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2022-05-15 02:0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里尔克全集(第一卷)》是一本由[奥]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0,页数:1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精选点评:

  ●我靠这可真美。本来四颗星,因为一本诗集读起来于我而言太伤,但…我靠,这太美了,心服口服。尤其是最后一百余页,使人去世的美。赞美!!

  ●一把小提琴,在奉献自己。这一切都是委托(陈宁) 有一柄提琴在倾心相许。这一切就是使命(绿原) 有一把小提琴献上来、这一切全是委命。(刘皓明) 一阵琴声悠悠传来。这一切皆是使命。(林克) 一把小提琴会让自身顺从于你的聆听。这一切都是使命(黄灿然) 从这一句诗的翻译,可以看出五个译本的特点。我从前喜欢看的绿原的本子,是因为他有时凭借诗人的天赋能与里尔克相合。我一直不喜欢林克的译本,是因为他身上那个三流的抒情小诗人,竟然还自许是里尔克的知音,得意洋洋,国内人多喜欢林克,皆是如此。刘皓明的,透露着博学而来的自大,有时自信的过头,他看了很多里尔克的研究材料,自以为可以捕获猎物,很多时候都扑了空。黄灿然的英译本,偏重散文化,意思更明确,但和里尔克已经有些距离了 陈宁的译本更接近绿原的。

  ●太美了

  ●但说实话,陈宁先生翻译Rilke 的诗虽倾注了大量心血,译文质量仍不很理想,太过直译反而使美感在语言的流转中渐渐损耗。就以《严肃的时刻》一段为例,陈先生的翻译是 谁此刻在世界上走 无端端地走 走向我 其中无端端一词略显生硬,换成 了无因由 会好一些。另外为了凸显诗歌的音韵节奏,可添加适当的标点符号或空格在 谁 后面,或在 走之前。许多其他的译诗虽然遣词好,但带入整体感觉音韵都不到位。北岛音译的秋日读起来就比陈译的高一个档次

  ●一切夏天/在椴树里默然

  ●而黑夜已将颗颗钻石,撒向了蓝色的远方

  ●相较于最富盛名的杜伊诺哀歌,我更喜欢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一些诗

  ●看了第二册,喜欢装帧,太美。就是尾注有点不友好啊哭。顺便标签标记了下喜欢的。p451录自一个四月 p463守护天使 p482末裔 p486秋日 p487回忆 p491 预感 p494黄昏 p495严肃的时刻 p499开端 p506末日的审判p546声音(酒鬼之歌,自杀者之歌,寡妇之歌)p559阅读的男子 p566 录自一个暴风雨之歌7 p592牺牲 p595亚比煞2 p608大教堂 p610大门1 p617囚2 p624童年 p631失明的女人 p634死亡经验 p647罗马喷泉 p659岛 p676玫瑰花碗 p691爱人之死 p698耶利米 p707末日的审判 p721精神病人 p722录自一位圣者的生平 p727盲人 p732黑猫 p784寂寞者 p766恋女 p792光轮中的佛

  ●喜欢第二册!

  ●注释在另一本书上看的很累。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一):琥珀般透亮的长诗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二):贫困时代的诗人

  ……

  我不知道,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

  但诗人就像,你说,酒神的神圣的祭司,

  在神圣的夜里走遍故土他乡。

  ——荷尔德林《面饼与酒》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称里尔克和荷尔德林同为“贫困时代的诗人”,我想读者一定会认同这个说法。他们都和自身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现代化的进程隐没了诸神的踪迹,恐惧、痛苦、爱等一切本质之物被黑暗遮蔽,甚至“终有一死的人连他们本身的终有一死也不能认识和承受了”。世界黑夜趋于夜半,然而诗人却欲求深入黑暗之中去探寻存在的本质。

  在荷尔德林看来,基督殉道后神就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所以他的使命就是回到古典时代去追寻诸神远逝的踪迹。但这宏大的理想与冷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最终导致诗人的疯狂。相反的是,里尔克不相信基督教的所有观念,就如同他质疑所有因袭的习俗。虽然上帝依然在他的诗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这个上帝不是任何宗教意义上的,甚至从未存在过——祂依赖于我们的创造。里尔克的精神本质空虚如大海,一切意义均消融于此,唯余一幅幅图像式的世界图景。以先知的姿态,他用言语为万物命名,并召唤所有的不可见之物,以至将正在消逝的大地在心中重新如太阳般升起。这也太困难了,甚至比跨越几千年的间距更加令人不可思议。但里尔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大地上行走,沿着飞鸟的足迹,歌唱一切存在。“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我赞美。”

  有时从心里忽然升起这样的一幅景象:诗人在一片虚空之中久久矗立,被无边无际令人窒息的黑夜所包裹。偶尔从他言语中迸溅出来的词裂开了黑暗的一丝缝隙——光就从那里透进来。虽然这一缕光也倏然消逝于无形,但言说无止尽,幽寂的黑夜也就不断地被擦亮,给无知者带来一点虚无而亲切的安慰。所以我们怎能不爱里尔克呢?他已为我们言说一切。

  为里尔克九十一周年祭日而作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三):俄耳甫斯十四行的笔记

  刚刚翻了翻俄耳甫斯十四行的第一部,觉得有点明白了,十四行最好看作一个整体来读,里尔克本身在写的是一座神庙,1.1写的是俄耳甫斯歌唱召唤野兽,1.2写的是逝去的欧律狄刻,1.3是询问神俄耳甫斯应该去往何处,1.5是俄耳甫斯的墓碑,1.6、1.7讲的是俄耳甫斯的禀赋,1.8写宁芙就像墓门两边女神的石刻…十四行本质是诗人的歌谣,也是人的歌,他讲人面对命运的盲目应该往何处去,应该保留何物。里尔克在单首里没有拘泥于特定的主题,描摹的基本上都是他打算谈论的一个部件,比如1.13写的是人的经验是什么,里尔克把它比作吃苹果的滋味,在品尝之前人不知道经验是什么,当果浆在口中爆开,像甜蜜的春天席卷大地,广阔、明亮,人认出了自己品味的是什么,说出。它的名字。再比如1.17讲的其实是诗和人类的关系,“嫩枝压迫嫩枝,无处一枝更自由…一枝!哦攀升…哦攀升…//他们依然纷纷折断,这枝却在最顶端,弯曲成诗琴。”这是用树的方式写人类集体,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他们就像一棵树的枝条,参差弥繁,盘旋上升,人彼此负荷,直到不堪承受,他们不可持久,纷纷折断,而当中最能承受的、最具有韧性的,成为诗人的琴。他是人中最纯粹而杰出的,成为诗琴,唱响万物。这么读才能理解里尔克后来很重要的内部空间,新诗阶段里尔克基本上在肖其形,摹仿,写事物的形状,十四行这个阶段就是从实际的形抽离出来,拟其神,俄耳甫斯弹动琴弦,歌声的魔力撼动了石头,在俄耳甫斯声音的空间里,诗有着自身的魔力,真正的生命,所以里尔克在开头说看啊,升起了一棵生命的树,纯粹的超升,树在耳中,树起听觉的神殿。这就是波德莱尔在《应和》写到的那座真正的神殿,感官的交响,廊柱亦是音乐。不过里尔克针对诗的本质的看法依然有别于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在他的诗学中还是发扬了法国诗的特色,强调的是交感,诗是迷狂,是色彩、芬芳、交响的狂欢,里尔克在1.26写俄耳甫斯最终的命运时候,呼应了开头音乐平息野兽的主题,诗给人抚慰,精神不死,即便俄耳甫斯被疯女们撕碎,他的歌是息的,诗的秩序,压制了她们的尖叫,怎样砸在他身上狂暴的力量,都被转化为了诗的听觉与柔和,他的尸体被撕的粉碎,遗落在山林间,成为被永世唱响的歌,俄耳甫斯带上了基督的色彩。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四):关于译文的修改

  最初是被Dasha翻译的里尔克早期《时辰祈祷书》所打动,但成书(简称“书”)中词句比原先(简称“原”,约为Dasha2003年的译文)所见已有不小改动,且这种改动在书中所在多有(目前“汉语里尔克网站”里所呈现的译文比我原先所见也有修订,应是出自Dasha自己,但成书中的译文仍另有改动,不同于网站里的)。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效应,觉得改动后的不如“原先”的那么流畅自然、富于美感,令人困惑:是谁做的修改?Dasha自己、商务的编辑还是哪一个校稿人?是出于何种标准做的修改(为了更准确--可惜我不懂德文)?书前书后都找不到说明(若为Dasha自己所做,似乎也没必要说明,那我原先所见只不过是他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五):好好学外语呀!!!

  这个译本16年刚出时我几乎马上就入手了全集,期待很高,略读后印象也一直很好,现在想想,这种好印象可能来源于个人的阅读习惯。我读译诗和读汉语创作的作品会让大脑保持不一样的接受能力,读汉语诗会高度投入,读译诗就会刻意降低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总觉得那个句子只是一种临时媒介,是随时可变动的,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动调整某些词语,调整不好就干脆弃读(反正不能侮辱自己的汉语语感emm)… 但里尔克这两部最重要的晚期作品,实在太喜欢了,不忍弃,原诗逻辑缜密也没法跳读,这样一个词一个句子细读之下,翻译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同时找了林克,绿原和爱德华雪的英译本对照阅读,从sonnets翻到new poems,越翻越困扰。这些译本之间的主要差异不在于词语的选择,而是内在逻辑常常互相矛盾,一首逻辑被篡改的非抒情诗就只剩下无意义的意象而已,但是为了读一首诗居然要翻三四个本子揣测作者意思,这又完全失去了阅读乐趣。我触不可及的里尔克,唉。竟然怀念以前看不懂英文(虽然现在也挺烂)中译本写啥都认,眼不见乐得清净……大家都好好学外语呀我就只能好好学英语了呜呜呜orz

  慢慢把对比记录写在这里吧,没什么顺序,随手翻到哪是哪,有的也自娱自乐翻译一下英译本。

  onnets2.10

  词语依然柔滑地出发,走向不可言说之物…而音乐,常新的音乐,出自最震颤的岩石,在不可用的空间里铸造起它神化的家(陈译)

  言语仍娓娓道向不可言喻的事物……在无用的空间,音乐,常新的音乐,用最震荡的岩石建造自己神化的栖居(林译)

  Words still softly give way before the unsayable…And music, forever new, out of the most tremulous stones builds in unusable space her house fit for gods.

  林克和陈宁译本都把第一句译为词语可以表达不可言说之物,英译的意思正相反,词语在unsayable面前让步了,因此才有下文的音乐可以利用这词语无法利用的(unusable)空间。英译逻辑明显更合理。

  onnets2.13

  存在吧——既要知晓非存在的条件,也要知晓你由衷的震荡无尽的原因,好将这震荡在这唯一一次里完满地完成。(陈)

  e—and know as well the terms of nonbeing,the infinite ground of your inmost vibration,so that, this once, you may wholly fulfill them.

  条件对应的德语原文Bedingung有三种含义,1(前提)条件,2状态,环境 3【哲】根据,原因,汉语两个译本都翻译为了条件,相当于下一句的"原因"的同义词,两句成并列关系。英文选择了状态,一二两句的关系比较含糊,可以看作并列也可以看作同位语,同位语可能性较大,即第二句是对nonbeing的补充说明,nonbeing是inmost vibrantion的原因(ground)。对不存在的知晓正是我们内心深处震颤的原因,只有知晓这种震颤的原因,才能圆满地完成这唯一一次的震颤。

  ew poems 柱头

  “像将至的白昼一边从梦的怪物群里爬出,一边从纷乱的苦楚里耸起”(陈译p613)

  这首我查了两个英译本,陈虽然这句话译的很好,但应该是再次把一个同位语当成了并列句,英译本中是以同位语或者后置定语来翻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As from the offspring of a nightmare birthed from throes of anguish the next day rises”

  “拱顶的基脚走出纷乱的柱头,而留在里面……是振翅飞翔的受造之物”(陈译)

  译者似乎完全不理解柱头,柱基和拱顶的关系,只要见过一座巴洛克式教堂都不可能说拱顶从基脚走出,因为拱顶和柱基之间隔着柱身和柱头,振翅飞翔得造物也不可能“留在里面”,这个造物指的就是柱头,它链接柱身和拱顶而且造型繁复。英译本就合理得多:

  “so the vaulting’s ribs spring from the tangled capital and leave that realm of crowded, intertwined,mysteriously winged creation”

  这首诗后面部分也译得比较糟就不一一写了…贴一个自译的(可能也有错,捂脸

  正如白昼升起

  自一场从苦痛中诞生的梦魇的幼崽,

  就这样,这拱顶的肋骨

  从纷乱的柱头跃下了

  却留下这块拥挤,纠缠的国度,

  谜样的羽翼的造物:

  他们踌躇,他们唐突的头颅

  以及那些繁茂的树叶而汁液

  如同漫溢的愤怒一样涌出,终于

  以一种迅即的姿态彻底扭转了,攥紧着

  推向自身的外部:驱使一切事物

  上升,伴随着黑暗,其自身总会冷冷地

  落回,像雨水忍受忧郁,

  古老的生命却因此得福佑

  ew Poems 陈p616

  “我的心止住与液滴一道前进的脚步,与之一道消逝”

  翻了三个英译都没有出现“止住”这个含义,“my heart keeps pace with the clopping of the drops and fades away with i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