且很自豪的表情意思是你看我没说错吧。但是,其实这正是全篇最重要的一个交代。告诉我们Frank是一个自以为聪明的赌徒,在生活中处处他都有这种赌徒心态。

  他可以赌犯罪不被人抓住,可以赌开车不出车祸,但是不要忘记,因果是什么。

  老子有言: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次两次可能被你的小聪明应对过了,但是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你会被擒住。邮差总按两次铃,这句西方谚语,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邮差总按两次铃》观后感(五):人性与宿命

  刚开始只看电影标题,以为会是一部美式的轻松喜剧片,直到真正开始进入电影故事情节中,才发现和所想的大相径庭,这部影片讲述的更像是一个美版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

  可能由于是老片的关系,影片的整体色调比较灰暗,对白不算太多,猜想制作成本应该也不会太高,但是导演的叙事风格很特别:客观、冷静、娓娓道来。在舒缓、看似有些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跌宕起伏,隐藏着人性和宿命这样沉重生命主题的故事。

  Frank和Cora肯定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正人君子和良家妇女,如果说是这两个词的相反意思似乎更符合他们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又骗又色又赌有杀人的有前科的恶棍小人,另一个是有了家庭却背着丈夫偷汉子的荡妇。但人性的复杂恰恰在此体现。导演向我们呈现的这两个人物不光光有这些可以公然被指责和控诉的不光彩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有身为人类的一部分美好感情。比如片尾Frank决定和Cora结婚、重新做人,开始规划起他们美好的未来蓝图、决定真正承担起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再比如尽管Cora背叛家庭,但很显然看得出她和她丈夫之间是谈不上感情的,虽然影片没有对此做出交代,但我们可以猜测也许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交易之上的,换言之,从一开始,Cora也是一个很可怜的无爱婚姻的受害者,她和Frank之间的羁绊正是她对于自己不公平命运和婚姻的一种反抗,对婚姻自由的一种追求和对真爱的向往……同样的两个人,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是人性复杂的所在。

  还有,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标题——“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包含了影片所暗示的宿命。人类的一切行为,看似是思考的结果,其实早在一开始就已注定,所以才有昆德拉的“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之说。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坦然接受一切事实,因为知道因早已被种,只有和命运和解才不至于让自己在苦难中变得太痛苦、太尴尬。如果世间法则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就别指望存在任何侥幸的逃脱。想到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承载的也是相同的道理:拼命作恶只为了进监狱过冬却一次次被忽略,终于被赞美诗感化的灵魂却不经意间被判锒铛入狱……主人公们命运的逆转可能只在一瞬,却一次次提醒着我们宿命的存在以及如何在宿命中智慧自处的方法,值得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天中借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