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观后感100字
《孤儿》是一部由珍妮·亨利执导,桑德琳娜·基贝兰 / 吉尔·勒卢什 / 埃洛迪·布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儿》观后感(一):为人父母要有更强的责任感
我们不是为痛苦的父母找孩子,而是为有困难的孩子找到合适的父母。规则或许显得过于冷酷无情了,但却是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保护,毕竟孩子实在是太脆弱,而失去了父母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抚平心理的创伤。生育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父母的资格,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请一定要慎重,因为负担一个新的生命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孤儿》观后感(二):一般
《孤儿》观后感(三):良知+专业=可靠
生活中,值得病人信赖的医生,只有高尚的医德还不够,还要高超的医术。
亦舒说,父母担心自己遭遇不测而为孩子安排受托人时,选择有爱的亲属还不够,更要考虑受托人抚育方面的理性和专业程度。
这部电影里的社工,在为弃婴寻找收养家庭时,同样也展现出有条不紊的专业性和理性,为宝宝的去向做了最周详的考虑和安排,最终替宝宝选择了最适合的收养家庭。正是这种每个环节上专业性的坚持和坚守,他们审慎的考量和冷静的行动,让观众体会到了许许多多无声的大爱。
更多的那些有幸拥有亲生孩子的父母,觉得幸运的同时,是否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父母,我够专业吗?因为只有本能的爱还远远不够。。。
《孤儿》观后感(四):决定领养宝宝前所需要做的思想准备,宝宝需要一个爱,包容,快乐,安全的成长环境,你是否能够做到???
好的领养申请人,不会逃避人生的所有打击。他们的人生,不是平顺、毫无难题,那样的人不存在。人生中,我们都会经历挫折和成就,我们想知道的是,你们有没有克服挫折,领养不只是三人相遇,而是三个故事相交,你们要能发展自己的故事,发展孩子的故事,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故事,能停下来求助,是非常重要的,追究原因很重要。放弃生孩子的女人?能爱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孩吗?你们能想像那孩子会经历什么?被抛弃,也可能被虐待,离家出走?感情破裂?若孩子不知道快乐是什么,你们怎么让他们快乐?你们的孩子若在这里,没有共通的语言,你们怎么沟通?他们说的话,你们听不懂,你们该怎么办?若他们受到种族歧视,你们怎么支持他们?说他们是领养的?我为何被抛弃?我爸妈还活着吗?通常来说,孤儿很少见,你们花多少钱买我?干嘛领养我?干嘛不给我妈钱让我养我?反正你们很有钱,总之你不是我爸,你不是我妈,你们什么都不是,你们会怎么回应?
《孤儿》观后感(五):不想要就别生,生下来就好好抚养,这是作为父母做起码的责任
《孤儿》观后感(六):一切从孩子出发才是国家的良心所在——记法国电影“孤儿”
“我们不是为痛苦的父母找孩子,而是为有困难的孩子找最好的父母”
整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用上面这句台词足以概括。“孤儿”这个片名看似沉重悲伤,但影片本身并没有以苦大仇深的色彩来定基调反而处处洋溢着脉脉温情融融暖意。
故事中的小宝宝虽然一出生就被生母弃养,但他并没有沦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从医院护士到社会护工再到养母,几经辗转,备受呵护,即使失去了生母的爱,依然能够得到社会制度强有力的人身保障与细心照料,最后被托付于一位能够给予他真爱的母亲手中,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往前走的每一步都被充分考虑什么才是最好的。 这种完善的流程才是一个国家在儿童福利保障上做到的最大最优最完美的程度。
作为观众的我从头至尾无需为可爱宝宝的未来挂心,因为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养审核制度非常严格又不失人性,它的一切考虑都是从孩子出发,同时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为人父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不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能消沉下去,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确立目标振作起来,积极向前,以乐观不屈的姿态迎接一切挑战,不将负面情绪影响甚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以真心真爱去关怀孩子,这样即便是尚不懂事的小婴儿也是能够感受到那份真挚与柔情的。
事实上电影里真正叫我揪心的反而是那位八年来始终不放弃争取领养孤儿的母亲。经历了不能生育,失败婚姻等种种痛苦的这位女性没有坠入颓废而是学会了自立自主,满怀希望,坚强地生活着。这样的人,即便不能拥有自己亲生的孩子,她也会成为一位很棒的母亲。这里我必须赞叹一下饰演这位母亲的演员,表演得实在太好了,将一位期待多年终于达成夙愿的人那种惊喜到不敢置信以致语无伦次紧张兴奋小心翼翼快乐到几乎手足无措的种种细腻情绪都完美演绎出来,甚至当在观看时我都看不出她的表演痕迹,仿佛站在面前的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女性。同身为母亲,对于这种将新生命拥入怀中的幸福与感动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才格外认同这位演员的表演。
电影的另一个亮点是我们的小主人公,由一位一周大的宝宝和两个月的宝宝分别饰演,毫无疑问的本色演出,说服力满满不说,还超级无敌可爱,为这本身就很温馨的电影又增添了不少治愈分。
看完电影后必须说一句法国的这种收养审核制度很合理也很人性化值得借鉴,同时也让我更为感谢上天给了自己为人母的资格,想想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苦苦等待小天使的父母,我们又岂能轻易将这份天赐的义务与权力抛弃呢。
最后,愿所有的小天使们都得到亲人的爱,所有的父母都找到他们的小天使。
《孤儿》观后感(七):放弃孩子还有许多机会反悔,领养更有长时间的考察和审核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孤儿》通过故事讲了在法国正式放弃孩子和领养的基本过程,讲了那些富有爱心的工作者们的故事。好作品都是一波几折,电影更进一步讲了遇到有问题的孩子,她们是怎么做的,尽管电影里所谓的问题只是一场虚惊。电影一开始就是放弃自己刚生下的孩子,但这不是与《蝴蝶夫人》相反的母子情怀,而是这位母亲之前没有做好准备,为避免一错再错,国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的服务保障机制,是现代发达社会既保护母亲,又保护孩子的机制。必须体会到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跳出了狭隘的亲子观,实现了对人权更完善的保护。
这是一个完备的机制。人非毫无情感的动物,制度上充分允许反悔,甚至有些诱发母亲反悔,看的出来电影里的工作人员也在拐弯抹角地劝说。放弃也要富有人间情怀,要对孩子说点什么,他现在听不懂,但说与不说就是不一样。就要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了,眼泪再硬的观众,都不可能不为之动容。怀着复杂心理的大人在这么点小的孩子面前,尤如面对SANTA。两场幼儿护理室里的戏很生动,孩子没有表演,但却是整部电影的最佳演员。
放弃孩子还有许多机会反悔,领养更有长时间的考察和审核。考察并非刁难和刻意找麻烦,是要找一个更合适的养父母,而不是非要把孩子送出去,卸掉一个负担。养父母应该比普通父母更有爱心,更会养育孩子,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和应付能力。不是什么人都能领养孩子的,电影里有一对被拒绝的夫妻,那个男人一看就不可能做好父亲。其实就是自己生了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父母,只不过不好更多地夺去这些人的权力罢了。电影里的工作人员说的太好了,不是帮痛苦的父母找孩子,而是帮孩子找到合适的父母。
这个机制的完备性还表现在它的化繁为简和变简为繁。化繁为简是指国家专门组建了这么一个民间风格的服务保障组织,负责从医院到领养父母之间的对接,避免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和所属组织的兴师动众。变简为繁是指这个服务保障组织工作认真尽心,先托人养好婴儿,再找合适的领养者。既要履行繁杂的程序,又要对待好活生生的孩子;既保护好放弃孩子的母亲的隐私,工作人员之间又相互衔接好、配合好。这是一个神圣又伟大的工作,用电影上的话说,干这个活儿要对孩子有感觉才行。工作人员的参与是全过程的,不是各干各的,交接好了就不管了。这群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背后,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国家,政府如此保护人权,如此将工作做的这么有性价比,我感到可以称的上是国民的好政府。国家现代化,不比高楼大厦,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在这些细致入微的地方,体现出对国民无所不至的人文关怀。
《孤儿》观后感(八):残酷又现实,这样的题材,拍出来就已经赢了
原创: 王颖颖Ava 十张电影 内附汁源
首发于公众号:十张电影,原文请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EzODEzNg==&mid=2247484737&idx=1&sn=85630e57880cc34586ae48f6ce2d228c&chksm=ce4e2436f939ad2033ffa3406b58fad42e0deed4b979540fd30bb7fc744af47bc9bfb2fa0521&token=493196469&lang=zh_CN#rd
清晨,婴儿室里寂静无声,
奥提早早地苏醒,好奇的打量着世界。
保温箱温暖舒适,就像母亲的怀抱。
对他来说,今天意义非凡。
一天前,母亲签好了弃养协议。
除了一封信和一个临时的名字。
连拥抱都没给过他。
就这样,他正式成为一个孤儿。
这是法国剧情片《孤儿》中的一幕,
弱小的生命失去了仅有的依靠,但总会找到更爱他的人——
《孤儿》
豆瓣得分7.5,IMDb7.3分。
提名法国电影界最高荣誉奖,凯撒电影奖。
虽然讲述的是婴儿被遗弃,领养的故事,却丝毫没有因为题材而显得沉重。
被遗弃的孩子,首先会交给福利院的养育助理暂时收养,
然后由家庭协会筛选出合适的领养人。
申请领养的家庭,先要通过健康检查,经济审核,心理评估和人际关系调查才能获取领养的资格。
完成测试之后,要和协会的负责人面谈,经过一系列的灵魂拷问:
领养的这个孩子,也许曾经被虐待,生活在感情破裂的家庭,可能有心理阴影。怎么让他快乐?
如果没有共通的语言,打算怎么沟通?他说的话,你们听不懂,你们该怎么办?
如果他受到歧视,你们怎么支持他?
会告诉他,他是领养的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前来领养的家庭清楚,
领养不只是三个人的相遇,而是三个故事的相交。
不是用孩子的人生来完整自己,而是和孩子相互成全。
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程序,其实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比起人性,显然严密的系统更稳定可靠。
片中一位女士艾莉丝,申请领养的时间已经长达8年,
起初,她是一位满怀希望的少妇,和丈夫两人携手来到福利院,
渴望通过领养来弥补无法生育的遗憾,
却被告知,不符合领养人的条件。
但她并没有放弃,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标准,
直到和丈夫离婚,领养成为她全部的感情依托,
她恳求工作人员不要剥夺她的希望,
然而规则就是规则。
这样的铁面无私,体现的不仅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从孩子被遗弃开始,医护人员,福利院社工,领养家庭用这种尊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比如,社工第一次见奥提的时,会郑重其事的自我介绍,
虽然宝宝还听不懂,但他们仍捍卫孩子应有的权利。
当发现孩子的状态不稳定时,他们会紧急联络医院,调查生母离开的细节,
为宝宝做全身体检,确保孩子的健康。
一群温和善良的人,会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领养家庭而变得火药味十足,
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的一则新闻,一岁男童被父亲扔下楼摔死。
父亲狠下痛手的原因竟然是压力太大。
小小的人儿躺在冰凉的地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甚至都来不及告别。
这样低质量的养育,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是一种折磨。
相比之下奥提要幸运的多,
生母虽然无法接受他,却把他交给了一个更专业细致的团体。
不会因为是弃婴而忽略他,更不会因为残缺而低估他的价值,
社会的公益事业环环相扣,落到实处,
细致入微的给人们带来关怀。
影片的最后,四十一岁的艾莉丝经过层层考核终于领养成功。
当她见到日夜期盼的奥提时,
突然激动地泪流满面,语无伦次。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寄托,
但父母一定要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想答案并不是确定的。
严格来说,父女母子只是基于生理繁殖的生养关系,就连母亲父亲这样的称谓也都是法律赋予的。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那你们都很幸运。
但如果你不爱,会有人代替你爱他们。
影片基调平缓,冷静克制的讲述了孩子从出生,遗弃到被领养的过程。
没有音乐渲染,仅靠演员之间的谈话交代剧情,更像是一部记录片。
影片中的两个小宝宝,分别由刚出生一周和两个月的小婴儿“本色出演”,使得影片更加细腻真实。
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跳出狭隘的亲子观,实现对人权更完善的保护。