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绿和小蓝》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绿和小蓝》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2-03-27 03:3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绿和小蓝》经典观后感1000字

  《小绿和小蓝》是一部由王昕执导,科幻 / 动画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一):这里是一点点科普

  故事前面小绿和小蓝是没有清晰的人设的,只是作者为了表达故事才创造出来的。后面小绿的小蓝的人设才会比较清晰。

  而且人物并不存在OOC,原著漫画除了机器人篇,魔王篇,魔法少女篇外基本都是独立的章节,每个章节的世界观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故事线中人物性格也会有差异。

  说虐的小伙伴们,请做好防护准备,笛子姥爷虐起来可没那么简单的。(emm至少日常啥的不会死人啊)

  借鉴了一下b站的科普君,不过都是纯手打。

  以上!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二):记录

  当初在b站看到推荐 本来因为对国漫有偏见和番名太路人而不感兴趣 后来看评论区好像评价还行就看了一下 幸好没错过 追番的同时还去把漫画追了 火柴人版有特殊的魔力啊哈哈墙裂推荐 个人觉得做成动画就做火柴人版会不会效果更好 也更有特色 动画版小绿好帅 声音又好听 现实中也是很羡慕小绿的社交能力了 情商又高 但小绿的经历也让人心疼 小绿和小蓝本来没有具体的人设 后面越来越丰满了 引人入胜 可惜为了过审还要时不时性转 后面还删了几集 总之是日常温馨中包含人生哲理 值得一看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三):希望秋之卷可以做得更好

  夏之卷结束,心里的评分依然没有上涨

  其实热度这么高完全是因为原著粉丝基数大,从粉丝动漫角度看确实满足了大家看到真人的需求,但单纯从一个动漫的角度来看确实差强人意

  日更的确让人惊喜,但也导致节奏拖沓的问题

  内容注水比较多,改了很多简单发糖的故事,但是笛子姥爷那些真正圈粉的,聚焦科学和人性的故事缺鲜少见到改编。当然也有可能是审查的问题,戴着脚铐跳舞着实不易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配音的问题,我一开始也觉得有点奇怪,后面明白了,绿蓝之所以难改编就在于原著是火柴人,所以读者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对独特的绿蓝。我敢说,如果不是因为笛子姥爷曾经画过绿蓝的真人图,动漫形象出来之后都会遭到很多吐槽吧。想通了这点就觉得配音可以接受了

  总之,希望制作方不要把绿蓝当作单纯的粉丝动漫,而是认真而有诚意的去制作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四):作为观众提几个建议吧,不太专业就只是结合观看感受逼逼

  1、时不时冒出来的大头 讲实话我虽然不太在意但是对路人来说很劝退,因为太突兀了(我安利卖了好几次都毁在标题和大头上了= =)不知道是制作经费不足还是别的原因,如果下一季能改的话还是很好的

  2、配音问题 其实我是729的粉丝,也觉得双儿和星潮两个人很适合绿蓝的角色,但是在一些场景爆发力不足听起来会有1、、尴尬/中二(比如最后一集小蓝特别高兴地喊的那句谢谢谢谢谢谢你)然后是小少爷和医生,我觉得声线不太搭(有点偏凶/中二(??好难描述啊)(这个确实有主观因素在吧但是跟我感觉一样的还蛮多的,希望第二季能好一点吧

  3、剧本问题 本来周更+每天一块单元的模式还挺好的,但是这样选的故事就都是那些带1、、哲理的小故事,容易给观众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还是直接全部选长篇/主题更明确的小故事更好一些,而且我最爱的周末篇变成了机器人篇我觉得还挺可惜的......觉得可以机器人一周占两三天,然后长篇占两天,剩下一两天放小故事这样子。然后长篇的节奏问题还是有的,希望第二季节奏把握的更好一点吧

  4、画风问题 感觉怎么说呢,人物的脸僵硬,没什么变化......表情丰富一点的话会更好的说,而且还有奇怪的大头(又回到了开头了呢),希望第二季能更好吧

  最后,看见我每一段最后一句话了嘛,我要看第二季啊!!!!!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五):观望中,喜忧参半

  原著党,先说好的方面:1.剧情基本和原著相符,没有过度改编;2.人物形象尊重原作者,场景设计可以看出费了一番功夫,美术好评。不好的方面:1.配音无法接受,不是说声优的问题,而是选角的问题,配音导演有好好认识到蓝绿两人的性格吗?现在的配音和两人个性完全不符。当然声音如何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也会有觉得配得很好的人,但作为普通观众一员的我无法接受,减一星;2.国漫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我相信是客观条件限制(资金、时间、技术等)导致的,特效粗糙、帧数过少、画面不流畅,再减一星。

  最后说一个优劣参半的现象:姥爷把小绿和小蓝画成火柴人漫画,在我看来初衷是用尽可能方便而有趣的方式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人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等)并引出思考,漫画的书面形式对于表现简单场景下的长对话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对创作者而言可以用尽可能多的方式传达出自己的完整想法,读者也能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或横向延伸,这也是蓝绿吸引我的点。但改编为动画之后,观众思考的空间变少了(这也是电视作为冷媒介无法避免的特性),有些值得细细揣摩的话在荧幕上不经意地流走,我觉得很可惜。当然好处是动画比漫画看起来更轻松更省力,娱乐性更突出了。

  总之并不觉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漫改作品,但也希望国产动画和漫画能够继续加油呀!支持笛子姥爷和所有原创工作者!也支持所有每天累到爆肝的动画行业从业者!!感谢你们的热爱和坚持让我们看到国产动画漫画的进步。(如果有)希望大家和我理智讨论,万分感谢。=͟͟͞͞=͟͟͞͞(●⁰ꈊ⁰● |||)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六):最爱的一部动漫

  初次见到漫画原著时,是朋友推荐。我当时特别奇怪,一部火柴人漫画,有什么好看的?后来试着追了一下,就停不下来了。恰好过了几个月,听到动漫出来了,心里又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自己心爱的漫画动漫化了,忐忑是怕心爱的动漫被毁了。 不过还好,《小绿和小蓝》动漫没有让我失望。 以下仅为个人感受! 一、画风唯美 火柴人化作真人比例,虽少了点火柴人的趣味性,但更加迎合大众口味,毕竟火柴人大概只有漫画粉丝能get到萌点吧,虽然说我也很喜欢火柴人画风,清奇又可爱,但动漫毕竟不是漫画,还是化作真人比例好些。尤其是《回忆》篇中的最后,小蓝的回忆“胶片”渐渐消失,让我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曾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啊。注:这个画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配音合适 不得不说,苏尚卿的小蓝,星潮的小绿,一个活泼可爱,一个温柔沉稳,简直就是我心中的绿蓝了好吗?!刚开始代入感没有那么强烈,但到后来配音演员渐入佳境,将绿蓝成功演绎了出来。只是感觉灰羽的配音有点点用力过猛,也许是刚配这个人物的原因吧,我觉得灰羽的语气一般应该是戏谑带着点轻佻那种吧。注:配音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长篇剧情奇幻(顺带虐心),短片剧情有的日常有的温馨有的搞笑有的引人深思。

  笛子的漫画原著能凭借火柴人画风就这么火原因就在于三个字——剧情好。动漫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点,除了把绿蓝改成社会主义兄弟情之外,其余就很接近原著。但我觉得,《机器人》篇的《游戏直播(上)》可能是为了赶时间,剧情方面删改了一些重要部分,使小蓝这个人物的形象有点崩,让很多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认为小蓝很懦弱。这给我家蓝招了黑啊……蓝厨表示不开心!

  四、最后表白一下片头曲《相遇论》,插曲《延长线》,片尾曲《夏日未命名》!单曲循环不能停!

  再最后希望第二季快出呀!想念绿蓝!极光都出现好几次了明总还没露个脸呢!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七):如果怂有颜色——写在看动画《小绿和小蓝》之后

  我是在微博上追着看《小绿和小蓝》的漫画,然后得知《小绿和小蓝》要拍成动画片,并且是正比例的动画片。动画片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背景画面、人物、动作、特效、声音、背景音乐,但是很多情况下,动画片的表现力仍然不及原作本身。动画片没有把一些精髓的东西传递到位,是我觉得非常可惜的地方。其他技术上的,无论是画作还是配音,无论是片头曲、片尾曲还是插曲,我觉得都挺好的。

  观众经常把正常比例的人物与火柴人作比较。我个人倒是挺喜欢正比例人物的,或许是看着相似的形象,更容易和情节产生共鸣。正比例人物脸上的表情,身上的服装,肢体动作,再加上配音,让我觉得那一个个小故事就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甚至是身边的。用火柴人的,就像漫画所表现的那样,会更有一种中立的感觉,读者,比如我,更像是以旁观者角度去观察火柴人们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

  回顾我曾经看过的那些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几乎没有以程序员为主角的故事。或许是最近几年程序员越来越走进大众视野,或许是作者对科幻情有独钟,主角之一的小蓝是一名可以被称为天才的人工智能从业人员(在机器人篇里),从科研到写代码,没有不擅长的,这让我歆羡不已。而作者所有涉及人工智能的漫画,都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上,然后自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触碰到当前科技还没有发展到的地方,是有节制的想象。更让我佩服作者的是她带着的人文关怀,时不时,作品中会出现类似于“人们都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却有没有想过机器或许并不想像人一样”,“机器翻译的精确度是高了,翻译人员的工作受到了威胁。科技发展使得机器取代了很多职业,但科技发展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数据,或许并没有那么客观”等等之类的感想、思考、甚至是质问。我甚是喜欢这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魔王篇、日常篇、校园篇也都带着作者独特的脑洞,不一一举例了。原作非常突出,我想,这也是动画能保持一定水准的原因之一了。

  非常推荐看了动画却没看过原作的可以去试着看一下原作,原作的表现力比动画要好。

  动画虽然暂时结束了,但小绿和小蓝的故事还没有。希望小蓝同学不要怂啊,哈哈!

  布鲁

  2019-02-26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八):随看随记.小绿与小蓝

  看到现在,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很优秀。(虽然动画制作没那么好,但还是常看得我感慨万分

  这次在车上看完了完整的机器人篇。暗恋的心思写的很好,机绿也特别有人格魅力,超喜欢他!

最后这一段超喜欢的啊开头很喜欢的两个场面

  接下来是魔王篇

很喜欢这两张图里颜色的碰撞这是漫画里的一张图 看到的时候被惊艳到了。不论是笔触还是文字

  回去后补了漫画版,真的超级好看。许多的内容在动漫里没法展现,但漫画里都显现出来了。小蓝和小绿的形象更鲜活啦,也终于知道了永乐和小少爷的故事,还有极光和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九):夏之卷已经更完了,有几句话想说

  给五星,实在是因为动画组在日更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个不崩的水平和画面,让我不得不给好评,来拉高这部番的评分。

  我是从动画开播才开始入坑去补漫画的,漫画已经足够优秀,不在这里过多阐述,只说说动画的感觉吧。

  先说说配音,看到很多原著党说配音不好,不是他们心里的感觉,动画党表示,配音很符合绿蓝的人设啊??小蓝更活泼可爱容易炸毛,绿总更温柔深情偶尔告白,我一直看国漫,所以对于国内配音比较容易接受,我觉得他们做的已经很棒很入戏了,至少不会有尴尬的点出现。

  绿蓝很有意思,周一到周五更新的都是沙雕小片段,偶尔虐虐腐女们的心,有时候又甜的牙疼,顺便还能通过小故事来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到了周六的长篇,一次性更新20+分钟也真的没法再苛责了,况且周末的长篇质量很不错,画面很少有崩,能截到很多好图……

  甚至它也摆脱了“卖腐”的标签。

  因为……它正儿八经的表白了啊【笑

  那么,一起期待一下秋之卷?驭风者片段驭风者片段驭风者片段回忆篇片段回忆篇片段回忆篇片段回忆篇片段

  《小绿和小蓝》观后感(十):小绿会被裁员吗?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冲击

  一年多前,我听了一门可持续工程学的课程。主持课程的老师在该领域算是国际一流的("world-leading")学者,我也从他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认识和思考方法。我们在课堂上曾经花了10分钟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即人工智能是否会挤压人类的就业空间。在此之前我没有理性地分析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但经过这十分钟的课堂讨论,我感到自己被老师说服了。今天我写的东西,基本观点应该和老师相同,不过主要还是我个人的私货。

  我相信这个领域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肯定包括了大量不同的研究视角。我并没有参考前人的工作(除了课堂讨论),只是谈下自己的感想。其实,更合适的角度应该是经济学和社会学层面的,而不是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无论如何,我对我的结论持开放态度。

  在机器人篇中,小蓝开发了一个智能翻译的工具并部署在机器人小绿上。作为人类翻译的小绿实际上借助机器人小绿的智能翻译功能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因而其工作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小绿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于“传统行业”翻译业的冲击,这让多虑的小蓝又自觉在抢小绿的工作,因而他感到抱歉。

小蓝对小绿的道歉

  和原作者不同,我认为小绿作为高级别的翻译工作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没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他的职业,短期内最多产生业务形态的转变。

概念构建:生产劳动的性质

  当今的社会生产中,大量的工作是重复性劳动。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就在强有力地替代人去完成这样的重复性劳动。这里的重复性劳动并不仅仅指的是肢体动作的重复性,而是生产活动在逻辑层面的冗余。在印刷领域,雕版相对于活字是冗余的;铅字相对于计算机照排是冗余的;文字印刷相对于HTML+CSS的在线传播又是冗余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是减少劳动冗余、消灭重复性劳动的过程。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创造性劳动。任何劳动都是满足人的需求,但创造性劳动中人的发展是其直接目的。创造性劳动最直接的例子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是以人类的逻辑语言形成对自然的认知。在这样的活动中,人无疑需要作为主体,而且其终点也包含人类的价值判断。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一种传统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必须是人为的,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这种想法或许可以过时,但我坚持人类是艺术的尺度。

  人工智能对社会分工的影响是这样的。它和其它的自动化技术一样,会替代重复性劳动,挤压原有依靠实践重复性劳动为生的劳动者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创造了新的需求,这些需求需要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力投入。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社会上仍有一部分创造性劳动是必须有人介入的。

人工智能影响旧行业的模式

  我需要承认,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社会生产发生一些变化。在短时间内,一些行业会发生结构性的转变,一些重复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岗位的从业者将最先受到冲击。这里面,那些缺乏学习能力,无法掌握创造性的职业技能——此处的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人,将会在结构性变革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就像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被淘汰的产业工人,他们之前占据的生态位本就是未被解放的生产力,因此当变革来临,没有掌握新的生产工具的旧体制职工必然首先成为经济转型的牺牲品。

  中期尺度上,人工智能会改变部分行业的形态。我相信产业和科学一样,是通过范式转变推动变革的。可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生产力会有渐进式的发展。但等量变积累成质变产业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剧变。这种质变往往和新科学进入产业界的过程密切相关。我不知道引起下一次变革的是否真的就是人工智能,并且我非常相信目前流行的深度学习不会改变什么。我只是推测一旦人工智能的能力达到了它被预期的水准,那么一些行业的形态就会变化。过去被束缚在低水平劳动上的人可以去从事其他种类的劳动。一些旧的产业可能垮掉了,但与此同时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而且这些新产业从前景上恐怕要比旧产业强。

  人工智能的问题上人们喜欢拿汽车和马车的差异来举例,虽然这个例子在历史细节上未必成立。当汽车工业发展起来,大量的马车夫会失业。但同时汽车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岗位,还会有等价于马车夫的出租车司机这一新职业的出现。在工作条件上,实际上新产业相较旧产业还有所改善。表面上看,这一观点似乎不太适用于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似乎不会用一种岗位替代另一种岗位,它只是单纯去消灭旧职业。事实上,根据我们上一节讨论的,人工智能消灭的只是重复性劳动,并且它还创造新的需求。

  还有一个长远尺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超越了本文的讨论范畴。因为本人觉得要想达到强人工智能广泛参与人类的生产活动,那不啻于实现了共产主义。值得注意的是,本人并没有表示上述目标在时间上遥不可及,只是在程度上超出了当前的认识。

小绿怎么办

  具体地,以小绿面临的困境举例。小绿曾表示,翻译界的从业者也了解到了人工智能对他们职业的潜在冲击。但我认为,至少在2019年年初,在现实世界的设定中,人工智能对翻译从业者的助益是要明显大于威胁的。一方面,实际可得的中英文智能翻译工具还达不到基本可用的条件,遑论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智能翻译的进步带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成熟,意味着翻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现实的技术问题是,虽然目前我们OCR、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的技术已经臻于化竞(Google展示的自动电话预约理发店着实令人震惊),但自然语言处理中语义转换相关的算法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这样的翻译算法才是翻译的核心所在,也是小绿作为人类译员面对机器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机器学习的翻译工具就算能够翻译合同、说明书和文献,可是莎士比亚怎么译?猫椅子人诗词怎么译?两栖动物膜拜文献怎么译?诗经楚辞怎么译?俳句又该怎么译?人工小绿或许可行,人工许渊冲老先生呢?还有,目前的NLP技术,连机器人小绿也是绝不可能理解《献给阿尔及侬的花束》文本的,基于一个看了原文你就会明白的原因。

  正如FDA对非确定性的医学影像重建算法的谨慎态度一样,短期内,人们仍然不能让人工智能承担责任。图像算法的问题可能会带来误诊,而法律文书弄错了搞不好牵扯出民事纠纷和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只能起到从属地位——就像它现在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现阶段人工智能算法产业化的最大机遇,及作为人类判断的辅助。

  人工智能对于翻译的挤压或许可以从这样一个例子中窥见。Mathworks的MatLab手册是以英文版为主,并同时提供部分条目的中文版。然而中文版的更新有时不及英文版及时,那么Mathworks还提供一个机器翻译的功能,让用户可以浏览最新英文手册的中文译文。这样,他们公司的中文译员就显得并非绝对必要了。具体到这个例子,其实我怀疑Mathworks根本没有动机去减少翻译团队的人数,因为人工智能这里满足的是它自己新创造出来的需求。甚至Mathworks可能还有动机去扩充翻译团队,让他们充当人工智能里那个人工,去优化训练翻译模型的语料什么的。这里就纯粹做个假设。

  所以只要小绿的业务能力足够强,他短期内所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一般会是积极的。至于中期,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是翻译工作进一步外包化,翻译的职业可能会包括更多调教计算机的内容。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毕竟会计们之前还打算盘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