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字

2020-02-21 23:0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字

  《T.S.艾略特传》是一本由[英]林德尔·戈登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6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T.S.艾略特传》精选点评

  ●想必不会再有比这更优秀传记了吧,虽然只读过这一本,翻译也是无可挑剔了。艾略特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求索探寻灵魂深度,最终却依然未能成圣。四个四重奏之后,虽然开始向下接近他早期所蔑视嘲讽罪恶世俗生活,却还是没能和黑尓走到一起,真是令人惋惜。何为孤独,我想艾略特是最完美诠释

  ●目前做过的最好的翻译书。可以完全没有读过艾略特的诗,不影响你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充分领略这位20世纪伟大诗人何伟大。但这远远不够重要,不构成值得你花时间看这本书的理由。它可以让你知道人可以有的灵魂的深度,一个现代人可以离不朽多近,一个现代人可以对灵魂探索得多深。

  ●还是谢谢小凡老师送书啊。非常详实资料以及对作品解读和《荒原配合起来看刚好。已经读到400页了。艾略特写艾米莉今年10月解封,感人。今天和朋友说,终极的诗是宗教的,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要朝那个方向挺近

  ●"戈登以明智同情,穿梭于艾略特的人生与作品,带着对艾略特诗歌戏剧无懈可击谙熟深刻理解刻画出了一个精妙入微的艾略特形象。他犹如詹姆斯笔下人物,在记忆欲望、世俗幸福与更纯净精神世界间徘徊撕扯。"——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

  ●这片刻之间献身的非凡勇气

  ●读完那刹,脑海里想到的是“阴郁而又光明日子”虽关,但贴切我此刻的感受

  ●之前没了解过艾略特的生平和作品,对宗教方面也不熟悉,因此,我对本书一些内容没十分理解,但并不代表这不是一本好书作者从艾略特的作品入手,分析时的态,“边下地狱体会道德”是对艾略特生涯写照了。和薇薇恩的婚姻,影响了他的一生,至于黑尔,正如书中标题用的的贝雅特丽齐和圣女,她对于他已经属于精神方面的了。我想艾略特之所以伟大,作品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能从自身出发而超越自身,从当时出发而超越当时,直到现在,我们再读他的作品,也不觉得过时层次深点的,能通过作品和他对话一样

  ●“艾略特一生的行迹至多为他独立发声的作品作了注脚。……在艾略特这里,写作不是人生的衍生物;相反,有了作品,人生便成为它的枝节。” 厚重学术性传记,几乎没有一个字浪费煽情八卦上,值得反复读。

  ●一位伟大诗人灵魂深处的纠结与前行:他既扮演得了一群热爱猫狗的女人宠物,又是不断开拓意识疆界的先锋;一边在婚姻中痛不欲生,一边迷恋着生活里切肤的痛苦,“他眼中的未来始终在错过与完美人生的两极之间悬置着,就好像一个行人离开了一边的海岸,却没有抵达另一边,只好犹疑地飘荡在人生的空间里。”戈登对人物生平的考证全面详细,对作品的分析入木三分,有史料、有观点,不同凡响。

  ●几乎花了一个世纪才读完这本厚得堪比字典的《T.S.艾略特传》,读这本传记的同时又把艾略特的诗集重新读了一遍。虽然读完传记后我仍然读不懂他的诗(……),但这本传记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一个作家的作品真的不能被单方面定义,哪怕你压根就读不懂你也得去读它,然后试着摆脱掉教材上的内容所带来的局限之后你会发现,一个人的创作,最终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他的生活来做注解。 艾略特似乎无心于与探索人类普遍意义程度上的不朽,他终其一生也只是在探索自己灵魂的深度,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诗人可以相信自己不过是表达了私人的经验,他的诗句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一种较为隐蔽的谈论自己的方式;然而对于他的读者来说,他所写下的或许恰好表达了他们自身隐秘的感情,宣泄了一代人的欣喜与绝望”,这才是艾略特的伟大之处。 这本书写得真好。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一):不完美的一生

  早就借了《荒原》,图书馆催还这本传记,就趁机翻完了。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分裂的人。生于狂放的“新世界”,却几乎众生都飘荡于拘谨的英格兰。幼时在海岸边聆听到的潮汐之间的宁静,似乎给予他某种神启,使得他终身都在追寻着永恒。但是哪怕哈佛和牛津的哲学学习都无法告诉他某种彻底的确定性,于是他驶向了基督,怀里那本但丁的《神曲》,从此便携带了一生。如有可能,他宁愿接受地狱的烈火,只要能够涤尽他身上的罪恶,但是与薇薇恩的不幸婚姻,使得一个癫狂的灵魂一次次的挑动他恐惧的神经,唯二能够安慰他的人是伍尔夫与艾米莉,前者凭借着天才的洞察,尖利的指出他的虚伪与真诚。后者凭借理性的宽容,在内心中与他站在世界的对立面。但是在内心中他依然是孤独地走在赎罪之路上。他试图肩扛着十字架,把自己抬上那座道德的高地,即使脚下满是荒原,也依然能够在灵视中,到达那应许之地,在满是废墟的人间,奏出四个四重奏。他竭力掩饰着自己不堪的另一面,否认那些猥亵的诗作,却依然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偏见/对女性的不信任以及狭隘的自我陶醉,对于三个女性的辜负使得他无力救赎,不堪重负的他在晚年选择了遗忘。如同现世的基督,“他在世界末日的废墟上口吐启示,却仍然为世俗的罪恶所困。”肉体的衰朽更使得他的情感枯竭,晚年的他似乎住进一座城堡,不同于叶芝与伍尔夫的坦然,他最终还是没有与自己和解,如所有人都无法看透。他强烈的反对现代性,就如同一位古板的中世纪传教士一样,呼吁人们不要被民族国家这种狭隘的地方主义所限。最终,他没有拥有完美的一生,但是他选择与未来的年轻灵魂对话,使得后者能够知晓通向永恒的道路。最后,那位透过燃烧的诺顿之门凝视着艾略特灵魂的艾米莉·黑尔,她最终还是选择尊重艾略特的选择,尽管他在四十四年的交往之后与她绝交。他们的书信将在他们之中稍晚去世的一位死去五十年后公开,也就是2019年10月12日。我敲下这段文字之时,是2019年9月24日。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二):粗浅之见:诗人的选择即是男人的选择

  说实话我是先去读了《荒原》,然后没读懂,于是我锲而不舍的来读这本《T.S.艾略特传》,当然文字翻译的非常优美,对于专注阅读的挑战也很大,其间艾略特作为一个文化Icon的地位不可撼动,可是,整本传记看到最后,我只有粗浅的“呵呵呵”,我只看到了一个著名的诗人,文化偶像,在个人的眼中,就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尤其他晚年(67岁)选择了自己的女秘书(30岁)再婚,这个故事真是一个不出窠臼的好故事啊。

  我记得年轻时的薇薇恩(他的第一任妻子),在书中的描写有这么动人的一段: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常见的弄巧成拙:她将太多的天资、上进心和辩才投入到个人生活的戏剧冲突中,她属于那种总能成功赢得他人注意,但莫名其妙就是长不大的人。

  她作为他的妻子,客观的评价,矫情和药物的滥用,我只能说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场悲剧,她仿佛一颗灿烂的星辰,逐渐陨落,在他的诗作中,话剧里,变成“厌女”的源泉。

  天平的另一端,他是有一个红颜知己——艾米莉,他的女神,他的心中所想,他在婚姻深渊中唯一的救赎。艾米莉从未给他添过任何麻烦,她爱的深沉平稳,使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一段她陪他去见他的朋友们,她的朋友们对他评价不佳的那一段,对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我来说,真是别样的心酸。

  然而,薇薇恩死了,牵扯这一段关系的另一端也断裂了。他断绝了与艾米莉的关系,甚至封锁了所有往来的信件。

如果我曾爱过——我想,的确如此——/那么我除你之外,再不曾爱过,/并且或许我仍爱着你。

  仅这一句,足以抵消一个女人数十年来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人生。也许当事人觉得值得吧。

  最后匆匆结尾的人生赢家是瓦莱丽吧,她嫁给了自己的偶像,成为他人生的句点,当我看到他说的那句:

只对你与我/有更深的意义。

  不知道为何我想起曾经有人描摹的元稹,真是自古多情是渣男啊~

  以上感想仅代表我个人非常粗浅的观点,不喜勿喷。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三):上升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

  在《烧毁了的诺顿》中,T.S.爱略特开篇便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上升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在旋转的世界的静点。既无众生也无非终生;/既无来也无去;在静点上,那里是悟道,/不停止也不移动。别称它是固定,/过去和将来在这里相聚。既非从哪里来,/也非朝哪里去的运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这本书即讲述了他的上升与下降,只是,无论怎样,都如他在《烧毁了的诺顿》中所说“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他的一生是传奇,而传奇的点在于一生相交的四个女人身上:第一任妻子薇薇恩、诗中的女神艾米莉·黑尔、亲密无间但又从不逾越礼防的玛丽·屈维廉,以及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秘书的范莱丽·弗来彻。爱略特、微微恩、艾米莉他们三人,像极了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但无论是薇薇恩还是艾米莉,她们都为爱略特的成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只是贡献的方式不一样,吸收的方式也不一样。命运像一只巨大的手,操纵着一切,可爱略特仿佛站在了命运的顶端,当作为读者的我以为他会和艾米莉走进婚姻殿堂时,玛丽出现了。爱略特对待她们,究竟是爱还是不爱呢?书中写道“爱略特对痛苦的痴迷,以及或许比对爱更迫切的、对将苦难重塑为灵魂暗夜的渴望”。虽然艾米莉贯彻了他三十年代的始终,但她,终究只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一段煎熬的婚姻行将走到尽头之时,一个人应当通过自然的爱寻求救赎,还是应只身走上朝圣之旅,踏着一如白刃的“藏地的碎石”走到人生尽头?

  他在《家庭团聚》里抛出的谜题,用自己的行为做了解答。但作为读者,依然觉得很可惜,但或许正如书中提到那般:“热恋”必将冷却,情侣们不免总会跌落到贫瘠的地面,直面他们内在的分歧。或许这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爱略特结婚使艾米莉深受打击,她甚至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其实很为艾米莉可惜,但也无力去斥责爱略特无情。面对感情,或许每个人都会冲动,但能这样冷静下来,能将十几年的信件销毁,能做到仿佛这个人从来不存在,也真的是很厉害了!

  他这一生仿佛都在逃离,为了不让薇薇恩找到自己,好几年辗转于破烂的小屋,与各种各样的人混居。纵然这样,他还是遇到了能让他感叹:“结婚前的我日渐一日地衰老。现在我虽然已经七十岁,却比六十岁时还感到年轻……这一切与过去的鲜明对照也让我的经历更加弥足珍贵。”这是他在第二次婚姻后说的。忍不住跟朋友感叹,不要着急,爱略特到六十多岁才遇见真爱呢。他说:“牛顿到死都没遇见真爱。”

  说不清是不是我们日渐浮躁,单身的人每天都在嘶吼着寻找真爱,有对象的人却有着各种担忧,可悲的是,这一切的一切,只是让生活增了色,而不是像爱略特那般,留下了传世之作。或许,我们都是他笔下的“空心人”。

  《T.S.艾略特传》读后感(四):憎恶生活是生活的重要体验

  时间之内的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征服时间?

  艾略特的墓志铭是“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艾略特对时间问题的醉心,从哈佛求学时期对柏格森哲学的关注,大量涉猎印度文化开始。后来他对对神秘主义的沉醉,对时间的反思让他成为了一个超脱先行的隐士。

  戈登从高校善本文稿、私人信件、同时代友人日记、电视采访、艾略特相关传记里搜索资料,写成了这本六百多页的艾略特传,作为传记类来讲,这个厚度并不是突出,但要是你细细看下来,就会发现,这本传记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引用材料非常多,叙事弱化。这么多材料在一起,戈登的处理出色,没有让材料无趣、枯燥,他灵活地将它们组合起来。

  女性四重奏(薇薇恩、艾米莉、玛丽、瓦莱丽)

  薇薇恩——灵感缪斯,痛苦沉重:与薇薇恩十八年的婚姻生活,损耗了双方的个人健康,薇薇恩这个控制欲极强、神经质的妻子原型出现在艾略特的创作中,薇薇恩是他的缪斯。妻子的躁狂与艾略特的抑郁,病态的联结。薇薇恩也是受害者,当时的医疗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丈夫艾略特的忽视与置身事外。艾略特离开薇薇恩,到她被送入精神病院、死亡,再无相见。这是一块石头,压在艾略特的良心上。

  艾米莉——竹马无果:他的贝雅特丽齐——艾米莉•黑尔女士,他从少年时代倾慕到中年。与艾米莉三十年的感情,从爱他的女人的角度来审视他,艾略特写给她的一千来份信件,最后的结果是艾米莉的所有回信被艾略特销毁了,残酷不讲情面。

  玛丽——仅仅是朋友:艾略特在于玛丽的友谊里带着不对等性,玛丽在刺探艾略特心意的时候,艾略特表明自己不会再婚,要做一个圣人。但他在1957年与秘书秘密订婚了,吃惊的玛丽就这样被蒙在鼓里,艾略特还要享受她的友谊。

  瓦莱丽——甜蜜的晚年:艾略特总是在特定的时刻出其不意,在沉稳、道德的“伪装”下,他总在突破这层面具,面具在保护他,但他也不全然在面具下。1957 年他与跟自己年纪相差甚远的粉丝瓦莱丽结婚。

  讽刺就在这里,厌女症的艾略特的一生,这四位女性在他的生命、创作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薇薇恩的辞世、他也拒绝了相识四十四年的艾米莉,谢绝了玛丽,“我无法跟她一起生活,但我不能没有她”。而他为后世所诟病的反犹主义是他的瑕疵。

  内省和永恒秩序的探索,对社会热点的边缘化。

  艾略特对周围人定期的回避都是他的自我保护。他愿意走进上帝和公众,却不肯走进一个人。对待情感,他有三次撤退回自己的城堡:1932年对薇薇恩,1947年对艾米莉,1956年对玛丽。

  而他的友谊之路,也是接近与远离的主题。早年庞德对他的提携,居住伦敦时伍尔夫夫妇十多年的下午茶交流,对他的创作是提高。但他还是会定期隐藏起来,躲起来。

  就像他所说的,“跟人见面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件高兴的事,不管跟谁。”“对人了解太多没什好处。”

  在回忆里生活就是我的思考方式

  无时间的永恒刺透日常生活熟悉的表面。旧日投射到未来,将个人的私密体验融进历史中的失败者。异乡与故乡两条道路的选择,艾略特美国本土的内核与英格兰外壳的对立,在放弃美国国籍后,他更美国本土化。

  他的冷漠是自时间本身抽身的、绝对的超脱。这就是他的一生。

  隔绝与孤独,探讨生活中重要的体验——羞辱,生命隐秘部分的隐形。直面瑕疵:艾略特的厌女症和反犹主义,无可复加的宗教沉浸,传统持重下与大胆野蛮并存。他身边的女性四重奏,友人与故土,时间中的永恒。憎恶生活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体验,艾略特抽身的、超脱的一生。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五):不若看“那个人” :T.S.艾略特之后

  ▪艾略特的“非个人”

  林德尔·戈登(Lyndall Gordon)撰写的T.S.艾略特传记《不完美的一生》共计十四章(除去5篇附录),传记的书写多少都带有一些文学性的主观投射,不过其中夹杂的关于诗人本人的史料铺陈,在这样一本厚厚的带着作者撰写诚意的文学传记里显得即客观又让人动容。这部传记力图在证明一个作者自己的视角,这个视角确与21世纪的世代契合:艾略特在世时,人们将他看作二十世纪的道德良心,但随着二十世纪逐渐淡出视野,问题也接踵而至:他诗里震撼灵魂的伟力是否还能让我们对他的为人保持宽容——比起和善的面具给人的印象,他有出人意表的古怪与偏执,在迷一般功成名就的生涯里又显得益发不可捉摸。(引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艾略特希望成为“通过强烈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诗人” —— 这样的一种宏愿,对不朽的渴望如此纯粹地支撑起他支离破碎的人生。再伟大的人也会归于俗称意义上的平凡,在本书最后一章:爱:陌生的名字 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爱人互致的爱让人如获新生”1958年,艾略特如是感叹着,“结婚前的我日渐一日的衰老。现在我虽然已经七十岁,却比六十岁时还感到年轻…….这一切与过去的鲜明对照也让我的经历更加弥足珍贵” 。

  这也让我联想起T.S.艾略特的墓志铭:

  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

  ——《东科克尔村》

  艾略特曾述:诗人无不从自己的情感开始写作,难的是将一己的痛苦或幸福提升到既新奇又普遍的非个人高度。亦如但丁,他为失去幸福而悔恨,但是他并不为个人的失望和挫折感所累,反而“从个人的本能冲动中建造出永恒和神圣的东西”。

  这种类似宗教经验式的“普遍真理”的救赎况味,似乎遭逢着这个世代的“破碎与微小”的“祛魅”。然而个人主义毕竟不是“自私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同时,时刻也没有忽视对面的那个镜子以及由无数镜子构成的群体—— 一个群体分裂的世代,即崇拜又藐视的“多元化”世代。极致的物欲追求似乎在与极致的精神追求相交,那个交点被触及交融的时刻尚未到来。

  如若从一个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待艾略特的《荒原》,它的好即在于提供了一种有趣味性的审美体验——如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审美体验,但要培养自己的趣味需要有意识地和那个功利孤僻的自我保持距离,艾略特意义上的“去个性化”恰好是给现代读者提供这种客观的距离——遂诗歌《荒原》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孕育

  丁香于死亡的大地,夹杂着

  回忆与欲望,用春雨

  滋养干枯的树根

  •T.S.艾略特之后

  在艾略特以后,我们可以来用放大镜看那个人,TA即端正神隐又物欲蔓延。TA模糊不清的样子,就是我们这个世代的人的不清晰的模样。诗人艾略特还是需要一个世俗的陪伴来让垂暮之年富有活力,他也许真实感受到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当不用诗语来说话时,我们如此真实;当我们没有诗歌(诗意)时,我们如此虚幻,在互联网时代的密集讯息中,如果“想象”消失……意味着“距离”消失…….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创造性,那“人”似乎可被替代了。

  在《智慧与感觉》一书中,作者提到智慧之一的“复原力”:复原力指的是“被压迫、折弯或者伸展之后恢复到原始形态的力量”,也被用于描述从疾病、抑郁或其他逆境中恢复。每个清晨都会为我们带来发挥我们的复原力的挑战,因为我们知道,每一天都会有惊喜、变化,损失和收益。儿童会在游戏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复原力(捉迷藏、寻宝),其实人的一生都需要这样的品质。

  诗歌的写,已经不是来完成对自我宏远理想的追求、或者如艾略特般的宗教式救赎,它若被还原与“本真式的游戏”(艺术功能首要意义之一就是游戏),也许会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有更佳的“功效”,因为每一个人都在承接着前几世代的巨大人类经验的传承,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宝藏,这是一个不出杰出艺术家但是能让个体呈现人类经验精华绽放的时代。创造性地活着是人得以拥有生命力的前提,我们也无需抵抗,如果偶尔觉得一朵云彩就是玩具(即使你已经身心俱疲)那是再好不过了。

  沉重的最底部应是轻盈的。。。

  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