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读后感1000字
《越南》是一本由[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著作,聯經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80,页数: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南》精选点评:
●大略翻过,对越南史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确实很精彩,理论与史料结合的相当到位。
●作为入门性质的越南史书籍是足够了,但一些问题还需要多花点篇幅来展开讲
●历经三个月,读毕。了解越南近代史的佳作,以及,最后的总结一章非常有意思,书要趁早买。
●以越见中
●這本書更合適的名字,應該是《越南近現代史》。作者對越南的觀察相當精準,角度也讓人耳目一新。從敘述的角度說,也跳脫出傳統的方面。值得一讀。
《越南》读后感(一):就史求实
这本书是纯粹的历史学著作,文字用词就不加以评判。
有两个历史事件,作者几乎一笔带过,进而令这部巨著少了光辉色彩。
1、南北越统一
书中没有花笔墨写一写西贡解放(沦陷)的具体经过。。。
2、中越战争
1979年2月直到1990年的中越边境战争,书中是寥寥几句。不知是西方世界对此不以为然还是连越南本国都故意不提及。既然此书作者单读为越南历史立传,花点时间写一写,哪怕是几页纸也好呀。
正是以上两个缺陷,我把书的评分从四星降低为三星。
《越南》读后感(二):以越窥中
从中华帝国到法兰西,从日本到美利坚,从中苏到越柬,抛开所有的意识形态的“主义”,才能看清一切的内核——为了利益而征服与互相利用。总体挺客观的书,但依旧有些逃不出西方中心论的影子,尤其是文末涉及改革的部分。
越南曾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如今也是去儒家化最彻底的国家之一(尤以去汉字而使用罗马化文字为代表)。随着中国的复兴与东亚文明的复兴,越南将走向何方? 借用文章最后一句话“仍有待观察”。
《越南》读后感(三):一面镜子
与正在读的另一本由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的《越南历史》一对比,高下立见。余英时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批评某些学者带着结论找史料,现在想来其实是官史通病。就此书来说,很欣赏作者能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
然后就是统一的问题,“一个越南”在越共一统河山之前是不存在的,为了构建这个概念,他们把红河谷地的政权视为正宗,以开疆拓土的姿态自居。与此同时,越共把反帝国主义以求越南独立与其政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共从来没有想过和谈,他们挑起与南越的战争,不断地渗透、进行颠覆,和谈一直只是个幌子,一统河山才是最重要的。反观南边,吴廷琰政府十分专制、腐败无能,也是个烂桃子。
最后说说现状。腐败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另一方面让我没想到的是,越共自身不断鼓吹民族主义,某种程度上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批评对中国不够强硬。海外有许多越南人时时刻刻做着推翻越共的准备,而越南融入东南亚与世界的过程似乎也不太顺利。我不认为越共有足够功力能做到它师傅做到的事情,现在的封闭与落后(简直不敢相信还有宵禁)也许最终会把自己拖垮。
《越南》读后感(四):苦難中成型的越南國家
越南,是個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不管是做為歷史上曾經的屬國,還是邊境上有糾紛的鄰人,或是經濟上一個值得投資的新興市場,甚至,許多與該國女性共結連理者等,這個國家,都時常出現在生活的周遭。但是,華文圈對於越南歷史的著作,卻是少之又少,幾乎很難拿出幾本像樣的通史讓有心的朋友參考研究。聯經這次將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這本在2016年甫問世的新著引進,著實填補了一大空白。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談論此書時,即引起了興趣,當知道中文版上市之後,立刻翻閱,看完前言後,就決定買回家拜讀了。
閱讀高夏的這本大作經過是相當暢快的,不論是其敘事能力,還是整本書的架構,都看得出作者的功力。但更令人激賞的是其史觀。高夏開宗明義的指出,他希望自己的這部作品,要能夠跳出不論是“越南中心”,還是“西方中心”,盡可能一個超然的立場(未必客觀)去看待這段歷史。此外,他也清晰的指出了越南史必須面對的幾個課題:分裂中建構的民族國家、殖民主義及共產革命,高夏不僅用流暢的敘事訴說這段經過,他在整個架構過程中,還能夠明白的把事件因果及影響表達出來,讓讀者更能理解越南史的重大變遷及關鍵要點之所在。例如,他在談及越南的那些資產階級共和主義者在跟法國殖民當局爭取參政權時,卻將廣大工人與農民排除在外一事,下了一個註腳:
包括裴光照在內的憲政黨員,也由於不願將參政權擴大到工人與農民階級,終於失去大好良機,無法建立起像印度民族主義者建立的那種全民政黨。在年輕的民族主義者眼中,憲政黨現在已是最惡劣的殖民者同路人。現代資產階級越南共和主義已經成為死胎。讀者閱讀至此,當能明白後來之以工農起家的共產之快速興起並取得勝利非毫無來由。在本書隨處,皆可見到作者的巧思安排,讓這部作品,不單只是一本敘事流暢,文筆優雅的流水帳,而是具有引導力跟評論性的出色史著。
另外一個帶給越南改變的是法國人的殖民。來自歐洲的“現代化”是其影響,不可避免的是對於政治上的要求。第三共和曾經是越南知識份子嚮往的目標,他們未必是想爭取完全的獨立(至少一開始),而是某種程度的參政權跟自治。但殖民當局對此卻是從頭到尾的敷衍跟愚弄,雖然也許本不該對這些人有所期待,但這確實影響了越南之後的變化。日益增加的覺醒青年,看透了法國人的面目後,開始轉向激進。一戰後,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建國帶給了許多人新的選項,包括那位日後被神話的胡志明,越南當局不願意提的事實是,一開始他也是溫和憲政派,迫於對現實的失望才選擇轉向。或許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法國人願意在越南推行類似加拿大、澳洲模式的自治改革,是否可以避免最後越南的共產化?其實也未必。畢竟作者也強調過,當時的越南資產階級改革派本身,也只是捍衛自己的權利,對於廣大的工農群體並不在乎。而財富分配與階級衝突這在二十世紀這是個全球性的課題,忽視是不可能的。在鄰近的中國共產運動興起的同時,越南恐怕是難以逃脫其影響,關鍵還是在於,能否及時進行改革以面對抗爭。
意識形態,政治理想,如果不能帶來更好的幸福生活,說穿了都只是執政者的糖衣。越南政府今天也終究是要向麵包低頭,沒有經濟發展,沒有執政合法性。然而,這能夠維持多久,或許只有歷史可以證明。
本書的翻譯,專業名詞是否有誤,我才疏學淺是抓不出來。不過就閱讀的整個經過上來講,感覺就像是本來就是用中文寫就的,光這點就必須給予譯者譚天掌聲。
高夏的這本《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可以列入我今年讀過最好的圖書之一了。
作者英姿《越南》读后感(五):以越知中 书札
1527年 黎朝分裂
阮氏军阀控制帝国南部顺华地区;莫朝控制从河内向北到中越边境的地区 得到明朝支持;郑氏军阀控制清化 尊黎朝为正统 一如日本将军 掌握实权
1644年 清军入关 无数明朝遗民逃往越南台湾 很多知识分子进入越南朝廷
1709年阮福淍铸印称主 1744年 阮福淍后人在顺化称帝
1750年代 阮朝对外贸易受挫 增加赋税 同时无法从中国与日本进口铜制造铜币 只能以廉价的锌铸币 从而导致贸易萎缩 囤积粮食 导致饥荒
1771年 西山村阮岳 阮惠 阮吕 三兄弟叛乱
1778年 阮岳自称阮国统治者 建都归仁
与黎朝有藩属关系的清朝出兵 被阮惠击败
西山叛乱时期 越南军阀林立 从未统一 但是领土从河内延续到了半岛的最南端
1801年 西山叛乱结束 1802年 嘉隆击败西山 承袭了领土 越南的领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现代越南S型的领土基本成型
第二章 分裂与法国帝国主义的子午线
嘉隆帝的儿子明命帝自幼接受儒家教育 决心解除军事统治 建立文人政府 根除地方特权与军阀实力 废除非越民族(占人、高棉)的自治权(近似改土归流)
明命帝扩张领土 到老挝高棉深处
明命帝压迫宗教 意图将国家儒家化 激起了天主教徒 伊斯兰教徒 佛教徒的反抗 明命帝大力镇压 但时逢法国传教士开始在越南活跃 而雄心勃勃的拿破仑三世正打算建立一个全球帝国 所以 明命帝对天主教的迫害成了法国出兵干涉的理由
十九世纪末 法国在地中海有了阿尔及尔 在中国上海也有租借 但是在南洋 香港新加坡都被英国控制 法国没有自己的殖民地 故将目光转向越南
英国占领缅甸 法国持续扩张 老挝一直作为泰国的藩属存在 1893年法国吞并老挝 1907年 控制了高棉
第三章 变了样的国家
法属交趾支那的统治为西贡带来了现代化 其统治非常依赖地方上的合作者 这些人多为急于向上爬的小官吏或者打着法国人旗号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
越南人原本书写汉字 但法国人用拉丁字母书写越南文 让法国人更容易学习 从而形成了越南文 从此越南脱离了汉字系统
法国对越南剩余地区展开征服 1885年洗劫顺化 大南国灭亡 南安(中圻)与东京(北圻)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保护国
第四章 重新思考越南
阮朝的改革者 潘佩珠 潘周桢 向日本、中国学习改革方式 而非法国
总督萨活1911-14和1917-19年为印度支那总督 开启开明改革 提出 印度支那不仅仅应该是一个政府 它必须发展成一个国家 在法兰西帝国内部为它本身的利益运作 其决策地点应该在印度支那 而非巴黎 要加强殖民地民主 建立宪法机构 建立联邦 最终建立自治政府
印度支那建国 以法越结盟的形式进行
赋予本地人选举权的资产阶级的共和 始终不能实现 越南宪政党人变成一个自利的群体 在殖民者与本地人之间寻求自己的利益
年轻一代的越南人成长起来 他们精通法文 也被迫学了所谓的国语字 他们的民族主义精神强烈 摒弃遏制自由的儒家传统 激烈批判法国殖民政府
阮安宁办《破铃报》激烈批判殖民政府
阮太学 范端泰 阮克柔 创立越南国民党 宣扬民族主义 由于组织袭击法国军事基地 阮太学被处死
1936年 人民阵线在法国主政 宣布要在印度支那展开重大改革 但最终 最为关键的扩大代议制系统与成立印度支那联邦 都没有被实现
第六章 殖民社会与经济
法国人兴建基础设施 用公路连通了山头林立的越南 老挝 柬埔寨 从而加强了控制 法国人也修建了铁路系统 在北部连接了河内与昆明 企图建立华南势力范围 湄公河与红河的水路得到提升 西贡港也大为改观
稻米生意利润丰厚 但主要被掌握在中国商人与越南地主手中 法国人主要经营经济作物 如橡胶 胡椒 咖啡 茶 另外 20世纪初 印度支那成为仅次于日本满洲的亚洲第二大煤炭出口国
1875年 印度支那银行成立 日后成为法国最大的银行之一
1887年成立的印度支那联邦 是一堆保护国、殖民地、军事领地与特别市政权的大杂烩
法国人加速了华人的移民 华人基本张垄断了越南的商业阶级
佛教在越南势力极大 僧侣以宗教为号召 迅速聚集了大批倍受苦难的农民 佛教的政治化 甚至还有民兵组织 让法国人忧心忡忡 二战结束之后 湄公河三角洲有大约20%的人口在和好教与高台教的控制之下
第七章 相互角逐的帝国与民族国家
1940年 法国向德国投降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贝当元帅在维琪Vichy主持政务 时称维琪政府
日本渴望控制印度支那 从而得到通往东南亚的陆路与海路走廊 如果能控制红河三角洲以及从河内到昆明的铁路 就可以进一步孤立蒋介石政府 减少国际支援
日本无力控制印度支那 所印度支那政府与维琪政府一样 与日本人合作 为日本提供粮食 资源 与劳工
八月革命的成功有赖于日本入侵后造成的大饥荒 1944年12月到1945年5月左右 造成100万越南人死亡 越盟由此得到了大量支持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决定 印度支那北纬16度以南由英国接收 以北由中华民国接收
1946年 胡志明与法国签订临时协定 让越南以自由国的身份参加印度支那联邦 无外交国防与发行货币的权力 但5年之内 法军需撤离越南
非共的三个民族主义力量开始挑战胡志明 其中主要是武鸿卿的越南国民党
1946年6月 中国军队撤出越南 内战爆发
1945年 法国占领北纬16度线以南的地区 达尚礼埃建立殖民政权 北部是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高棉与老挝同意重新加入印度支那
1946年12月 印度支那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全面开战 越南多山的地形让法军无计可施 10万法国远征军加上5万越南人 无法奈何阮平与武元甲 战争变成拉锯战 从而变得无比野蛮与残忍
第九章 国际化的交战国
越共所以印度支那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版本 胡志明在老挝与柬埔寨建立了两个抵抗政府 希望将自由老挝转变成巴特老挝 将独立高棉转变成自由高棉
1950年 中国顾问团抵达越南 全面参与越南建国 进行政治与军事的改革 中国人对越南官员进行培训 将土改引进越南 打破乡村原有结构 增强越共对乡村的垂直控制以及对农民的动员能力
第十章 两个共和国
1956年 法国远征军撤离印度支那 法国的殖民统治就此终结 老挝与高棉也同时独立
越南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 以北纬十七度线为界南北分治
第十一章 走向一个越南
越南佛教徒的政治化程度高 对于吴庭艳偏袒天主教徒颇为不满 双方互不相让 酿成了1963年5-9月的抗议事件 有大规模示威与高僧自焚 而吴庭艳却决定镇压 激化了事态
至此 肯尼迪彻底对吴庭艳失去了耐心 1963年11月 在肯尼迪的首肯之下 军队推翻了吴庭艳政府 吴庭艳被处决
战争中 美军频繁出动轰炸机 战争总死亡人数约330万 美军只占到1.7% 其余包括大量越南平民
1973年1月 《巴黎和平协定》签订 美军撤出越南 3月 以黎笋与武元甲为首的政治局决定重启战争 1974年8月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 福特政府决定不干预越南事务 1975年初 十万越共军队跨过北纬十七度线 完成了越南的统一
第十二章 漫漫二十世纪的文化改变
第十三章 悲剧与现代越南的崛起
控制南方之后 越共开始划分阶级 攻击“都市资本主义分子” 其中 70%都是华裔越南人 约5万家华人企业被国有化 原本华人有权不加入越南国籍 现在 不加入越南籍的华人必须离境 这让越共与中共的关系恶化
卡特政府面对苏联在亚洲扩张势力的做法颇为忧心 (苏联增加对阿富汗新政府的支持 同时在伊朗酝酿动乱) 所以卡特决定打中国牌 与中国站在一边
1978年12月 越南出兵柬埔寨 推翻了波尔布特 建立了听命于越南与莫斯科的新政府 1979年2月 中国五个师入侵越南 但被击败
1986年 越南改革开放 开启资本主义改革
第十四章 红河外的越南
越南对高地地区的少数民族(占族 高棉 嘉莱 等等)一直处于殖民状态
越南对Facebook与YouTube的容忍让越南的民间团体与抗议活动远比中国活跃 而越南的年轻人 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正在不断对专制政府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