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革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革命读后感100字

2022-03-27 03:0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革命读后感100字

  《中国革命》是一本由[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革命》精选点评:

  ●不知道有没有删减,感觉party的成长描述得略为单薄,但是整体依旧很棒,堪称近代史的“万历十五年”。

  ●奥斯特哈默独特视角下的中国革命

  ●作者从五卅运动(与中共弱相关)来分析中国革命,关于中国大城市各阶层、各区域农村研究、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共民众动员的分析都还挺好的。(汉学家的书总给我一种离题的感觉。)

  ● 正如作者自陈,于尔根延续了德法史学的传统,将历史社会发展归结为一些宏观力量间的引动,宗教、农业、官僚体制、社会思想间的博弈,阶级力量对比等。虽说是引证了很多西方基础汉学研究的成果,但是于尔根在其中做了明辨的选择。而且不同于传统中国体制的论述语言,同样的史实,换了汉学中冷静观察的味道容易使认知获取的过程更加信服。其中对华北华南农业的论述采用了黄宗智的成果,土改也分析了很多近代西方的史学著作,整体上要言不烦,并且对其中利害两面都能理性的作出判读。其中对民族主义的思潮与群众路线的剖析,精炼深刻。德国学术研究的细腻精净在此书中有很好的表达。限于篇幅,有些没有具体展开。作者学术路向的转笔也使得他没有像其它几位一样有一个中文名称,虽然他能读写中文。

  ●有趣的点:人力车夫是最大工人后备军、日军是亚洲最大毒贩、孙中山被忽视的《实业计划》和改革开放后政策如出一辙、北京掏粪工清一色山东籍、清末新军建立得益于日本顾问帮助…… 印象较深的论述: 革命未必意味着社会变迁。“青年”概念的发明。民国经济的停顿论vs增长论。将民族主义分为四类(反帝、政治、种族、文化)。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论的修正。“一统”意识的思维延续(割据而不分裂)。对农民革命意向(阶级冲突)的否定。土改作为释放战争资源之手段。 优秀的历史社会学论著,对历史变迁中的内和外、延续和断裂、客观和主观、结构和偶然等诸多视角的熟练运用。信息量大,综述能力极强。如果翻过《世界的演变》,就知道其视野之开阔,论述之扎实。 “土地革命是一场具有社会影响的政治革命,而不是一场具有政治影响的社会革命。”

  ●书非常不错且直言不讳,出版说明真是此地无银的存在。伊斯兰土库曼斯坦应译为伊斯兰突厥斯坦,沪北落后农村地区疑为苏北,Tawney大多译为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商务出过

  ●不新颖,不新鲜啊~

  ●作者在每两个相邻的标点符号之间的一段文字都没有任何废话,简明扼要地分析了上世纪初以来中国的革命历程。收获甚丰。但书中过多的校对错误对不起甲骨文的书封和顺畅的翻译,希望下次尽量避免这样的错误。不忍心给四星,五星。

  ●名为五卅之日 实际介绍了五卅之际的中国后开始向前向后推研 并将中国近代史的线索予以贯穿 对国共双方的选择和结果予以分析 虽然书不长 但也可说深入浅出~

  ●非马克思主义视角的革命简史,并没有什么新东西。甲骨文系列的平均质量我是相信的,品牌塑造和定价我也是鼓励的,然而这不到300页的书,光我发现的校对错误就5、6处。

  《中国革命》读后感(一):精审明辨

  篇幅精悍,其实都很适于放入牛津通识系列。主题是对1911-1949期间中国革命的论述。

  正如作者自陈,于尔根延续了德法史学的传统,将历史社会发展归结为一些宏观力量间的引动,宗教、农业、官僚体制、社会思想间的博弈,阶级力量对比等。虽说是引证了很多西方基础汉学研究的成果,但是于尔根在其中做了明辨的选择。而且不同于传统中国体制的论述语言,同样的史实,换了汉学中冷静观察的味道容易使认知获取的过程更加信服。其中对华北华南农业的论述采用了黄宗智的成果,土改也分析了很多近代西方的史学著作,整体上要言不烦,并且对其中利害两面都能理性的作出判读。其中对民族主义的思潮与群众路线的剖析,精炼深刻。德国学术研究的细腻精净在此书中有很好的表达。限于篇幅,有些没有具体展开。作者学术路向的转笔也使得他没有像其它几位一样有一个中文名称,虽然他能读写中文。

  阅读此书使得我对阅读他的19世纪全球史绝不会浪费时光的判断充满了信任。

  《中国革命》读后感(二):革命前夜的中国

  昨天读完了这本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全书开篇介绍中也提了是选了一个世纪中的一天,这样的视角来讲述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历史,这本书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方法读来很像《万历十五年》,作者节选了这天用来展开,对中国当时的各阶层状态,从民族主义发展,革命,到政府和各个阶层,都有一个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一个现状和趋势的描述,时间独特,材料吸收借鉴的也很到位,基本是客观公正的。 只是新东西有点少,大多都是梳理总结的,不过这样写来,反而容易显得严肃,比较郑重的对待那段历史,中国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对它进行描述总结归纳,并写入教科书对大众进行教育,读书的时候接触到其他的观点很少,因此感觉如果早些读到或者收获更大。 比如因为政治原因的经济改革还是因为经济原因的政治改革,这种概括说法,感觉比胡素珊《中国的内战》更独树一帜,但是相关内容上面,可能不如胡总结的到位,关于士绅阶层的变化,感觉又不如《中华帝国的衰落》那样分析简洁明了(这种分析写作方法没准也不是独创的),但是整体来说,两百多页的纸,还是会很有收获。另外其中一些关于党史等的记录,自己之前也没有看过,忽然想起胡素珊在作品里说的,查阅资料是很麻烦很难的。

  至于近代的一天,目前正在看《宋案重审》,没准那天也很有代表性也很关键呢。不咋怎么说,读完才有发言权吧。

  《中国革命》读后感(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革命

  本书是德国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写的中国革命史,以一个外国人比较客观的立场,分析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夺取中国政权的原因。

  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像万历十五年,以1925年5月30日爆发于上海的五卅运动为切入点来描绘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全貌。这次运动,笼统来说,是民族资本家与工人阶级联合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起初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限,但是随着运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共产党逐渐接过领导权,使反帝爱国运动逐渐转向为共产主义运动。在后面的几章中,作者横向剖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包括城市氛围、农村社会和官僚体系等,又纵向描写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历程,包括民族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最后的第六章专门论述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夺权。作者认为,政权发生更迭的原因,一是共产党在战前因日本侵略而脱离了政治上的孤立处境,并且利用国共联合抗日的时期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二是退守后方期间,国民党在西南横征暴敛养活庞大的军队,共产党在西北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赢得民心;第三,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本地化,使中国共产党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国民党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不过,第六章显然经过了不少删节,意思时有跳跃,甚至支离破碎,远不如前面部分流畅连贯。其他部分也许偶有删节,但不致影响逻辑和阅读体验。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中国革命》读后感(四):革命浪潮与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的革命始终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正是在异族入侵的环境下被动形成的。相信每一个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明白一点:近代中国的各家各派的思潮激荡都立足于“救亡图存”的根本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主义应运而生自在情理之中,而外界的现实压迫,则又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自萌芽起就难以摆脱集体主义的色彩。

  严复是以翻译家的身份留名青史的,但事实上,他从来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中性媒介,而是尝试通过翻译和评述,构建中国的智性政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严复之手翻译的西方著作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了严复个人思想的印记。如《天演论》注重强调的是进化论的极端变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这对当时的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警示意义,所以有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群己权界论》就把关注点落在个体行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进化式和谐而非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这是因为客观上的放任主义使得彼时的国民如同一盘散沙,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又如在《国富论》里,他更青睐的是维护秩序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而非人类追求利润的自私本性,在一个失去统一权威的时代,秩序甚至成为一代人最基本而难以实现的诉求。这不仅仅是严复,同时也是那一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的普遍共识,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借鉴是选择性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无论何种思想,都必然与当时中国的根本诉求相结合,而这个诉求就是——救亡图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里,民族主义首当其冲,起初以汉民族主义的旗帜建立政权,此后,他又以“五族共和”的号召将不同的思想流派聚合在一起,塑造了直至今日的“中华民族”,这一点使他深得海外华人圈的支持。而位列民族主义之后的民权主义,之所以不被称为“民主主义”则直接地反映了他的国家观念,孙中山的出发点并不是公民及其权利,而是国家,这与维新派的立场一致,将国家总体利益置于首位。尽管孙中山凭借将西方民主思潮引入封建主义下的中国而奠定了其崇高的政治地位,但他依然坚信在当时和未来的短时间内,个人自由要服从国家的自由。在1912年到1924年的12年间,他目睹了自己创建的国家从自由民主的萌芽到军阀统治的逆转,于是加上当时在苏联顾问的影响下,他开始反思所谓的“民主”,他逐渐认为人民做主只能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精英人物的开明统治即使在没有具体的合法化形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富足。从这一意义上说,孙中山为自他以后知道今天的中国现代政治模式开了先河。而他之所以会有此转变,盖因一切都要置于当时的反帝国主义斗争之下,其所鼓吹的一切都是手段,最终的目标依然是“救亡图存”。

  历史最终将舞台交给了无产阶级。在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建立是在其意识形态化之前完成的,因此,在整个20年代里各派始终争执不休并且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就是——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与反抗国内统治阶级与剥削阶级的斗争,哪个更重要?又该如何去判断党的重要伙伴和对手国民党的阶级属性?而到了二十年代末,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城市革命与农村革命之间的关系。当这三个问题摆在今天的我们面前的时候,或许已经不成为问题,但在当时的迷茫中,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这段迷茫中,他们遭受了灭顶之灾,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徘徊,直到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是谁?他做了什么?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这一切,我们后来都知道了。

  《中国革命》读后感(五):从五卅事件引发中国革命的政治思考

  1

  2

  作者从政治愿景与纲领入手,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衍变,特别是将民族主义分成反帝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直观明晰,其所引出的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核心,不无道理。他继而专题分析三民主义,作者认为不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其思想缺乏原创性,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集大成者,孙中山特点是整合归纳能力强,从而形成一种折中主义,而毛泽东在我看来更厉害,还提升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界,我想这是他区别于孙中山终而能够成功的一个原因。此外,作者还以自己的理解回答了“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者坚定这一信仰认同的原因”,之前在读党史的时候也很疑惑这个转变,他提出了一些外部因素,包括五四运动在政治层面的失败、文化革命启蒙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俄国革命在社会改造上的成就、列宁主义在非公知识分子中的被认同等,这些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必然因素缺一不可,但恰恰在这个时期、这个国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偶然中的必然,于是,共产主义扎根在了中国,继而有了众所周知的开天辟大事变。

  在读史的时候,尤其是近现代史,总有一个问题,军阀割据是怎么来的?不管是现在的党指挥枪还是古代的文官治军,割据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啊?作者指出,“1911年,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军被推倒了与朝廷——其自身缔造者——为敌的一方。这些因素包括:革命力量对军队的有目的渗透,官兵们日益膨胀的索求与清廷财政窘境之间的矛盾”,这作为一种解释,简单明了。

  分析民国时期政治乱局时,作者指出非共产党政权“缺乏治理的规范性”的共性,即他们既缺乏帝制时代的数百年传统运行机制,又尚未形成后来我们党缔造的中央政府权威,于是,权力真空带来中央权力的“中央-地方”转移及“民间-军队”转移,作者称之为“国家私有化”。因此,现在,我们提核心的作用,提党中央的权威,提党领导下的军队改革,提“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

  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何以从1937年的4万名逃亡队伍发展到抗战后拥有的足以与国民党抗衡的百万大军,作者的分析是几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在战前因日本侵略而脱离了政治上的孤立处境,二是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不满情绪,三是西安事变推动了联合抗日成为定局,国共合作一致对外,重要的是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这一点最重要,党指挥枪避免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惨剧。在谈到游击战术时,作者提到国民党也有用于抗日和剿共的游击队,但其“把自己的任务定义为纯军事性质,对百姓采取索求甚至是强盗的态度”,这些恶习最终使国民党军队失掉民心,至少在政治上早已注定了失败,这是道的层面,术再强又能如何?面对日军的全面占领,国共两方分别推举西南和西北,但是国民党却横征暴敛养活庞大的军队,共产党却减租减息还军民共同劳动,民心所向一目了然!同样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接管日战区这么有利的条件下,却因无条件接受伪军和自身腐败,连国统区的民心也丧失殆尽。还没有全面开打,国民党就已经“被消灭、被淘汰了”(蒋介石语),因此,这本书的用意也就逐渐明朗起来,题为《中国革命》,但副标题:1925年5月30日,说明了作者想要从五卅事件中得出一些启示,这个事件是非军事的,因此全书也是通过对革命背景、氛围、社会,尤其是政治因素上去分析中国共产党何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新意虽不多,论述却颇为中肯,一些西方学者看中国革命的非马克思主义视角,读来也令人耳目一新,虽不尽赞同,但也可以作为看待历史的一个角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